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思考
教学过程:
一、 老师:现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一种气味好像我们在哪里闻到过,大家想一想?
学生:药皂、医院----来苏水的气味。
老师:来苏水的成分是什么呢?现在我们通过网络查找答案。(过程及内容略)
老师:借助网络我们知道了来苏水的成分,并知道它是一种酚类物质以及它的用途,今天我们就在大家已经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小组实验来进一步学习并验证酚类物质中最简单的酚----苯酚的有关性质。
下面请各组同学认真核对本组所领的实验用品。
大屏幕:苯酚、药匙、滤纸、酒精灯、NaOH溶液、稀盐酸、Na2CO3溶液、FeCl3溶液、火柴、烧杯(盛有一定量的冷水)、浓溴水、苯、酸性KMnO4溶液、蒸馏水、试管架(一个大试管、7个小试管)。
下面请各组选出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我们所做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一名同学操作,小组内其他同学当好助手并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
注意:操作的规范,由于浓溴水易挥发,请大家做有关浓溴水的实验时操作要迅速,完毕后将胶头滴管塞紧,每次用钥匙取苯酚晶体后,要用滤纸将钥匙擦净。(以上用时5分钟)
下面开始实验:
1. 取两药匙的苯酚晶体放入大试管中,观察苯酚晶体的颜色。然后加入蒸馏水(约2滴管),振荡,观察现象。
2. 用酒精灯加热1振荡后的试管,观察现象。
3. 将2加热后的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4. 将3得到的液体,分为三等份,分别转移至小试管(1)和小试管(2),大试管中留下三分之一。
5. 向小试管(1)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观察现象。
6. 将操作5得到的溶液分为两等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现
象。向另一份中通入CO2气体(在讲桌上有启普生气器,可随时制取CO2气体),观察现象。
7. 向小试管(2)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观察现象。
8. 向大试管中加入大量的蒸馏水(约占试管的四分之一),振荡,观察现象。
9. 将操作8得到的溶液分为四等份,转移至小试管(3)和小试管(4)和(5)中,大试管中留下三分之一。
10. 向小试管(3)中加入1-2滴FeCl3溶液,观察现象。
11. 向小试管(4)中加入饱和溴水溶液,观察现象。
12. 向小试管(5)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13. 向大试管中加入苯,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14. 取一支小试管,加入少量的苯酚晶体,然后加入苯,振荡,观察现象。
15. 取一支小试管,加入少量的苯酚晶体,然后加入乙醇,振荡,观察现象。(以上用时25分钟)
然后,由学习小组根据记录员所记录的实验现象进行小组分析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最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可以讨论。
1、 总结苯酚的化学性质。 2、 哪些实验体现了苯环对羟基的影响。 3、 哪些实验体现了羟基对苯环的影响。 4、 设计实验证明酸性:乙酸>碳酸>苯酚,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5、 比较在相同条件(同温度、同物质的量浓度)下醋酸钠、苯酚钠、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的pH大小。
第二节上课听写上节课内容(即对上节课的授课效果进行测评)
听写内容如下
1、苯酚的名称、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结构简式
2、苯酚晶体的颜色、在空气中放置会呈何色?
3、 常温下将苯酚晶体放入一只大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然后将试管加热,又有何现象?将加热后的试管浸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观察到何现象?此时得到的溶液是悬浊液还是乳浊液?
通过这些实验及现象,得出何结论? 4、取3中溶液少许分装到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蒸馏水至溶液澄清,然后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入
⑴ 酸性高锰酸钾,现象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
⑵ 浓溴水,现象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生成有机物的名称_________
⑶ 氯化铁溶液,现象________,这是苯酚的什么性质?
4、取3中溶液少许放入两只小试管中,分别逐滴滴加,
⑴碳酸钠溶液,现象_______,结论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⑵氢氧化钠溶液,现象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这体现了苯酚的什么化学性质?
5、将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的试管中溶液分为两份,
(1)向其中一只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现象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向另外一只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现象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由上所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6、写出C7H8O的同分异构体(四种即可)
以上听写10分钟,然后由每个小组的语文课代表公布答案,其他同学自己订正答案,用时5分钟,最后每个小组的组长公布自己小组的得分,最后由化学科代表计算本班学生的总得分(全班70人,共听写34个知识点,平均每人错2.3个)。
课后反思:
苯酚的教学是09年3月18日(星期三)上午第三节进行的新授课,我采取的是分组学生实验学习新知识的授课方法,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有25分钟学生是在
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老师的精心设计来进行实验并验证有关结论的,一节课我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包括讲实验操作及现象,学生听、记笔记、背记知识的满堂灌方式,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节课结束后,我的心中也是坍塌不安的,我没有系统的讲授,学生到底学会了没有。3月19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课第二次上课,正当我让学生拿出作业本进行听写也就是进行上节课的授课效果测评时,高二化学组的六位同仁轻轻的推开了我上课教室的后门,坐在了教室里,我的心情可想而知,没有办法,出丑也得硬着头皮进行下去,于是我就进行了上面所述的听写测验,结果让我长长的舒了口气,效果如此之好,出乎我的预料,也更加坚定了我进行课堂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课后各位同仁争相向我取经,我把操作步骤如实向他们倒出。现在回头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并不是太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解决。
2.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对课本知识进行了预习,并认真填写了“学案”,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3.通过对《烃的衍生物》第一节《溴乙烷》及第二节《乙醇》的学习,学生对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如反应机理、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此,实验后提出的几个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或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解决,老师没必要越俎代庖,事实证明我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4.很好的进行了情境的设置并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5.充分利用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即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苯酚晶体的颜色变化,推知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学生很容易推出苯酚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以及苯酚不能与碳酸钠共存及二者反应后产物的判断,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效果非常好。
6.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进行了有意识的延长,后面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明显不够,他们很好的利用了课下的时间,发扬了团队的优势,解决了我提出的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7.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在做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的实验时,有两个小组的同学不仅观察到了白色沉淀,而且还观察到在试管的底部有红棕色油状的液体出现,经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顺利的找到了答案。
8.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24小时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留度,从5%——90%不等。
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
用眼去阅读,知识保留10%
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
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
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
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
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 。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要相互讨论,如在班级组织小老师,开展同学辅导同学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这也许就是我这节新授课的效果如此好的最好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