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陶瓷•综合评述I
2017年04月第50卷第
i期
17
大雅紫砂
—
浅谈紫砂壶的气韵之美
吴丸
(宜兴 214221)
摘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紫砂壶作为一种饮茶器皿从明代以后就受到
人们的喜爱。紫砂之美最重要的在于其气韵、意境之美。只有把握了一件紫砂艺术品 的气韵,才能真正地体会其中的审美享受。本文从紫砂壶的气韵之美出发,讨论紫砂 壶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关系的认识。关键词紫砂壶;气韵;审美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陆羽的《茶经》 中甚至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虽然这种说法只是传 说,无法得到现有的文献证实,但是中国人对于茶的 热爱的确是一脉相承。饮茶就必有茶具,于是在漫长 的历史中,产生了各种材质的用于饮茶的器皿,漆 器、瓷器、陶器不一而足。紫砂壶是比较晚出现的一 种茶具,但是却因为其突出的品质而受到喜爱。
关于紫砂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北 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中《依韵和杜相公 谢蔡均谟寄茶》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 春华”这样的句子;第三十五卷《答宣城张主簿遗雅 山茶次其韵》还曾这样写到:“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 瑕”。诗里所说的“紫泥”、“砂罂”都指紫砂。但是这个 时候紫砂茶器是不是呈现出“壶”的样式,还要打一 个问号。毕竟目前为止还没有宋代的紫砂壶实物出 土。最早有年代可考的紫砂壶,是从明朝吴经太监墓 里挖出来的,称为“吴经提梁壶”。这个壶高17cm,今 天看来绝对是庞然大物了。明代文献中提到的紫砂 壶也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至少在明代,以紫砂壶 饮茶之风已经兴盛起来了。
紫砂壶从诞生之初开始,就受到了文人墨客的 喜爱,所以除了实用的泡茶功能,它还被赋予了很多 审美的意味。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 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 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 多少。”紫砂之美,不仅美在其材质,美在其器型,美 在其工艺,美在其装饰,更重要的是美在气韵,美在 创造这把壶的人为壶注入的灵魂。壶如其人,赏壶就 如同与作者对话。紫砂壶的藏家、使用者有时把赏壶
收稿日期:2017-03-19
称为“读壶”,读的就是作者的品位、特长、个性、喜 好、心声和心境,以至于在紫砂壶中“读”出“温润如 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 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纳如仁人、飘逸如 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纳子。”这些都是心与心的 对话,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这样写到:“‘言不 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 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 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 现。”中国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都是相通的,欣赏紫 砂壶与欣赏诗词、山水画一样
,一
开始看到的可能是
具体的技巧,而最后却不是纠缠于具体技法的细节, 而是把握它整体的气韵与意境。意境的美相对于表 象的美而言具有更高层次。那么,在被人所感觉到的 紫砂壶外观美中,自然包含着多种生理的、心理的、 视觉的,不可视而可感的种种层次。紫砂壶形式这一 客观存在是属于视觉的层次,而意境的感觉与体察
图1竹林听蝉壶
18
2017年04月第50卷% 2期
江苏陶瓷•综合评述
则属于不可视而可感的层次。比如“竹林听蝉壶”(见 图1),我们看到作品就能把握作者制壶时的情绪与 心境。整把壶的点睛之笔是以一只蝉为壶钮,以竹段 为壶身,几片竹叶点缀其间,让人想起修竹深深、龙 吟细细,有淡淡的清愁,听蝉在晚秋中呜叫。而且, “蝉”与“禅”同音,想到参禅、悟禅,具有禅意、禅境之 美。“竹林听蝉壶”所追求的幽深清远、平和冲淡,而 又注重生活的空灵,是禅学的表达。它是一种空灵寂 静的审美情怀,若是没有心境的空灵澄澈,也无法体 会到“禅”一样精微神妙的意境,由“蝉”的生命体验 所到达的禅境是一种审美境界。
大凡意境越高的作品,其韵趣的价值也就越高, 而这种高又必将反映出作为人的格调趣味的高。清 代的杨彭年制的“井栏提梁壶”(见图2),壶身有陈曼 生的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壬申之 秋,阿曼陀室铭提梁壶。”此壶的气韵体现在哪里呢? 就在于壶的造型与铭文有合一之妙。此壶呈紫褐色, 外形是仿提梁圆木桶,器型非常简练、大方,流短且 直,壶肩两端设圆形提梁,壶底略大于口,造型沉稳, 壶面较宽,配以陈曼生的隶书铭文,显得古朴优雅。
杨彭年创作的壶与陈曼生创作的篆刻珠联璧合。此 壶从造型到镌文和谐统一,均表现出陈曼生融禅茶 于一味的人生境界。
中国的茶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对紫砂壶 艺术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从而形成了东方独特的 审美情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世上只有一 把紫砂壶,蕴含在 紫砂壶中丰厚的 人文意趣使得每 把壶都是独一无 二的存在。作为在 明清两代兴盛的 紫砂壶,也包含着 历代紫砂制作艺 人对自然、对生命 的深刻体悟,只有 把握了一件紫砂 艺术品的气韵,才 能真正地体会其
中的审美享受。
图2
井栏提梁壶
(上接第16页)
的青瓷特有的“格调”、“气韵”与来自现代艺术的“象 征”、“表现”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画面层次丰富,留 下了主观审美的广阔空间。同时,该装饰手法讲究表 现内容的形态、主题、韵味等与作品的器型、釉色以 及烧成效果相协调,较大程度上深化了宜兴青瓷的 装饰意境。
3结语
纵观宜兴青瓷的装饰工艺演变轨迹,它的每一
次演变都是为了迎合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可 以说宜兴青瓷的装饰艺术演变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体现。正是一代代青瓷艺人 传承精髓、不断创新,才使宜兴青瓷一次次地获得重 生。装饰方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相应的艺术特色,经 过不断积累与创造,宜兴青瓷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装饰风格体系。
希望今后的青瓷作品在装饰创新的尝试中能出 更多新意,让更多的人喜爱青瓷、走进青瓷。以上笔 者探讨了作为青瓷装饰方法创新的彩釉绘饰工艺及 其艺术效果,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是无止境的,我们 将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tM].科学出 版社.1987
[2]徐建华,邱永斌,等.陶瓷花釉与装饰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
图1 图2
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