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202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鞋 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仅仅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上新的人生路途。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红,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造反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那些造反派还一个劲地在他们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每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一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爱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14.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实用以外的哪些意义?(4分) 15.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16.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6分)

17.作者在文末引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

14. ①祝福生命,②承载母爱亲情。③检测人的善与恶、痛苦与幸福。 ④启迪人们思考束缚与保护的关系。(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1)①鞋负载着“形而下”的肢体。人的一生除开睡眠,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2分)②鞋还负载着许多(“形而上”)的精神,能给人生命的感动和启迪。(2分)

(2)“无形的鞋”指人生中的、束缚、规矩等,它对人而言既是束缚,也是保护。(意思对即可)(2分)

处理方法:①选择“合脚的鞋”,即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1分)②要给自己一个适应规矩、制度等的时间,逐渐磨合、适应。(1分)

16.① 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2分)

② 细节描写。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感激和缅怀之情。(2分)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2分)

17.谢灵运的话原意是:人生苦短,一辈子能穿几双鞋呢?劝导人们及时行乐,寄情山水。(1分)作者借用来警戒人生,表达了珍惜时间、珍惜生活、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

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可,只照抄“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爱我们生命的鞋”酌情扣分)

起到了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1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 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 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 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E.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6分)

(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分) (4)小说结尾写道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8分)

参:

(1)(5分)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6分)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含义: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2分:单纯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2分:受考验后的快乐)

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2分:情节、结构和主题答全了给2分,少一点扣1分。)

(4)(8分)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的。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4分;谈出启示:2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

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这种人不但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种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东西。

(选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改)

26.为什么说“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请简要概括。 27.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28.怎样才能培养文学趣味?请结合文本回答。

参:

26.①诗比别类文学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如果不喜欢诗,对诗没有兴趣,那么在阅读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时就难以领略其佳妙之处。②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诗,看小说、戏剧时,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而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

27.学文学不能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关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也不能仅仅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28.①在阅读时,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②要从读诗入手,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③做到真正地去了解欣赏,积累比较资料,注重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④培养广博的趣味,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

26.试题分析:答出“诗”的特征“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不喜欢诗就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

27.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的含义,再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含义:学文学不能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关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也不能仅仅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点睛: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是观点句,注意概括句子的内容。

28.试题分析:注意从“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积累比较资料,注重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概括。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东 轩 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①。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②,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③,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株,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④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⑤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监筠州盐酒税——市场管理的小官。②蔑——无,没有。这里指淹没。③漘(chún唇):水边。④劫——佛教名词。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的略写。 ⑤环堵:四面为墙,内室皆空者为环堵,泛指简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敝不可处 处:处置、修复 B.败刺史府门 败:坏,冲坏 C.落其华而收其实 华:花 D.治先人之敝庐 敝 :破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不知夜之既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人不堪其忧 置煴火,覆武其上 D.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22.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所以,别人的善可以用来充实自己,而自己的善也可以施予别人。

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2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源于此语段的成语,结合内容“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可知,与人为善。

2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段内容概括。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谈谈对“乐取于人以为善”的理解,结合实际及主旨分析即可。

解,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 将来“归休田里”,抒发了他“追求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全文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叙,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3分)

(2)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4分) (3)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3分)

参: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21.这一段中除了“闻过则喜”外,还有成语“____________”也源于此。 22.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

参:

21.与人为善

6.

参:

10.A(进:使……上进)

11.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12.C(“其罪可恕”错)

13.(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2)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

(3)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

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按要求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短句。(4分)

【要求】⑴以“檀香山神店谷纪念陵园”作为开头。⑵表达简明、连贯。

曾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先生与夫人赵一荻合葬在檀香山神店谷纪念陵园内一处占地约200平方米的、绿草如茵的山坡上。

答:①檀香山神店谷纪念陵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答案示例:(对一句给1分)

①檀香山神店谷纪念陵园内有一处占地约200平方米的、绿草如茵的山坡。 ②张学良先生与夫人赵一荻合葬在这里。

③他曾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④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8.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奇妙的词语“倒错”现象,它以调整词语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为依托,通过改变词语原来的顺序,使词语在组合上出新出奇,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根据下面的示例,另选两对成语或熟语进行阐释。(4分)

大智若愚(很有智慧和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像很愚笨)——大愚若智(看来好像聪明,其实很笨)

名师出高徒(水平高的师傅一定能培养出水平高的学生或弟子)——高徒出名师(教学相长,高明的徒弟会促使师傅提高自身的水平,成为名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①丢卒保车(本是象棋术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丢车保卒(比喻丢掉主要的,保住次要的)

②度日如年(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因焦急或困苦而日子难熬)——度年如日(过一年像过一天那样短。形容日子很好)

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面像是金玉,里面却尽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里头一团糟)——败絮其外,金玉其中(外面像破棉絮,里面却是金玉。比喻外表很糟糕,而里面却很华美)

④指哪儿打哪儿(指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打哪儿指哪儿(比喻做事盲目,没有把握)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根据题干要求和示例可知,要选用的两对成语或俗语要有“倒错”现象,而且内容看要有较深刻的含义。从字数上看,选用的成对的成语或俗语字数相同。

9. 根据语境,仿照画曲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6分) 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_______;_____。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絮絮而语,百般譬喻,殷勤示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谛。 参:

示例:认真地看一棵草,可以听见它阐明的柔韧义,请摘来丰富自己的精神;默默地看一枚石,可以听到它叙述的朴实义,请取来充实自己的思想。(每句3分(其中句式1分;内容:必须选择细微事物,1分;最好能用到“看”和“听见”,但不能直接把声音作为描写对象,意思恰当,1分) 略

10. 将下面四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6分) (1)寺庙、佛塔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受损、倒塌。 (2)这是因为寺庙、佛塔选址和建筑有玄机。

(3)它们比一般建筑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极好的防震抗震性。 (4)科学最终揭开了这一“不倒之谜”。

参:

示例:寺庙、佛塔因比一般建筑选址和建筑更为科学合理,故而在地震中往往不容易受损倒塌的这一“不倒之谜”最终被科学揭开了。(答案必须是单句,意思对即可)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写作(60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每天看完电视以后,我们总是拿着遥控器对着电视机一按,打着哈欠看着画面消失,画面下方小小的电源灯变成红色,就算关电视了。但是我们很少站起身来,多走两步到电视机前面,用手把

电源开关关掉,更别说去拔掉插头了,因为怕那一两秒钟的麻烦。根据调查,一台DVD或是VCD,从买来到报废的周期,有百分之九十的电力就浪费在“待命状态”。

我们的生命里,又有多少时间,跟可怜的DVD和VCD一样,耗在什么事都不做的待命状态?是不是我们可以学会拔掉日常生活的插头,让我们不需要像DVD光盘机那样,在待命中消耗百分之九十的精力,而能够永远在最有效率的全开状态和全关状态?让生命的每个片刻都只有一个开关,全关的时候就完全休息,全开的时候就努力前进,不用消耗在等待。这样,你的人生就省了百分之九十的电。

读完上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

参看安徽省2009年高考试卷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为43分。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