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手段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须。现在,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各学校的课堂,然而,怎么利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好信息技术课,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的新课题。为了更好的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我校建立了设施配置完备的校园网。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自任教以来,我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究竟应该怎样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怎样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让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优化?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针对这几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应用基于局域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组织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基于此,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环境,开展了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 所谓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主要由计算机、网络等硬件系统和多媒体教学工具软件几大部分组成。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室就是模拟传统教室的教学行为,以计算机的显示器屏幕取代传统的黑板,以键盘操作取代粉笔,以鼠标操作取代教鞭。 例如在讲《写秋抒情》这一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形式把本课的知识点展示给全体同学们,包括如何灵活地利用工具箱中的“橡皮擦”工具逐帧擦除图形,理解将帧进行“翻转”操作的目的,学会将“帧”进行“翻转”操作的方法等。通过基于局域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快速的接受到教师机屏幕上的信息。讲完知识点以后,接下来布置任务,我让学生自己练习做一个简单的制作模仿写字效果的动画,要求使用课上讲到的几个命令,最大限度的掌握好橡皮擦的使用并逆向逐帧擦除文字笔划,起码要做到最后将全部帧进行翻转进而完成一个具有模仿写字效果的动画。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我可以利用学生演示的功能,把出现问题的学生的屏幕进行转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课堂分析。同时我可以利用动态监控的功能,实时监视每个学生的上机操作情况,对课堂上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一目了然,这样以来,可以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通过练习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制作模仿写字效果的动画,并且通过举一反三可以轻松制作出书写自己姓名的动画效果。从而达到本课教学任务。 总之作为老师,我通过该系统就可以完成以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完全的控制和管理。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可以明显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采取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必须广泛吸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结合本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实例操作”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既能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体验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操作的能力。其中,“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被采用。
例如:在学习《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中,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一副图片这一具体的任务,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标清楚、层次分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减少学生上课就等着老师讲的依赖心理。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尝试、创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该教学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举个具体的例子:
在讲《网页制作》一课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制作网页的基本方法。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就从因特网上有针对性的搜集了一些好的个人网页给学生展示。这样的网页一经演示,学生立即表现出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急着想知道怎样才能设计出如此精美的网页。学生有兴趣学习后,我就开始讲课,介绍FrontPage在网页制作中的基本功能。快速的讲完以后,我就安排具体这一课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制作一个简单网页。并且我把预先搜集好的大量的图片、声音等素材在教师机硬盘上共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各取所需。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我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知识,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无疑为下节课进行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觉得通过应用“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综合应用计算机能力和自我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好多问题可以借助于网络去解决,这样使得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更好地运用网络为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打好较为扎实的基础,其实这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课的课前导入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参与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1、问题式导入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课堂学习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问题式导入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上课一始,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
习,在小组同学的讨论中、教师的讲解下,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中国剪纸》一课时,在导入中,一上课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下问题:(1)你会用PowerPoint吗?(2)怎样启动PowerPoint?(3)老师上课使用的PowerPoint动作效果,你会设置吗?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小组同学的合作,通过书本的介绍,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另一种形式是在上课前,直接向学生开门见山地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例如:在学习《纸鸢传情》一节中,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1)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2)调整图片的大小与位置;(3)调整图片的叠放次序;(4)调整图片的亮度和对比度。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针对性。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法导入
演示法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对已提前制作好的课件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Word“版式美化”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Word电脑设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设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个人简介。”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个人简介,学生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对比法导入
对比法导入就是将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重点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花园之匙》一节时,在网页中使用表格对首页进行布局安排和在表格中添加其他内容的学习时,把更改文字、字号、字色以及拆分、合并表格、设置行高、列宽等方法与在Word中对表格的设置方法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让他们感受到在网页制作中表格的设置方法跟我们学过的在Word中对表格的设置方法是相同的。从而完成本课学习内容。所以说,成功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四、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把每个内容讲的面面具道。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习。现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例如:在学习《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过程中,由于这一章内容较多,学生短时间内掌握所有内容难度较大。其中,通过搜索信息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在讲课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先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即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然后再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功倍。事实证明,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后,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十分扎实。同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所以说,教师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要采取多种手段,巩固课堂知识。 1、少讲多练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课堂中,
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新授学习内容,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在10分钟左右,余下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机练习,以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2、分段、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也可采取分段授课,分段练习,特殊学生个别辅导的方法,教师先讲授一段知识,然后让学习练习,完成后再讲授下一段知识,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及时吸收教学内容,及时消化。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好地实施教学任务。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上注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一些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有趣、生动。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阿不都拉中心校
刘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