高一地理组集体备课教案
地理组 吕静 2010.4.13
集体备课内容: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时间:4月12日 发言人:吕静
一、对《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安排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教学目标
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通过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的学习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表现、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知识内容,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并从理解的角度分析得出城市化的意义,但是关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材篇幅较小,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城市化特点,教材运用阅读材料的方式展现,不易学生概括总结,可运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且利用教材活动题,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5、教学安排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上海的夜景,从直观上让学生欣赏上海夜景之美,了解上海这个城市的繁华。然后给出上海1911年,1949年,1990年三各年份的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问题导入,得出什么结论。运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图,进一步学习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意义。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给学生明确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通过三方面讲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学以致用,引入世界城市化进程,通过图表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依据教材阅读分析及课件图表,详细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通过对比法归纳总结其特点。引入现象:逆城市化、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运用教材活动题,巩固所学知识。
中国城市化的理解,可以运用自主探究的方式,结合教材阅读及课件图表思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特点。
二、对《2.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安排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可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二是城市环境问题,第三十中国城市发展趋势。前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和强调,只有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使得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实在分
析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展望,是城市化原理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2、教学目标
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难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逆城市化 4、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内容是对上节内容的补充,与上节内容是城市化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由于上节知识的学习,本节内容相对更容易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关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示例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教学安排:详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