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 筠连县副 甘华锋
筠连县林业用地面积85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6.37%。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温度、雨量、湿度、光照等差异很大,气候特点复杂多样,适宜多种树木和林下植物生长。全县林下资源种类繁多,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
一、林下经济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其主要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林业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为依托发展的产业经济,主要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其次,它是一种循环经济,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再次,它是一种高效经济,以科技为支撑,具有投资少、产出值高,且见效快、优质、安全、节省劳动力等特点。
从林下经济特点和效益进行分析,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和种植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可以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而林下集约化经营又会反过来促进林业生产,进而可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新路子。二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利用闲置林地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为农民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促使农村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将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的问题,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筠连县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一)空间优势。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85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46.37%。其中,有林地面积72万余亩,适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30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
(二)气候优势。我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林牧业及多种经济作物。主要特点是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冬暖春早,霜雪较少。春季天气变化剧烈,初夏多干旱,盛夏多洪涝,秋季多绵雨,冬季寡日照;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雨量1202.9mm,年蒸发量1095mm,年均日照时数1050小时,无霜期达325天,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三)比较优势。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养业、采集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可在林下养殖牛、羊、鸡、鹅等,市场前景非常好;可种植食用菌,每亩林地有效种植面积达300平方米,亩产年纯收入可在1.5万元以上。与现有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相比,比较效益十分可观。
(四)优势。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县将把林下经济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来抓,“十一五”期间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同时,要求各部门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开发、结构调整、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支持林下经济发展。
三、筠连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筠连县林业科技人员先后在林下试种植药材黄连、天麻,森林蔬菜如薇菜、蕨苔、葱木等,对开发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经济进行探索。今年以来,县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重点部署,采取邀请专家技术讲解、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典型示范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2200余亩,其中,林蔬模式1800亩,以种植品种薇菜、葱木和林下蔬菜(火葱、蒜苗、蕨采)为主;林菌模式以种植品种是食用菌主,主要集中在筠连县林木种子园;林药模式200余亩,以种植品种粉葛为主;林草模式200亩,养殖品种主要是牛、羊、兔、鸡等。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规模小。林下养殖缺少饲养大户,一方面致使存栏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难以形成产业龙头,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多数农户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或市场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三是管理水平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四是资金制约因素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而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五是基础条件差。我县林木种植较多的地方在山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致使一些先进的种养方式无法推广,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四、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一是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通过计算收入对比、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的方式,炒热思想,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二是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在规划中,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
三是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
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四是强化服务,合力推动。要搞好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要搞好资金服务,财政每年列支一定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金融部门要加大信贷支持。要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加强市场研究,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