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7)

2013年基础班方剂学讲义1 (17)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

祛湿剂

祛湿剂(2分) 概述

燥湿和胃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

方中苍术燥湿醒脾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治病求本,为君药。气能化以厚朴理气化湿,助苍术行气燥湿;湿得气而化,以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助苍术燥湿化湿,共为臣药。生姜醒脾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大枣、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 白芷 紫苏 厚朴 半夏曲 茯苓 白术 大腹皮 陈皮 桔梗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

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白芷、紫苏既助藿香解表散寒,又助藿香芳香化湿。 【全方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加减变化】

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 栀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

大黄通畅腑气,分利二便而泄瘀热。 本方适宜于热重于湿之证。 【全方配伍特点】

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加减变化】

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第1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 白蔻仁 生薏苡仁 厚朴 半夏 滑石 白通草 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配伍意义】

杏仁宣利肺气以开上,蔻仁芳香醒脾以畅中,苡仁甘淡渗利以疏下,三仁合用为君,调畅气机,疏利三焦,化湿利湿。 【全方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邪。 【加减变化】

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 萹蓄 车前子 滑石 木通 山栀子 大黄 灯心草 炙甘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混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意义】

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车前子、瞿麦、篇蓄助木通、滑石清热利水通淋。 大黄泻热祛湿,使热从大便而去。 栀子泻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灯心利水通淋。

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药物】绵茵陈 淡黄芩 石菖蒲 川贝母 木通 飞滑石 藿香 连翘 白豆蔻薄荷 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

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 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 连翘、射干、贝母、薄荷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

纵观全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利咽,令湿热疫毒俱去,诸症自除。 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 制半夏 炒川连 香豉 焦栀 石菖蒲 芦根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当归拈痛汤《拈痛汤》(《医学启源》)

第2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证候】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 苍术 姜汁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证候】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利水渗湿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药物】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证候】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则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配伍意义】

桂枝温阳化气,兼解表邪。 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证候】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配伍意义】

猪苓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

泽泻、茯苓增猪苓利水渗湿之力,尚可健脾以助运湿。 滑石利水、清热两彰其功。

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五药合方,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除。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药物】防己 黄芪 甘草 白术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证候】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

黄芪益气固表,兼能行水。 水湿壅盛证 证候辨识 水湿壅盛证:小便不利,水肿 ※ 舌苔白,脉浮 ---五苓散 ※ 口渴,舌红,脉细数 ---猪苓汤

※ 汗出恶风,身重,舌淡苔白,脉浮 ---防己黄芪汤

第3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

温化寒湿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 桂枝 白术 炙甘草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证候】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配伍意义】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茯苓 芍药 白术 生姜 附子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证候】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配伍意义】

白芍一者利小便而行水气,二者益阴缓急而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可防温燥辛散渗利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药物】厚朴 木香 草果 大腹子 炮附子 干姜 生姜 茯苓 白术 木瓜甘草大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证候】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配伍意义】 本方集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四法,脾肾同治,尤以温脾健运之功偏著,既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又取“脾实则水治”之意,故名“实脾”。 【全方配伍特点】

脾肾同治,以温脾助运为主;温暖脾肾与行气利水并用;重在崇土实脾以制水。 【加减变化】

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可加黄芪补气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以增利水消肿之功;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通利二便。 寒湿证 证候辨识

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证:小便不利,水肿,畏寒肢冷,苔白,脉沉 ※ 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 ---真武汤

※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便溏,苔白腻,脉沉弦而迟 ---实脾散

祛湿化浊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药物】炒白术 山药 人参 苍术 车前子 白芍 柴胡 黑芥穗 陈皮 甘草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证候】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白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配伍意义】

柴胡散肝疏郁而升清;柴胡合白芍养肝体而和肝用,使肝木达则脾土自强;

第4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

黑芥穗胜湿止带。 【全方配伍特点】

肝脾同治,培土抑木,以健脾祛湿止带为主,兼以疏肝。 【加减变化】

若兼湿热,带下兼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加炮姜、盐茴香以温中散寒;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日久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组成药物】川萆薢 石菖蒲 益智 乌药(一方加茯苓、甘草)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证候】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辩惑论》)

【组成药物】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蔓荆子 藁本 炙甘草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证候】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配伍意义】

羌活、独活共用。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两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

防风、藁本,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 甘草调和诸药。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药物】独活 桑寄生 防风 细辛 秦艽 川芎 杜仲 牛膝 肉桂心 人参 茯苓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证候】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配伍意义】

独活性善下行,治伏风,除久痹,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

细辛长于入少阴肾经,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湿。

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 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诸药合用,以补肝肾,益气血。

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止痛。

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全方配伍特点】

祛风寒湿邪为主,补益肝肾气血为辅,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加减变化】

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

第5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方剂学》

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第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