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课题名称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组长审签 课时 2 周次 15 《看云识天气》 1、了解关于说明文的文学常识(定义、分类、结构、说明顺序、语言特点、说明方法) 2、积累生字词 ;3、理清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4、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征。 1、快读阅读,学会通过勾画关键词句来理清文章思路及内容; 2、学会用表格的形式简化内容,理解课文。 3、搜集、积累“看云识天气”有关的民间谚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内在联系 重点及突破 难点及突破 易混点及解决 能力生长点 教学 设计 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突破:勾画关键词句、将文字转化为表格 难点:本文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及文章语言的特征 突破:教师引导,结合具体语句小组讨论交流 易混点:修辞和说明方法 解决:教师引导,不同文体称谓不同而已 了解说明的要素,能基本学会阅读说明的的方法 教师活动预设 说明文常识——补充(此内容为第一课时之前的补充讲解) 1、定义: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道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 以说明对象为标准: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学生活动预设 C、逻辑顺序: 4、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事物性说明文多为总分式) (2)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多为递进式) 5.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列举下”) 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分作打”) 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摹诠画”) 引资料。 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严密性 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生动性和平时性 生做笔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积累字词;2、快速阅读,勾画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及概括主要内容;(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类型、说明结构及说明顺序)3、重点研读第一二部分,学会用表格的形式简化内容,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课时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及概括主要内容;——突破:勾画关键词句 课时难点:学会用表格的形式简化内容,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突破:圈点勾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导读”导入 二、投放目标,引领方法 见上“课时目标” 三、互动求知,合作探究 (一)积累字词 “点缀”(啜泣);“绫纱”(模棱两可)“顷刻”“倾听” “朱泳燚”(焱 炎 火) (二)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能概括云与天气的关系? 2.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原句作答) 3.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4.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有何方法?有何局限? 5.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属于什么说明顺序? (三)重点研读 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3、此段有何结构特点?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二自然段与上下文有何关系? 2、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框出名称)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请用波浪线~~~勾画)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用横线__勾画) (请学生完成下面三张表格)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文中所用到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谈一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的种类简表(二) 生齐读导读,思考问题 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当堂消化 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用铅笔在文中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作答 生朗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默读第二部分,用不同线条勾画关键词句,并作答 3、自读第3-6段,课文依次介绍了哪些形态的云和云上的光彩?(请用方框“ ” 云的光彩简表 生小组讨论 生谈收获,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 有关的民间谚语。3、培养善于观察、思索的习惯。 课时重难点:赏析本文的语言,归纳本文的语言特征 突破: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赏析 三、互动求知 合作探究——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有何特色?试找出加以分析。 例句赏析1、“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例句赏析2、卷云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四、延伸拓展,内化完善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与天气的有关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过河,大雨滂沱” “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五、总结归纳,整合提升 生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生补充积累 课时目标:1、赏析本文的语言,归纳本文的语言特征;2、搜集、积累“看云识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