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华药讯

新华药讯

来源:百家汽车网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新华药讯

Hubei Xinhua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Newsletter

1990年创刊 季刊 2008年6月 第2期 总第77期 主办:药学部 主 编:何斌 责任编辑:卢琴

发行范围:限院内 联系电话:65600839 通讯联系:湖北省新 华医院药学部

《新华药讯》编辑室

E-mail:

yaoxuebu@yahoo.com.cn

致读者:

恳请院内学者赐稿,以利院内交流及提高,创造良好学术氛围!

欢迎广大读者对本刊内容和形式提出宝贵意见 《新华药讯》编辑室

主要目录

法规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2)卫生部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含兴奋剂药品使用管理………………………………………………………(5)合理用药

氨茶碱和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8)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4)足癣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19)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增加自杀风险…………………………… (23)知识园地

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九个不健康…………………… (24)

1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法规·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48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发布以来,经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逐年下降,临床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显示,我国个别地区和部分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影响了医疗效果,加重了细菌耐药程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和细菌耐药监测专家委员会建议,现就进一步加强外科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和氟喹诺酮类等药物的管理,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件1)选择抗菌药物。 二、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使用量大,细菌耐药率高,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应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统外的其他系统感染;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三、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应切实履行指导本机构合理用药的工作职能,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按“非使用”、“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2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根据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决定将以下抗菌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医疗机构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一)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 (三)甘酰胺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

(四)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拉宁、多粘菌素、利奈唑烷;

(五)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四、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和监管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辖区内细菌耐药监测情况,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根据《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2006-2007年度报告》(附件2)的监测结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二)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四)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辖区内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工作,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评价和监督检查的管理职责,对未按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医疗机构和违反规定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应严肃处理。 附件:1.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2.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2006-2007年度报告

二○○八年三月十九日

附件1

3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部位 头颈外科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心脏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乳房手术 腹外疝手术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 金属、关节置换)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泌尿外科手术 妇产科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注意: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附件2:详见新华论坛

4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卫生部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含兴奋剂药品使用管理

根据卫生部《卫生部医疗机构含兴奋剂药品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61号)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含有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药品名单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8]85号)文件精神,凡是2007年10月1日后生产的含

兴奋剂的药品,其标签或说明书上必须用中文注明“运动员慎用”字样,对已印制的标签和说明书可以采用加盖印章或贴签的形式标注,未按规定有相关标注的将一律停止销售。

根据文件精神,医师在为运动员开具处方时,应核实奥运会运动员身份,首 选不含兴奋剂药品;确需使用的,在运动员取得体育管理部门同意的证明后方可 开具;急诊情况使用含兴奋剂药品前,要取得运动员签字的知情同意书。医师要 在处方右上角用红色字体注明“奥运会运动员”,开具含兴奋剂药品时,还要用 红色字体注明“含兴奋剂药品”;处方单独保存。

药学部门在调剂处方药品时要加强对处方的审核,发现含兴奋剂药品处方且患者为奥运会运动员时,应与处方医师进一步核对,经确认无误后方可调剂含兴奋剂药品,并向运动员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

经清理,我院含兴奋剂药品共90种,其中中药24种,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66种。

含兴奋剂的中药品种目录

序号 1 2 3 4 5 6 麻黄碱 兴奋剂名称 中药名称 鼻炎片 连花清瘟胶囊 麝香壮骨膏 急支糖浆 镇咳宁胶囊 同仁大活络丸 5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士的宁 氢氯噻嗪 普拉雄酮 吗啡 良园枇杷叶膏 固肠止泻丸 止嗽化痰颗粒 强力枇杷露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龙珠软膏 麝香保心丸 青鹏膏剂 大活络胶囊 西黄丸 血栓心脉宁胶囊 肛泰栓 脉君安片 复方夏天无片 平消胶囊 伤科接骨片 甜梦胶囊 含兴奋剂的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目录

兴奋剂名称 药品通用名称 睾酮 丙酸睾酮注射液 替勃龙 替勃龙片 促红细胞生成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 素(EPO) 重组赖脯胰岛素 重组人胰岛素 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液 药品商品名称 丙酸睾酮注射液 利维爱片 益比奥注射液 优泌乐注射液 优泌淋注射液 胰岛素注射液 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混合优泌淋注射液 精蛋白锌重组赖脯人胰岛素混合注优泌乐25注射液 射液(25R) 6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芬太尼透皮贴剂 芬太尼及其衍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 生物 枸橼酸舒芬太尼 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 盐酸吗啡缓释片 吗啡 盐酸吗啡控释片 盐酸吗啡片 盐酸吗啡注射液 羟考酮 哌替啶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氨酚伪麻美芬片(Ⅰ) 酚麻美敏口服溶液 酚麻美敏片 麻黄碱 呋麻滴鼻液 美敏伪麻溶液 小儿伪麻美芬滴剂 盐酸麻黄碱注射液 盐酸伪麻黄碱 甲氯芬酯 注射用盐酸甲氯芬酯 尼可剎米 尼可刹米注射液 比索洛尔 富马酸比索洛尔片 布地奈德 布地奈德气雾剂 卡替洛尔 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 醋酸地塞米松片 地塞米松 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 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 右旋糖酐铁注射液 诺和灵50R注射液 诺和灵N注射液 诺和灵30R注射液 诺和锐30特充注射液 长秀霖注射液 芬太尼透皮贴剂 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 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 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 美菲康缓释片 美施康定控释片 盐酸吗啡片 盐酸吗啡注射液 奥施康定控释片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日夜百服宁片 泰诺混悬液 泰诺片 呋麻滴鼻液 惠菲宁溶液 艾畅滴剂 盐酸麻黄碱注射液 康泰克胶囊 注射用盐酸甲氯芬酯 尼可刹米注射液 康忻片 普米克气雾剂 美开朗滴眼液 醋酸地塞米松片 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 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 典必舒滴眼液 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 科莫非注射液 7

肾上腺素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氟替卡松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 呋塞米 呋塞米片 呋塞米注射液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 氢氯噻嗪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 氢氯噻嗪片 复方罗布麻片(Ⅱ) 吲达帕胺 吲达帕胺缓释片 拉贝洛尔 盐酸拉贝洛尔注射液 甲泼尼龙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美托洛尔 泼尼松龙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 醋酸泼尼松片 辅舒良鼻喷雾剂 呋塞米片 呋塞米注射液 安博喏胶囊 依伦平片 氢氯噻嗪片 复方罗布麻片(Ⅱ) 钠催离缓释片 盐酸拉贝洛尔注射液 注射用甲强龙 倍他乐克片 倍他乐克缓释片 强的松注射液 强的松片 心得安片 万托林雾化吸入溶液 螺内酯片 枸橼酸他莫昔芬片 博利康尼片 喘康速气雾剂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 瑞宁得片 来曲唑片 羟乙基淀粉 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 万汶注射液 天晴宁注射液 普萘洛尔 盐酸普萘洛尔片 沙丁胺醇 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 螺内酯 螺内酯片 硫酸特布他林片 硫酸特布他林气雾剂 他莫昔芬 枸橼酸他莫昔芬片 特布他林 噻吗洛尔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 阿那曲唑 阿那曲唑片 来曲唑 来曲唑片

·合理用药·

氨茶碱和常用抗菌药物

的相互作用

8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氨茶碱是茶碱与乙二胺的复盐,其药理作用主要来自茶碱,乙二胺使其水溶性增强,氨茶碱在体内分解为茶碱而起药效作用,故本文提到的茶碱与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即为氨茶碱与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茶碱是黄嘌呤类生物碱中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最强的一种药物,是目前应用量广泛的平喘药物之一,作为一种有效的支气管扩张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至今许多国家和地区仍将茶碱作为第一线平喘药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疗指数窄,文献报道其血药浓度在5μg·ml-1开始有疗效,适宜浓度为10~20μg·ml-1,若高于20μg·ml-1,易出现毒性反应,早期多见有恶心、呕吐、失眠、易激动等反应,严重者可有心动过速、发热、失水、谵妄、惊厥、昏迷等征象,甚至呼吸与心跳停止至死亡。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在应用茶碱的同时常需要联用抗菌药,茶碱与多种抗菌药物联用具有相互作用,导致茶碱代谢清除改变,结果使茶碱在常规剂量时,不是达不到治疗效果就是出现毒性反应。因此,氨茶碱与抗菌药物联用时,应注意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以确保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茶碱与某些抗菌药之间相互作用作一简要综述,供

临床参考。

1、氨茶碱的药代动力学 口服氨茶碱或由直肠或胃肠道外给药均能迅速被吸收,在体内氨茶碱释放出茶碱,后者的蛋白结合率为60%,分布容积(Vd)约为0.5L·Kg-1,半衰期(T1/2)为3~9h,静注氨茶碱6MG·Kg-1,30min内血药浓度可达10μG·ML-1,它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率有个体间的差异。空腹状态下口服氨茶碱,2h血药浓度达峰值。氨茶碱大部分以代谢产物形式通过肾排出,10%以原形排出。茶碱在有效药物浓度范围内呈一级动力学消除过程,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当血药浓度大于30μG·ML-1时则有非线性动力学表现,T1/2比原来要大大延长。

2、氨茶碱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氨茶碱在体内释放出茶碱,茶碱可被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CYP3A4、CYP1A2代谢,某些抗菌药物就是通过影响P450同功酶的作用而影响茶碱的代谢,从而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如某些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与CYP3A4酶进行N-脱甲基化,其代谢物与酶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合物,使酶失去活性。茶碱代谢不能通过CYP3A4途径便转向CYP1A2

9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途径,而该类药不能抑制后一途径,但CYP1A2的活性具很大个体差异。酶活性较低的人更易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茶碱血药浓度升高,同时要发生这种相互作用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使酶先被诱导,一般在两者联用头几天不会发生这种相互作用。又如某些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CYP1A2,而抑制茶碱的N位脱甲基化过程,使茶碱清除率下降,从而引起剂量依赖性的茶碱代谢抑制,结果减少了代谢物的尿排泄,增加了母体化合物的清除,使总清除率下降,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导致茶碱血药浓度过高,从而使茶碱的心脏毒性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3、氨茶碱与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 3.1头孢菌素类

通过测定肺心病急性发作及肺心病伴心衰患者氨茶碱与头孢噻肟钠联用后2h血药浓度,发现2药联用后氨茶碱血药浓度显著上升,而头孢噻肟钠血清浓度比单用显著降低。肺心病伴心衰者6h氨茶碱血药浓度单用、联用均高于无心衰者。提示2药联用有可能致茶碱中毒,且降低了头孢噻肟钠的抗感染疗效。2药不宜联用,尤其是心衰患者。头孢呋肟、头孢噻肟使茶碱血药浓度明显升高,有可能增强

其毒副作用,而头孢噻肟、头孢呋肟血药浓度却明显降低,两药不宜同时应用。

3.2氨基糖苷类

氨茶碱使庆大霉素易在肾小球中重吸收,全身作用时间延长,碱化尿液后,则庆大霉素游离型增多,抗菌效力增强。联用茶碱时,庆大霉素只需应用原剂量的1/5就有效,收到剂量小、疗效高、毒性低的效果。

3.3四环素类

四环素为P450酶抑制剂,可抑制茶碱的代谢,使其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均增强。急性心肌梗死伴低血压患者,禁忌2药联用。

3.4氯霉素类

氯霉素为肝药酶抑制剂,干扰茶碱在肝脏的代谢转化,延缓其在体内的清除。实验结果表明,2药联用后,T1/2延长,曲线下面积(AUC)增大,与单用茶碱时相比较其K值、T1/2、AUC均有明显差异,提示2药长期联用,茶碱的血药浓度不易控制,毒副作用容易发生。如需联用,则应控制剂量,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其合理的给药方案。

3.5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14~16元环的内酯化合物,可与CYP3A4酶进行

10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N-脱甲基化,其代谢物与酶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合物,使酶失去活性。一般14元环的红霉素、克拉霉素与CYP3A4形成复合物的作用最强,发生的不良反应也最严重;罗红霉素和16元环的交沙霉素、螺旋霉素次之;15元环的阿奇霉素最弱。

试验结果显示红霉素与氨茶碱联用5d、10d对茶碱药动学参数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且联用的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发生茶碱中毒的危险性越显著。有学者认为,茶碱与红霉素联用4d即可发生相互作用,联用1周以上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国外报道认为,在每日给红霉素1.5G以上与茶碱同服时发生干扰,血内茶碱清除率下降约25%,半衰期延长15%~26%。用药2~3d后可出现心悸、兴奋、心率快、血压下降。血药浓度25MG·L-1时可全身抽搐,以至于心律紊乱。大部分文献认为联用红霉素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也有个别报道红霉素与茶碱没有相互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选择实验人群和实验时间的差异因素,导致了该药与茶碱相互作用的个别文献报道不一致。

螺旋霉素在体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在胆汁中的浓度远大于血药浓度,且维持时间长,它亦在肝脏与茶碱产

生竞争性抑制而影响茶碱的代谢。一般认为联用4d后,茶碱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而临床上为达到有效浓度,往往2药联用10d或更长。因此,在联用该药时,应适时按个体化调整茶碱剂量,以控制其血药浓度,防止因药物相互作用而造成不良后果。

麦迪霉素也能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且与茶碱相互作用的强度大于红霉素。有人曾观察10例应用常规剂量氨茶碱与麦迪霉素的哮喘患者,并监测了茶碱血药浓度。结果表明,茶碱最低血药浓度均超过20μG·ML-1,且出现毒副反应。

克拉霉素与大剂量氨茶碱联用或氨茶碱的基础血药浓度偏高时,建议监测后者的血药浓度;罗红霉素可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2药联用当血清茶碱浓度≥15MG·L-1时,需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阿奇霉素对茶碱缓释片及长效茶碱类药物舒弗美的血清茶碱稳态峰浓度、稳态谷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及浓度波动系数等均无明显影响,2药联用安全,无需调整茶碱用量,但应注意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鉴于上述,大环内酯类药物与氨茶碱并用时应酌减茶碱用量或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3.6林可霉素类

11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可抑制P450酶活性,降低茶碱的清除率,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当茶碱与上述药物联用时,应适当减量。

3.7磺胺类

磺胺类药物的蛋白结合率高,当与茶碱联用时,使茶碱从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即游离型茶碱浓度增加,有发生中毒的可能性,因此宜慎用或不宜配伍。据报道4例联用氨茶碱与磺胺甲基异唑(SMZ)的患者,茶碱血药浓度值高,停用SMZ后血药浓度下降。因此,2药联用时应注意调整茶碱剂量。

3.8喹诺酮类

氟喹诺酮类通过CYP1A2代谢,可抑制茶碱代谢过程的重要环节—去甲基化,使茶碱代谢减慢。不同喹诺酮类—药物对茶碱清除率的影响不同,一般认为,依诺沙星是最强的茶碱抑制剂,其次为环丙沙星、培氟沙星。这一相互作用的程度与氟喹诺酮的剂量呈正相关系,所以在治疗时尽可能避免2药联用,如确实需要,可适当减少茶碱的剂量,注意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以防毒性反应。或者可用N-7-衍生化的茶碱—二羟丙茶碱(DDP)和丙羟茶碱—(PXP),实验表明,依诺沙星对此2种药物的药代

动力学没有显著性差异。

依诺沙星可使茶碱的清除率下降76.8%,血药浓度升高近2倍,环丙沙星可使茶碱的清除率下降41.3%,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呕吐、震颤、不安、激动、抽搐、心悸等,培氟沙星、诺氟沙星抑制茶碱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显著升高,联用茶碱时应监测茶碱类血药浓度和调整茶碱的剂量。

在常见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氧氟沙星对茶碱类的代谢影响最小。氧氟沙星与上述药物(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具有相似的结构,但不影响茶碱的代谢,可能与各种药物的清除方式有关,氧氟沙星主要以原形(90%)从肾脏排泄,代谢程度很少,其代谢物的产生也很少,因此对茶碱浓度影响很少。左氧氟沙星对茶碱的血药浓度、AUC等药动学参数也无明显影响。茶碱对本品的吸收等亦无明显影响。有研究者对16名健康男性进行随机、对照、双向交叉研究,来确定在稳态条件下口服左氧氟沙星(每12h给予500MG)对茶碱(单次4.5MG·Kg-1静脉给药)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到茶碱、左氧氟沙星组和茶碱、安慰剂组。14个人完成了这项研究。左氧氟沙星组和安慰剂组的茶碱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12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Cmax、AUC、Vd、T1/2中任何一个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别。结论表明,在稳态条件下口服左氧氟沙星和静脉注射茶碱没有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但由于其他一些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联用时,可使茶碱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致患者茶碱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在使用左氧氟沙星时仍应严密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必要时调整剂量。

氟罗沙星能显著抑制茶碱的消除,出现茶碱血药浓度升高伴随的副作用,并引起部分患者心率加快、悸动、头痛等,不宜与茶碱联用。而洛美沙星不抑制茶碱代谢,对茶碱类药物肝内代谢影响较小,可以比较安全地与茶碱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对茶碱代谢影响较小。健康成人志愿者5例联用加替沙星和茶碱,测定加替沙星对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4例未见本品对茶碱血药浓度有影响,1例的Cmax、AUC略上升,茶碱清除率降低。莫西沙星与茶碱联用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单次给药还是达到稳态时,莫西沙星和茶碱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因为莫西沙星不抑制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而茶碱类药的代谢与P450有关。

因此,莫西沙星与茶碱类药物同服时,无需调整剂量。但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在茶碱与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联用时,仍需对茶碱血药浓度进行监测。

3.9抗结核药

异烟肼与氨茶碱合用时,可抑制氨茶碱在肝脏中的代谢,而导致氨茶碱血药浓度增高。异烟肼是肝药酶抑制剂,它能抑制肝微粒体酶活性,与氨茶碱联用时可抑制氨茶碱在肝脏中的代谢,而导致氨茶碱血药浓度增高,长期联用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出现中毒症状。有报道7名正常受试者服异烟肼10MG·Kg-1·d-1,10d后茶碱半衰期延长15%,AUC增加31%,6h后茶碱(静注)血药浓度升高22%。异烟肼与氨茶碱先后应用或合用时,应密切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对其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利福霉素类包括利福平、利福喷丁,是一类强效、广泛、特异的P450同功酶诱导剂,包括CYP1A2、CYP3A4,通过诱导P450酶活性,加速茶碱的肾清除率和肝代谢,导致茶碱的血药浓度下降,使其半衰期平均缩短30%,严重地影响药物的生物效应。当停服利福平时,有可能引起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回升,从而导致毒性

13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反应。因此,2药联用期间,应严密监测氨茶碱血药浓度,防止血药浓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

3.10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是一类P450酶抑制剂,但不同药物对各种同功酶的作用有异,如氟康唑主要抑制CYP2C9,酮康唑、伊曲康唑主要抑制CYP3A4,氟康唑只有在每日口服800MG时才抑制CYP3A4,氟康唑通过药酶抑制作用可降低茶碱的清除率,与茶碱联用时,茶碱血药浓度约可增高13%,故可使茶碱出现过量中毒的危险,在应用氟康唑期间及停药后,应加强监护并尽可能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酌情调整茶碱剂量。

两性霉素B具有药酶诱导作用,联用时茶碱血药浓度降低,平喘作用下降,应增加茶碱用量或停用两性霉素B。临床上两性霉素B治疗呼吸道

霉菌感染,用药前茶碱血药浓度为12.24μG·ML-1,联用后降为1.5μG·ML-1,停用两性霉素B3d后,茶碱浓度又上升为9.6μG·ML-1。

综上所述,氨茶碱与某些抗菌药物联用时,在药动学方面可表现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茶碱血药浓度或过低,影响疗效;或太高,发生中毒。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医务人员密切关注,平时注意掌握一些氨茶碱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规律,对于临床及时合理调整氨茶碱的剂量,避免发生相互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尤为重要。

选自《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年第2期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营养不良会降低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使患者的手术和麻醉耐受能力减弱,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疾病病死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最终导致医疗成本和费用的提高。然而,有关调查发现,在我国每年数千万的住院患者中,需要营养支持疗法的比例为20%~30%,但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仅为2%~3%。同时临床营养应用的合理性和相关知识普及性也存在不足,因此

14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重视临床营养,提高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促进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性、科学性非常重要。

1、营养支持的方法

对于营养不良,临床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肠外营养(parenteralntrition,PN)药和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药来进行治疗:PN治疗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机体提供完全和充足的营养物质;EN治疗则是指经口或鼻胃肠管及造瘘管提供营养物质至胃肠内。

2、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营养制剂的现状及进展 2.1.1肠内营养

此类常用药物不含膳食纤维,用于有完全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正常进食患者的营养治疗。 2.1.2肠外营养

2.1.2.1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氨基酸是构成人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有20种,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为使人体保持正氮平衡,有利于氮的利用,氨基酸液中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一般为1∶1~3,用于营养支持。氨基酸是机体内合成蛋白质、抗体、激素、酶类和其他组织的原料,不是主要作为供给机体能量的物质,因此,供给氨基酸的同时,还必须供给足够的非蛋白热卡,即葡萄糖和脂肪乳,以防止输入的氨基酸代谢供给热能造成浪费。临床常见的品种有:①营养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如安立西(15HBC)、乐凡命(18AA-Ⅱ)、凡命(18AA-Ⅰ)、丙氨酰谷氨酰胺(力太)。②肝病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3AA)。由3种支链氨基酸组成,进入体内后能纠正血浆中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失衡,是惟一主要在肝外代谢的必需氨基酸。③肾病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由9种结晶L-型氨基酸组成,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纠正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体内必需氨基酸血浆浓度下降,如同时供给足够热量,可使同化作用增强,氨基酸终末代谢产物减少,有利于减轻尿毒症。④小儿用复方氨基酸。含有18种氨基酸,适应婴幼儿代谢特点,降低苯丙、蛋、甘氨酸用量,增加酪氨酸、牛磺酸、组氨酸含量,以满足小儿营养需要。

2.1.2.2脂肪乳剂:目前,脂肪乳剂主要有两类,一类由100%长链三酰甘油(LCT)

15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组成,另一类则由50%中链三酰甘油(MCT)与50%LCT物理混合而成。主要提供热能和脂肪酸,同时可抑制机体蛋白质及其他氮源的消耗,促进氨基酸的利用,改善氮平衡,促进创伤愈合和疾病的康复。LCT脂肪乳剂能提供必需脂肪酸,即ω6和ω4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但需依赖肉毒碱作载体进入线粒体代谢,氧化代谢速度慢。MCT不需依赖肉毒碱即可进入线粒体进行快速氧化供能,在血液中的清除速度较LCT快,但不能提供必需脂肪酸。将LCT和MCT按一定比例物理混合后的脂肪乳剂用于胃肠外营养可为患者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前列腺素、血栓素及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新型LCT乳剂不含ω3脂肪酸,即鱼油中的EPA及DHA等成分。EPA可作为内源性受体拮抗剂阻断炎症和免疫抑制物质的作用。DHA是细胞膜主要脂质成分之一,大脑皮层含量丰富。由此,已有大豆油制成的脂肪乳剂。另外,由大豆油制成的LCT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相当多(可达60%),后者可抑制免疫,还可使过氧化增加。为此,由橄榄油与大豆油混合制成的脂肪乳剂已问世,其PUFA含量可降至20%。

2.1.2.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和生物所需的碳原子,主要用糖类物质,其中葡萄糖最符合人体生理要求,葡萄糖与其他营养素及绝大多数药物无配伍禁忌,能被所有器官利用,是肠外营养主要热能的来源。1G葡萄糖代谢可产生热量17.15KJ。但葡萄糖代谢必须依赖胰岛素,对糖尿病、手术或创伤所致胰岛素不足的患者应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2.1.2.4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参与人体代谢及某些生化和生理功能。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共13种。本类制剂必须稀释后使用,不能直接输注。电解质维持血液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主要有钠、钾、钙、镁、磷。微量元素在人体内量虽很少,但却是体内代谢的重要物质,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微量元素有9种,本品具有高渗透压和低PH,故未经稀释不能输注。 2.2 谷氨酰胺的研究及运用

谷氨酰胺(GLn)参与了体内许多代谢过程,是许多代谢率快的细胞的重要能源,还是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的前体,也参与尿素生成过程,鉴于其特殊作用,现已视它为体内的必需氨基酸。营养物质中如果缺乏GLn就可出

16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现小肠、胰腺的萎缩;GLn的浓度还与骨骼肌蛋白合成有密切关系。 2.3 生长因子的认识及应用

多种生长因子在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已日趋增多,如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1(IGF21)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其中以GH研究最多。GH具有促合成作用,可使胰岛素抵抗的程度减轻,增强机体对能量的利用能力,促进伤口愈合,改善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功能,可降低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在减少外源性能量摄入的情况下,GH可动员体内脂肪分解,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但研究已证实,GH可使肿瘤组织细胞增殖,不利于原发病的控制,因此不适用于恶性肿瘤患者。

2.4 关于应激后的“胰岛素抵抗”现象

“胰岛素抵抗”现象的机制及如何预防和处理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3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肠外营养液单瓶输注:单输脂肪乳剂容易发生心悸、胸闷、发热等不良反应,而且由于没有同时输入含氮物质而不可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肉毒碱不足者还影响脂肪代谢。氨基酸液单瓶输入,由于缺乏能量,其中相当一部分氨基酸液将被做为能量物质消耗而不能合成蛋白质,且氨基酸溶液渗透压高,较易发生代谢性并发症。

3.2白蛋白的滥用:白蛋白的滥用在临床上非常普遍,白蛋白确实是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血白蛋白水平是评价患者营养状态的指标之一,但人体白蛋白制剂不应该作为营养支持时的营养剂。输注白蛋白可促进伤口愈合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参与伤口愈合的主要是各种细胞因子、纤维蛋白及胶原等,白蛋白并不在其中。为促进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应该采用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

3.3肠屏障功能应引起高度重视:尽管全肠外营养(TPN)能达到改善、维持患者营养状态之目的,但其伴随存在的肠屏障功能减退会带来许多问题。长期TPN后肠道缺乏食物的刺激,常规TPN液中又不含肠道所必需的成分谷氨酰胺,以至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受损,最后导致肠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为保护肠屏障功能,最佳方案就是将TPN改为EN支持。食物的直接刺激可有效的预防肠黏膜萎缩。

17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3.4肠内营养的应用:应根据患者疾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在允许的条件下应首选肠内营养。其实,EN较PN而言有着许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是EN可使摄入的营养物质都是首先经过门静脉入肝,在肝内或被解毒,或被合成。这是一个完全符合生理的过程。另一个优点使EN不会导致肝功能损害,而且摄食后可抑制肠道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减轻创伤、应激后的全身炎性反应(SIRS)。

3.5肠外营养液最合理的方式是使用“全合一”:即将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科学地混合配制于同一容器内,同时输注给患者。“全合一”营养液符合人体生理吸收模式,营养物质能被充分利用,使患者在不能摄入和吸收但又要承受严重创伤或复杂手术后,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3.6掌握合适的指征:比如胃肠道梗阻、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大剂量放疗、化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中度或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伴有或不伴有营养不良,胃肠道功能于手术后5~7D不能恢复者及营养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

3.7肠外营养(PN)的规范性实施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①常用的输入途径有时可引起导管性败血症,可经周围静脉(如贵要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②为减少代谢性并发症,可以采用循环TPN法,即PN液持续滴注14~16H后,停用8~10H。③减少PN的能量供给:PN供能一般不超过104.5KJ/KG,热量氮量比值降至104.5KJ∶G,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④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GLn的补充,因这些物质缺乏后,无典型的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察觉,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所以应主动给予补充。⑤应该在外科和重症监护(ICU)以外的其他科室如内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等普及营养治疗的概念和技术。⑥加强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监测。临床监测包括:人体测量:体重、皮下脂肪厚度;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输液反应:有无面部潮红、皮疹、胸闷、心悸;导管护理:有无局部压痛、红肿、渗出。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尿常规;生化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氮平衡。⑦评价营养支持的效果应该用康复时间和康复率来衡量。营养支持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维持患者的氮平衡,而是为了维护脏器、组织和免疫功能,促进器官组织的修复,加速患者的康复。⑧特殊患者的营养支

18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持仍存在难度。如对于严重应激状态下危重患者,其营养支持的目的不应追求过高的热卡与氮平衡,而应维持现有的机体细胞总数;对于器官移植后的营养支持应当注意:不适当的肠外营养可能加重相应的脏器功能衰竭,不利于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另外,移植患者营养物质需要量的确定十分困难,不同种类的器官移植、移植器官的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移植后的不同阶段,其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和成分各不相同。因此,如何总结和研究资料和临床经验,增强其营养治疗效果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选自《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年第1期

足癣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足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影响,不合理、不规范的诊断与治疗常导致足癣的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为规范足癣的诊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部分专家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形成以下共识,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内容将会不断予以修订,以满足中国广大皮肤科医师的需求。

1、定义

足癣是指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趾间、足跖及侧缘。仅感染足背的皮肤癣菌病称为体癣。足部也可见到非皮肤癣菌的真菌如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此时应称之为足部皮肤念珠菌病。

2、病原菌

足癣的致病菌是皮肤癣菌,包括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中80%以上为红色毛癣菌,其次是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足部浅表真菌感染也可由非皮肤癣菌(如念

珠菌等)致病,但不在本共识讨论之内。

3、流行病学

足癣是皮肤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5%,也可高达30%~70%,国内有报道约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0%~20%。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足癣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其次为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足癣的发病与环境和季节等因素有关,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尤为多见;还与一些特定的人群或职业有关,易感人群有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

19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糖尿病及艾滋病患者等,与足部多汗、穿鞋紧密或免疫受损等因素有关;足癣具有家族聚集性和传染性在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合或在家中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可造成传播;同时,患者自身也可在不同解剖学部位之间传播,如足癣可引起甲癣、手癣、体股癣等。足癣复发率高,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足癣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调查显示足癣对患者的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比例高达80%和75%;超过半数的患者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并发细菌感染的患者高达40%。

4、临床表现

足癣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瘙痒(96.9%)、脱屑(72.8%)和水疱(55.7%),根据皮损形态分为水疱型、趾间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趾间型、足跖型和混合型,其中以趾间型最为常见。

4.1水疱型

在趾间及足底可见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深在性水疱,疱壁较厚,散在或密集分布,可呈蜂窝状融合,也可见大疱。疱液自然吸收干燥后形成鳞屑初期常有明显的瘙痒或刺痛感,此型易继发细菌感染和引起癣菌疹。致病菌多为须癣毛癣菌。

4.2趾间糜烂型

第4~5趾间最常见。皮疹初起为浸渍,常因瘙痒揉擦致表皮破损、糜烂,可伴渗液,常发出难闻恶臭。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丹毒或蜂窝织炎。致病菌常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

4.3鳞屑角化型

颇为常见,好侵犯足底、足侧缘及足跟。皮损表现为皮肤增厚、脱屑、粗糙,冬季易发生皲裂。许多鳞屑角化型足癣合并有手癣,常单手受累,呈现特殊的/两足一手。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

5、真菌学检查

包括真菌镜检和培养,尽可能两者均做。取材应刮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水疱壁,标本量应足够。在镜下见到菌丝或关节孢子即为阳性。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明确致病菌。

6、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阳性可诊断足癣。由于真菌学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即使检查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除外真菌感染,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足癣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如汗疱疹、掌跖脓疱病、湿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病、连续性肢端皮

20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炎等,还应与其他微生物感染(如念珠菌病、脓疱性细菌疹和二期梅毒等)相鉴别。

7、治疗足癣的治疗目标 是清除致病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和二者联合治疗。应根据致病菌种类、临床分型和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足癣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唑类、丙烯胺类、硫脲类、吗啉类、吡酮类等。其中丙烯胺类和唑类药物临床应用最广。

7.1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费用低等优点,通常被广泛采用。药物剂型包括乳膏、溶液、凝胶、喷雾剂和粉剂等,应根据皮损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常用唑类药物有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和联苯苄唑等,用法为每日1~2次,疗程至少4周,真菌学治愈率为60%~91%;丙烯胺类药物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用法为每日1~2次,疗程至少2周,真菌学治愈率为62%~100%。其他治疗足癣的外用药物包括吗啉类(如阿莫罗芬)、吡咯酮类(如环吡酮胺)、硫脲类(如利拉萘酯)等。此外,一些角质剥脱剂也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如

水杨酸、雷锁辛等。某些中药制剂如土槿皮酊等也被用于临床。尽管外用药物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患者的依从性差,资料显示82.5%的足癣患者使用外用药物坚持不到2周;涂药不均匀易使皮损遗漏,还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适感;对鳞屑角化型足癣药物渗透性较差等。上述原因常导致单纯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复发率高(50%~80%)。因此,本共识建议:单纯外用药物治疗仅适用于初发或病灶局限的足癣患者。

7.2系统治疗

口服抗真菌药物能有效治疗足癣,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患者依从性较高、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伴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及不愿接受局部治疗者。研究显示口服特比萘芬250/,1~2周治疗足癣,12周时真菌学治愈率为.3%,随访3年的年复发率仅为10%左右;口服特比萘芬1周与外用克霉唑乳膏4周疗效和安全性相似。伊曲康唑400/冲击治疗1周亦有效,真菌学有效率为56%,但缺乏远期疗效的研究。氟康唑治疗足癣的资料较少。特比萘芬

21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和伊曲康唑的安全性已被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但对某些特殊人群应参考说明书使用。

7.3外用药加口服药联合 治疗由于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都各具局限性,外用抗真菌药物加口服抗真菌药物的联合治疗在临床上日益受到推崇。国内的一项中重度足癣的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显示,口服特比萘芬250/共1周加外用特比萘芬乳膏1周治疗组(简称/1+10联合治疗方案),其疗效和安全性等同于口服特比萘芬250/共2周组,但起效快于后者,而且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外用特比萘芬2周组和联苯苄唑4周组。研究显示:联合治疗方案(/1+10),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提高依从性和疗效、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优势。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依从性差者。当足癣合并细菌感染时,应首先抗细菌治疗,局部皮损按湿疹治疗原则处理,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如病原菌明确为念珠菌感染,应首选唑类药物进行治疗。8预防足癣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或再感染,良好的健康教育对预防足癣、降低复发、减少传播至关重要。注意个人卫生,如自用拖鞋和浴巾。保持足部干燥,穿透气性好的鞋袜。注意公共卫生。积极

治疗癣病,对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特别是甲癣),以及家庭成员、宠物的癣病需要同时治疗

8、小结

足癣的致病菌为皮肤癣菌。足癣的诊断应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足癣治疗的目标是清除致病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或联合治疗均可用于足癣治疗。局部治疗适用于初发或病灶局限的足癣患者。可以选择丙烯胺类或唑类以及其他种类的外用抗真菌药物,需足疗程用药。系统治疗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或伴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及不愿接受局部治疗者。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方案(一种外用加一种口服抗真菌药),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提高依从性和疗效、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优势。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依从性差者。在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方案中,口服药物推荐使用特比萘芬250/,1~2周为1个疗程;如特比萘芬疗效不佳可考虑应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冲击疗法,200,2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

疗法,200mg/,

2周为

22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1个疗程)。外用药物可选择丙烯胺类、唑类或其他种类抗真菌药。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足癣治疗部分专家推荐使用方案

治疗方案 方案一

丙烯胺类外用药物,2~4周为一个疗程,注意

局部治疗

剂型选择

系统治疗 口服特比萘芬250mg,2周为一个疗程

口服特比萘芬250mg+外用抗真菌药物,1~2

联合治疗

周为一个疗程

周为一个疗程

口服伊曲康唑400mg+外用抗真菌药物,1~2为一个疗程

口服伊曲康唑200~400mg,1~2周为一个疗方案二

唑类药物及其他种类的抗真菌外用药,4周

注*:联合治疗为一种外用加一种口服抗真菌药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年第二期

·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增加自杀风险

美国于2008年1月31日发布信息,告诫公众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会增加患者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早在2005年3月,即发现某些抗癫痫药具有高自杀风险,随即要求此类药品生产厂商对做过临床对照研究的上市品种提供相关信息。最近,对收到的11种抗癫痫药的199项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估。该评估涉及药物治疗组病人27863例,安慰剂对照组病人16029例,年龄>5岁。结果发现药物治疗组中自杀4例,安慰剂组中则无自杀。在药物治疗组中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包括自杀的构思、准备、实施、完成)的报告有105份,安慰剂组中仅有35份。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出现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约为安慰剂组的2倍(0.43%:0.22%),相当于每1000名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发生自杀者比对照组多2.1人。另外,结果显示患者从用药后1周直至试验观察的24周内均具有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的较高风险。在被分析评价的11种药物及所有观察组别中所得结论基本一致,且无明显年龄结构特征。被分析评价的11种抗癫痫药包括:

卡马西平、非尔氨酯、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噻加宾、普瑞巴

23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林、加巴喷丁、托吡酯、丙戊酸钠、唑尼沙胺

尽管此次评估仅涉及上述11种药品,但认为抗癫痫类的所有药物均会增加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风险。这类药物在临床上除用于治疗癫痫外,还用于治疗某些精神疾病(如:双相性精神障碍!抑郁和焦虑)和其他疾病(如:偏头痛、神经性疼痛综合征),要求生产厂商在相关产品标签中列出这一新信息,并建议

目前正在接受此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与医师商讨之前,不要擅自改变治疗方案。医生应提醒用药患者及其家属和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情绪、行为和动机方面的变化,焦虑、激动、狂躁、充满敌意均可能是出现自杀的前兆。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年第1期

·知识园地·

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九个不健康

综合国内外营养专家的意见,我国的饮食习俗主要存在着以下九大缺点,需要引起大家注意:

1、 大多吃得过咸。据统计,全国人均吃盐量为每天10克以上,其中以东北人最高,达18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应把食盐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吃得过咸会明显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病的发病率。

2、吃味精过多,增加了人体对钠的摄入量,而钠元素对人体有害。因此,吃汤菜等宜用鸡精、蘑菇精等代替味精。

3、吃饭方式多为集体进餐,又喜欢相互夹菜,这增加了疾病的传染概率。

4、喜欢吃动物内脏。动物内脏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而胆固醇是诱发与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5、烹调多采用煎、炒、烹、炸等方法,喜欢吃炒菜和油炸食品,这增加了患癌症的机会。

24

新华药讯 2008年 第2期

6、喜欢吃含脂肪较高的红肉(猪、牛、羊肉),吃白肉(鱼和鸡等)的比例较小。近年来中国人吃白肉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是好现象。

7、有很多地区的人喜欢吃咸鱼、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这不仅增加了盐的摄入量,且由于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盐,还增加了患癌症的机会。

8、喜欢吃各种卤肉。但制做卤肉时加入的肉桂、八角(大料)、茴香、丁香、花椒等香料不但性温燥,容易让人上火,而且由于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黄樟素,有一定的诱变性和毒性,容易致癌。所以,患有感冒、发烧、炎性疾病和慢性肝病者应少食卤肉。

9、喜欢大摆宴席请客。人们习惯于在宴席上饮大量白酒,或暴饮暴食,或烟酒同时来,有

些地区还有布菜的不良习俗。这些习惯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容易诱发 多种疾病。

摘自中国医药报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