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社会与生态
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广场舞成员建构分析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 高雪梅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转型时期,由地缘关系建立起的社会互动联结逐渐减弱,而由于趣缘关系建立起的社会互动联结正在逐渐加强。在社会互动逐渐减少的现代社会,广场舞的出现让这种社会互动在广场舞中有了延伸和替代。以广场舞这样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联结,适应日常生活的变化,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频次,在生活逐渐个体化的情况下,满足了交往的需求。广场舞通过群体内的互动实现了人际关系的平衡和满足个体交往的需求,从而在新的互动联结中建构自我。关键词:社会互动理论;广场舞;建构
一、广场舞的变迁和与含义(一)变迁广场舞是一种露天舞蹈,从中国露天舞蹈的历史可以发现,广场舞的两个重要起源。其一是汉族民间舞蹈,尤其是原来北方农村农历节庆习俗舞蹈秧歌。秧歌被认为是古代北方的一种,没有固定的定义或者标准形态,但是秧歌是中国最为流传的民间舞蹈。许多中国舞蹈学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秧歌与很多乡土舞蹈有着相似的起源——农田劳动。其二是城市的大众娱乐,从文献看来,最具有舞蹈活力的地方是乡村,因为这些舞蹈有自由表达的功能,能够提高劳动效率并发挥团结的功能。广场舞同样也适用于城市,这种露天公共舞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舞的发展反映了60年代到90年代的生活文化,是生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1]。随着时代的变迁,集体舞蹈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早期的集体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庆典表演仪式活动,1942年在陕北区兴起了红红火火“秧歌舞”,这种“秧歌舞”是涵盖了戏剧、舞蹈和音乐元素的小型群体舞蹈。文化大期间全国普及“忠字舞”,不分年龄、不分时间,在各广场、街道码头、田间都能看到跳舞的人群,集体忠字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这种集体性的舞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顺势发展,以燎原之势迅速火遍全国。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国家积极倡导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大量的广场休闲场地成为了广场舞的很好地载体。北京奥运会是人们健身观念提升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广场舞如春笋一般势不可挡的普及全国各地,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更是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二)含义雷晓薇在《广场舞概念的研究》中说:“广场舞概念的定义是:广场舞本身不是一种特定的舞蹈,也不是一种特定的身体语言,而是汇集多种舞蹈的代名词与舞蹈的总称;它是借助各类舞蹈的表现方式,采用简便的动作语汇,在空旷的场地上借助流行音乐的伴奏进行的身体运动方式;其运动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自娱自乐、锻炼体魄;它也是非形象性、非艺术性的舞蹈。”[3]在舞蹈艺术中广场舞这一形式的舞蹈具有较庞大的系统,广场舞的表演形式以集体舞为主,表演地点多为空旷的广场。广场舞融娱乐性和表演性为一体,居民自发的汇集于广场,伴着高分贝、富有韵律的音乐伴奏,有节奏的跳着舞蹈。广场舞具有自发性,是群众自发组织,自我管理。在广场舞发展初期,参与者多为老年人,但随着近几年全民健身观念的深入,广场舞的参与者不仅仅只有老年人,还有中年人及年轻人参与其中。广场舞从不是某一年代人所专有的,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迁,广场舞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源于社会生活又深入扎根于社会生活,每个人都有参与其中的权利。现在广场舞已经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形成一种特色民间文化。二、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戈夫曼将戏剧理论引入到社会生活中,运用戏剧理论来分析和解读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互动。[4]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其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三、广场舞成员的自我建构个体无法孤立存在,每一个个体都必须依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由彼此互动而产生的社会联结。按社会建构者的观点,认同是在社会环境中与人际互动“共建”的结果。人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最基本需求便是交往与互动,在逐渐个体化的今天,广场舞这样的大型互动交往活动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广场舞这样一个集体活动,不仅与社会转型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广场舞为有交往需求的人提供了一个共同活动的平台,积极参与广场舞衍生出来的各项活动,通过积极的参与,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社会成员在广场舞这样的平台上扮演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更高的满足感。广场舞群体通过休闲实践,他们建构群体内的自我以及社会中的群体表象。(一)在“表演”中建构自我在参与广场舞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频繁的社会互动和交往活动,人际关系也是在频繁的交往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空间的全新性和扩大性促进了个体进行全新的自我“表演”和自我建构。无论是每天的集体表演时间还是练习时间,每一位广场舞成员在交往互动中积极地进行“表演”,舞蹈动作是他们互动的符号,通过这个符号他们能够展现出广场舞跳得好的自我形象,这样的形象在教授新人舞蹈动作时较倾向于建构出舞蹈老师的角色,舞蹈老师就是个体通过符号表演建构出来的自我。每个个体都积极地展现出自己最好的表演,个体运用舞蹈符号进行表演,通过舞蹈动作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使广场舞呈现出较好的效果。在广场舞这样的文化活动中,个体的自我表现需求得到满足,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也能够使个体获得喜悦和满足感。“表演”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被发掘,参加广场舞以及相关活动能够彰显个性,满足个体的情感需要。(二)在印象管理中建构自我戈夫曼戏剧理论的实质是印象管理,所谓印象管理就是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策略。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任何情境中,每个成员都在·231·
社会与生态
进行着各自的印象管理,有的人表现得平易近人令人感觉和煦,有的人表现得冷漠以致于令人产生距离感,不管是什么样的印象,这都是他们进行印象管理的结果。在广场舞群体中,每个人在练习和表演广场舞的互动中积极地进行印象管理,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塑造出能够融合与广场舞的群体角色,这一角色在每个人心中的形象均不一样,因此角色主体为了增强群体归属感,塑造出他人心中的形象,会根据他人的评价进行着自我印象管理。也就是说,我们的表演对他人产生着影响,同样他人的想法观点也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行动和思想。有时为了保证自己能够获得其他成员的肯定,产生更大归属感,促进群体和谐,改变自我印象管理策略的事常有发生。在互动与交往过程中,印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建构自我的过程,以此方式建构出来的自我在群体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同。(三)在反思中建构全新的自我广场舞给中老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自我和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全新的知识与价值观念将会对个体原有的内化的知识与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因此广场舞成员需要反思与调节自我来接受新的知识与价值观念。在反思与调节的过程中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越来越透彻,明确自己在群体中和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每一位参加广场舞的成员在学习、接受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新的自我认知逐渐形成并在不断地互动过程中得到证明。社会个体在广场舞中建构全新、独特的自我,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在广场舞这样的平台上,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建构全新的社会交往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消解生活中的琐事,全体成员共同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增强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新的生活方式,“表演”全新的自我。四、广场舞成员的群体建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并在互动中获得反馈从而建构新的自我认知。乔治·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5]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广场舞就是一个舞台,每一位成员各自扮演者角色,进行着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群体内会逐渐的显现出某些具有才能的人,或是领导才能,或是组织才能,或是舞蹈才能,每个人的优势与长处都在广场舞活动中显现并发挥。这些才能在成员日常生活中也许并没有显现,而广场舞这个平台给成员一个展现才能的机会,也因此每一个人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建构自我的机会。这个全新的自我是由群体建构、个人重构而产生的,广场舞中的内部角色也在互动中逐渐的清晰化。(二)剧班印象戈夫曼认为:“用来表示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协同配合的任何一组人即为剧班。”因此无论是剧班成员呈现的是一致的个体表演还是不同个体组合成的整体表演,都会为受众呈现出一种剧班印象。跳广场舞的每一支队伍都可以称之为剧班,由于每一支舞队的舞蹈动作、着装各异,因此呈现出来表演都不相同,整体呈现出来的剧班印象也有差别。广场舞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在进行着积极的个体建构的同时,也在不自觉的进行着群体建构,广场舞群体面向社会大众的形象是群体成员共同建构的结果,也就是剧班印象。剧班印象是每一位个体成员共同建构的结果,同时建构出来的剧班印象也能够增强广场舞成员的群体归属感。五、小结[7][6]了脱离个体化再次走向集体化的最好的方式。在广场舞内部的互动以及广场舞群体与社会外部的社会互动中,个体能够在互动过程中再次的建构一个集体化的自我,通过这种新的建构满足自我在精神上的需求,同时也平衡了人际关系。广场舞群体活动的形成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和个体主动性因素双重影响的结果,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广场舞这样的集体性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个人的社会联结,还能够在活动与互动关系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社会转型创造出了广场舞这样一种形态的群体生活方式,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生活、实践和思想上的需求,在广场舞中个体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建构自我,将广场舞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一种习惯。社会与广场舞之间是相互建构的,虽然现在存在一些广场舞扰民现象,但是新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存在争议的,在国家的积极支持下,广场舞一定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广场舞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市民文化活动,广场舞的发展与我们的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广场舞文化已经形成,充分发挥好文明健康多样的广场舞文化,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一项新内容。参考文献广场舞演变到现在,是蕴含着历史因素的。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是具有熟人性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熟人的社会性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传统的大院居住模式与熟人交往模式被现代社会的单元楼住宅以及网络虚拟交往所替代,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被迫脱离集体化变得个体化。这些变化都导致人们的在情感上的不适应以及对传统社会互动模式的渴望。基于这样的因素跳广场舞成为(一)群体自我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情境中且始终处于社会情境中,个人与社会情境是密不可分且相互作用的。在情境中个人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进行角色扮演,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知,[1]王重阳(ArthurTanny).集体欢娱与公共场所:城市化进程中广场舞的社会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2]王亚珍.我国城市居民广场舞发展现状的社会学分析—武汉市洪山区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3]雷晓薇.广场舞概念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6.[4]周梅,李桂平.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10-211.[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532页.[7]欧文·戈夫曼.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上接第228页)决定了发展出路。发展生态产业,意味不能经济至上、随意开发。只有正确设计生态产业发展道路并沿着设计好的道路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且有效的完善设计方案,才能真正实现好、发展好当地生态产业。喜德县在发展生态产业过程中既要充分把握当地资源禀赋、厘清生态产业概念、发展优质生态产业,又要深入进行产业研究、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把握市场需求,将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出市场型的生态产品,以期真正实现生态健康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比如在人们纷纷追求美好生活的当下,喜德县可将彝族民族文化风情结合小相岭旅游资源、温泉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依托毗邻西昌的地理位置,打造集生态旅游、民俗风情、康养休闲、科普教育等多位一体的生态产业结构。根据定位不同,进行差异化布局,避免同质化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