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某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说明

某住宅小区建筑设计说明

来源:百家汽车网
某城市小区项目规划方案

设计说明

目录

1、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 2、第二章 总图设计 3、第三章 建筑设计 4、第四章 结构设计 5、第五章 给排水设计 6、第六章 暖通设计 7、第七章 电气设计 8、第八章 消防与安全设计 9、第九章 环保设计 10、第十章 建筑节能设计 11、第十一章 智能化设计

第一章 设计总说明

1、 设计依据

1.1、业主方提供的资料 (1)《规划要点》 (2)现状地形图电子版

1.2、工程设计规范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4、《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5、《商业建筑设计规范》(JGJ 48—2014) 6、《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7、《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9、《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8) 10、《 某市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补充规定》 11、 国家、湖南省、某市市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法律法规

1.3、气象地质条件及场地概况

某市,简称长,古称潭州,别称“星城”,“楚汉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国综合性交通枢纽。某市市现为湖南省的省会,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城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

某市是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唯一经历三千年历史城址不变的城市,有文字可考的历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某市,楚之粟也”,某市又称“楚汉名城”,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蕴。某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附属地,历代为湖南及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曾为汉代某市国国都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国都。

某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2014年某市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为7810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10.5%,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

某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某市市区年平均气温17.2℃,各县16.8℃—17.3℃,年积温为5457℃,市区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县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某市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夏季约118—127天,冬季117—122天,春季61—天,秋季59

—69天。春温变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温久,冬季严寒少。3月下旬至5月中旬,冷暖空气相互交绥,形成连绵阴雨低温寡照天气。从5月下旬起,气温显著提高,夏季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有85天,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年平均约30天,盛夏酷热少雨。9月下旬后,白天较暖,入夜转凉,降水量减少,低云量日多。从11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节届冬令,某市气候平均气温低于0℃的严寒期很短暂,全年以1月最冷,月平均为4.4℃—5.1℃,越冬作物可以安全越冬,缓慢生长。

(4)场地周边市政条件

项目用地北临新规划的阳青东路,西南临新规划的浏阳河大桥,东南临浏阳河。周边道路交通、市政水电条件完善,具备建设开发条件。

2、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浏阳河东侧,临江景观是本项目的重大景观优势;同时,西南侧临浏阳河大桥是本项目最大的景观劣势。

现有河堤标高高于项目用地标高。

如何利用好江景,借江景优势提升景观品质,是本项目需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3、设计理念

全其天、因其地、逸其人

“全其天”——保留用地原有的场所感。

“因其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用地现状,建筑设计中本着节地、减少土方开挖的原则,错落布置,符合“两型”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逸其人”——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本项目根据场地现状,创造出丰富的空间,给在此生活的人提供舒适宜人的建筑内外空间。

第二章 总平面设计

1、设计原则

1、明确组团分区,科学组织流线,为项目分组团实施提供可能性。

2、合理布局景观轴线,为住户提供优越的景观条件,享受轻松宜人的环境氛围。 3、通过对建筑细节的处理,体现人性化。

2、规划要求

根据《某市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及补充规定》的要求,本项目用地北侧高层住宅退让道路红线15m,多层商业退让用地红线8m。

根据《补充规定》的相关要求,临宽度26m以上道路的商业面宽不能大于场地临该道路长度的30%,临宽度26m以下道路的商业面宽不能大于场地临该道路长度的50%。

3、建筑布局

根据项目场地情况及业主方开发思路,集中商业布置于地块西北角;住宅分为三个组团,西侧组团共有3栋高层住宅,户型包括90平米,120平米户型。北侧组团包括4栋高层,全部为120平米户型。东南组团共有3栋高层,包括120平米和150平米户型。

4、出入口设计

根据规划要求,项目主次入口均设置于北侧临阳青东路。住宅部分共有四个车行出入口,布置在小区主入口广场两侧、用地东西两侧临阳青路。

5、交通流线

住宅人行入口位于场地北侧,自入口进入后经过景观步道进入各楼栋;集中商业主入口位于建筑西北角,自前广场进入。

车行流线设计严格遵循人车分流的原则,住宅、商业各功能区块进入场地后就近进入各自部分地下车库,尽量减少对人行的干扰。

6、竖向组织

场地周边道路四个角点最低标高35.2m,最高标高36.8m,高差很小,相对于场地尺寸,近乎平地,现状标高在36.0m左右。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将负一层地下室设置成半地下室,将小区景观花园标高设置与39.9m标高。如此处理,既能减少土方开挖,又能让负一层地下室享有自然通风采光,同时还能让住户处于小区景观花园时,观看江景视线不受河堤影响。

7、景观组织

景观规划追求均衡性,尽可能达到户户有景,步移景异的效果。正对主入口为小区景观区,各组团有相对的组团景观,局部布置硬质铺地作为室外健身场地,各个景观单元通过景观步道有机的串联起来。

合理布局楼栋位置,使之具有较大的间距,良好的日照情况,让尽可能多的住户获得江景景观。

8、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栋号 1#、2#、3# 4#、5#、6#、7# 8#、9#、10#

户型配比

户型面积(㎡) 90 120 150 总套数 套数 198 726 198 1360 占总套数百分比(%) 17.6 .8 17.6 100 面积配置(㎡) 90、120 120 120、150 类型 一梯四户 一梯三户 一梯三户 第三章 建筑设计

1. 设计原则

本设计根据招标方提供的要求,遵守相关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功能、环境与建筑等各种关系的平衡。

2. 建筑单体空间与功能

商业:集中商业位于场地西北角,总共5层,局部两层,面积5000平方米,一楼为临街铺面及商场,商场主入口位于建筑的西侧及北侧。二三楼为超市及大空间商业,大空间商业同样可作为品牌商场或电子商务体验中心。一楼层高5.6m,正负零高于室外地坪0.5m,后期可做技术处理,保证首层商业6.0m,二、三、四、五层层高4.8m。

住宅:尽可能多的楼栋采用类板式户型,为本设计的最大特色。

1#、2#、3#栋为一梯四户,包括90平米户型及120平米户型,每户均能获得高品质的内庭景观及临江景观。

4#、5#、6#、7#栋为一梯三户,主要为120平方米户型,每个户型均能同时拥有临江景观及内庭景观。这几栋为典型的类板式设计,处于两翼的户型能够达到完全南北通透的效果,处于正中的户型虽不能南北通透,但是能够做到客厅、三个卧室都朝南。

8#、9#、10#栋为一梯三户,包括120平米户型、150平米户型,户型朝向正南北,享有多角度的内庭景观和绝佳的江景。这几栋为典型的类板式设计,处于两翼的户型能够达到完全南北通透的效果,处于正中的户型虽不能南北通透,但是能够做到客厅、三个卧室都朝南。

地下室

本设计中,地下车库为两层,面积40000.0平方米,停车位总共1060个。共有出入口3个,其中2个服务住宅,1个服务于商业。 3. 绿化设计

场地内沿用地红线及内部道路沿线均设置了带状绿化;建筑主入口处设计了入口广场,广场为硬质铺地。场地带状绿化和内庭院种植本地地常见的低矮灌木和草坪,烘托出宜人舒适的气氛。优美的绿化空间,起到舒缓使用者情绪,调节微气候的作用。

4. 无障碍设计

本设计严格遵循《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在建筑入口处设置了无障碍坡道,建筑内廊和各类功能空间均满足无障碍使用要求。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各楼栋设置无障碍电梯。残障人士到达各位置的坡道相关参数满足无障碍要求。

第四章 结构设计

1、工程概述

1)、项目用地北临新规划的阳青东路,西南临新规划的浏阳河大桥,东南临浏阳河。地下室作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使用,地上部分由十栋高层住宅和一栋商业组成。

2)、本工程住宅为33F剪力墙结构体系;商业为框架结构体系;地下室为框剪结构体系。 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表1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3、设计依据

表2 本工程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规定、规程 序号 名称 代号 GB50010-2010 GB50009-2012 GB50223-2008 GB50068-2001 GB50007-2011 GB50003-2011 GB50011-2010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甲级 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4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6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8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2013年版 部分)》 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10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建质[2008]216号 11 其它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及规程 4、设计荷载 4.1.恒载

按结构计算本工程各构件自重加建筑装修实际重量采用。 4.2.活荷载标准值

表3 活荷载标准值(KN/ m2) 序号 荷载类别 1 餐厅、客厅 消防前室、消3.5 3 防楼梯 4 市、大开间商业 标准值 序号 2 入户花园 商铺、电子、超3.5 荷载类别 阳台、卫生间、2.5 标准值 卧室、厨房、2.0 5 上人屋面 2.0 6 不上人屋面 8 消防车 0.5 20.0 7 地下室车库 4.0 9 电梯机房 5、自然条件

5.1.风雪荷载 表4 风雪荷载参数

基本风压 WO=0.35KN/m2

5.2.抗震设防的有关参数 表5 抗震设防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地震分组 建筑场地类别 6、结构选型

6.1.地基基础选型

6度 第一组 Ⅱ类 7.0 地面粗糙度 B类 基本雪压 SO=0.45KN/m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amax=0.04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场地特征周期Tg 0.05g Tg=0.35s 本工程暂时无《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本工程拟采用桩基础。 6.2. 上部结构选型

本工程住宅为剪力墙结构,地下室为框剪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商业为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 6.3.结构计算 6.3.1.整体分析

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系列软件《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结构分析及计算。 6.3.2.基础计算

本工程基础设计使用PKPM系列软件JCCAD进行设计计算。 7、主要建筑材料材质和强度等级 7.1.混凝土

表6 构件混凝土等级表 序号 构件名称及范围 C15 C40 C40、C35、C30、C25 同各楼层 砼等级 1 基础垫层 2 基础、地下室 3 梁、板、柱 4 构造柱、过梁等 混凝土耐久性分类:处于二a类环境部分:基础及其它和土壤直接接触的构件;其余部分处于一类环境。

7.2.主要截面尺寸:框架柱的主要柱网尺寸为8400mmX8400mm,柱截面尺寸主要为500mmX500mm~600mmX600mm;梁截面尺寸主要为350mmX1000mm、300mmX700mm、200mmX500mm等,楼板主要为100mm~120mm,地下室顶板板厚为180mm、人防部分顶板板厚为250mm。 7.3.钢材及焊条

钢筋:采用HRB400: fy=360N/mm2 钢材:采用Q235;Q345 7.4.砌块和砂浆

外墙采用MU10页岩多孔砖,M5.0混合砂浆; 内墙均采用A5.0加气砼砌块, Mb5.0混合砂浆

第五章 给水排水设计

一、设计依据

国家各有关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及规范,主要包括: 1、甲方提供的有关市政给排水资料和要求; 2、建筑提供的有关平、剖面图;

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

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8、《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9、《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0、《汽车库、修理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1、《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2、《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二、设计范围

1、室内给水设计

2、室内排水及雨水系统设计 3、室外给水及排水设计 4、消防设计 三、室内给水设计

1、水源:采用某市市市政自来水作为本工程全部用水水源(含消防用水及绿化用水、喷洒用水)。两根DN200给水管。供本工程生活及消防用水(室外消火栓及消防水池补水)。

2、用水量:详下表。

序 号 1 2 3 5 用水项目 名 称 住宅 商业 绿化浇洒 小 计 未预见水量 合 计 使用人数 或单位数 4000 26000 35000 单位 每人每天 每m每天 每m每天 按本表1至3项之和的10%计 22用水量 小时变标准(L) 化系数 250 7 2 2.5 1.3 1.0 使用时间(h) 24 12 6 用水量(m) 平均时 最大时 41.67 104.17 最高日 1000 182 70 1252 125 1377 315.17 19.72 11.67 11.67 68.51 135.56 6.85 75.36 13.56 149.12

3、供水方式:本工程在市政供水压力范围内的楼层均采用市政直接供水,地下室、三层及三层以下用水由市政管网直接供给,四层以上用恒压变频供水设备供水。

4、生活贮水及加压设备:生活贮水池置于地下室,与消防水池分建。生活加压选用恒压变频供水设备2套,水泵加压供水的底部用水点压力大于0.2MPa时在供水支管起端设置减压阀减压后供水。

四、室内排水及雨水系统设计

1、室内地面层(±0.000m)以上的生活污水重力流排出。地下室设备房及车库排水经排水沟收集到集水坑,由集水坑设置的水泵提升后排入室外排水管道。

2、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高层建筑单体采用双立管排水系统,底层卫生间单独排放,高层裙房均采用单立管伸顶通气排水系统。公共卫生间污水单独排出。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由小区排入市政下水道。

3、屋面雨水通过天沟→雨水斗→雨水立管排至室外,雨水立管布置根据建筑专业立面要求设置。 五、室外给水及排水设计

室外给水管道成环状布置,为消防与生活合用,室外消防用水量40L/s,火灾延续时间按2h计。室外给水环网管径不小于DN200,在小区内成环状布置。

给水管材采用PE管。整个配水管网按间距不超过120m配置室外消火栓,在管网中适当位置设置控制阀门、排气阀、排泥阀等必要设施。

室外排水设计流量按给水设计流量的95%计。

室外排水雨污分流,分别接入市政污水干管与雨水干管。

雨水按高水低走的原则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后,有组织收集后就近排入校区雨水管道。 室外排水管道采用双壁波纹排水管。

第六章 空调通风专业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10栋高层住宅、1栋商业和地下室组成。 二、 设计依据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2005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43/003-2010 其他有关设计规范、规程和规定。 建筑专业所提资料。

三、 设计范围

1、地下室、商业、高层通风防排烟设计,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走道机械排烟设计,无外窗卫生间通风设计;

2、商业为空调设计。

四、 通风、防火设计

1、地下室设计有机械排风排烟合用系统,车库部分排风及排烟量均按:6次/小时换气计算;地下水泵房、配电室等设备用房设机械排烟系统及机械补风系统,排烟系统与排风系统合用,排烟量按60m3/h计算,补风量按排烟量的50%计算。

2、地上商业空间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系统与排风系统合用,排烟量按120m3/h计算。中庭、自动扶梯按6次/h换气次数计算排烟量。

3、每个暗卫生间及公共卫生间均设卫生通风器集中排放,以保证室内空气新鲜。

4、无自然通风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合用前室分别设置正压送风系统,防烟楼梯间正压送风口采用自垂式百叶风口,前室送风口采用电动多叶送风口。正压送风机置于屋顶。

五、 空调设计

1、室外气象计算参数(某市市)

夏季:室外大气压力:999.2hPa 空调室外计算温度:35.8℃ 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7.7℃ 通风计算温度:32.9℃ 空调室外日平均干球温度:31.6℃ 室外平均风速:2.6m/s

冬季:室外大气压力1019.6 hPa 空调计算干球温度:-1.9℃ 采暖干球温度:0.3℃ 室外平均风速:2.3m/s 2、室内设计参数

夏季: 26~28℃ ;冬季: 18~20℃ ;相对湿度30~60%; 新风量:商场 20 m3/h·人;餐厅 30m3/h·人。 3、冷(热)负荷估算

商业建筑面积为1970m2,在建筑围护结构做好隔热、保温的条件下,商业估算冷指标按160w/m2,热指标按50w/m2,空调面积按建筑面积的90%估算。总估算冷负荷QL1=3081kw,热负荷QL1=963kw。 4、冷热源方案

根据本工程冷热负荷相差大及空调区域业态营业时段差异,本工程考虑采用集中冷热源,拟采用大小机组搭配。主机房设在地下一层,提供以下三种方案供参考选择。

方案一:1台直燃机+2台同型号单冷螺杆机组。此方案冬夏季无闲置机组,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初投资较高。

方案二:冬天1台锅炉,夏天2台同型号螺杆机。此方案冬、夏季主机完全分开,冬夏季均有机组闲置。较方案一节约运行成本及初投资,但是设备配置相对较多,机房占地面积增加。 推荐采用方案二。 5、空调水系统

1)空调水系统为了达到水力平衡水平主管尽量采用同程式,立管采用异程式。 2)冷却塔设在裙房屋顶东北面,尽量减少冷却塔运行噪音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3)主机冷冻水出水侧装设动态流量平衡阀,减少主机阻力损失差异对运行的影响。 6、空调末端方案

1)空调风系统大空间采用吊顶式空调机组,小隔间采用风机盘管。吊顶机组接室外新风,过渡季节可最大新风工况运行。

临街门面、住宅设分体空调,建筑预留位置,电气预留电源。

第七章 电气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13)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2010版) 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2013) 6、《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242-2011)

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2002版) 8、《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11) 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10、《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2013) 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12、《通用用电设备设计规范》(GB 50055-2011) 13、建设单位设计要求

二、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湖南省某市市。总用地面积:36665.9㎡,总建筑面积:113073.71㎡。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8330.2㎡。地下车库设备房面积:40000.0㎡。

三、设计范围

1、电力配电系统 2、照明系统 3、自动控制系统

4、火灾自动报警和联动控制系统 5、建筑物防雷系统 6、接地安全系统 7、人防设计

四、供配电系统

1、电源等级

本工程一类地下车库内的消防用电、排污泵等属一级负荷;一类高层住宅楼消防用电、普通电梯、生活水泵、大型商场门厅及营业厅照明等属一级负荷。大型商场自动扶梯、客梯、空调电力等为二级负荷,配套用房、商铺及住宅内照明属三类负荷。 2、负荷计算 本工程总负荷:

(1)公用变电所:

总计算有功功率Pjs=2605KW 总计算无功功率Q=1013Kvar 总计算视在功率S=2795KVA 补偿后10KV侧:CORФ>0.9 变压器总装机容量:6*630KVA。 2)专用变电所(公共负荷):

总计算有功功率Pjs=2051KW 总计算无功功率Q=765Kvar 总计算视在功率S=21KVA 补偿后10KV侧:CORФ>0.9 变压器总装机容量:1000KVA+2*800KVA。 3、供配电系统

本工程拟采用一路10KV电源供电,本工程共设公用变电所6处,变压器容量均为630KVA。本工程设置公共负荷专用变电所1处,设于地下室(拟设3台变压器,变压器容量为1000KVA+2*800KVA,)。公用变电所及专用变电所具体由供电部门设计实施。

本工程公用变电所及公共负荷专用变电所设于地下一层。 10KV侧采用环网结线,高压运行方式为10KV一路常供,操作机构采用CIT型,手动+电动操作。0.4KV侧采用单母线分段结线,0.4KV进线开关与母联开关之间电气连锁+机械连锁,先断后通。系统为中性点直接接地。变压器均采用干式变压器,高配选用SM6型环网开关柜,低配采用GCS型开关柜。 4、功率补偿:

本工程无功功率采用低压集中自动补偿方式,选用GCS型自动补偿柜,补偿量按补后10KV侧CORФ>0.90计算。 5、计量方式:

住宅住户及商铺均采用一户一表计量;公共设备用电单独设计量表。 6、导线敷设:

对大容量负荷采用放射式配电,动力及通风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一类高层住宅内干线均采用密集型母线槽沿井道敷设,或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烯烃护套阻燃低烟无卤电力电缆沿桥架沿井道敷设。支线均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烯烃护套阻燃低烟无卤电力电缆或铜芯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电线穿钢管或UPVC管暗敷。消防设备用电干线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烯烃护套耐火低烟无卤电力电缆或交联聚乙烯绝缘烯烃护套耐火低烟无卤分支电力电缆沿桥架(CT)敷设,或井道内穿钢管明敷。 8、 设备安装:

所有动力、照明配电柜落地安装于10#槽钢上。其余配电箱均底距地1.5米暗装,地下室所有配电箱均

底距地1.5米明装。各商铺电度表箱集中放置在商铺计量间内,底距地1.4米安装。高层住宅电表箱分层集中安装,电度表箱底距地1.4米。住宅户内箱暗装,底距地1.8米。照明跷板开关暗装,底距地1.3米。1.8米及以下插座均采用安全型。

五、照明系统:

本工程设正常照明及应急照明,其中重要场所及设备机房设备用房照明,主要出入口、地下汽车库、疏散楼梯前室、公共走道、公共活动室等及电梯前室设疏散照明及疏散诱导指示灯,应急照明灯具的应急时间大于30min。物管办公用房工作照明以电子整流节能型日光灯为主,住宅户内照明以节能灯头为主。

六、防雷接地系统:

1、本工程均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防雷装置和采取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措施。

2、建筑物设置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并采取防闪电电涌侵入的措施、采取防闪电感应的措施。建筑物设置内部防雷装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层处,下列物体与防雷装置做防雷等电位连接:建筑物金属体、金属装置、建筑物内系统、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线。本工程等电位联接方法采用:在那些自然等电位连接不能提供电气贯通之处采用等电位连接导体,在用等电位连接不可行之处用电涌保护器连接。 3.建筑物防雷措施及防雷装置:

(1)接闪器:本工程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带和接闪杆混合组成接闪器。接闪带采用Φ10热浸镀锌圆钢或25X4热浸镀锌扁钢沿屋顶周边、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部位明敷,并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 10mX10m或12mx8m的暗敷接闪网;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以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互相连接。突出屋顶的所有金属物体、金属构件应和屋顶防雷装置相连,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顶防雷装置相连。

(2)引下线: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柱子或剪力墙内两根Φ16以上主筋通长连接作为引下线,引下线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大于18 m 。引下线上端与接闪器焊接,下端与建筑物基础底梁及基础底板轴线上的上下两层钢筋内的两根主筋焊接。

(3)外部防雷装置的接地和防闪电感应、内部防雷装置、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并应与引入的金属管线做等电位连接。外部防雷装置的专设接地装置采用由建筑物桩基、基础底板主轴线上的上下两层主筋中的两根通长焊接形成的基础接地网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网状接地体组成。作为接地体的基础内钢筋在周围地面以下距地面不应小于0.5m,钢筋直径不小于16mm。

4)本工程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施工时应满足: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或成网状的钢筋,其箍筋与钢筋、钢筋与钢筋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对焊或搭焊连接。单根钢筋、圆钢或外引预埋连接板、线与构件内钢筋应焊接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构件之间必须连接成电气通路。

(5)为防止侧向雷击和作为等电位保护措施:混凝土的钢筋应互相连接;利用柱子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自底层起每层设均压环,与所有外墙上的栏杆、门窗、构件、引下线等金属物及防雷装置连接,均压环利用建筑物每层圈梁外侧两根Φ16以上主筋通长焊接形成;外墙内、外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底端及顶端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并超过60m的部位设置防侧击雷装置,采用

与屋顶相同的防护措施。

(6)本工程利用混凝土内钢筋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建筑物四边的外墙引下线在距室外地面上0.5m处,在隐蔽处均匀选择6处设置连接板,作为接地电阻测试点,接地电阻小于1欧姆。 (7) 为防雷电波侵入,架空和直接埋地进出建筑物的可导电物均应在进出建筑物的界面处就近与接地装置相连,作等电位联结。

室外低压线路均采用全电缆敷设,在入户处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或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碍灯、节日彩灯及其他用电设备和线路:无金属外壳或保护网罩的用电设备均应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从配电箱引出的配电线路应穿钢管,钢管的一端与配电箱和PE线相连,另一端与用电设备外壳、保护罩相连,并与屋顶防雷装置相连;在配电箱内开关的电源侧装设II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其电压保护水平不应大于2.5kV。

(8)作为防闪电感应措施,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应就近接至接地装置或公共接地装置上。防闪电感应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2处。 4、建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

(1)建筑物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配电的保护接地系统与防雷装置组成一个接地系统,并在适当之处预埋等电位连接板。

(2)本工程采用总等电位联结,由于外来导电物、电子和电气系统的线路在不同地点进入建筑物,故在有金属管道(线)进出建筑物处附近的室内, 离地2.5M处设置若干总等电位连接带。总等电位连接带与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外露可导电部分、装置外可导电部分、PE干线、电气装置接地极的接地干线、建筑物内的水管、煤气管、采暖和空调管道等金属管道联通作总等电位联接。上述导电体在进入建筑物处接向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等电位联结中金属管道连接处应可靠地连通导电。联结线采用BVR1X25或40X4镀锌扁钢。总等电位联结均采用各种型号的等电位卡子、接线鼻子、抱箍,不允许在金属管道上焊接。利用建筑物基础内沿建筑物四周的环形接地体(二根通长焊接的大于Φ16的结构钢筋)将各总等电位连接带联通。

(3)过电压保护:在变压器高压侧各相上装设避雷器,在低压侧的配电屏母线上装设I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大于12.5kA,电涌保护器的电压保护水平值小于或等于2.5kV。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碍灯、节日彩灯及其他用电设备和线路,在配电箱内开关的电源侧装设II 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其电压保护水平不应大于2.5kV。在LPZ1区与LPZ2区交界面处穿越的供电及配电线路,如计算机中心、通讯机房、有线电视机房、建筑设备监控机房、消防控制室、等各类弱电机房电源箱内设置符合II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其电压保护水平不应大于1.5kV,线路穿金属管敷设,且电源箱至用电设备的距离不大于10米。计算机设备、信息设备、电子设备及控制设备等特殊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设备端,弱电系统厂家应根据设备耐冲击过电压类别自备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的制造厂商应根据施工图纸复核电涌保护器级联使用能量的协调配合。所有电涌保护器均应设置由电涌保护器生产厂家配套提供的过电流保护器件。电涌保护器均应有劣化显示功能。所选用的电涌保护器应是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并在当地相关主管部

门备案的产品。

(4)计算机系统、有线电视系统、通讯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各类弱电系统均应按规范要求分级设置适配的电涌保护装置。

各类弱电机房为后续防雷区,区域内设置局部等电位连接,设置局部等电位连接带,穿越界面的所有导电物、电子和电气系统的线路均应在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各种屏蔽结构或设备外壳等其他局部金属物也连接到局部等电位连接带。机房接地及等电位网络由弱电深化设计厂家完成。

七、节能

1.负荷计算方式:采用单位指标法

2.根据负荷分布情况,综合考虑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对负荷进行合理分配,选取容量与电力负荷相适应的变压器,使其工作在高效区内。选择高效低能耗节能型变压器,减少变压器能耗。变压器的接线方式为D,yn11。

3.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变电所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配电半径,合理选择线路路径,负荷线路尽量短,降低线路损耗。按技术条件及经济电流密度确定导体截面。 4.经计算选择相位,使三相尽量平衡。

5.在变电所低压侧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装置,使10KV侧功率因数在0.9以上。对容量较大,负载稳定且长期运行的用电设备的无功功率宜单独就地补偿。

6.无功补偿电容选用抑制谐波功能电容,选用用电设备的谐波电流限值满足规范要求。 7.选用高效率电动机,减少电动机的各部分损耗,提高电动机的效率。 8.照明设备节能方法如下:

水泵房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为4W/M2,对应照度标准值为100lx。地上配套公建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为9W/M2,对应照度标准值为300lx。变电所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为6W/M2,对应照度标准值为200lx。电信、广电机房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为15W/M2,对应照度标准值为500lx。地下室汽车库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为2W/M2,对应照度标准值为30lx。排烟机房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为4W/M2,对应照度标准值为100lx。消控监控室照明功率密度现行值为15W/M2,对应照度标准值为500lx。

各场所照度标准及LPD的确定及效率要求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要求; 选用节能高效光源及灯具,以及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的镇流器; 照明控制:

a. 室内照明线路宜分细,多设开关,位置适当;

b. 根据不同场所楼梯采用感应自熄式开关;地下汽车库照明采用集中控制,分段点亮及灯具跳跃控制等方式;大空间采用集中控制,分段点亮;室外照明宜采用分组布置,自动控制或半夜节能控制方式。

c. 室外照明采用太阳能灯具或LED光源,控制采用微电脑时控。 d.室外照明为防止白天亮灯,采用光电控制器,以利节电。 灯具控制要求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9.选用成熟、高效、可靠的节电型低压电器。 10.生活给水泵等采用变频控制。

11. 功率在50KW及以上的电动机配电回路设置计量装置。

12.在公共用电处设置有功电度分计量表,用于内部考核计费,以控制用电并制定节电措施。

13、本工程根据功能、分区实行能耗分项计量,分类能耗中,电量应分为4项分项,包括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

14,设置智能化能耗监控管理系统对建筑中各用电系统负荷数据、电能表数据和电能质量数据信息等的采集及分析;

15,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并对各用能设备(含电气、给排水设备)进行自动控制与管理。

第八章 消防与安全设计

一、建筑消防设计 1、概述

(1)工程性质

本项目住宅为一类高层建筑。

(2)建筑规模

本项目位于湖南省某市市。总用地面积:36665.9㎡,总建筑面积:113073.71㎡。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8330.2㎡。地下车库设备房面积:40000.0㎡。

2、给排水消防设计

(一)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

1、本工程按消防分类,小区最大建筑为一类高层住宅。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40L/s,每根立管最小流量为15L/s,火灾延续时间3h。

2、消火栓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在最高建筑屋顶设置有36m³屋顶消防水箱。初期灭火用水由屋顶水箱贮水供给,屋顶水箱设置高度到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不应低于0.10Mpa(不能满足时设置稳压设备),加压设备置于地下室,消火栓系统竖向分1区,管网成环状布置。在室外设置水泵接合器,并与室内消火栓系统消防环状管网连通,火灾时供城市消防车加压之用。

(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

1、商业及地下车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装置,设计灭火等级:中危险级II级,设计喷水强度为8.0L/min.m2。喷淋时间按一小时计,最不利处喷头的喷水压力不小于0.05Mpa。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按30L/s设计。

在室外设置自动喷淋系统消防水泵接合器,并与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连通,火灾时供城市消防车加压之用。为了满足火灾初期消防压力在屋面设消防水箱。

(三)消防贮水

消防贮水池置于地下室,消火栓系统按火灾延续时间3h贮水,自动喷淋按1h贮水,地下水池贮水量约为540m3,屋顶水箱消防贮水按36m2考虑。

(四)室外消防给水设计

室外消防用水量按40L/s设计,管道成环状布置,由市政给水管引入两根DN200至本工程室外消防管网,并在室外组成环状。

(五)消防管材、设备

消防管道全部采用热镀锌钢管。管径DN≥100m,采用法兰连接;管径DN<100mm,采用螺纹连接。消火栓箱采用铝合金框带茶玻的箱体,内配水龙带、水、消防卷盘及消防报警按钮装置。

(六)干粉灭火器的配置

在各层走廊明显处设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本工程按A类火灾考虑。

干粉灭火器的配置按相应危险级、A类火灾设计,每层在楼梯处及公共场所共设置及电梯前室设置磷酸铵盐手提式干粉灭火器MF/ABC3或MF/ABC5。

(七)消防排水

消防电梯坑底的侧面设有集水坑,坑内设两台消防潜水泵排除消防排水,两台泵为一用一备。集水坑有效容积不小于2.0m³,潜水泵抽水量不小于10L/s,均满足规范要求。

(八)气体灭火系统

1) 本工程地下配电用房设气体灭火系统。

2) 本工程采用S型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按一个防护单元设计。 3) 技术参数:灭火浓度采用130g/m³,喷放时间不大于120s。

4) 气体灭火系统由专业公司进行深化设计,并报消防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施工。该专业公司还应对系统进行调试和售后服务。

3、电气消防设计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等级按特级设置。 2.系统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应急照明系统等。

3.消防控制室:

(1) 本工程消防控制室设在一层,其隔墙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h ,楼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2h ,并与其它部位隔开和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经过桥架进入电井。

(2)消防控制室的报警控制设备由火灾报警控制主机、联动控制台、CRT显示器、打印机、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直通对讲电话设备、电梯监控盘和电源设备等组成。

消防控制室内设有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消防自动报警系统按两总线环路设计,任一点断线不应影响系统报警。

(3)消防控制室可接收感烟、感温等探测器的火灾报警信号及水流指示器、压力报警阀、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的动作等信号。

(4)消防控制室可显示消防水池、消防水箱水位,显示消防水泵的电源及运行状况。 (5)消防控制室可联动控制所有与消防有关的设备。 (6)消防控制室设直拔外线的电话 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工程采用消防控制室设在一层,其隔墙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3h ,楼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2h ,并与其它部位隔开和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2)探测器:地下层场所设置感温探测器,其他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

(3)探测器与灯具的水平净距应大于0.2m;与送风口边的水平净距应大于1.5m;与多孔送风顶棚孔口或条形送风口的水平净距应大于0.5m;与嵌入式扬声器的净距应大于0.1m;与自动喷水头的净距应大于0.3m;与墙或其它遮挡物的距离应大于0.5m。

(4)在适当位置设手动报警按钮及消防对讲电话插孔。手动报警按钮及对讲电话插孔底距地1.5m。 (5)在消火栓箱内设消火栓报警按钮。接线盒设在消火栓的开门侧,底距地1.5m。 5.消防联动控制:

火灾报警后,消防控制室应根据火灾情况控制相应的正压送风阀及排烟阀、电动防火阀、并启动相应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排烟阀 280℃熔断关闭,防火阀 70℃熔断关闭,阀、风机的动作信号要反馈至消防控制室。在消防控制室,对消火栓泵、自动喷洒泵、排烟风机、送风机,即可通过现场模块进行自动控制也可在联动控制台上通过硬线手动控制,并接收其返馈信号。

(1)消火栓泵控制:

1)平时由压力开关自动控制增压泵维持管网压力,管网压力过低时,直接起动主泵。

2)消火栓按钮动作后,由消防联动柜启动消火栓泵,消防控制室能显示报警部位并接收其返馈信号。 3)消防控制室可通过控制模块编程,自动启动消火栓泵,并接收其返馈信号。 4)在消防控制室联动控制台上,可通过硬线手动控制消火栓泵,并接收其反馈信号。 5)消防控制室能显示消火栓泵电源状况。 6)消防泵房可手动启动消火栓泵。 (2)自动喷洒湿式系统:

1)平时由气压罐及压力开关自动控制增压泵维持管网压力,管网压力过低时,直接起动主泵。 2)火灾时,喷头喷水,水流指示器动作并向消防控制室报警,同时,报警阀动作,击响水力警铃,启动喷洒泵,消防控制室能接收其返馈信号。

3)消防控制室可通过控制摸块编程,自动启动喷水泵,并接收其返馈信号。 4)消防控制室能显示喷水泵电源状况。 5)消防泵房可手动启动喷水泵。 (3)专用排烟风机的控制:

当火灾发生时,消防控制室根据火灾情况打开相应的排烟阀(平时关闭),同时连锁启动相应的排烟风机;当火灾温度达到280℃时,排烟阀熔丝熔断,排烟阀关闭,排烟风机吸入口处的280 防火阀关闭后,联锁停止相应的排烟风机。

(4)排风兼排烟风机的控制:

工程设排风兼排烟风机,正常情况下为通风换气使用,火灾时则作为排烟风机使用。正常时为就地手动控制及DDC控制,当火灾发生时由消防控制室控制,消防控制室具有控制优先权,其控制制方式与专用排烟风机相同。

(5)正压送风机的控制:

由消防控制室自动或手动控制正压送风机的启停,风机启动时根据其功能位置连锁开启其相关的正压送风阀或火灾层及邻层的正压送风口。

(6)非消防电源控制:本工程部分低压出线回路及所有各层电表箱内设有防火漏电开关,由消防控制室在火灾确认后断开相关电源。

(7)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灯采用蓄电池灯。 (8)防火卷帘的控制:

用于车库通道上的卷帘门分两步落下。

两步落下卷帘门由其烟、温感组合探测器自动控制。 卷帘门关闭信号反馈到消防控制室。

卷帘门两侧设就地控制按钮,底距地1.4m,并设玻璃门保护。

卷帘门下降时,在门两侧顶部应有声、光警报装置。施工单位应配合厂家预留管。 卷帘门应设熔片装置及断电后的手动装置。 6.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设置火灾应急广播(与音响广播合用)机柜,机组采用定压式输出,每层一路。当发生火灾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可根据火灾发生的区域,自动或手动进行火灾广播,及时指挥、疏导人员撤离火灾现场。地下层着火时,启动所有火灾应急广播;一层以上着火时,启动着火栋建筑所有火灾应急广播。

7.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

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消防直通对讲电话总机,除在各层设置消防直通对讲电话外,在消防水泵房、变配电室、防排烟风机房、电梯机房、冷冻机房、建筑设备监控中心、管理值班室等场所还设有消防专用电话分机;消防控制室设置可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消防专用电话网络为的消防通信系统,专用对讲电话分机底距地1.4m。 8.电梯监视控制系统:

(1)在消防控制室设置电梯监控盘,能显示各部电梯运行状态、正常、故障、开门、关门等及所处层位显示。

(2)火灾发生时,根据火灾情况及区域,由消防控制室电梯监控盘发出指令,指挥电梯按消防程序运行:对全部或任意一台电梯进行对讲,说明改变运行程序的原因;除消防电梯保持运行外,其余电梯均强制返回架空层并开门。

(3)火灾指令开关采用钥匙型开关,由消防控制室负责火灾时的电梯控制。 9.电源及接地:

(1)所有消防用电设备均采用双路电源供电并在末端设自动切换装置。消防控制室设备还要求设置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此电源设备由设备承包商负责提供。

(2)要求其综合接地电阻小于1Ω。 8.2.10消防系统线路敷设要求:

(1)平面图中所有火灾自动报警线路及50V以下的的供电线路、穿镀锌钢管,暗敷在楼板或墙内,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各层主线路在电井内走耐火线槽其所用线槽均为防火桥架,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若不敷设在线槽内,明敷管线应作防火处理。本设计在各栋楼梯间垂直与弱电同桥架。

(2)就地模块箱顶距顶板 0.2m 安装。

11.系统的成套设备,包括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台、CRT显示器、打印机、应急广播、消防专用电话总机、对讲录音电话及电源设备等均由该承包商成套供货,并负责安装、调试。 12.其它:

(1)消防设备供电

本工程的消防设备供电按一级负荷设计;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风机、消控中心等消防负荷采用双回路供电。

(2)火灾应急照明和智能疏散系统

本工程采用智能疏散系统,智能疏散系统并入消防主机,可在消防控制室直接控制,在配电室、消控中心、消防泵房等设应急工作照明灯、人员密集场所,各疏散楼梯及前室、地下车库等设应急疏散照明:疏散出入口及走道、地下层等处均设有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灯与安全出口灯。应急疏散照明电源采用灯具自带蓄电池。 九、弱电设计

本工程设有通信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门禁对讲系统。具体设计由甲方另行委托专业公司进行。

第九章 环保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

3、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4~1995

(二)噪声防治

1、本工程噪声来源主要为:,水泵、风机、空调机、冷却塔、真空泵,空压机等设备,本工程将采取一系列噪声防治措施,使院区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相关标准。

2、空调机组送回风管道及新风机组送风管道上均设有消声器装置。

3、水泵、风机、空调机、真空泵、空压机、采用减振机座,水泵、风机尽量选用低转速设备,冷却塔选用超低噪声型设备,屋顶布置,环境噪声≤60db(A)。

4、水泵进出口设金属软管,水泵出口设微阻缓闭式止回阀,风管与空调机,风机连接采用柔性连接。 5、真空泵的排气管上安器,空气压缩机间的进风百叶及排气管上设消音器,以防噪声传出。 6、室内排水立管选用带有消声装置的UPVC管。

(三)固体垃圾处理

固体生活垃圾住户倾倒入小区内垃圾桶后,晚间垃圾车逐一收集运送至城市垃圾回收站。

(四)污水排放

生活污水先排入化粪池,化粪池容积按停留时间24小时考虑。

第十章 建筑节能

1、建筑

1、按《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设计,建筑物布局注重在形式、朝向及开口等方面的优化,各楼栋均正南北向布置以利于自然采光、通风,合理控制建筑物南北向进深,以便自然采光能达到照明要求,窗户均为可开启式,各层均可实现穿堂风式空气对流。

2、建筑体形系数控制在0.3以下,以满足节能要求。 3、控制窗墙面积比,东西向在30%以下,南向在40%以下。 2.、给排水

1、生活用水使用变频给水设备,降低能耗。

2、游泳馆空调冷却循环水泵采用动态节流仪控制,降低能耗。

3、楼内卫生器具选用节能型控制阀门,在达到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控制次用水量,从而达到节水节能。 3、电气

1、变配电所靠近负荷中心,尽可能缩短低压供电线路的长度。 2、选择低损耗节能型变压器,且负载率控制在75%~85%。 3、提高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4、选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的规定的用电设备。 4、暖通

1、空调循环泵采用动态节流仪控制,降低能耗。制冷机组配微电脑中枢控制系统,实现根据负荷调节制冷能力。

3、所有空调设备选用高效节能型。

第十一章 智能化设计

1、概述

根据招标书的相关要求和居住建筑的建设需求,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实用、人性化的环境为目标,按照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分析服务中心的业务和管理模式。量身定做出智能化系统总体构架及应用平台。

2、设计原则

按照以下基本原则来考虑弱电系统的设计方案:

先进性--系统的设计和产品选用在投入使用时应具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但不盲目追求尚不成熟的新技术或不实用的新功能,以充分保护业户的投资。

可靠性--系统的设计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系统故障或事故造成中断后,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并具备迅速恢复的功能。

实施的可行性--以现有成熟的产品为对象设计,同时还考虑到周边信息通信环境的现状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使设计的方案现实可行。

标准化、开放性--设计中采用的产品都尽可能是标准化、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并遵循国际上通行的通信协议。应用软件尽量采用已商品化的通用软件。

可扩充性--系统设计中考虑到今后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的需要,整个系统具有更新、扩充和升级的发展空间。

3、设计标准

智能化子系统主要采用的设计标准如下:

3.1、国家标准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2007 《电子信息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2007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526-2010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1-2006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8-200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2011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00-94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CJ16-2008 《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12

4、设计规划

在门卫值班室设置安防控制室和消控室共用,负责对整个建筑体系的整体调度及收集信息的任务。对于需要共享信息的系统,如消防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等采用共同的网络通讯平台通过建筑监控中心进行统一管理。网络及语音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信息设施及应用系统,在负二层的设备机房进行统一管理。

5、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

5.1.综合布线系统

采用星形结构的六类非屏蔽线和多模光纤构成的布线系统 5.2.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部分;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备份和扩充,共享有线网络提供的包括互联网接入在内的各种资源。

5.3.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

设置在各栋门厅的实时公众信息牌显示公告信息 5.4.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

在公共区域设置背景音乐,可兼作应急广播用 5.5视频监控系统

在主要出入口和重点区域设置摄像头对人员活动及进出情况进行监视摄像,在监控室进行存储和集中显示

7.机房工程

网络通讯机房和安防监控机房 8.防雷接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