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口译记忆机制和记忆策略的研究
作者:刘 莹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10期
[摘要]口译是一种即时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求译员不仅能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而且能有效地保持信息。口译信息的处理是言语知识和非言语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记忆系统的参与,文章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口译;记忆机制;记忆策略
[作者简介]刘莹,讲师,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10-0185-0002 关于如何在口译中进行有效记忆以转换双语,法国释意学派著名翻译家达妮卡赛莱丝科维奇(DanikaSeleskovich)认为,在口译过程中存在一个脱壳原语语言外壳的阶段,口译记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源语信息的主要意义和关键词语的记忆;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筛析、加工和编码处理后的储存和提取。鉴于此,本文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口译思维与口译记忆规律进行认知分析,探索提高口译记忆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口译的记忆机制
口译是一项即时性强、专业性强、信息密度大的脑力劳动,一种缺乏语境、意象的双语转换活动,一个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口译由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借助认知知识听辨语言、分析、综合、推断、理解、意义产生、记忆和表达的过程。记忆是口译的关键环节,也是困扰口译活动的主要“瓶颈”,因为记忆在保持信息的同时,遗忘便也开始。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系统。口译记忆不同于一般记忆,是一项准确性要求更高、记忆强度更大的记忆活动。即在识记阶段听辨和解码、保持阶段贮存原语信息及再认阶段编码和输出译语。当译员大脑的语言区受到刺激,会借助大脑已有的相关信息对语音进行识辨、理解、分析和推理,并将结果以目的语形式存贮起来,在短时间内完成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从记忆心理学看,在口译过程中存在三种记忆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口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贮存”,感知记录原语信息,是所有信息进入大脑的第一通道,是对外界刺激的真实拷贝或转录。但它保持时间非常短,仅为±0. 25~2秒。瞬时记忆是信息之源,也是口译的前提。短时记忆是连接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纽带。一方面,将经瞬时记忆筛选后传送的言语信息分析、组织、储存在人脑的海马区;另一方面,参照长时记忆储存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记忆容量有限,约为7±2个单位模块,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持时间约为±1分钟,且容易受干扰和遗忘。Atkinson和 Shiffrin认为,短期记忆的信息存储在槽道里。当槽道被信息全部占据后,新的信息就很难进入,或者新输入的信息就有可能挤掉最先进入槽道的信息,信息不断输入,这种替换就不断发生。短时记忆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发挥了处理器的功能。长时记忆如一个经验知识库,保存了人们已经贮存在大脑里的知识和经验,其记忆容量是无限的。它为短时记忆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语义、语篇等非言语信息,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但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旧信息需被激活才能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参与对新信息的加工。
三种记忆系统相互作用,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归纳,帮助译员找到与源语对应的目标语,有效完成译语输出。当言语链发布时,大脑会迅速激活长时记忆,提取以前存储的相关知识,并启动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对现场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充分理解言语所承载的意义,从而使交际有效地进行。口译三种记忆机制之间的关系可用加工流程图(图1)来表示。 从该图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的处理需要不同层次记忆的参与。如果译员能充分利用三种记忆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工作记忆的特点来加工并贮存所接收的信息,那么口译记忆就有了保障。 二、口译记忆心理策略
口译记忆机制表明,短时记忆给译员提供了语言知识,长时记忆中贮存着非言语知识,译者通过调动语言外知识与语言知识在大脑中结合,完成重构字词意义和表达源语信息的任务。这为口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译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记忆能力,就必须采用一套符合口译记忆特点的策略来尽量减少记忆的负荷,准确、有效地储存信息。 (一)短期记忆策略
根据短期记忆信息容量有限性和可扩充性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将记忆材料意义化、形象化,进行“组块”加工,集中精力保持关键性信息以相应延长信息保持的时间和质量。 1.使记忆材料意义化、形象化
记忆容量随着材料的意义而变化。如果材料富有意义,记忆容量增大,反之则减小。在记忆源语讲话内容信息时,如果我们能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材料内容富有意义,减少所记忆材料的符号,使较少的符号承载较多的信息量,就能减少记忆负荷,增大记忆容量,从而更充分地贮存信息和加工信息。借用Daniel Gile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型来解释,即在减少记忆负荷的同时,相应增大了可用于口译其他作业的加工能量,如言语产出,这样口译的正常进行也有了相应的保证。
记忆与识记材料的形象性成正比。心理试验表明,生动的材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空洞的材料容易让人遗忘。如果译员能把源语话语信息以某种形象贮存, 将话语内容转化为各种形象化的结构、图式或画面,对语篇所描述的世界建起了一个情景模型,而不是记住其词语,就能有效地减少所记忆材料的符号,使较少的符号或意象承载相对多的信息量。具体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是通过源语内容激活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图式,使其与短期记忆中所接收到的新信息相互作用, 整理、类化并组织信息,以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2.对材料进行“组块”加工
意义编码是译员具有超常记忆能力的基础。组块是将若干小单位联合为大单位的信息加工活动。加工方式“组块”化就是以话语所呈现的信息单位,如字词、短语、句子、篇章等为基础,分清信息主次,结合逻辑推理,将信息单位按主次关系逻辑性地组合成更大的信息单位, “在语义变为语篇意义的瞬间以树状形式记忆理解的内容”。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扩充组块内容,将零碎的、片段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意义链,作为整合信息成分来储存。
3.集中精力保持要点
译员要充分利用主题和语篇结构,将源语内容当作提纲或框架来处理,集中精力保持要点,把握源语材料的主要意义及其联系,利用新信息去激活长时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可以达到较为完整地归纳其他次要意义在内的全部意义的目的。 (二)长期记忆策略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根据长期记忆容量无限化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扩充外部信息激发大脑中“知识图式”, 组织和唤起大脑中的长期记忆,降低分析、分割信息所耗费的精力和减轻记忆负荷。
“知识图式”(Skeme)的概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图式是人脑对过去反应和经验的积极构建,是大脑中连接新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框架。当大脑受到新信息刺激的时候,相关领域的信息框架,即一定的知识图示就被激活,把大脑中的有关旧信息和新信息联系起来,帮助完成对新信息的理解。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大脑中的已有图式就成为了译者的背景知识,它可以帮助译员快速、准确地理解说话人说的意思,及时有效地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从而有利于记忆的进行。如果大脑中已有的相关图式完整、清晰,则译者所需的将新信息与已有图式结合的努力就要小得多,记忆负担就越轻。相反,如果进入大脑的信息属全新范畴,译员一般来说很难理解和记忆这些材料了。 [参考文献]
[1]McCarthy, M. and Carter,R. Languag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Longman,1994.
[2]柴明熲.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6]徐翰.口译记忆认知与记忆策略探索[J].南昌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