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翻身道情》赏析
摘要:王建中(1933-2016)是享誉中外的作曲家、钢琴家。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教授、副院长。他创作改编的许多钢琴作品追求“中国风格”和“中国韵味”,成功地将旋律优美的民歌、民族民间器乐曲与钢琴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很多成为国内钢琴比赛和考级的指定曲目。其中,《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彩云追月》《浏阳河》《百鸟朝凤》《梅花三弄》等钢琴改编曲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关键词:王建中 翻身道情 钢琴改编曲
《翻身道情》原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曲调填词而成的汉族民歌,创作于1942年,曾从陕北根据地开始传遍全国。原曲具有说唱艺术特征,速度变化大,演唱时唱腔与过门互相应和,多有虚词和衬腔穿插在乐句之间。歌曲为三段式结构,以三种速度对比表达了三种情绪:快(翻身的欢快)—慢(苦难的回忆)—快(坚定闹的决心)。每个段落以上、下句为基础,上句大多结束于do(宫音),下句大多结束于so(徵音),故音乐有宫调式与徵调式不断交替效果。 王建中创作的钢琴曲《翻身道情》是作曲家钢琴小品《陕北民歌四首》中的最后一首。作曲家改编时,和声以民族调式为主,间或引入功能和声的进行,结合钢琴的多声部织体,极大地丰富了音响的表现力;结构以“歌唱—回忆—歌唱”的音乐主题形成单三部曲式,每个乐段均变奏一次;每个乐段之间以衬句形式过渡衔接,很多乐句以衬词的形式对部分内容重复变奏,这使钢琴曲的民歌性更强,体现了道情音乐“一唱到底”的特色。除了“回忆”部分两个乐段之间的连接以及尾声加入了自己的改动之外,其他部分基本还原了原曲曲调和艺术风格,仿佛是特地为这首民歌创作的钢琴伴奏。
引子(1~13)以紧凑的节奏、跳跃的旋律、突强的力度开始,情绪欢快激昂,仿佛是在告诉我们红军战士战胜了敌人,了陕北地区,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谱例1:《翻身道情》第1~7小节
第一部分整体速度较快,情绪热情奔放,八分音符的快速跑动、附点音符的运用以及旋律四至八度的跳跃都赋予了这一部分浓郁的陕北风情,为我们展现出陕北区后欣欣向荣,欢腾热闹的场景以及劳动人民在之后不再备受压迫,能够自己做主人的欣喜心情。
A乐段(1~45)由三个乐句组成,每个段落在上、下句为基础,第三句以衬句形式结束于徵音。第一句整整18个小节展现了道情戏中拖腔“紧拉慢唱”的表现手法,右手旋律“慢唱”,将歌曲的2小节扩展为5小节;左手伴奏“紧拉”,快速跑动的音型为长音衬托。力度从弱至强,快速的和弦奏出鲜明的节奏,模仿了锣鼓声渐进的音响,也为后面的旋律做了铺垫,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第二句旋律长短结合,后2小节是衬词性质。第三句作为衬句,从切分节奏开始,力度从弱至强,并以sf在辉煌中结束于徵音,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戴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之情。第45~57小节由引子材料将两个A乐段紧密衔接起来。 谱例2:《翻身道情》第14~20小节
A乐段变奏(58~80)时,旋律先出现在中间声部,第一句合头,第二句合尾;第三句旋律转至高音部,速度放慢,节奏放缓,旋律流畅连贯,在欢乐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丝轻柔,从热烈地歌颂转为亲切地诉说,仿佛娓娓讲述红军战士通过艰苦的斗争与不懈的努力为劳动人民赢得翻身自主的生活。81~87小节渐弱渐慢的连接承前启后,为中部的“回忆”做好了情绪的铺垫,就像是人们在歌颂赞扬新生活的同时也会感叹缅怀过去悲惨生活。
对比的中间部分(88~123)是“回忆”主题,由B乐段的三次演奏构成,具有部分变奏曲式的音乐特征。速度转为中板,情绪悲凉愤慨,八度加厚的旋律以及较强的力度与第一部分音乐性格形成强烈反差,描绘了劳动人们在旧社会受到了不公和虐待,过着无比艰辛的生后。
B乐段是上、下句结构的段落演奏了三遍。第一遍中板(q=92),节拍为4/4拍,旋律在中间声部,两个4+4乐句对比呼应:前乐句高音部以八度叠加强化主要特征旋律音,音响深沉而厚重,后乐句时转弱,似吟唱,似诉说。第二遍降低两个八度在两手间变奏,声部简化,运用复调的创作手法进行改编,低声部对高声部的旋律模仿重复,你来我往,此起彼伏,描述了人们思绪万千的心里,互相控诉着旧社会人民群众饥寒交迫、备受地主欺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窘境。 谱例3:《翻身道情》第88~91小节
第104~107小节的连接借助三连音节奏和四度叠加的旋律方法推动音乐情绪发展,力度从pp—ff不断增强,引出B乐段的第三遍演奏。
这段旋律第三次演奏时,速度加快(q=126),节拍转回2/4拍,小节数亦同步扩大一倍,变为两个8+8乐句。旋律在双手柱式和弦的衬托下饱满、悲壮、有力,烘托出人民群众不愿低头被奴役的坚定决心。
第124~135小节的连接同样采用了引子材料,速度越来越快,又把镜头拉回到人们赢得胜利,翻身做主的画面中来。
再现的“歌唱”部分(136~201)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做了些许变化。在经历了三段深情的述说之后,道情特有的长音拖腔把音乐情绪又拉回到喜庆的氛围中,对比夸张的力度以及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的装饰性变奏使得旋律更加欢快流畅,情绪更为激情澎湃,描绘了劳动人民成功、翻身做主后互相庆祝的激情画面,表达出感谢党,歌颂新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尾声(202~214)最后一次运用了引子材料,首尾呼应。力度从p—ff的不断增强,明快的和弦转为快速交替的震音,仿佛欢庆的锣鼓,把音乐再次推向激昂坚定的高潮,在恢宏的音响中强收全曲。
作者简介:张译丹(1993年—),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