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8637579 A(43)申请公布日 2018.10.12
(21)申请号 201810855245.0(22)申请日 2018.07.31
(71)申请人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
北路31号(72)发明人 谢大杰 陈鹏宇 罗胜 陈春跃
黎蔚文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51214
代理人 钱成岑 詹永斌(51)Int.Cl.
B23K 37/04(2006.01)B23K 31/0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及焊接作业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及焊接作业方法,所述的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包括基板(1)和垫块(2),所述基板(1)与垫块(2)之间形成叠层结构,在基板(1)一端形成切口槽(11),垫块(2)位于切口槽(11)同一侧、且垫块(2)与基板(1)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垫块(2)在基板(1)上形成条形槽(21),所述条形槽(21)与切口槽(11)相对。通过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配合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进行车辆端部底架的焊接作业,可以增加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缓冲梁局部区域的反变形量,有效地降低缓冲梁平面度超标的发生概率,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端部底架产品合格率,也有利于节省人力劳动成本。
CN 108637579 ACN 108637579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和垫块(2),所述基板(1)与垫块(2)之间形成叠层结构,在基板(1)的一端形成切口槽(11),所述垫块(2)位于切口槽(11)同一侧、且垫块(2)与基板(1)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的垫块(2)在基板(1)上形成条形槽(21),所述的条形槽(21)与切口槽(11)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块(2)设置两块,由两块垫块(2)相对而立并形成条形槽(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垫块(2)与基板(1)之间通过螺钉(3)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槽(11)的宽度大于条形槽(21)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槽(11)的中心线与条形槽(21)的中心线重合。
6.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进行,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所述的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固定在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7)上,并使垫块(2)朝上;
S2,预先对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牵引梁(6)与缓冲梁(5)进行定位焊;S3,利用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7)中的压紧器(4)将缓冲梁(5)压紧固定在垫块(2)上;
S4,对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牵引梁(6)与缓冲梁(5)、牵引梁(6)与枕梁分别进行标准焊接作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作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端部底架的标准焊接作业完成后,对焊接部位进行打磨,完成打磨后,对缓冲梁(5)进行平面度检测。
2
CN 108637579 A
说 明 书
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及焊接作业方法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端部底架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及焊接作业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地铁车辆端部底架焊接作业过程中,90%的车辆端部底架在焊接后出现缓冲梁的平面度超标的问题。前期是通过调整焊接参数,使用F卡兰增加车辆端部底架总组时缓冲梁反变形量,但实际上无效果。
[0003]目前的解决方法主要是减小筋板焊接参数,降低热输入量,以达到减少焊接变形的目的;但是,这种作业方法存在焊缝熔合不良风险,降低了车辆端部底架产品质量。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在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后进行动火调修,但是,动火调修对铝合金母材伤害大,会降低母材的性能,不仅导致投入的人力成本增加,而且车辆端部底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降低了车辆端部底架的制造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及焊接作业方法,降低车辆端部底架在焊接后的缓冲梁平面度超标的发生概率,提升车辆端部底架产品质量。
[000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包括基板和垫块,所述基板与垫块之间形成叠层结构,在基板的一端形成切口槽,所述垫块位于切口槽同一侧、且垫块与基板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的垫块在基板上形成条形槽,所述的条形槽与切口槽相对。[0006]优选地,所述的垫块设置两块,由两块垫块相对而立并形成条形槽。[0007]优选地,所述的垫块与基板之间通过螺钉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0008]优选地,所述切口槽的宽度大于条形槽的宽度。[0009]优选地,所述切口槽的中心线与条形槽的中心线重合。[0010]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作业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进行,包括如下步骤:[0011]S1,将所述的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固定在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上,并使垫块朝上;[0012]S2,预先对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牵引梁与缓冲梁进行定位焊;[0013]S3,利用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中的压紧器将缓冲梁压紧固定在垫块上;[0014]S4,对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牵引梁与缓冲梁、牵引梁与枕梁分别进行标准焊接作业。[0015]优选地,所述车辆端部底架的标准焊接作业完成后,对焊接部位进行打磨,完成打磨后,对缓冲梁进行平面度检测。[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配合车辆端
3
CN 108637579 A
说 明 书
2/3页
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来进行车辆端部底架焊接作业,可以增加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缓冲梁的反变形量,有效地降低了车辆端部底架在焊接后的缓冲梁平面度超标的发生概率,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端部底架产品的合格率,并且节省了人力劳动成本,提高了车辆端部底架产品的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的主视图。[0018]图2为本发明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的俯视图。[0019]图3为本发明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的侧视图。
[0020]图4为本发明一种车辆端部底架焊接作业方法的原理示意图。[0021]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0022]图中标记:1-基板,2-垫块,3-螺钉,4-压紧器,5-缓冲梁,6-牵引梁,7-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11-切口槽,21-条形槽。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0024]如图1、图2、图3所示的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主要包括基板1和垫块2,其中,所述的基板1与垫块2之间形成叠层结构,在基板1的一端形成切口槽11。所述的垫块2位于切口槽11同一侧、且垫块2与基板1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结构。为便于垫块2的拆装和调整,所述的垫块2与基板1之间最好是通过螺钉3形成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结构。所述的垫块2在基板1上形成条形槽21,所述的条形槽21与切口槽11相对。通常,所述的垫块2可以设置两块,由这两块垫块2相对而立并形成条形槽21。
[0025]采用上述的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进行车辆端部底架的焊接作业时,如图4、图5所示,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0026]第1步,将所述的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固定在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7上,并使垫块2朝上。为了保证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在焊接作业中的稳定性,通常是将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中的基板1直接焊接固定在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7上。为了防止基板1与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7之间发生干涉,所述的基板1最好是采用U形结构平板,其开口端形成切口槽11,如图1所示。[0027]第2步,预先对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牵引梁6与缓冲梁5进行定位焊。这里的定位焊是指通过点焊方式来使得牵引梁6、缓冲梁5两者实现初步定位。[0028]第3步,将缓冲梁5压紧固定在垫块2上。具体地,是利用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7中的压紧器4将缓冲梁5压紧固定在垫块2上。为了防止缓冲梁5在正式的标准焊接作业之前发生变形而影响其在标准焊接作业之后的平面度,通常,所述的垫块2设置两块,这两块垫块2均为矩形结构平板、且相互平行设置。另外,所述切口槽11的宽度大于条形槽21的宽度,并使切口槽11的中心线与条形槽21的中心线相互重合。[0029]第4步,按照焊接作业要求对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牵引梁6与缓冲梁5、牵引梁6与枕
4
CN 108637579 A
说 明 书
3/3页
梁分别进行标准焊接作业。[0030]第5步,在车辆端部底架的标准焊接作业完成后,可以对焊接部位进行打磨,完成打磨后,再对缓冲梁5进行平面度检测。
[0031]通过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配合车辆端部底架组焊作业转台7来进行车辆端部底架的焊接作业,可以增加车辆端部底架中的缓冲梁5局部区域的反变形量,有效地降低了车辆端部底架在焊接后的缓冲梁5的平面度超标的发生概率,极大地提升了车辆端部底架产品的合格率,并且节省了人力劳动成本,提高了车辆端部底架产品的制造效率。通过对缓冲梁5的变形量进行统计,在车辆端部底架焊接工装投入使用后,缓冲梁5的平面度的合格率达100%,实现了直接免调修。
[003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5
CN 108637579 A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图3
6
CN 108637579 A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4
图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