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展示课说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底两万里》成果分享课说课。我将从“名著和学情”“环节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名著
首先,《海底两万里》出现在七下语文教材名著阅读板块,是其中的必读书目。与七上名著板块推荐的古典章回体小说《西游记》《镜花缘》等,以及七下推荐的传统色彩浓郁的小说《骆驼祥子》有很大的不同。《海底两万里》是一部,构思巧妙,情节惊险,科学味和幻想味浓厚的译文小说。第二《海底两万里》位于六单元之后,与单元主题“探险与科幻”有一定的贯通性。本册教材要求学生阅读时学会“圈点与批注”,对文章有所思考和质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批注为主,进行整本书阅读。
二、说学情
进入这节课之前,学生具备了哪些能力上的储备了呢?
首先,我教学对象是城市普通初中七年级学生,学生通过七年级上期的学习和本册对《骆驼祥子》的阅读,已经有了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经验,掌握了一些圈点批注的方法和快速阅读的策略。
对于《海底两万里》学生阅读的障碍有哪些呢?
第一“长”:小说事件多,篇幅长
第二“隔”:小说年代久远,加之译文语言,有些句子的表达方式较生僻,
和学生有一定的隔膜。
第三“难”: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以上的难点有的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和快速阅读的方式来克服,有的则可以借助批注来解决。
三、说环节定位
批注的练习并非一堂课能完成的,为了教学的贯通性,我对批注教学从宏观上做了整体的规划,由三次课完成。
首先,“扶上马”即“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要先认识批注式阅读这匹“马”的好处,了解常见的批注方式。
第二步:“送一程”即教师对批注的内容进行点拨归纳,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精炼自己的批注。此环节,也就是刚刚那堂课展示的内容。
第三步:“加一鞭”。是指通过成果分享,激励学生阅读,让批注阅读在更为广阔得空间彰显它的价值。
第三步就是我这节课展示的内容。
四、说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学情、环节定位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回顾阅读历程,展示批注成果,获得阅读成就感。
2. 借助典型范例,学会点评精彩批注。
3. 与名著之间建立联系,养成写批注的习惯。
五、教学设计
基于上述内容,我设定了三个阅读活动
(一)分享成果,谈收获
(二)巧借范例,促提升:
(三)大展身手,乐拓展:
(一)第一个活动,分享成果,谈收获
1. 回顾阅读历程:
在3月3日晚,我们正式开启了《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我们制定了阅读计划(照片)
3月9日建立了阅读打卡群(照片)
我们学习了圈点批注的方法(照片:学生+书)平均批注20条以上
意图:将阅读“过程”可视化,真实地反馈学生的阅读状况,给予学生信心,激励后面的的阅读。
2. 展示批注成果
批注成果的展示分为两类,一类是优秀批注,一类是进步批注
(1)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对优秀的批注用照片进行展示
(2)再带领学生归类,这些批注分别可以归为我们上一堂批注课所学到的:
鉴赏式、质疑式、感悟式、联想式……
这就是常用的批注的几种形式。
(3)接着,展示进步批注,
在上一堂批注指导课后,要求学生对部分感兴趣的章节进行二次批注,而本节课,则着重表彰二次批注进步明显的同学。
如这个句子:
船长没有受伤,他走到那个印度人身边,迅速把绑住他和石头的绳索割断,抱起他,两脚使劲一蹬,浮出海面……在他惊奇的眼睛里,救他的性命和给他财产的,一定是不可思议的非凡的神灵。
一个同学的第一次批注的内容为:尼摩船长身手敏捷
而经过一节批注课的训练之后,二次批注的内容为:这里用了动作描写,“走”“割”“抱”几个动词写出了尼摩船长的动作快,身手好,表达了尼摩船长对采珠人的同情。
此环节的表彰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优秀批注,二是进步批注。在深究,其实就是对两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表彰,“进步批注”表彰主要针对的是中等偏下的学生由原来的“不动笔”到“敢动笔”;而“优秀批注”表彰则主要是中等偏上的学生由原来的“敢动笔”到“会动笔”。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展示阅读成果,获得阅读成就感,促进下次阅读。
2. 活动二:巧借范例,促提升
这一环节我将以小组活动展开,将评价权交给学生。
在进入小组活动之前,我给了学生这一段示例
(节选自第一部分第十四章《黑潮暖流》)
这是一段康塞尔和尼德兰,康塞尔饶有兴趣地对鱼类进行科学的分类。
“尼德·兰老朋友,好吧,请您听我说,请您好好的记下来吧!硬骨鱼类可分为六目。第一目是硬鳍鱼,上鳃是完整的,能动的,鳃作梳子形。这一目共有十五科,就是说,包括已经知道的鱼类的四分之三。这目的类型是:普通鲫鱼。”
“相当好吃的鱼,”尼德·兰回答。
康塞尔又说:“第二目是腹鳍鱼,腹鳍是垂在肚腹下面和在胸鳍后边,而不是长在肩骨上;这一目分为五科,包括大部分的淡水鱼。这目的类型是:鲤鱼、鯸鱼。”
“呸!”加拿大人带着看不起的神气说,“淡水鱼!”
“第三目是副鳍鱼,”康塞尔说,“腹鳍是接在胸鳍的下面和挂在肩骨上。这一目共有四科。类型是:鲽鱼、比目鱼、鞋底鱼、大比目鱼,等。”
“美味好吃的鱼!美味好吃的鱼!”鱼叉手喊,他只是从口味的观点来看鱼类。
“第四目是无腹鳍鱼,”康塞尔兴致丝毫不减地又说,“鱼身很长,没有腹鳍,身上有很厚的带粘性的皮;这一目只有一科。类型是:鳝鱼、鳗鱼、电鳗鱼。”
“味道平常!味道平常!”尼德·兰答。 “第五目是总鳃鱼,”康塞尔说,“鳃是完全的和自由的,但鳃是由许多小刷子构成,一对一对的排在鳃环节上。这一目只有一科。类型是:海马鱼、龙马鱼。”
“不好吃!不好吃!”鱼叉手回答。
康塞尔说:“最后第六目是固颚鱼、颚骨是固定在齿颚的颚间骨边上,上颚的拱形骨跟头盖骨缝连接在一起,因而固定不动;这一目没有真正的腹鳍,共有两科。类型是:鳆鱼、银鳆。”
“这些鱼,用锅来煮,锅也丢脸!”加拿大人喊道。
批注:这段对话中,康塞尔如数家珍一本正经地为海洋鱼儿分类,尼德兰插科打诨油嘴滑舌也在分类,不过一个是科学家分类方式,一个是吃货行家的分类方式,他们的对话犹如鸡同鸭讲,却意外的产生一种喜剧幽默的效果,二人是绝妙的相声搭档,捧哏逗哏,分工合理,妙趣横生!假如没有文中划横线的尼德兰的语言,康塞尔的这段介绍语言得有多枯燥啊?整本书中处处皆有二人充满趣味的抬杠和调侃。尼德兰这个“配角”有效地缓解了紧张的氛围,带来阅读的轻松愉悦之感。
我问学生,你喜欢这段批注吗?为什么?
最后在学生的发言之上我们总结出评价批注,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明确:1.批注角度多样
即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也可从情节作用进行批注。
2.批注形式多样
鉴赏了尼德兰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感悟,联想到了尼德兰在小说中的作用
3.这段批注先从文本语言出发分析,再鉴赏结构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借助典型的示例,学会点评批注的角度,为接下来生生互评的活动奠定基础。
(2)接着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轮流展示《海底两万里》中自己认为最好的一条批注,其他三人进行评价,推选出最精彩的批注,在全班进行展示。并评选出最佳发言小组和最佳批注。
批注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应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或缺。因此,我在学生讨论之前对学生做出了如下发言要求:
1、第一个人推荐,明确批注的地方
2、第二个人(即被推选者)借助多媒体展示批注
3、第三个人简述推荐理由
4、第四个人补充推荐理由及需要修改的地方
此活动的设计意在让每一位同学的语言与思维的都得到锻炼,同时得到了来自同学的评价和称赞,以此促进学生审视、重视自己的批注。
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学生分工明确,教师在讨论环节及时进行有效的点拨,现场氛围活跃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边上边展示图片)
最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发言评选出了最佳发言小组,和批注之星
(三)展身手,勤拓展
在学生已经能较熟练运用批注方法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拓展阅读《流浪地球》并当堂批注,进行展示分享。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灵活运用批注法,养成批注习惯。
到这里呢,我的教学设计板块就结束了。下面是我对此次教学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五、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主
批注阅读归根究底就是学生阅读感受物化的过程,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名著阅读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给学生留足阅读和批注的时间,切记不可把学生活动作为整个阅读的主题
(二)坚持为重
“批注”有效地链接了读和写,是阅读和写作的深度结合。学生在批注中提高了阅读鉴赏能力,也在批注中实践了写作,提高了写作水平。但任何能力都不是一朝获得的,此次的批注指导仅针对7年级学生,目的是将他们引入批注这个框架内。但教师在后面的过程一定要注意长期关注,适时激趣,才能养成学生批注的习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我的一个学生在上完批注课后,这样写到:
图
我想这正是我们老师所期待学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