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生物复习资料

微生物复习资料

来源:百家汽车网
微生物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判断、计算、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可能出):

1、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反映:潜伏期和裂解期的长短及裂解量大小)

2、水活度: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与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3、石炭酸系数: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之比。

4、补体: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扩大和增强抗体。补体的化学本质是一类酶原。

5、干扰素: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蛋白。

绪论

1、 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河水发绿,由于其大量繁殖)、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植物昆虫)、衣原体(沙眼病原体)等

2、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3、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4、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

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5、微生物发展史:p5

第一章 原核生物

1、 细菌形态:球菌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杆

菌分为短杆菌、长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螺旋菌。

2、 革兰氏染色步骤 :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复染 3、 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壁、细胞膜、核区 4、 细胞壁骨架:肽聚糖

5、 磷壁酸功能第四条:作为噬菌体的特异吸附位点 6、 脂多糖功能4: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7、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

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他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8、 缺壁细胞: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枝原体 9、 油煎蛋形状:L型细菌、枝原体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革兰氏染色机制:

细胞膜是鞭毛基体的着生位点,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的能量,能量产生位点 具有自主复制原点:

PHB:聚-b-羟丁酸:具有储存能量、碳源、降低细胞内渗透压 核区:又称原核、核质体、拟核、核基因组,不含蛋白质

细菌细胞特殊构造:糖被(包括荚膜、黏液层)、鞭毛、菌毛、芽孢:关键性功能 鞭毛:由基体、钩形鞘、鞭毛丝组成

鞭毛运动有过旋转论和挥鞭论,后来通过栓菌实验证明是旋转论。

鞭毛观察方法:相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悬滴法:挑菌种)、光学显微镜(特殊鞭毛染色)、电镜、半固体穿刺培养

19、 20、

鞭毛着生方式:一端生一根、一端生一束、两端生一根、两端生一束(填空) 菌毛主要功能:与致病菌吸附有关;性毛:性状介于鞭毛和菌毛之间、传递遗传信息;芽孢: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休眠体),合成DPA-Ca(吡啶2,6-二羧酸钙)。

21、 22、 23、 24、 25、

细菌繁殖方式:二

菌落:单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培养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团。 如果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形成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clone) 菌落特征:形状、颜色、大小、边缘、质地、透明度、光泽、湿润度(填空)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群体形态用于:菌种保藏、判断是否有鞭毛;在液体培养基:浑浊、沉淀、菌膜;革兰氏染色为紫色

26、 27、 28、 29、 30、

菌丝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放线菌主要属:诺卡氏型、弗兰克氏放线菌属、小单孢菌素、 链霉菌属 放线菌处于液体培养时很少形成孢子,但其各种菌丝片段都有繁殖功能。 放线菌菌落特征:质地致密、干燥、多皱、小而不蔓延、不易挑起。 P40页表格 原核生物中能通过0.45um细菌滤器的有枝原体、衣原体(某种情况下)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1、 酵母菌菌落特征:大、圆形、光滑湿润、粘性、颜色单调。

2、 酵母菌细胞壁: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 3、 酵母菌细胞膜上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的前体-麦角甾醇

4、 酵母菌繁殖方式:无性-芽殖、裂殖、产无性孢子;有性-产子囊孢子 5、 假酵母: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真酵母:具有有性生殖的酵母菌。

6、 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一种繁殖方式,芽殖过程:母细胞形成小突起、核裂、原生质

分配、新膜形成、形成新细胞壁。

7、 假菌丝:藕结状的细胞串;真菌丝:竹节状的细胞串。

8、 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六个过程:接触、融合、质

配、核配、减数、形成子核、形成孢子壁。它们一般通过邻近的两个形态相同而性别不同的细胞各自伸出一根管状的原生质突起相互接触、局部融合并形成一条通道,再通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形成4或8个子核,然后它们各自与周围的原生质结合在一起,再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孢子壁,这样,一个个子囊孢子就成熟了,而原有的营养细胞则成了子囊。

9、 霉菌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松或紧的蛛网状、绒毛状、

棉絮状或毡状。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一、病毒的特点:

①Size:个体极小,多在20-200 nm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 ②结构与化学成分:无细胞结构,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生物。 ③遗传因子:只含一种核酸。

④代谢特点:产能酶系、蛋白质与核酸合成酶系,专性活细胞寄生。 ⑤增殖方式:装配元件:核酸与蛋白质。 ⑥离体形式: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 ⑦敏感性: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⑧病毒基因组整和: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 二、病毒的构造:

①核心;②衣壳;③包膜;④刺突。 三、3类典型形态的病毒及其代表

1、螺旋对称排列的代表——烟草花叶病毒; 2、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腺病毒; 3、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①T4由头部、颈部、尾部3部分构成。

②尾部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尾丝5部分组成。

三、噬菌体的繁殖:(每步进行适当地拓展,自己结合课本详细回答) 书本P74

1、吸附;2、侵入;3、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4、成熟(装配);5、裂解(释放)。 四、一步生长曲线

1、定义: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做一步生长曲线。 2、几个时期:

(1)潜伏期:①隐晦期;②胞内积累期(2)裂解期(3)平稳期 五、温和噬菌体的含义:

①PPT:某些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并不使宿主细胞马上裂解而是噬菌体的核酸整和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并随宿主细胞的把噬菌体的核酸传给子细胞。这种感染宿主细胞后不引

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②课本: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称温和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切入细胞以后迅速进入生物合成帮派能够引起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六、植物病毒、动物病毒、昆虫病毒(了解) 七、亚病毒(代表性病毒的名称) 1、类病毒: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

2、拟病毒:苜蓿暂时性条斑病毒((LTSV)、茛菪斑驳病毒(SNMV)和地下三叶草驳斑病毒(SCMoV);

3、卫星病毒:如卫星烟草坏死病毒(STNV)、卫星烟草花叶病毒(STMV)、丁型肝炎病毒(HDV);

4、朊病毒: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人的克-雅氏病、库鲁病、G-S综合征。 八、病毒与实践(了解)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一、设计一个培养基(六大营养要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光能自养型) 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异样型) 化能无机营养型 (化能自养型) 化能有机营养型 (化能异样型) 四种方式的特点

1、单纯扩散:(1)不需载体;(2)不消耗能量;

该运送方式可以把水、气体、甘油及某些离子运进细胞,该运输方式不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

2、促进扩散:(1)高浓度→低浓度 ;(2)不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 3、主动运送:

(1)低浓度→高浓度 ;(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 4、基团移位:

(1)低浓度→高浓度;(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4)溶质在转移前后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四、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心得体会、注意事项

能源 光 光 无机物 有机物 氢供体 无机物 有机物 无机物 有机物 基本碳源 CO2 CO2及简单有机物 CO2 有机物 实例 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 红螺菌科的细菌(即紫色非硫细菌) 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硫磺细菌等 绝大多数原核生物,全部真菌和原核动物 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原则: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2、营养物的浓度及配比合适;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4、经济节约;5、精心设计、实验比较。 四、培养基的种类 1、按成分不同划分:

①天然培养基 ②合成培养基 ③半合成培养基 2、按物理状态不同划分:

①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一般为1.5%-2.0%; ②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一般为0.2%-0.7%; ③液体培养基:不加任何凝固剂。 3、按用途不同划分

①基础培养基 ②加富培养基 ③选择培养基 ④鉴别培养基:EMB培养基 4、水活度:在同温同压下,某溶液的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o)之比。 αw=P/Po;P表示溶液的蒸汽压;Po表示纯水的蒸汽压。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1、 测细胞量(生长量)直接法:测体积法(离心测体积)、干重法(离心或过滤);间

接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法

2、 计繁殖数直接法:显微计数-血球计数板、活菌染色;间接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浇

注平板、涂布平板)、厌氧菌的菌落计数法(亨盖特滚管培养法)

3、 cfu:菌落形成单位

4、 典型生长曲线:将少量纯种的单细胞微生物接种于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隔一段时

间取样,测菌数。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对数为纵坐标,可以得到一条有规律的曲线,即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5、 延滞期:生长速率为0;细菌形态变大;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

十分活跃;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6、 指数期:生长速率最大,代时或倍增时间最短;细胞平衡生长,菌体内各部分成分均

匀;酶系活跃,代谢旺盛。(计算)

7、 稳定期:R为0;积累细胞贮存物;产生芽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菌体产量达到最高。 8、 衰亡期:R小于0;细胞形态多形化;OD下降;芽孢开始释放;低温隔绝空气能延长

此时期;合成与释放次级代谢产物;有的阳性菌出现阴性菌的特征。

9、 最适生长温度:为某菌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对同一种微生物

来说,最适生长温度并非是其一切生理过程的最适温度。

10、

微生物与氧气:好氧-专性好氧、兼性厌氧、微好氧;厌氧-耐氧菌、厌氧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

11、 12、

p163设计实验图画出来 通过实验判断 细菌放线菌偏碱,酵母菌霉菌偏酸。

13、 14、

控制有害菌的措施:杀灭法-灭菌、消毒;抑制法-防腐、化疗。讨论抑菌杀菌 巴氏:低温维持法-63度30分钟;高温瞬时法-72-85度维持15秒或者120-140度维持2-4秒

15、 常规加压蒸汽灭菌法:121度15磅,115度10磅。

抗生素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质膜;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

第七章 遗传

1、 三个经典实验: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2、 无意义密码子:UAA UGA UAG

3、 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

dsDNA分子,即cccDNA,就是典型的质粒。

4、 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

或氨基酸等能力,因而不能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5、 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影印平板试验。 6、 转换: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颠换:一

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选择)

7、 光复活作用: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就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

率的现象。

8、 艾姆斯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

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9、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自主途径:结合、转化、转导、原生质体融合结合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一、传染的概念:

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系统)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二、内毒素、外毒素 1、区别

2、类毒素、抗毒素:如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做类毒素。将其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抗毒素)。 三、传染的的3种可能结局

病原菌侵入其宿主后,按病原菌、宿主与环境三方面力量的对比或影响的大小决定着传染的结局。

四、补体及干扰素定义

补体: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扩大和增强抗体。补体的化学本质是一类酶原。

干扰素: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蛋白。

五、特异性免疫的方式(给一个例子,判断属于哪一张。)

特异性免疫:1、自动获得:①天然的:经临床或亚临床感染后获得;②人工的:接种死、活疫苗或类毒素后获得。

2、被动获得:①天然的:通过胎盘或初乳自母体中获得;②人工的:注入免疫血清、 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淋巴细胞后获得。

第十章 分类鉴定

1、 获得微生物纯种是设计试验鉴定的第一步。 2、 判断鞭毛:悬滴法、半固体穿刺、

3、 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离鉴定中的否定。

4、 学名=属名+种名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