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语文学日201f车5月I 9 ‘‘ 同课异构 ”的几个问 题 浙江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应慈军 “同课异构”是当下为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 种教研活动形式 语文教学“同课异构”的大多是阅读教学课。 通常由一定区域(含学校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 组织者发起,确定教学的文本、班级、执教者;执 教者设计教学方案:执教者上课。教师观 课;集体评议(也有专家点评的)。有的还要求执 教者根据评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教师再次观 课、评议,执教者撰写反思文字等。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执教教师用同一篇课 文(或课外文章)对知识和能力处于同一层次 (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施教,其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大多不同.可谓“异彩 纷呈”。于是.我们便视其为“同课异构”的成果。 但如果对热闹的现象作一个冷静的审视.我们便 会发现其中有一些亟须厘清的问题。 I.“课”的含义 从上面所描述的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来 看,“课”等同于课文(文本)。所以“同课异构”也 有叫“同题异构”、“同篇异构”或“同篇教学比较 研究”的。从当下的“同课异构”来看.教学目标 大都不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用王荣生教授的 话来说,就是“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 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确定的随意性.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整 体效益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同一本语文教科 书、执行同一个教学计划、面对学情类似的学 生。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 和“教学内容”应该一致,至少大致趋同。 但事实是.语文教学的随意性一直存在着 (只是“同课异构”将其更加明晰化了)。因为我 们没法不随意。从早先的语文教学大纲到今天的 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语文该教 什么.具体的文本该教什么。数学、物理、化学、 地理、历史等知识性学科因其有确定的教学内 容.有什么就能教什么;而语文的麻烦在于~篇 课文能教的东西太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不可 教.一些指导性的文件(如课程标准)又没有明 确的“指导”.教师必须很无奈也很费心地在众 多可教的内容中自行选择并建构。在个体备课状 态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建构就成了 一件首要、必须而自然的事。因为不同的教师对 每一篇课文的理解不会全然相同.甚至可能大相 径庭.对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于是 就有了自然状态下的教学内容的“异构”。当下. 我们天天必做的功课便是不自觉的无组织的所 谓“同课异构”。 这种状态下.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便呈 现不同的情况,所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 也就有了一些差异甚至很大差异.也就人为地造 成了语文教学的不公平。有组织的“同课异构”. 将进一步推进这种不公平.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 目标及内容的无规划状态: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 学“教什么”将更加迷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还 将继续徘徊不前 应该说.“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是没有问题 的,关键在于对“课”的约束和规定。我们不能将 “课”理解为“课文”或者让其成为事实上的“课 文”。在我看来,“课”就是在单位授课时间内完 成的内容.也就是语文课的“教什么”。“同课”就 10 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个单位授课时间内应 该完成的共同内容。有了教学文本的确定的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那么我们也可以“有什么就能 教什么”了 2.“异”的范围 如果阅读教学的“同课”就是同一个单位授 课时间内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异 构”的当是“怎么教”.即根据“学情”来结构课堂 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 这属于教法方面的内容 如果为共同的教学内容来异构“怎么教”.那 么首先考虑的当是教学效益的问题。即面对知识 和能力层次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宜根据自身 的能力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 方案并施教,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定区 域内(一个省,至少是一个地区)重点中学、普通 中学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学校和教师 是很难根据学情来自主选择甚至自编教材的:而 所有要求升学的学生又都将面临同一份升学试 题 这意味着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差异的学生将接 受统一要求下的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 “同课”也成为一种必然。“异构”的地位就凸显 出来。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用同样的教学目标及 内容来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教学,只要方法得 当.在层次低一些的班级里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有时可能用时略为久一些。这样,方法就成了达成 教学目标的关键。对于知识和能力层次低一些的 学生群体施教.我们可能还要多做些衔接、铺垫的 工作,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清扫一些障碍。 这样.“异构”研究的应该是达成既定的教学 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等问题。“异构” 须在求“同”(相同的教学目标及相同或基本相同 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意在“殊途同归”。 衡量“异构”是否高效的最重要指标是“学 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用时”。学情相似。达到 目标用时少的是高效;学情不相类。低层次班级 能用同样时间达成与高一些层次班级共同的教 学目标的也是高效。 3.“同课”与“异构” 当下那种无共同教学目标.无统一教学内 容,最终无基本共识的三无型“同课异构”.算不 得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根据前面的分析, “同课”与“异构”实属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 课”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及内 容,是“异构”的基础。“异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 生有效地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简言之.即因材 施教。而事实上“同课”并不存在,“异构”也就无 从附着。这样,求“同”便成了“同课异构”必须首 先解决的问题 但目前的问题是.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很困 难。语文课程标准有笼统的能力目标而无“教学 内容”(哪怕是笼统的),教材中的文本是构成教 学内容的素材而非教学内容。教参大多为对文本 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而没有提出“教什么”的参考 意见。我们常常手捧课标、教材、教参,却难以确 定教学内容。但再难。我们总不能坐等专家们搞 出一套教学内容来再进课堂!我们不妨根据课程 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 文本的体式特征和内容实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层次,来探讨、筛选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以作为教师“异构”的共同性内容。 “同课异构”.通常有区域性活动和校本活动 两种。当下的“同课异构”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 应作较大的调整和改进。 区域性活动,参与人数多,影响大。“同课异 构”.可先确定教学文本。由包括执教教师在内 的研究小组分头细读文本、提出“教什么”及其 理由.然后一起研究并确定目标及教学内容.进 而由执教者根据实情(学生的、教师的、环境的) 设计教学方案并上课.比较其教学内容的落实和 目标达成的情况.选择“好课”做成“实录”或完 善教案,以“同课异构”的成果而保存、沿用。这 样,比给一篇文章任由执教教师“异构”着、上课 着,大家评议着,要来得切实、有效。 校本活动。有学科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 语文学日201I牟5月l 11 学习共同体与“好课"概念的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王意如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 化。学校日渐成为学习共同体.而教师在被互联 优势正在消解。“在电子媒介时代,知识信息是 网脱卸下沉重的知识外衣后.将以学习合作者的 ‘没有边界的’,教师作为个体,即使是‘鞠躬尽 身份来和学生相处。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 瘁’也无法达到学生获得信息的边界”。①这就促 我们的课堂教学,审视我们对“好课”的概念,就 使教师的角色乃至学校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 会发现一些本质性的问题。 两种。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基层组织.是教学 其中的“求同”是重点也是难点.求同的问题解 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 决好了,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效 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同课异 益。在备课组活动中,因为时间和精力的. 构”的内容和形式可与区域性活动相同 学科备 “异构”后的施教不一定每次都要进行观课.可采 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研组织,集体备课是 用检测的方式来评价其“异构”的效果。对于通 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开展有效的“同课异构”活 过比较研究而形成的“同课异构”的佳品.我们 动能起到“同伴互助”的作用 要加以重视和珍惜,不仅因其为集思广益的结 学科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最好能将教科书 晶,更为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中的每篇课文都纳入其中,这可能很难做到.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会提高文本解读的能 要是受时间所限,但我们可以精选一些文本来做 力,在互相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寻求教学 “同课异构”,比如每周一篇交由组员细读文本。 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学能力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解读文本时可能 暂时稍弱的教师将会在专业发展方面获得提升 会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教学的主问题及其理由 在“语文教学内容”还是很成为问题的今天. (课堂教学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一般 真正的“同课异构”是很必需的。要开展好这项工 包括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 作,教师必须有参与“同课异构”的热情。活动前要 写”三个层面。)集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求“同”, 充分地准备,观课后要负责地评议.活动后要留有 讨论、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答案 然后 成果,否则就有可能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由教师各自设计教学方案施教。备课组宜要求教 参考文献:1.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 师根据施教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之完善.然后 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2.王荣生《关于 选择最佳的几个教案作为“同课异构”的成果存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 档、沿用,成为集体享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操 2010年第9期。 3.王荣生《该如何面对“语文教 作富有针对性,简便,有效。 学内容”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 这样,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可概 期。4.李海林《如何构建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 括为:定篇 求同 异构 实施 成果。 内容体系?》,《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