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与教育
论文
姓名:熊露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0艺设一班 学号:20101101101 日期:2010/12/2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
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大学生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预期,同时把眼光放得更宽阔一些,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态度 设计行业 机遇与挑战
引言
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各种思潮、各种信息、各种价值观蜂拥而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生活目标模糊,心情惆怅、“郁闷”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看清社会形势和自身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外来冲击对自身造成的影响的问题,正如鲁迅曾说过,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 我国就业形势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就业压力来自于金融危机对两个群体就业的影响,一是对于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二是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数量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远大于大学毕业生,然而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村成为城镇就业的蓄水池,发挥着缓冲器的作用,失业农民工短期内可以返回农村地区。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急需在走出校园之后找到工作。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这两大就业群体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升而迅速缓解,甚至会再度出现民工荒的现象,当前国家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然而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形势并不那么乐观,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尽管经济形势良好,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始终较为突出。
二、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
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二)高校扩招影响:200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
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四)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五)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
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
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六)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
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七)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
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
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九)文科教育质量低下: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
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三、 大学生应树立的就业态度
(一) 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
确对待挫折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
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二) 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
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目前,我国农村及一些行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大学生都心态高不肯卷高手袖干活,使得一些就业市场白白浪费.如掌握相关技能的大学生可到基层农村去指导农民种植,可参与中药GAP的指导再如保姆市场为例,“100万的保姆可以创造500亿的GDP,是非常大的市场。 (三)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
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几十年来国家统一分配的就业方式使人们的创业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和某些导向的影响下,又使许多学生在择业上形成了“就东不就西”和“就高不就低”的观念。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少有人问津;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高收入、高福利单位,而对广大的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则不屑一顾。如果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改变,这种假性就业难的现象就很难消除。
(四) 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
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五) 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
——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六) 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此外,专家也建议,在当前工作难找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妨考虑创业。
四、 设计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设计服务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服务业,目前列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画中十三项范畴之一,希望带动我国设计服务业的产值由2002年的新台币220亿元至2007年达340亿元,从业人员由目前的一万一千人成长至一万六千人。
在设计服务业中,平面设计是所有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业中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类别。平面设计师是在二度空间的平面材质上,运用各种视觉元素的组合及编排来表现其设计理念及形象的方式。一般人认知的平面设计师是把文字、照片或图案等视觉元素加以适当的影像处理及版面安排,而表现在报纸、杂志、书籍、海报、传单等等纸质媒体上,也就是在纸质媒体上进行美术设计及版面编排。 设计服务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服务业,目前列入「国家发展重点计画」,目也已研拟出「设计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提出「推动风格设计」的主轴措施,希望能协助国内产业运用设计发展品牌,促进设计服务之输出,扩大市场需求,并可发扬丰富多元之文化特色。看来设计服务业的前景不错,但实际上,平面设计师却面对比其它设计业更大的市场发展压力。
近年来因为资讯技术的亲近性设计,使得一般人可以容易利用电脑软体自己来进行设计,因此平面设计师面临削价竞争的问题,获利空间大为缩水。因此,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意设计能力之外,更需花时间去经营客户关系、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