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袁建华 ,刘康迈 ,徐熙阳 ,姜思宇 ,Edmund Settle ,高育华 , 常 春 ,姜 涛 ,邓昱晨 ,王 强 ,林 聃 ,夏志勇 ,蒲洪波 (I.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100050;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北京100600;4.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100083) 摘要:基于对我国艾滋病流行较为严重的五个省份进行的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931户感染者家庭和 995户非感染者家庭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艾滋病对感染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导致家 庭结构改变、就业机会减少、劳动收入下降、医疗支出明显增大;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 差距加大、性别不平等加剧、贫困家庭儿童教育机会减少及社会歧视扩大。最后提出了缓解艾滋病造成 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艾滋病;个人与家庭;社会经济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3—0001—18 一、背景 艾滋病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健康,它不仅直接对感染者躯体健康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危害,带来家庭贫困、孤儿增加、社会歧视等一 系列问题,而且会影响到地区甚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降低和缓解艾滋病造成的影响,我国出 台了“四免一关怀”,大幅增加了艾滋病防治投入,普遍开展了抗病毒治疗、高危行为干预和生活救助 等活动,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由于目前艾滋病在中国仍处于总体低流行,局部地区高流行状态,艾滋病对地区和宏观层面的影响尚不 明显,但对感染者个人及其家庭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并引起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由于缺少相关的数据和 研究,人们对艾滋病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仅局限于感性认识。因此,本项研究选择了中国艾滋病疫情较 为严重的五个省份开展调查,主要集中在个人和家庭层面上,分析艾滋病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减 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各种直接及间接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采用有效的和 措施。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反映现阶段艾滋病对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造成的主要 影响,发现防治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探寻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为进一步有效的开展防治工作提 供建议。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数据有限,我们无法刻画出艾滋病的影响从在中国最初产生、某一时期 收稿日期:2009—1—15 修回日期:2009—3—12 基金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 作者简介:袁建华(1963一),男,乌鲁术齐人,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艾滋病对社会经济影响、艾滋病防治资源需 求和艾滋病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1 科学决策2009年第3期 急剧恶化、目前得到缓解的整个动态过程,也无法 用数据描述出过去艾滋病曾经给家庭和个人所带 来的毁灭性打击,研究所阐述的结果只能代表目 被访者 表2被访者平均年龄 省份 总计 云南 感染者 37.2 广西 36.9 四川 36.7 湖北 43.3 山西 4_4.O 39.3 前这个横截面时间点的情况。 二、调查l的基本情况 非感染者 37.O 39.6 41.4 44.O 44.2 40.9 本报告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云南、广西、四 川、湖北和山西五省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感染者 家庭及非感染者家庭(对照组)。在五省选取的调 查地区均为艾滋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县,其中云南、 三、被访者基本特征 从被访者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分布看(见图1 和图2),感染者的平均文化程度低于非感染者,其 文盲比例达到14.7%,高于非感染者的8.4%;大 部分感染者和非感染者都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但 广西、四川三省以静脉注射吸毒和性为主要传播 途径,湖北和山西主要是血液和性传播。调查抽 样采取了多阶段抽样与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访谈和个案访谈等 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 入、消费、获得的救助情况,以及儿童就学、受到的 感染者中无业的比例达到25.2%,明显高于非感 染者 歧视等情况。调查员由课题组成员和当地疾病控 制中心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云南、四川和山西 三省还邀请一些感染者作为调查员,调查员经统 一培训后参加调查工作。抽样结果见表1。 表1抽样调查结果 省份 云南 广西 四川 感染者人数 非感染者人数 260 2lO 198 总人数 51O 424 377 250 214 179 图1 被访者受教育年限分布 湖北 山西 172 187 169 l83 341 370 总计 1027 995 2022 被调查地区截至2007年末报告存活并可联系 到的感染者(包括病人)共9083人,本次调查访谈 了931户感染者家庭中的1027人,占报告数的 11.3%。为了更为有效地比较和分析结果,在感 染者的邻居或居住的社区中,选取了家庭主要劳 动力与感染者年龄差距不大于5岁的995户非感 染者家庭作为对照组。调查结束后,建立了数据 库,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复检、汇总,并使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从被访者的年龄情况看,感染者的平均年龄 为39.3岁,非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0.9岁,相差 图2被访者职业分布 从感染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看(见表1), 静脉注射吸毒感染占43.3%,异性性传播占 39.0%,但男女性感染途径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感 1.6岁,符合设计要求。 2 染者以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 (61.9%),而女性感染者更多因为异性性传播而 感染(65.O%)。 表3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 按性别考虑 感染者 男性 女性 共用针具吸毒 61.9 l1.0 43.3 性途径 24.0 65.O 39.0 卖血 9.3 8.7 9.1 不详 4.1 l3.2 7.4 其他 .7 2.1 1.2 合计 l00.0 loo.O l0o.0 四、艾滋病对婚姻和家庭结构的影响 调查显示,艾滋病对婚姻和家庭的影响是直 接的、明显的,艾滋病致使感染者家庭婚姻不稳 定,单亲家庭、孤寡家庭增加,导致家庭残缺甚至 解体,因此,感染者家庭的规模和结构与非感染者 家庭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艾滋病对婚姻状况的影响 艾滋病对感染者的婚姻造成了冲击。同非感 染者相比,更多的感染者仍然未婚,其初婚比例低 于非感染者近20个百分点(两者的初婚比例分别 为57.8%和86.1%),而离异、丧偶和再婚的比例 均明显高于非感染者(见图3)。 图3被访者的婚姻状态分布 比较不同性别感染者的婚姻状况发现,男性 感染者为未婚、初婚和离异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而女性感染者为丧偶和再婚的比例高于男性(见 图4)。女性感染者丧偶比例高,其主要因为是大 部分女性感染者为婚内被动传播,丈夫先感染,先 发病,早去世。 公共管理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图4不同性别感染者的婚姻状况 (二)艾滋病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感染者家庭平均人口 数为4.0,非感染者家庭平均人口数为4.4(t=17. 589,P=0.000<0.05)。 表4家庭规模 家庭规模 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家庭 家庭平均人口数 4.O 4.4 标准差 1.6 1.4 最小值 1.O l,O 最大值 l2.0 1O.0 一般来讲,家庭结构可以分为核心家庭、主干 家庭和联合家庭类型。感染者家庭结构分布的特 点是主干家庭比例相对较高,有41.1%的感染者 家庭为主干家庭(即一个已婚的子女与父母/祖父 母一起生活,每一代只有一个婚姻关系),而非感 染者家庭属于主干家庭的比例为33。4%。这说明 一些已婚成年感染者可能需要父母照顾而同父母 生活在一起。在调查中还发现2.9%的感染者家 庭和1.0%的非感染者家庭属于“一代家庭”,即未 婚的被访者单独生活或与其他未婚的兄弟姐妹一 起生活的家庭(见图5)。 五、艾滋病对收入和劳动的影响 从分析结果看,艾滋病对收入和职业的影响 主要反映在感染者家庭收入的减少和就业状况改 变上。由于艾滋病感染者劳动能力下降,加上社 会上存在对感染者的歧视、排斥等现象,一些感染 者被迫更换工作甚至失业,给家庭收入带来明显 损失。虽然和亲属在经济上给感染者家庭 一定的援助,但感染者家庭的收入水平仍低于非感 3 科学决策2009年第3期 从收入阶层的家庭分布上看(见表5),近二分之一 的感染者家庭年收入低于10000元(称为低收入阶 层),19.3%的家庭年收入低于4193元而处于相对 贫困线以下(相对贫困线的划分见表5说明),而非 感染者家庭中约有三分之一生活在低收入阶层,11. 5%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反映出艾滋病使 得更多的感染者家庭处于低收人阶层甚至处于相对 贫困线以下,加大了社会的差距。 图5家庭结构 在收入阶层的人口分布看,感染者家庭中有 44.4%的人口生活在低收入阶层(15.5%在贫困 染者家庭。此外,通过对劳动参与率指标的分析, 我们发现感染者家庭中的儿童和老人承担了更多 的家庭责任。 线以下),非感染者家庭的这一比例较低为32.O% (10.1%在贫困线以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的家庭,感染者家庭的人均收人为836元高于非感 染者家庭的730元(t=一4.737,P=0.000<0 (一)艾滋病对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 如图6所示,感染者家庭的家庭年收入和人均 收入均低于非感染者家庭。 05),其原因是感染者家庭得到的救助比非感染者 家庭多且家庭的人口数少。 (二)艾滋病对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 如图7所示,被访者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 植收入,其次是打工、经商等收入。与非感染者相 比较,感染者家庭收入结构的特点,一是种植、外 出打工等劳动强度较大的收入所占比例相对 图6家庭年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元) 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感染者健康状况的恶化以及流 表5家庭收入阶层分布 家庭类型 家庭收入阶层 (元) 0—9999 家庭比例 (%) 49.5 供养人口数 比例(%) 44.4 家庭收入 所占比例(%) 17.2 家庭收入 均值(元/户) 5 178 家庭人均 收入( 人) 164l 其中:0—4193 1ooo0—19999 19.3 28.2 15.5 3O.2 2.8 26.7 2177 14146 836 3892 感染者家庭 2O0oO一29999 3oo0H0—39999 4ooo0—49999 500oO+ l1.6 5.3 2.O 3.4 12.O 6.3 3.O 4.1 19.2 l2.O 5.8 l9.1 24614 33879 43263 82588 6886 7859 7950 1821O 合计 0—9999 l0o.0 33.3 1oo.0 32.O 100.O 9.7 1491O 5479 391l l396 其中:0—4193 l0oo0—19999 l1.5 32.8 1O.1 32.0 1.5 24.5 2491 14121 730 3622 非感染者家庭 20000—29999 3oo0o一39999 4OO00—49999 5Oo()o+ 17.8 6.2 3.4 6.5 l8.6 6.9 3.5 7.0 22.7 11.2 7.7 24.2 24082 34O16 43335 69767 5741 7355 lO6l5 16556 合计 l00.0 1o0.O l00.O 18875 4571 注:2007年国家相对贫困线为人均纯收入1067元,这里将4193元定义为家庭相对贫困线,4193元=国家相对贫困线 本次调查的低 收入阶层家庭平均人口数(3.93)。 4 公共管理动性减弱所造成的;二是经商收入比例相对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从事经商更不容易被他人知晓自身 的感染情况,或与当地有关组织支持开展经营性 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艾滋病所弓l起的劳动类型和收入变化 艾滋病使得感染者更容易被迫更换或甚至失 去工作,或因病情恶化而不能工作,或因害怕暴露 的生产自救活动有关;三是感染者获得社会(包括 部门、社会组织及有关项目)和亲戚朋友的救 助相对较多,这类收入所占比例比非感染者家庭 感染情况而迁移到其他地方,或因遭受歧视等原 因而被解雇等。 在发现感染前后,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从事 高5.3个百分点。 n其他收入 一亲属救助 -或社会 救助 0打工收入 0工资收入 0技能收入 0经商收入 0养殖收入 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家庭 0土地收入 图7家庭收入结构 (三)艾滋病对家庭成员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劳动参与率是指愿意并且能够参加劳动工作 的人的比例(不包括家务劳动)。如图8所示,感 染者家庭中,非阳性儿童参与生产劳动的趋势已 经非常明显(调查中没有发现阳性儿童参与劳动 的情况),0—14岁儿童劳动参与率显著高于非感 染者家庭;感染者家庭中60岁以上感染者和非感 染者的劳动参与率分别为81.6%、53.7%,均明显 高于非感染者家庭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 (41.7%)。这表明艾滋病增加了受影响家庭中儿 童和老人的劳动负担。 lo0% 90% 80% 70% 6O% 5O% 40% ■O一14 3O% 2O% -15—59 1O% ●6O+ O 感染者 非感染者 非感染者 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家庭 图8家庭成员劳动参与率 的劳动类型的变化情况如表6所示:对于感染者 来说,显著的变化是无业比例上升和外出打工比 例下降,无业的比例从18.2%显著提高到 26.O%,打工的比例从24.0%减少至17.9%;对 于家庭成员来说,显著的变化是从事外出打工的 比例由l9.3%上升至24.9%,这是因为打工是 目前农村居民改善经济状况的主要途径之一,感 染者在这方面造成的损失不得不由家庭的其他 成员去弥补。 表6被访家庭l8岁以上成员的就业状况 劳动类型 感染者家庭过去 感染者家庭现在 非感染者家庭现在 感染者 非感染者 感染者 非感染者 非感染者 农业 55.5 45.6 54.4 45.5 57.2 打工 24.O 19.3 17.9 24.9 29.7 经商 6.9 8.1 5.8 7.7 6.O 其他 2.9 7.6 2.5 6.9 3.1 无业 l8.2 l6.3 26.O 17.0 9.0 学生 O.2 6.6 O.O 2.9 2.9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感染者在确认阳性 后就业机会减少,从事的劳动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表7进一步显示他们的收人水平也发生了变化,个 人平均年收人由过去的5057元下降到3891元。 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为了照顾感染者,外出打工、 经商等均受到,个人平均年收入从5391元下 降至4730元。即使忽略同期非感染者家庭个人平 均年收入的增加,感染者家庭的个人收入也明显 低于非感染者的个人收入(6171元),感染者家庭 的个人收入和非感染者家庭的差距扩大。 表7个人收入变化情况 家庭类型 家庭成员 过去 现在 t Sig. 感染者家庭 感染者 5O57 3891 l8.798 0.Oo0 非感染者 5391 4730 4.17l 0.0o0 非感染者家庭 个人 6171 5 科学决策2009年第3期 六、艾滋病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 家庭消费支出与经济收入水平和家庭消费需 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即经济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水 平就越高,并且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 重越小。虽然非感染者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好于 感染者家庭,但它们均属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其 消费水平都较低且差异不明显(见图9)。 图9家庭消费水平(元) 然而图10显示,感染者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与 非感染者家庭有明显的不同。感染者家庭的消费主 要集中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用于食品、衣着和 医疗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62.4%,明显高于非 感染者家庭(51.6%),而对于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 生活质量的支出,如耐用品和教育的支出比例为 13.6%,明显低于非感染者家庭(22.4%)。 感染者家庭的医疗消费支出明显高于非感染者 家庭。感染者通常面临多种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尽 管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免费抗病毒治疗及医疗 救助等措施,但感染者家庭仍需承担巨大的医疗开 销,感染者家庭的医疗花费为3652元(其中艾滋病 相关费用1278元),比非感染者家庭(1817元)高出 两倍多,医疗花费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为 17.4%,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家庭(7.9%)。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者家庭和非感染者家庭 在人情费用方面的支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分别 为1972元和205l元),这主要因为社会习俗和传 统观念,也符合中国人“好面子”的传统,调查中发 现,即使是经济状况已经特别困难的感染者家庭, 也按照当地的“规矩”送婚嫁、丧葬等人情礼金。 6 其他费用 人情费用蕊黑露 耐用品瓣 燃料能源费用麓 -感染者 家庭 教育费用 ・非感染 医疗费用愚 者家庭 衣服费用 食品费 用燕裹裹丽囊黑 裹骥蕊裹 0% 10%2O%30% 40%50% 图lO家庭消费结构 七、应对方式和救助 在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 艾滋病给感染者家庭造成了经济损失,并带来沉 重的医疗支出压力。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试图 去发现感染者家庭自身(在不考虑和社会救 助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经济困境,并了解他们在社 会保障和获得救助方面的有关情况。 (一)应对方式 表7.1显示,面临经济压力时,感染者家庭的 最主要应对措施是“向亲戚和朋友借钱”,其次是 “使用家庭过去的储蓄”。采取这两种方式的家庭 所占比例分别为60.7%和25.5%。在其他应对方 式上,感染者家庭中变卖资产、依靠配偶去打工赚 钱的比例均高于非感染者家庭。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情大国,亲戚和朋友 是最主要的帮助和支持力量,但往往“借钱”只能 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由于感染者家庭偿还能力 下降并长时间不能偿还,亲属和朋友则不愿意再 借钱给他们,特别是感染者家庭暴露后,亲属和朋 友大多不愿意借钱给他们。 表8 家庭面临经济困境时自身采取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 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家庭 跟亲戚/朋友借钱 6o.7 66.7 借高利贷 2.O 4.3 向小型金融机构贷款 9.0 9.0 使用过去的储蓄 25.5 32.7 医疗保险 14.5 14.0 变卖财产/耐用品/牲畜 l0.9 5.2 配偶必须去打工赚钱 9.1 5.9 孩子必须去打工赚钱 8.0 9.3 不得不做额外的工作 8.5 9.7 (二)社会保障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各地的推行,被访者 中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简称医疗保险参保率)超 过70%,但感染者的医疗保险参保率明显低于非感 染者(前者73.5%,后者88.2%)。由于目前各种 人寿保险都明确将艾滋病列为投保范围之外,感染 者基本上不拥有人寿保险,此外感染者中有养老保 险的人也很少,所占比例仅为1.7%(见图l1)。 图1 1 被访者家庭社会保障情况 (三)经济救助 一般来说,生活困难的家庭能享受到的 救助,感染者个人和家庭还因艾滋病而得到相关 的救助。这里所指救助包括低保救助、 其他救助、社会组织救助和有关艾滋病项目救助, 救助额指救助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折合成的现金之 和。图l2和13所示,无论从救助覆盖的范围还是 救助的平均额度上看,感染者家庭得到的支持都 明显大于非感染者家庭。 救助对增加感染者家庭收入的贡献,我们可 以通过与非感染者家庭收入进行比较来衡量,如 图l2获得救助的家庭所占比例 公共管理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图l3家庭所获得救助的平均金额(元/户) 图7.4所示,对于得到救助的感染者家庭而言,在 救助前其家庭收入平均只有非感染者家庭的 68.8%,救助后这--I:L例提高到76.2%,救助使得 两类家庭的经济收入差距缩小了7.4%。 1oo% 90% 8O% 70% 6o% … … …—— 5O% 40% 3O% 2O% 1O%一 … 救助前 救助后 图l4救助前后感染者家庭收入相当于 非感染者家庭收入的比例 随着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全面普及,艾滋病病毒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体能状况有所好转。同时 和各种社会组织逐渐意识到单纯的现金、物质补助 并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感染者家庭缓解经济压力, 对于那些具备劳动能力的感染者,实施生产自救、帮 助家庭恢复扩大生产不仅能够帮助其增加家庭收 人,还能帮助感染者恢复信心、增加感染者与病毒抗 争的勇气。目前和各种社会组织对感染者家庭 的关怀和支持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 上降低了艾滋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八、艾滋病对儿童接受教育的影响 下面分别分析了10—14岁儿童和l5—17岁 大龄儿童的就学情况。结果显示,艾滋病对儿童 就学的影响是显著的,感染者家庭中的儿童就学 率及辍学前所完成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 7 科学决策2009年第3期 非感染者家庭,且家庭经济状况是主要的影响 因素。 这也说明艾滋病造成的儿童接受教育的风险 性和脆弱性在贫困家庭最为明显。家庭收入并不 (一)艾滋病对1O—l4岁儿童接受教育的 影响 是影响儿童就学的唯一因素,即使通过关怀救助 增加感染者家庭的收入使其与非感染者家庭的差 距缩小,但是在同一收入水平下,感染者家庭的儿 为了消除儿童入学年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 我们选取国际通用的10一l4岁作为儿童年龄分类 的标准,图15、图l6显示,感染者家庭中的儿童就 学率(88.9%)及辍学前所完成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童就学率依然会偏低。这与在家庭消费分析的结 果相吻合,即在感染者家庭中,收入更多的被迫用 于日益庞大的医疗支出,而对儿童的教育支出相 (2.7年)明显低于非感染者家庭儿童(x =144. 690,P=0.000;t=2.143,P=0.034)。 图l5 lO—l4岁儿童就学率 图16辍学儿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家庭经济情况同儿童就学率的关系如表9所 示。数据表明家庭收入水平高低对儿童就学有着 重要的影响,随着家庭收入阶层的提高,儿童就学 率逐渐上升,而艾滋病对儿童教育的不利影响主 要发生在低收入和贫困线以下家庭,其儿童就学 率均大大低于同等经济收入水平的非感染者家 庭,家庭收入处低水平阶层的家庭,儿童就学率为 82.8%(贫困线以下家庭的儿童就学率仅 为71%)。 8 比非感染者家庭大幅度减少。此外,较为贫困的 感染者家庭,有更多的儿童为了补贴家庭收入或 照顾患病的父母而不得不辍学从事家庭劳动。 表9家庭经济情况与儿童就学率 家庭收入 感染者 非感染者 卡方 Sig. 阶层 家庭 家庭 0—9999 82.8 98.9 l86.325 O.O00 其中:0—4193 71.O lo0.O 129.838 O.Ooo lOOoo一19999 97.5 93.3 12.78l O.Ooo 2OO0o一29999 97.6 1O0.0 9.442 0.002 30ooo一39999 100.O 1O0.0 4OO0o+ 10o.O 10o.O (二)艾滋病对大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影响 对于15一l7岁的儿童(见表l0),感染者家庭 仅有48.9%的大龄儿童仍在接受教育,低于非感 染者家庭69.7%的比例。在那些已经辍学的儿童 中,感染者家庭的儿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年, 低于非感染者家庭(7.1年)。 表1O 15—17岁儿童就学率 家庭类型 就学率(%) 辍学儿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感染者家庭 48.9 6.3 非感染者家庭 69.7 7.1 卡方或T值 l6O.381 6.410 Sig. 0.Ooo 0.Oo0 九、艾滋病对就医行为的影响 (一)接受抗病毒治疗情况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6 —2010年)提出,到2010年底要实现“符合治疗标 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 治疗”的目标。表11显示了被调查感染者接 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的情况:有63.4%的感染 公共管理 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表11感染者CD4(个/微升)及抗病毒药物接受情况 单位:% 分类 CIM水平 总计 CD4<=200 不同CD4水平的人员比例 24.8 (200,350] 28.4 (350,500] 26.9 >5oo 20.0 1o0.O 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的比例 83.O 75.2 48.4 40.2 63.4 者目前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而且感 发现,感染者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感到害 怕、绝望和耻辱,他们中有的被家庭和配偶遗弃, 染者CD4水平越低,接受治疗的比例越高,其中 CD4细胞数小于200的感染者中,正在接受抗病毒 治疗或中医治疗的比例达到83.0%(另外17.0% 的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是因为他们刚知道检测 结果或正在接受机会性感染的治疗)。这些数据 表明,国家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的,保证了有 治疗需要的绝大多数艾滋病病人都能够及时地得 到抗病毒治疗,CD4细胞数小于200的艾滋病病人 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的比例已经提前达到 国家提出的2010年目标。 (二)就医行为 国家和各地也制定了其它救助感染者就医 的,通常在县级医疗机构中设有针对感染者 的优惠门诊。最近一个月家庭成员的就医行为 如表12所示,感染者去县级医院就医的比例为 33%,明显高于非感染者,而感染者去村诊所或 乡镇卫生院看病的比例低于两类家庭的非感 染者 表12最近一个月家庭成员在不同 医疗机构就医的分布 单位:% 感染者家中的 非感染者 医院级别 感染者 非感染者 家庭 村诊所 33.9 43.6 53.3 乡镇卫生院 23.4 25.4 21.1 县级医院 33.O 12.1 14.4 市级医院 4.5 6.4 4.0 其他 5.2 l2.5 7.2 合计 loo.O loo.O 1oo.O 十、耻辱和歧视 艾滋病不仅危害感染者的躯体健康,而且影 响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我们从下面的调查分析中 有的在社区遭到抵触,有的在医疗场所被拒绝治 疗等,除此之外,感染者家庭的其他人,特别是儿 童在学校遭受过歧视。 (一)家庭 感染者由于害怕配偶或性伴不理解、不接受 或害怕遭到遗弃等原因,他们中有相对大比例的 人(男性25.2%,女性14.5%)在第一次得知自己 感染情况后并没有立刻告知配偶或性伴(表13), 且有男性感染者相比女性更倾向于隐瞒或拖延告 知自己的感染情况。 表13告知配偶/性伴感染状态的时间分布 单位:% 告知配偶/性伴的时间 男性 女性 得知后立刻告知 74 8 85.5 半年之内 8.3 5.8 一年之内 2.9 1.2 两年内 2.7 1.6 5年内 3.2 .O 没有告知 8.0 5.8 总计 l00.0 loo.O 家庭成员第一次得知感染者感染了艾滋病病 毒后,其最初的反应主要是吃惊(男性38.O%,女 性34.0%)、同情(男性31.5%,女性40.8%)、支 持(男性29.9%,女性41.2%)等,但家庭对感染 者的歧视是存在的,如感染者“遭到配偶抛弃”的 比例,男性为2.7%,女性为3.0%;感染者“不被家 庭承认”的比例,男性为1.3%,女性为2.0%(见 表l4)。比较家庭成员对男性和女性感染者的最 初反应,由于大部分女性感染者都是通过性途径 由丈夫传染的,因此女性相对男性获得了更多的 同情和支持,但她们遭受到“不被家人承认”和“被 配偶抛弃”的比例均超过男性感染者。而家庭成 9 科学决策2009年第3期 员对于男性感染者所表现出“否认/失望”、“窘迫 不安”的比例均高于女性感染者。 表14家人和配偶得知感染者感染了 艾滋病病毒后的最初反应 单位:% 最初反应 男性 女性 吃惊 38.O 34.0 否认/失望 21.2 14.8 同情 31.5 40.8 窘迫不安 20.2 17.5 支持 29.9 41.2 不被家人承认 1.3 2.0 被配偶抛弃 2.7 3.0 从感染者回答表l5相关问题的统计结果看, 目前大多数家庭对待感染者的态度是积极的,并 有了令人鼓舞的转变。有63.4%的男性感染者和 69.0%的女性感染者认为目前家人对他们非常支 持,给与了他们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安慰,在饮食 上给他们加强营养,现在有更多的感染者得到家 人的支持(比较表14和l5)。这种转变,一方面是 因为随着国家宣传教育的不断开展和抗病毒治疗 的全面普及,人们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和态度逐渐 有了正确和良好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与传统亲情 所发挥的作用有关。但目前仍有感染者仍遭受到 来自家庭的歧视,如6.7%的男性感染者和4.8% 的女性感染者认为家人忽视和孤立他们;1.3%的 男性感染者和1.4%的女性感染者遭到家人的口 头辱骂戏弄;3.6%的男性感染者和2.3%的女性 感染者得不到除了配偶外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 2.7%的男性感染者和0.9%的女性感染者被要求 离开家庭。此外,少数感染者婚姻面临危机,男性 感染者妻子闹离婚的比例为2.3%。 表15感染者自认为家人目前对待自己的态度 单位:% 现在的态度 男性 女性 忽视、孤立,避免与您接触 6.7 4.8 给自己一副单独的碗筷 lO.2 3.2 口头辱骂戏弄 1.3 1.4 在家里,不给生活必需品 1.6 1.1 财产被带走 0.3 O.7 被要求离开 2.7 0.9 10 续表 现在的态度 男性 女性 多数家人都很支持 63.4 69.0 更多的关心 48.3 48.7 经常鼓励安慰 54.7 57.0 加强营养 41.6 04.8 除了配偶外,其他人都不支持 3.6 2.3 一开始犹豫,后来支持 7.2 4.3 闹离婚 . 2.3 0.4 离婚 1.7 1.9 (二)社区 这次调查的感染者中,接近52%的男性感染 者和49%的女性感染者没有在社区内暴露他们受 感染的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害怕遭受来自社区 其他人的歧视。刘康迈 等在2002年调查发现, 当时只有33.3%的感染者公开了自己的身份。近 几年我国大力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和反 歧视宣传活动,公开艾滋病感染者身份的人不断 增加,此次调查感染者中,男性公开身份的比例为 48%,女性为51%,大大高于2002年。 在公开了身份的感染者中,32.4%的男性和 37.9%的女性自诉曾经在社区遭受过歧视,女性 遭受过歧视的比例要高于男性。他们在社区遭受 的歧视主要包括(如表16):人们不到家串门了(男 性56.7%,女性55.5%),人们经常在背后议论他 们(男性53.9%,女性55.6%),向别人打招呼但 别人不理睬他们(男性40.1%,女性33.6%),遭 受辱骂或戏弄(接近18%)。 在社会交往方面,45.5%的感染者因害怕歧 视而减少了与亲戚的来往,43.0%的感染者因害 怕歧视减少了与外界(如朋友、邻居等)的交往。 表16公开身份的感染者遭遇各种歧视的比例 单位:% 歧视的表现 男性 女性 不串门 56.7 55.5 邻居不借东西给自己 21.1 13.7 打招呼不理睬 40.1 33.6 不买东西 6.9 2.8 辱骂戏弄 17.5 l7.8 背后议论 53.9 55.6 孩子不允许一起玩 8.8 22.3 不一起喝酒 29.9 20.9 不允许自己开会 1.0 0.6 (三)医疗卫生机构 感染者在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时,由于各种原 因,医务人员和其他病人很可能知晓其感染身份。 本次调查显示(表l7和表18),约70%感染 者在医疗卫生机构暴露了感染情况。他们中有 12.9%的男性感染者和13.8%的女性感染者自述 在医疗机构公开感染情况后曾经遭受到医务人员 的歧视,如被忽视和孤立(男性43%,女性36. 4%)、被拒绝治疗(男性45%,女性30.9%)或推 诿到其他医院(男性20.1%,女性23.6%),甚至 不准进入(男性l5.1%)。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仍 有近30%的感染者/病人可能害怕被歧视,在接受 治疗时没有向医生告知自己的感染及发病情况, 这对感染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都会造成潜在的 威胁 表l7感染者在医疗卫生机构公开身份的比例 单位:% 公开情况 男性 女性 在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务人员未公开 3O.5 28.3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公开感染情况 69.5 71.7 其中:公开后遭受过歧视 l2.9 13.8 表1 8公开身份的感染者遭遇到 的歧视的主要表现 单位:% 歧视的表现 男性 女性 忽视孤立 43.0 36.4 辱骂戏弄 9.8 13.8 拒绝治疗 45.9 30.9 推诿到其他医院 20.1 23.6 不必要防护设备 4.6 9.5 不准进入 15.1 1.8 医生护士之问踢皮球 5,0 0.7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表l9和表2O),38. 5%的男性感染者和59.5%女性感染者就医时其 感染情况被其他病人知晓。他们中有22.1%的 男性和19.3%的女性认为公开感染情况后曾经 遭受其他病人的歧视,如其他病人孤立或避免与 他们接触(男性68.6%,女性78%),拒绝和他们 一起治疗(男性67.1%,女性20.3%),甚至遭到 其他病人的辱骂戏弄(男性7.1%,女性22%)。 公共管理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表19感染者在医疗卫生机构对 其他病人的公开情况 单位:% 公开情况 男性 女性 对其他病人未公开 61.5 40.5 对其他病人公开 38.5 59.5 其中:公开后遭受过歧视 22.1 l9.3 表20公开身份的感染者遭受其他 病人歧视的主要表现 单位:% 歧视的表现 男性 女性 孤立/避免接触 68.6 78.O 辱骂戏弄 7.1 22.0 拒绝和感染者一起接受治疗 67.1 20.3 干涉在走廊/病房的活动 0.0 6.8 (四)学校 出于保护孩子、避免孩子在校受歧视的考虑, 大多数被访者(89.9%)未将其本人或家人的感染 情况向学校公开(表21)。已经公开感染情况的被 访者中,有近80%的人报告他们的小孩在学校遭 受过歧视,如其他孩子“不愿意一起玩”(72.8%) 或“不愿坐在一起”(67%),他们的孩子还曾被打 或被嘲笑(29.9%)。 表21 感染者在学校的公开情况 单位:% I 公开身份及遭受歧视情况 l 是 否 合计 l在学校内是否公开 I10.1 89.9 l00.0 『公开后是否遭受歧视 l79.2 20.8 l00.O 表22公开身份的感染者的子女在学校 受到歧视的主要表现 单位:% 歧视的表现 是 否 合计 不愿坐在一起 67.0 33.00 lo0.0 不愿一起玩 72.8 27.2O loo.0 老师提问减少 4.5 95.5O 1oo.O 孩子被打或被嘲笑 29.9 7O.1O loo.O 孩子不允许在公共娱乐场所玩 4.5 95.50 loo.O (五)非感染者的态度 近年来,国家开展了大量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 ll 科学决策2009年第3期 表23非感染者对待感染者的态度 单位:% 如果社区中有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您会怎样做? 是 65.4 男性 否 27.5 不确定 7.1 是 71.5 女性 否 21.8 不确定 6.7 你认为他(她)能被社区接受吗 你还会与他(她)家的人来往吗 你还会与他(她)们一起吃饭吗 你还会使用他(她)们用过的工具吗 你还会让你家的孩子与他(她)们家孩子一起玩吗 你还会让你的孩子到一个有阳性儿童的学校上学吗 67.1 56.6 54.7 59.6 56.6 3O.4 39.6 42.0 35.4 35.8 2.5 3.8 3.3 5.O 7.6 71.8 66.7 58.5 65.2 64.3 23.4 29.7 37.5 30.2 28.0 4.8 3.5 3.9 4.6 7.7 你还会去他(她)开的商店买东西吗 你还会去买他(她)手工制作的食品吗 如果一个老师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他(她)应该继续教书吗 53.4 33.2 53.3 42.6 61.2 36.8 3.9 5.5 9.9 60.O 39.2 62.O 34.3 53.3 27.3 5.7 7.5 1O.7 教育活动,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人们对艾滋病的认 识有了很大提高。调查中了解到,37.8%的非感 低于男性6个百分点,而感染者家庭女性感染者的 劳动参与率高于男性感染者6个百分点。此外,由 于艾滋病使劳动力年龄的感染者劳动能力下降 (劳动参与率低于非感染者),迫使感染者家庭中 的非感染者女童和老年女性劳动负担加大。在0 一染者参加过有关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其 中女性参加过活动的比例(40.6%)略高于男性 (34.8%)。非感染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 69.0%,但低于感染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88.9%。 l4岁、6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上,感染者家庭中 非感染女童和非感染老年女性,其劳动参与率均 明显高于非感染家庭同年龄段的女童和老年 女性。 表24不同性别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参与率 单位:% 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 男 1 4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3),非感染者中,超过半 数的人表示愿意接受感染者并与其保持一些日常 交往,接近60%的男性和65%的女性表示允许他 们的小孩同感染者家庭的小孩一起玩。尽管有 57%的男性和67%的女性表示不介意同感染者一 起吃饭,但61.2%的男性和53.5%的女性不愿意 年龄(岁) 感染者 男 女 .0 总计 男 1.4 非感染者 家庭 男 1.9 去购买感染者手工制作的食品,可见人们对感染 者仍存在着不必要的担忧和一定程度的恐惧。此 外,男性和女性的对比数据反映出女性更愿意接 受感染者。 十一、艾滋病和性别 0—14 女 3.7 女 3.6 女 .1 .O 15—59 60+ 73.7 79.7 82.9 80.9 78.2 80.5 89.1 83.2 73.9 10o.0 66.8 45.3 67.7 47.5 45.5 39.1 l5—59岁的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家庭成员一天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特别是在经济欠发 达地区,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调查发 现,艾滋病加剧了感染者及家人在承担家庭责任、 儿童受教育、就医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女性遭受性 别歧视的程度加重。 时间安排如图17所示。由于艾滋病对躯体健康的 影响,感染者工作时间会比感染前减少。以非感 染者的工作时间作为参照(即假设为感染前的工 作时间),男性感染者工作时间减少42%,而女性 感染者工作时间仅减少28%,这反映出女性感染 (一)劳动参与率及日常时间安排的性别差异 如表24所示,相比男性感染者,女性感染者中 有更大比例的人在承受疾病带来病痛的同时参与 劳动。从劳动力年龄段(15—59岁)的男性和女性 者不能像男性那样由于健康原因而较大幅度地减 轻工作压力。从总劳动时间(工作时问与家务时 间之和)来看,非感染者家庭中女性的劳动时间比 男性多0.7小时,而女性感染者的劳动时间比男性 感染者多2.2小时,这进一步反映出女性感染者比 劳动参与率看,非感染者家庭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12 公共管理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男性承担了更多的照顾家庭和生产劳动的责任, 而男性感染者则能够得到更多休息的机会。 25 2O l5 l0 5 0 _ I- - 男 女 男 女 非感染者家庭 感染者 ・] 作时间-家务时间#非劳动时间 图17 15—59岁家庭成员的一天时间安排 注:非劳动时间包括个人’卫生生理时间、休闲时间等 (二)儿童教育的性别差异 将非感染者家庭儿童就学率作为参照数,感 染者家庭的男孩就学率下降了3.3个百分点,而女 孩就学率却大幅下降了个12.9个百分点。对于已 经辍学的儿童,感染者家庭的男孩平均受教育年 限与非感染者家庭差异不大,而女孩辍学前平均 受教育年限比非感染者家庭女孩减少了4.6年 (图18、图l9)。这反映出艾滋病剥夺了更多女孩 接受教育的权利,迫使她们过早地参与生产劳动 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也正好与表11.1中所 示的感染者家庭女孩劳动参与率高于男孩的情形 相吻合。 进一步分析发现(见表25,表26),感染者家 庭女童在受教育方面遭受的性别歧视与家庭收入 水平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关。对于低收入阶层和 父母文化水平最低的感染者家庭,女孩受 教育的性别歧视最为明显,而随着收入和父母文化 感染者家庭 ・ ●非感染者家 庭 男孩 女孩 图l8不同性别lO一14岁儿童就学率 图l9不同性别的辍学儿童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水平的提高,女孩受教育的性别歧视程度逐渐缩 小直至在较高阶层的家庭中基本消失。 表25 家庭经济情况与儿童就学率 单位:% 家庭收入阶层 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家庭 (元) 男孩 女孩 男孩 女孩 0—9999 86.4 8O.2 l0o.O 97.7 其中:0—4193 87.4 62.6 1oo.O l0o.0 1ooo0—19999 10o.O 94.8 86.8 100.O 2ooo0—29999 1oo,O 96.O loo.O l0o.0 3oo00—39999 l00.0 loo.0 l00 0 l00.0 40oo0+ loo.0 100.0 loo.O 1oo.0 表26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就学率 单位:% 受教育年限(年) 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家庭 男孩 女孩 男孩 女孩 O 91.3 78.5 82.9 10o.0 l一6 93.4 85.2 94.5 98.3 7—9 98.1 98.4 1oo.O l0o.O lO—l2 1oo.O 10o.O l0o.0 loo.O l3+ 1o0.O 50.0 l00.O l00.O (三)就医行为的性别差异 如表27和28所示,非感染者家庭男女性就诊 地点的差异不明显;但在感染者家庭中,无论是感 染者还是非感染者,男女性就诊地点有明显的差 异。女性到当地村诊所中寻求治疗的比例大大高 于男性,而男性更多的是去高一级的、医疗条件较 好的医疗场所就医,因而就医花费高于女性,这也 反映出家庭更倾向于在医疗方面为男性花费更多 的资源。 十二、主要结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艾滋病对感染者个人及 13 科学决策2009年第3期 表27最近一个月家庭成员就医行为 单位:% 医院级别 感染者 男 村诊所 女 及感染者健康状况的恶化等因素迫使家庭改变原 有的消费结构。与非感染者家庭相比,感染者家 感染者家中的 非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 男 女 庭的医疗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为17.4%,高出 非感染者家庭的这一比例(7.9%)近10个百分 点,而营养、教育、耐用品等消费支出所占比例相 男 女 29.2 42.9 29.4 52.9 53.5 53.1 乡镇卫生院 县级医院 市级医院 27.4 16.0 32.8 20.5 23.2 19.5 33.4 32.2 I2.4 5.3 3.0 7.2 l1.9 l2.6 l5.9 5.8 3.9 4.1 对较少,这就意味着家庭生活质量的降低。尽管 国家已经普及了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各地也出台 其他 4.7 5.9 18.1 8.8 6.8 7.5 合计 l0H0.0 loo.0 1oo.0 loo.O 1oo.O 10o.O 表28 最近一个月家庭成员就医花费情况 单位:元 感染者家中的 医院级别 感染者 非感染者家庭 非感染者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村诊所 l3l 225 141 179 85 286 乡镇卫生院 652 168 l36 173 423 632 县级医院 12O4 493 2080 696 1126 589 市级医院 ll39 8(x) 1599 6l1 4241 1144 其他 584 564 66 l16 48 l14 合计 70o 326 5o4 26o 460 426 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产生了一些社会经 济问题,如加大差距、加剧性别不平等、减少 贫困家庭儿童教育机会、加重国家公共医疗负担 等。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使得感染者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 工作机会减少、收入降低,使更多的感染者家庭处 于低收入阶层,艾滋病加大了差距 调查结 果显示,当得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感染者外出 打工的比例下降了6.1%,无业的比例增加了 7.8%,个人年收入下降了约23%;感染者的家人 也因需要照料感染者或遭受歧视等,其职业和收 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个人收入也下降了约12%。 感染者家庭即使因艾滋病获得了和社会的救 助,其家庭收入仍明显低于非感染者家庭,2007年 二者家庭年收入分别为14910和18875元。此外, 从感染者家庭收人分布看,二分之一的家庭处于 低收入阶层,比非感染者家庭增加了16%,艾滋病 加大了差距。 2.艾滋病使得感染者家庭消费结构发生了改 变.医疗支出比例明显加大 家庭收人的减少以 14 了针对抗机会性感染治疗的减免,但感染者 家庭还需承担交通、检测和住院接受机会性感染 治疗的大部分费用。目前这些被访的大部分感染 者尚未发病,一旦发病或病情恶化,医疗支出可能 还会进一步增加,这将给家庭造成更沉重的打击。 3.感染者家庭在面临经济压力时,自身主要 的应对方式是“借钱”,家庭成员承担更多的生产 劳动,特别是增加了儿童和老人的劳动负担,一些 儿童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国开展的各种 生活救助对缓解感染者家庭的经济压力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仍面临挑战 艾滋病使感染者家庭经 济拮据,当面临经济压力和支付困难时,感染者家 庭目前采取的自身应对方式主要是向亲戚、朋友 借钱,但这种方式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由于 家庭偿还能力下降并不能及时偿还,亲属和朋友 则不愿意再借钱给他们。此外,家庭成员,特别是 老人和儿童不得不从事更多的劳动以弥补家庭的 收入损失。感染者家庭中6O岁以上老年人劳动参 与率(55.9%)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家庭同龄人的参 与率(41.7%),感染者家庭中的部分儿童也参与 到生产劳动中。 调查发现,40.4%的感染者家庭得到了 部门、社会组织及有关项目等的救助,平均每户救 助额度为1405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感染者 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即使有了救助,感染者家庭 的家庭收入仍比非感染者家庭低21%,这与郭金 玲等 在2004年在河南进行的调查结果基本接 近(感染者家庭的家庭收入比非感染者家庭的 低25%)。 由于感染者家庭收入的减少,救助占家庭收 人的比例逐渐加大,感染者家庭对救助的依赖性 增加,日益增长的救助需求也是对社会资源和救 助可持续性的考验。研究发现,有22.9%的感染 者家庭得到了低保救助,13.6%的感染者家 庭获得了其他救助(临时性救助),20.3%的 感染者家庭得到了项目和社会组织救助。项目和 社会组织救助具有时期性,一旦项目结束或社会 组织终止救助,使得对感染者的生活救助不可 持续。 4.艾滋病的流行影响了感染者的婚姻状态, 改变了家庭结构,导致了家庭功能的削弱 研究 发现,与非感染者相比,感染者初婚所占的比例下 降,离异和丧偶的比例上升,艾滋病使感染者的婚 姻状态发生了改变。婚姻状况的不稳定和感染者 的死亡导致单亲家庭增多。与此同时,较高比例 的已婚感染者仍然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感染者家 庭中主干家庭的比例达到41.1%,而非感染者家 庭中这一比例为33.4%。在传统的主干家庭中, 成年子女通常扮演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儿童的角 色,而感染者不仅不能承担这样的角色,反而需要 老人照料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加重了老年人的负 担,这意味着传统家庭功能的削弱甚至是丧失。 5.感染者的耻辱感和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仍 然存在,一些身份公开的感染者及其家人在社区、 医疗场所和学校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根据 感染者自述,感染者身份公开后,他们中有35%的 人在社区曾遭受过歧视,主要表现在人们不愿到 感染者家里串门或经常在背后议论他们;10%的 人在医疗机构受到医务人员的冷落和拒绝;20% 的人在就医时受到其他病人的排斥;80%的感染 者家庭儿童在学校遭受过欺辱和歧视,主要表现 在其他孩子不愿意与这些儿童坐在一起或在一起 玩等。尽管在调查中并未发现感染者报复社会的 情况,但某些地区已经有过相关的报道,提示可能 存在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目前,耻辱和歧视仍然是有效开展艾滋病防 治活动的主要障碍,由于害怕遭受歧视,有一半的 公共管理 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感染者没有在社区公开自己的感染身份,这增加 了他们获得健康关爱以及其他救助的难度。在小 组访谈中,许多感染者及工作人员都表示,歧视是 导致感染者生活环境恶化和开展工作困难的主要 原因,尽管社区宣传和倡导工作已经全面开展,但 是将知识转变为实际行动,依然需要全社会各界 的广泛倡导、全面合作,更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 起,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及感染者。 6.艾滋病使儿童就学率下降、受教育年限减 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儿童受到的影响更大 家 庭的变故、经济的压力直接导致感染者家庭中儿 童教育机会减少,感染者家庭中l0—14岁儿童就 学率比非感染者家庭同龄儿童就学率低8个百分 点,15一l7岁的大龄儿童就学率低20个百分点, 大龄儿童的就学情况比低龄儿童的情况更差。这 一方面表明我国实行的免费义务教育及“四 免一关怀”切实发挥了作用,保障了儿童义务 教育阶段的就学,另一方面也提示由于缺少 保障或外界救助,感染者家庭大龄儿童继续接受 教育的机会受到很大影响。从不同家庭收入阶层 来看,收入水平越低,感染者家庭儿童就学率越 低,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少,而缺乏教育的儿童更难 以在未来维护自身及家庭健康,更无力摆脱弱势 地位。 7.艾滋病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 调查发现, 女性感染者在从事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方面承受 了更大的负担。非感染者家庭中女性的劳动参与 率比男性低6个百分点,而感染者女性的劳动参与 率比男性高6个百分点;从总劳动时间来看,非感 染者家庭中女性的劳动时间约比男性多0.7小时, 而女性感染者的劳动时间多于男性感染者约2.2 小时,感染者的性别差异更加明显。此外,女性在 家庭中更不容易获得医疗资源,在感染者家庭中, 男性更容易去高等级的、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看 病;对于生活在感染者家庭中的儿童而言,女童的 辍学率更高,辍学也更早。这一系列数据均显示 艾滋病加剧了性别的不平等。女性更直接关系到 】5 科学决策2009年第3期 家庭整体的健康水平和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在艾 滋病防治和关怀工作中应更加关注女性感染者及 感染者家庭的女童。 十三、建议 目前中国对艾滋病防治和关爱工作高度 重视,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和措施,开展了大量 的工作和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必须认识 到,改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受艾滋 病影响家庭的生存状况,降低艾滋病流行的社会 经济影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针对在研究中 所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探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产自救与扶贫开 发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感染者家庭的应对能力 对感染者的救助,不能局限于生活救助,为了更为 长远和有效地改善感染者的生活状况,并帮助感 染者重建自尊与自信,应寻求多种方式鼓励感染 者生产自救。为此,应在目前国际和国内组织开 展生产救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国家的扶贫开 发和实践相结合,尝试和探索生产救助模式, 如在组织劳动技能和科学种田培训中,优先对感 染者家属及身体条件允许的感染者进行培训,在 安排就业方面给予倾斜等;同时应加强对救 助资金使用的指导与监管。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感 染者家庭的应对能力。 2.加强医疗救助,探索将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 者的医疗救助纳入到常态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如新 农合、社会保险等)中的可行性,创新救助模式医 疗支出作为感染者家庭最大负担已经影响到其家庭 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长效解决感染者医疗救助的 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针对感染者的医疗救助 大多游离于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如新农合、商业 医疗保险等)之外,存在着执行机构专业性不强、个 别地方对国家执行不利等情况,同时感染者对 医疗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也是对社会资源合理、公 平利用的挑战。为此,建议卫生部门在创新医疗救 助模式、扩大医疗救助范围的同时,探索将感染者的 医疗救助逐步常态化的机制,探讨将针对感染者的 16 医疗救助纳人到新农合、社会医疗保险等常规医疗 保障体系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在给感染者家庭以最 大保障,减轻家庭的医疗费用压力的同时,体现对卫 生资源利用的公平性。 3.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活救助纳入到 常态化的救助范围,建议民政部门扩大感染 者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比例 研究发现大多 数感染者家庭自身缺乏甚至根本没有应对收人下 降、医疗开支增加的办法,其自身能采取的应对措 施非常单一且不能持久,迫切需要和社会的 长期持续救助。常态化的救助有助于维持感染者 日常生活,虽然有40.4%的感染者已经得到了生 活救助,但得到长期稳定的低保救助的家庭只有 22.9%,其余救助的可持续性并不强。“四免一关 怀”中也明确提出要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 人纳入到救助范围,民政部门开展的“低保” 救助是一项常规的、按月发放的生活救助,能够保 障感染者家庭的日常生活,因此建议民政部门扩 大感染者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 4.整合各种资源,为受艾滋病影响的家庭,特 别是单亲家庭和孤老家庭提供日常生活支持,以 降低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生活压力并改善其生存 环境整合民政、妇联、计生、共青团等多部门资 源,在村(村委会或居委会)一级建立起关爱联系 制度,将对受艾滋病影响家庭的关爱纳入到针对 社区生活困难家庭的常态化的帮扶体系中,在日 常生活方面为受艾滋病影响家庭提供支持,部分 地弥补和承担由于家庭结构改变而被削弱的原有 家庭功能。 结合日常生活支持,将心理关爱活动真正地开 展起来。家庭功能的丧失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等 因素都会增加感染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压力,而目前 针对感染者开展的活动主要都集中在知识宣传、法 规普及等方面。建议在提供日常生活支持的同时, 开展心理关爱活动,通过同伴教育活动,发挥感染者 自身的力量,帮助感染者减轻心理压力。 5.在艾滋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将反歧视 教育融入到大众宣传教育的始终,不仅要普及艾滋 病相关知识,更应通过开展一些具体活动,促使大众 转变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社 区、医疗机构和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宣传教 育活动。目前预防艾滋病大众宣传教育已初见成 效,但仅局限在知识宣传和法规普及。必须将反歧 视教育融入到大众宣传教育中去,针对感染者在社 会中面I临的具体问题,如就医、就业以及感染者家庭 中儿童的就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从 根本上改变大众对待感染者的态度和行为。 宣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从感染者实际需求 出发,鼓励感染者参与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是耻辱和歧视的直接受害人,也是社区环境改善 的直接受益者,应鼓励感染者参与到大众宣传中 去,把感染者的切身感受和实际需求融入到宣传 活动的制定和开展中,使得宣传教育活动真正起 到改善感染者生存环境的目的。 6.进一步加大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特别是 女童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建立起有针对性的教育 扶助体系;调整“四免一关怀”的内容,针对大 龄儿童,提供免费的继续教育支持和职业技能培 训“四免一关怀”在五年前出台,其中包括 “对艾滋病人的孤儿免收上学费用”,在执行上,主 要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实施免费教育,而对 大龄儿童的教育支持缺乏刚性的规定。近年来我 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如国家 “两免一补”的出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全 面普及等,这就需要对“四免一关怀”的支持 重点与内容作出相应调整。如将“四免一关怀”政 策中免收学费的内容可调整为针对大龄儿童提供 免费的继续教育支持和职业技能培训。 面向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就 学扶植活动,同时特别关注女孩的受教育权利。 现有的救助大多定义较为模糊,没有明确规定救 助的用途。虽然这些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 庭经济危机,但并未对儿童教育产生明显影响,为 此建议在今后的救助中明确对儿童的教育补贴或 公共管理艾滋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救助用途加以界定。 开展针对感染者家庭大龄儿童的职业培训及 劳动技能培训活动,并将其作为对感染者家庭实 施生产自救的探索。家庭的大龄儿童受家庭环境 的影响缺少进一步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也缺少 来自家庭的关于个人未来发展和成才的规划和指 导。应从长远角度出发,从帮助感染者家庭进行 生产自救的角度出发,整合社区资源对大龄儿童 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及劳动技能培训活动,让这 些儿童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健 康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7.关注女性感染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 少女性的脆弱性 预防婚内传播。调查发现更多 的女性感染者主要是婚内性传播感染的,因此需 要对丈夫感染、妻子仍未感染的人群加强干预。 加强开展针对女性感染者的生产救助。针对 女性的生产救助,可以帮助女性获得劳动收人的 机会,这是增强女性自尊与自信,改善女性在家庭 中地位的前提,也是减少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基础, 必将为改善女性的疾病预防能力、对卫生服务的 利用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女性的健康给予更多关注。调查发现家庭 更倾向于将资源用于男性寻求健康服务上,女性 通常只能在较低水平的医疗场所就医,这使得他 们更难以获得正确和必要的信息及治疗。建议对 女性感染者的健康给予更多关注,增强他们对获 得和使用医疗资源的意识,帮助他们充分利用社 区卫生、计生及妇幼保健等资源,使得妇女尤其是 农村妇女易于获得包括治疗和关怀在内的一系列 服务及咨询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国艾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 2010)[Z].2006. [2]刘康迈等.艾滋病的流行及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J].学海,2003,(5):68—72. [3]郭金玲等.艾滋病对农村高发地区患者家庭经济影响 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3):48—51. (本文责编:刘鲁梅) (下转第51页) 17 科技管理[9]梁立明,谢彩霞,刘则渊.我国纳米科技研究领两的机构分 布与地理分布[J].自然辩证法研究,23O4,(9):67—71. R&D产业组织形态及其国际比较 [15]路甬祥.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将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 看科技园是创新的规律(上)[EB].http://sce.scnu.edu.cn/ webcai/history/index/event/nobelandinnovationI.htm. [10]林学俊.从科学中心转移看科研组织形式的演变[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4):53—56. [16]Michal CROW and Barry BOZEMAN.R&D laboratory classiifcation and public policy: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11]黄鲁成,李阳.国际R&D中心与北京的的现状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4):l2一l6. [12]李鑫.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 context on laboratory behavior[J].Research Policy,1987,1 6: 229—258. 师范大学,2006. [17](美)迈克尔・克罗(Michael Crow),(美)巴里・博兹 曼(Barry Bozeman)著;高云鹏译.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 [13]杜德斌,周天瑜.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J].世界地理研究,2007,(1):1—7. 研究与开发实验室[D].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14]王志玮.分散研发机构的区位选择研究[D].浙江大 学。2002. (本文责编:刘鲁梅) Study on the R&D Industry Organization Form QIN Rui ,TIAN Xian—yu (1.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China,Tianjin 300300; 2.Tianifn City Dong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Tianjin 3003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l diavision of labor and exchange,the aggravation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stant gradation of mean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the peculiarities of R&D industy organirzation form morphologically manifest more as the spoke—type Off geographical distirbution pattern,the diversiifcation of micro units and the dependent agglomeration on the industril relataionship.Because of the diference of the resource endowment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there are diver— ,genees between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value tendency of R&D industy organizatrion forms of counties allr over the word. Key words:R&D industy;industrry organization form;evolvement (上接第l7页)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HIV/AIDS in China YUAN Jian—hua,LIU Kang—mai,XU Xi—yang,et a1. (Beijing Institute fIonformatoin and Control,Beijing 100037,Chia)n Abstract: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ata of 93 1 HIV households and 995 non—HIV households which was collected in five HIV high prevalence province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It is found that the impact of HIV/AIDS on individual and household can be .Very severe.HIV/AIDS would change the household structure,lead to the loss of work chances and decrease of incomeincrease .the medical expenditure signiicantfly,etc. At the same timethe HIV/AIDS epidemic would also lead to son1e socio—eeonomic ,problems,such as increas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increase the inequality of gender.reduce the education chances of chil— ,dren in poor families and extend discrimination.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reduce the impact at last. Key words:HIV/AIDS;individual and household:socio—economic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