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20世纪30_40年代乡土抗战小说的双重主题叙事

论20世纪30_40年代乡土抗战小说的双重主题叙事

来源:百家汽车网
第30卷第4期2014年12月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CanzhouNormalUniversit    gyVol.30,No.4

Dec.2014

论20世纪3040年代乡土抗战小说的双重主题叙事-李莉娜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 要:20世纪的乡土抗战小说在关照农民民族意识觉醒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战争也是开掘意识觉醒的促进剂。农民在经历了抗战启蒙阶段、个体性觉醒阶段后生。在获得国家政治的同时,农民也在抗战的烽火中涅般木,获得了精神现了对农民与战争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关键词:乡土抗战小说;农民;双重主题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DOI:10.13834/j.cnki.czsfxyxb.2014.04.013

  20世纪30-40年代的乡土抗战小说,一方面描家乡出外闯荡的念头写了战争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灾难,农民在血与火的并未直接危及自己的时候战争中的艰难挣扎,另一方面也叙述了这些“地之够太太平平耕田种地子”如何在民族的过程中,打破自身的陈旧思想国家观念或抗战意意识、传统的小农意识而涅般木重生。作家在民族叙时,

他欣然从命,安事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民族灵魂获得改造的艰难“杨大虫”。但是,乡土沦陷过程,这就使作品具有了民族与反封建的双重止去作日本人炮灰的命运叙事主题,这种叙事特征准确、深刻地描写了民族的时候,他才在夜色中踏上政治与精神的关系,

体现了作家对乡土中的另一篇乡土抗战小说国社会、对中国农民的深刻理解及其思想的深度。

老二酷爱着自己的土地与家人一、战时文化的启蒙

个美梦有着实现的可能时传统农业社会形成了中国人顺乎自然、行乎自来了。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然的人生观,他们把自然界与人世界的种种安排都门,

并嘱咐他“早去早回视为天经地义,他们很少想到改变世界。基于此,传日工作,

做了船夫队的队长统中国人偏于因循守旧、自给自足,倾向于默从和懈药粮食的汽车。他为回不了家而忧郁怠,他们鲜有主动的参与行为,对涉及国脉民命的公知道“总得把鬼子打退呀共事务较少有兴趣,奉行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是不久撤退了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哲学。此外,数千年来以种地当离家越来越远时为生的小农经济培育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进而带着一支步,他终于踏上了孤凄的归乡之途形成了安土重迁的狭隘心理、

除种地外不知道干什不幸与敌偶遇而死么好的保守观念,这严重束缚着甚至扼杀了他们的人的行动。这些农民对国家主体性和历史创造精神。

理解,都是最先从个人际遇的沦落开始的在浙东乡土作家王西彦的《乡井》中,杨大龙这身利益出发,从最朴素的农识出发个浙东山乡的青年农民,

风流倜傥,天生一副侠义心所受到的威胁,进而想到民族所受的生存威胁肠,可谓村中的一条龙。但这条龙却从未有过离开

系民族生存的权力收稿日期:2014-09-20作者简介:李莉娜(1990-)

,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个人。这种双重叙事主题体10(2014)04-0049-03,同其他传统农民一样,当战争,他并不关心。只希望能,过安稳日子,没有什么具体的。父母要他去舅家躲避抽丁做一个按照祖传惯性生活的,即使作揖求情也不能阻。乡井中再也无法存身的了别一条道路。在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中,农民杨。可是,正当觉得那,灾难降临了,日本兵打过,他被女人推出了家”。在运河边上,他参加了抗,为徐州前线摆渡载满弹,但他同时也”。于是他拼命地工作,但。。于是,,途中、

对民族前途的关心和,他们从切,由自我生存。维。侵

,研究方向:现当代小说。·49·

,最终在民族中获得了新29-识心,他也被要求跟随一起撤退,他无法抑制归家的念头,但他对敌人的袭击却拖延了敌,就是维护自身生存的权力略者的炮火葬送了他们习惯的生存方式,粉碎了他他们悲伤、愤怒进而走向反们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

他们拿起了,拿起的想法开始也是那么简抗,

“”单、直接、朴素:不打跑日本鬼子,土地也种不好。(《)“”(《生死场》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差半车麦)是战争的炮火逼着这些“地之子”离开眷恋的土秸》

地和乡井,走向民族的新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来说,离开自己最终保住他们的家园。但是,

所热爱的家园又是那么艰难。初期的乡土抗战小说会爆发出来。

吴组缃的《山洪》从农民的视角写抗战,写他们由观望等待到如何克服自身保守自私的传统思维,

主动投入,由消极逃避到积极参战,的个体性意识开始觉醒。农民是个“认死理”的群体,一旦他们思想通了,认识到抗战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所激发出章三官的觉醒过程,形象地来的力量将是惊人的。“

说明了人民战争威力之深厚的源泉存在于民众之鸭嘴中。在抗战浪潮的冲击和党人的引导下,创作并没有把战争与农民的关系简单化,而是冷静涝农民身上所蕴藏的力量山洪般地喷发出来与理性地关注着农民走向反抗之路时的矛盾与困到汹涌澎湃的抗战洪流之中惑。作品向人们表明,救亡必须和启蒙同时进行。

民早已被剥夺得什么都没有了二、个体性的觉醒

示的那样,

在那朴素得像石头似的身躯里还深埋着初期的乡土抗战小说已显示出农民在连绵不断一个比钢铁还硬的灵魂的战火中被迫离开家园,拿起武器,民族意识开始觉建势力的险恶与家庭观念等封建因素阻碍着民族魂醒。乡土抗战小说的主题在于逢、吴组缃、陈痩竹等的发扬。而这也确实是阻碍中国农民民族意识觉醒人的笔下继续深化,获得了新的开拓。

的双重负担。抗战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于逢《乡下姑娘》中的何桂花,九岁时以108块在民族叙事中蕴含了一个深刻的民族灵魂改造的问钱的价格被卖给了韫玉山庄作童养媳。她本来是个题。战争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健壮活泼的姑娘,但在老太婆和丈夫的憎厌而冷酷民族意识的觉醒,

同时也推动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的眼光下生活,悲苦而孤独。她没有了少女的朗笑,醒。如果好好把握这个机遇变成了一头默默干活的“蠢牛”。尽管这样,她却没民主的重任也许就会和民族这个时代重任有感到不安,也没有感到不满。她朴素地觉得这是同时完成。

一种必然,

是妇女就应该受这种待遇。这是中国传三、民族中的新生

统文化压抑的结果,她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更不知40年代,

中国农道自己存在的价值了。就在她准备这样过一生的时紧密相连的家园、传统生活方式的深深束缚和禁锢候,战争爆发了。一支开到了这个山庄,她家里走向新的人生道路也住进了一位主任和陈姓勤务兵,她无可回避地接通过创作中篇小说触到另一种生活。特别是那些军姐和那个班长闯进性地展示了这一历史过程她的生活以后,她就忘掉一切,开始了一种很大的激伙子在外面长大了动。在她的心里唤醒了什么难以捉摸的、然而是隐便,回到家乡。请假藏已久的东西。她死去了的活跃、

欢欣、尖叫和朗笑“没有回家的时候,又陆续复活了。她总觉得那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厌,村子里一切的东西子哥儿般的勤务兵班长不是一个理想的丈夫,但她洞、土墙甚至村口的小庙在他身上寄予了新生的希望。当换防的时候她脸色也老是愁眉不展的要陈班长把她带走,娶她做老婆。然而勤务兵班长子。什么时候窑洞玩弄了她,最终她不得不重新回到令她厌恶的家。起有说有笑呢?”[2]

火光一闪瞬间就熄灭了,生活又重新走上原来的轨不同了,然而什么也没有变道。然而这段经历确实难忘,

她常常突然记起一切。觉得这不是他记忆里的那个院子那时候,她会在一种发呆的状态中感到前面有无穷前的,

不仅是寂寥,希望,无穷光明;有时,她还会轻轻哼唱“从黑龙江到痛心地发现,

寻常百姓对柴米油盐的关心珠江”这支难以理解的、然而很悦耳的救亡歌来。何了对民族、国家命运的关心桂花的生命骚动是可怜的,但是它却说明,长期压抑聚在他周围的村民描绘鬼子赶走后可以过好日子的的生命的骚动和自我意识,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就美好场景时,

贾四爷却喘吁吁地唠叨着人心不古·50·

,汇入

”[1]

的确,多少年来,农,但就像《山洪》里揭,但在当时的社会里,农村封,也,它不仅推动着人们的,人的这个反封建民纷纷挣脱土地,挣脱与土地,穗青站在新的思想的制高点,》,极富时代感和创造。庆根这个粗实的乡下小,因为一种机会的方家探亲的庆根奇怪地感到:,回来后,什么都觉得讨,除了老白家的外,无论是窑,都是破破烂烂的,人们的,

好像出世以来就是这个样,人们在一

。但不知为什么,庆根总。而现在躺在他面。不仅如此,他还,远远超出。当他正兴高采烈地像、世。《脱缰的马有所见识了,

回那么想家、墙壁才能整整齐齐的他想寻找出究竟什么地方和从前

而且异常狭窄道衰颓,他把日寇入侵归结为天意、归因为人们不讲圣贤礼仪;茄儿奶、春生奶、狗儿妈等妇女不关心远方的战事,只感叹当下日常生活的艰难;在疾病缠身国家是遥远的,什么也看不见,但是的成老二看来,

自己的老子却是不能不要的。成二婶也认为打仗救国并不是少了庆根一个人就办不了事。最让他痛心的是春生的惊人变化。以往他对一切看不惯的事,总会溅着唾沫星子骂一通,现在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他的血性和勃勃青春已经被生活的重担榨干。化剂,战争加速了民族的觉醒。从个人生存危机的起点出发,走向为自身生存而抗争的道路,再由为民族生存的忧患,而全身心地投入伟大的民族战争。这反映了农民由微弱到强烈,由模糊到明确,由感性到理性走向自觉爱国的心理历程。与此同时,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地之子”被封建统治压抑了几千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保守性和狭隘性,长期的压抑也滋生了他们冲破罗网、寻求自我的反抗精神。而战争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冲破压抑、自己庆根最终离家出走了。他的出走喻示着彻底打碎了的机会。农民的生活困苦与生存灾难不仅仅是侵略深深束缚和禁锢了中国数千年的命运枷锁。庆根的者入侵造成的,

也是传统封建主义长期奴役的结果离家出走表明,战争已为中国民众获得新生创造了乡土抗战小说的双重主题叙事反映了农民不仅是反有利的条件。揽羊娃庆根因被抽丁,迈出了狭窄、封抗侵略、保家卫国的主力军闭的山村,

在关阔的大千世界开了眼界以后,其思维的有力抵抗者。因此模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乡村依旧,只治的诉求又有精神的内涵是自己变了;

两年的生活给他灌输了新的血液,事特征既是一种对当前现实的激烈反响赋予了他新的力量,成为在古老的旧基地上长出的对古老传统思想的沉重击打时代新人。诚如贾四爷所说,此时的庆根俨然是一多抗战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匹脱缰的野马,任谁也驾驭不住了!庆根已经不是学样式在血与火的时代显现于现代中国文坛懵懂可欺、在当权者面前摇尾乞怜、靠磕头作揖过日子的成二。出于生命意识的觉醒,

庆根毅然放弃凭参考文献:

两只胳膊建家园的计划,义无反顾地抛下衰老孤苦[1] 郭志刚,

孙中田.的双亲以及柔弱无助的妻子,离家归队。庆根的行教育出版社,199为选择,

不只是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更有挣脱中国[2] 穗青.

脱缰的马[民众延续了数千年循环往复的命运轨道的历史意义。

四、结语

民族的战争成了改造中国农民性的催

On the Dual Narrative Theme of the Local War N30 or 4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LI Li-na(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Abstract:The local war novels in thirty or forty years of the twentieththe national liberation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and at the same time regaof digging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Farmers,after going through a war inwakening stage,finally 

gained a new life in the final stage of national liberlitical independence,farmers were achieving their own spiritual independe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the wKey 

words:the local war novels;famers;the dual narrative theme。,而且也是中国封建势力,

乡土抗战小说既具有获得政。作家群双重叙,也是一种,

这使得抗战小说在众,以一个卓然特立的文。

(下)[M].北京:高等].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els in 

the,Hebei 050024,China)entury 

put much emphasis oned the war as the acceleratoration stage,the individual a-ion.When the nation got po-e.This dual narrative theme.[责任编辑:张胜广]

·51·

中国现代文学史9.

Movng

c rditiatnca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