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肠外瘘的诊治进展

肠外瘘的诊治进展

来源:百家汽车网
・228・ Journal ofClinical andExperimentalMedicine Vo1.11,No.3 Feb.2012 肠外瘘的诊治进展 于伟 张金娟 宗兵 曾林文 吴鸣 陈进宏。(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1外一科; 2妇产科上海201505;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治疗 上海200040) 【关键词】肠外瘘诊断肠外瘘是腹部创伤、手术或感染等多种原因所致的 2肠外瘘的治疗 腹腔内病变继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腹内脓肿向肠 肠瘘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采取以及时彻底引 壁及腹壁切口或引流口穿破,形成长时间排出脓液、消 流,控制感染,合理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化液或气体的肠管与体表通道的病理性改变。20世纪 70年代之前,肠外瘘的病死率约50%一60% ,近期随 着科学的进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肠外瘘的治疗在 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步,国内病死率约 6.2%一17.0% J。但是,肠外瘘至今仍然是腹部外科 手术最棘手的病症之一,它不仅可以引起严重感染,还 可以引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病死率较高。 败血症、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亦成为其主要致死原 因。在所有的肠瘘中手术后肠外瘘占75%一85% 。 本文对肠外瘘的诊治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肠外瘘的诊断 根据肠外瘘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并不困难,但现代循 证医学要求我们在肠外瘘的诊断中必须采用辅助检查 手段以了解肠外瘘的具体情况,具有确凿诊断依据。具 体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①瘘的存在是否真实、瘘的部 位及瘘的走行情况。②瘘的大小、类型、数量、瘘的内外 口情况以及瘘口之远近段肠管的通畅情况。③瘘口远 端情况如何,有无肠管扩张、严重水肿、狭窄及梗阻,周 围肠管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如憩室、肠炎、肿瘤等。④腹 腔内是否合并有积液、脓肿等。⑤是否同时有肠内漏并 存。现今辅助检查多种多样,在肠外瘘的诊断中主要应 用的有瘘管造影、瘘管的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腹腔穿刺、 腹部B超、MRI及CT 等。cT检查在肠外瘘的诊断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利用优良的密度分辨率,不仅 可以清晰显示肠内外病变情况,而且在肠瘘所致的肠壁 炎性水肿、腹腔内脓肿等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 J。管状瘘的CT表现是外口较小,在辅助使用对 比剂时(包块口服对比剂和瘘管内注人对比剂)可见肠 外瘘内外口之间的瘘管。瘘管的形状可曲可直,长短不 一;瘘管的管径可粗可细,但一般均较窄,且紧贴腹壁; 瘘管内腔多不规则,管壁厚薄不均,与周围肠管存在粘 连。如CT所示组织界面模糊,则提示瘘管组织存在炎 症,多处于炎性期;而当其组织界面清晰,出现条索状影 时,则多为瘘管组织纤维化所致,为成熟期。唇状瘘CT 可见外口较大,瘘口边缘唇状增厚,肠黏膜外翻与皮肤 相连紧密,肠瘘发生处的肠管肠壁偏腹壁侧局限性增厚 存在,内外口之间亦无明显瘘管显示 。 等内稳态失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20世 纪7O年代前,由于水、电解质平衡不能有效地得到控 制,早期确定性手术被认为是肠外瘘的首选治疗措施, 但其失败率很高(80%),病死率达50%一6o%。2O世 纪70年代以来,由于肠外营养在临床的成功应用,以及 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策略的改变,为提高瘘的自愈率打 下了夯实的基础,确定性手术由首选最终改为“最后的 治疗措施”[1O]。经诸多专家学者历经多年的临床实践, 在确定肠外瘘发生后,把充分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 作为第一治疗措施。如果患者的营养得到根本改善,感 染得到有效控制,但肠外瘘仍不能自行愈合,则选择确 定性手术治疗,这使肠外瘘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病死率由50%一60%降至12%~20% 。近期,早 期确定性手术的再次提出,使现行肠外瘘治疗策略彻底 改变。 2.1早期的有效引流在肠外瘘的早期,有效的引流 对控制感染较抗生素的应用更为重要。肠外瘘合并腹 腔感染的治疗必须以外科引流为主,抗生素治疗为辅, 同时行对症、支持治疗。局部引流是早期(腹膜炎期)处 理的关键措施之一,肠外瘘中期以后可采用堵塞的办法 以减少瘘量,减轻皮肤损害。引流的方法现主要有单腔 管、双套管、多根负压引流管、三腔管引流等,有滴水双 套管在肠外瘘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的报道(有效率为 90.5%)。滴水双套管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引流装置是它 自身特点决定的,它把单纯的被动引流转化成了主动引 流,把单纯的负压吸引转换成了滴水冲洗引流,能有效 地将肠液及时引出体外,瘘周组织与腹壁皮肤不再被肠 液侵蚀而糜烂、感染与疼痛;随着感染、炎症的控制及组 织修复,在适合的条件下瘘可自行愈合¨ j。 2.2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的应用 具有腐蚀作用的消 化液外漏是肠外瘘治疗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腹腔感染 的条件下能否行早期肠外瘘确定性手术主要取决于肠 吻合口的愈合情况。20世纪80年代后,生长激素、各种 生长因子、胰高糖素肽2(GLP2)等一些高纯度的可促进 肠黏膜生长的生物制剂投人生产并应用于临床。生长 激素在动物试验中被证明,应用后肠吻合口的抗张力和 爆破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1 。生长激素如联合纤维 临床和实验区学杂志2012年2月 第11卷 第3期 ・229・ 蛋白胶共同应用二者可起互补作用,它们可以使肠吻合 外瘘的治疗效果较20世纪60年代有明显的进步。但 口始终保持完好。生长激素的作用在许多研究中被证 总体而言,患者病死率仍较高,治疗期长,总的疗程多在 实,它不仅可以提高肝细胞中mRNA的表达,还可以促 2—4个月,平均在3个月左右,甚至更长。自愈率低 进蛋白质合成,从而有利于创面和肠黏膜的组织生长。 (30%一40%)。某些特殊因素所致的肠外瘘(如Crohn 但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性低血糖反应,可能是生长抑素 病,放射性损伤等)治疗效果仍不满意。近期提出采用 抑制了高血糖素或胰岛素分泌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肠外瘘 』,而且初步观察结果满 要注意对血糖的监测。如果在围手术期短期内给予大 意¨ 。早期确定性手术肠瘘愈合率达94.5%,与其 剂量糖皮质激素,不仅可以使感染中毒症状得以减轻, 治疗过的1 168例肠外瘘的治愈率(93%)相似¨ 。且 还可以起到抗休克、降低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和减少并 发症的作用,并能使患者的一般状况得到改善,使重要 该组患者的住院日有明显的缩短。在瘘发生后10d以 内剖腹处理腹膜炎的同时,即行确定性手术。围手术期 器官功能得到保护,从而使肠壁炎症水肿消退-1 。生 长抑素及其衍生物正是由于极大地抑制了胃泌素、促胰 液素等的分泌,降低了胃肠液的分泌量及分泌液中消化 酶的含量,使胃液、小肠液和胰液的分泌量减少,胃肠蠕 动得到抑制,从而使瘘口肠液溢出量减少,降低了对瘘 口周围皮肤的损害,促进瘘口愈合。所以在肠外瘘的治 疗中生长抑素的应用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 是对高位流量瘘愈合,效果更为明显 。 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在肠外瘘发生后序贯使用,可 提高肠外瘘的自行愈合率。在围手术期加用生长激素, 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黎介寿等 指出生长抑素与生长 激素联合序贯应用可明显提高肠外瘘的自行自愈率 (96.5%)。但生长激素不宜在肠外瘘的急性期内使 用,否则会提高危重病人的病死率。黎介寿等曾对37 例肠外痰患者施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24—48 h 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0.16 (kg・d),7~10 d],手术 成功率达94.5%,有效提高了肠外痰的治愈率及缩短了 病程。有学者提出腹部感染得到满意控制和引流后行 11PN,3~15 d后给予生长抑素100 mg,1次/8 h,肌肉注 射,持续5~20 d,平均10 d,5岁患儿的用量为成人的 1/3,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后,全部病例肠液漏出量减少 80% 。现行治疗肠外瘘原则上提出早期快速自愈疗 法,此法首先使用的是生长抑素(如思他宁,6 mg/d)待 肠液明显减少(<100 ml/d),则停用生长抑素,改用生 长激素(如思增,8—12 U/d),直到瘘口愈合后3 d以上 停用,治疗期间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属序贯应用。在营 养支持方面,提倡使用生长抑素时,应用全肠外营养;而 使用生长激素时,应用全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和肠外营 养同时应用。如果患者实施早期确定性手术,在手术后 内稳态稳定,反应期消退后即使用生长激素,多主张术 后第3天开始使用¨ 。 2.3 手术治疗近年来提出的早期确定性手术彻底改 变了肠外瘘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是肠外瘘治疗史上又一 里程碑。国内黎介寿等 报告1971年1月至2000年 12月收治的肠外瘘患者1168例,死亡65例(5.5%), 后期采取手术治疗,成功率达98.2%。这一原则一直是 肠外瘘治疗的黄金标准。治疗策略与方法的改变,使肠 处理时,重视腹腔灌洗;有效的双套管负压引流;肠吻合 口、缝合口应用纤维蛋白胶;适当的营养支持并给予生 长激素。 2.3.1 早期确定性手术的可行性肠外瘘的发生与肠 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肠道急性穿孔等截然不同。术 后的肠外瘘从病变开始形成到临床症状出现是一个相 对时间较长的过程。当肠外瘘临床症状出现时,从肠瘘 的局部而言,已有5—10天的时间,腹腔内肠瘘邻近组 织早已发生病理性改变,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早已持 续存在。这时炎症与蛋白酶的作用以及机体的分解代 谢状态导致组织十分脆弱,从而影响了组织的愈合,如 果此时进行手术治疗,失败率很高。只有积极控制感 染,减轻组织的炎症水肿,促进组织的愈合,才有可能使 部分条件允许的患者得到早期确定性手术的成功_20]。 国内任建安和黎介寿 l_2006年也曾撰文提出对肠外瘘 的治疗思想实施“快速治疗”的转变,认为随着现代医学 的进展,应该“40年来肠外瘘引流、等待、再手术的 原则”,甚至提出在可能的条件下,于肠外瘘早期即实施 切除瘘口、重建消化道的确定性手术。 2.3.2早期确定性手术的选择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 肠外瘘行虽然可行,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肠外瘘的患 者。这里所谓的“早期”是指发现瘘后1周左右,因为此 时患者腹腔内虽感染明显,但粘连尚未达到难以分离的 地步,此时还允许进行手术操作。早期确定性手术一 般选择如下情况的肠外瘘患者:①肠外瘘发生后短期内 (一般为10 d以内);②患者机体无严重营养不良;③无 心、脑、肺、肝、肾等组织器官严重并存疾病及手术禁忌; ④确定性手术不是十分复杂 ]。手术指征应注意以下 几个方面:①瘘管周围已形成疤痕或管内已有上皮增生 或有异物残留使肠外瘘已无自愈可能及大多数唇状瘘; ②瘘口远端肠道有梗阻;③某些特殊疾病如肿瘤、结核、 局限性肠炎等引起的肠外瘘也多需要手术治疗。但是 在严重感染存在,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等内环境紊 乱的情况下,任何手术都难以获得成功 。 肠瘘较多数需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恰当的手术时 机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肠外瘘病情复杂,每例肠外 瘘患者瘘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因、类型、并发症及严重 ・230・ Journal ofClinical andExperimentalMedicine Vo1.11,No.3 Feb.2012 性)及病人全身状况等各不相同。因而,手术时机的选 较高的病死率仍告诫我们该病的治疗水平有待进一步 择也不尽相同。肠外瘘再次手术时机选择上需要注意 提高。 以下几点:①瘘已不能自行愈合;②患者腹部体征情况, 包括有无炎性肿块,腹壁的柔韧性,肠管功能有无明显 参考文献 『1 1 EVERS BM.Small bowe1.In Tewnsend ed.Sabiston Textbook sf Sur. 异常,腹腔内有无广泛感染及脓肿形成。③患者的营养 状况及全身情况是否已得到改善,各脏器的抗应激能力 如何。④术前必要时需反复腹部体格检查包括cT等辅 助检查,以了解患者肠瘘及腹内具体情况,为手术顺利 进行打下基础。⑤如有可能,可适时提前手术,从而减 少各种并发症及缩短治疗时间。如果病人年纪较轻,机 gery[M].Philedephia:Saunders Company,2001:873—916. [2]黎介寿,任建安,王新波,等.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促进肠外瘘自 愈的机理与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50(6):46—49. [3]Draus JM Jr,Huss SA,Harty NJ,et a1.Enteorcutaneous fistula:are treatments improving[J]?Surgery,2006,140(4):570—576. [4]薛利军,尹路,林谋斌,等.腹部手术后肠瘘的诊疗体会[J].腹部 外科,2010,23(4):227—229. 体应激性及各脏器功能较好,营养状态良好,且具备再 次手术条件,手术可在肠外瘘发生2周内进行 J。 2.3.3 早期确定性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处理要点 早期确定性手术前应反复分析此次肠瘘的病因,认真 思考术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多方位制定手术预案, 避免侥幸心理,坚持遵守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 况,确定有无手术禁忌;对再次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做 到心中有数;正确的手术人路也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 键;一般应避开原手术切口,因为切口的地方也是粘连 最重的地方;成功显露手术野也是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 因素之一。于切口两侧皮下全层使用7号丝线每间隔5 am左右做一缝合,牵引缝线将切口腹壁吊起的“切口掉 线牵引法”能很好地暴露手术野 J。在处理肠外瘘的 早期确定性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做好术前控 制腹腔感染等围手术期常规处理;②术中先以大量等渗 盐水冲洗腹腔(一般100~120 ml/kg);③切除肠瘘部肠 段,清除肠瘘的炎性组织;④手术结束,再次大量等渗盐 水冲洗腹腔,并清除干净,可在肠吻合口或缝合处涂布 纤维蛋白胶以辅助吻合口愈合,减少瘘的发生;⑤在肝 下,膈下、结肠旁沟、髂凹、盆腔等腹腔自然间隙根据实 际情况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⑥必要时在吻合口近端行 胃、肠造口以减轻肠道内压力;⑦术后给予生长抑素、生 长激素等,并予肠外营养支持;适时由肠外营养向肠内 营养过渡。同时做好“术前五关”亦很重要,即内稳态失 衡、出血、感染、脏器功能障碍和营养不良,积极完善的 术前准备是保证肠外瘘病人再次手术的成功的先决条 件 加, 。 3结论 总之,肠外瘘的治疗首先要求医师要严格要求自 己,做到观察细心,操作规范,预防肠外瘘的发生;其次 是一旦有肠外瘘迹象,要及时明确诊断,采取各种尽可 能的措施,创造更佳条件促进其自行愈合。需要手术的 患者,应尽力减少瘘量、改善肠瘘的局部情况、控制感 染,提高患者身体及心理素质,只要患者条件允许,应尽 早给予肠内营养,促进肠功能恢复,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尽早 手术。肠外瘘的诊治目前虽有诸多显著成就及进展,但 [5] Bitterling H,Rock C,Reiser M.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methodology of MSCT and clinical re sults[J].Radiologe,2003,43(1):17—25. [6]Ho ̄on KM,Fishman EK.The current status of multideteetor row CT and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of the sma1l bowel[J].Radiol Clin North Am,2003,41(2):199—212. [7]Choi D,Jin Lee S,Ah Cho Y,et a1.Bowel wall 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 Crohn ̄disease:CT patterns and correlation with inflammatory ac- tivity[J].Clin Radio1,2003,58(1):68—74. [8] Macari M,Balthazar EJ.CT of bowel wall thickening:signiifcance and piftalls of interpretation[J].Am J Roentgenol,2001,176(5):1105— 1116. [9]黄伟,卢光明,苏宏,等,医源性肠外瘘的分型和cT表现[J].放 射学实践,2007,22(3):256—258. [1O]黎介寿,主编.肠外瘘[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6 —126. [11]任建安,黎介寿.肠瘘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 杂志,2002,22(1):34—35. [12]郭松永,应佑华,童锋,等.滴水双套管在肠外瘘治疗中的应用体 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6):378—379. [13]郭松永,应佑华,童锋.滴水双套管在普外科的应用[J].浙江医 学,2009,31(1):94—95. [14]Liu CD,Glnatz GJ,Livingston EH.Fibrin glue as a selanat for high— risk naastomosis in surgeyr ofr morbid obesity[J].Obes Surg,2003,13 (1):45—48. [15]倪小冬,江志伟,黎介寿.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综合治疗[J].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2):79—81. [16]Lloyd DA,Gabe SM,Windsor AC.Nutrition and management of ell— terocutaneous fistula[J].Br J Surg,2006,93(9):1045—1055. [17]瞿彩兴,马圭,祁卫东,等.善得定治疗肠外瘘l8例疗效分析 [J].药学进展,2002,44(3):234—236. [18]任建安,王革非,范朝刚,等.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一一 方法与策略的改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5):33—35. [19]黎介寿,任建安,尹路,等.肠外瘘的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 2002,52(2):100—103. [20]黎介寿,任建安,王革非.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可行性[J]. 医学杂志,2004,41(5):389—391. [21]任建安,黎介寿.重视肠瘘的早期诊断与快速治疗[J].中华胃肠 外科杂志,2006,9(4):279—280. [22]任建安,黎介寿.肠外瘘多次手术治疗的经验[J].中国实用外科 杂志,2002,22(4):209—211. [23]任建安,蔡晓敏,王新波,等.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临床研究 [J].中华外科杂志,2001,51(3):191—194. (收稿Ft期:201l一12—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