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观察・ 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体系 结构及其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郭红艳。 张 泽。(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天津300300;2.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天津300052)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目前,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 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结构体系也不够完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安全问题。路由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中重要的基础,对于保障网络数 据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对其关键技术的探讨。 关键词:无线移动通信;体系结构;关键技术 1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分类 1.1分布式网络体系结构 分布式网络体系结构有以下两种形式:(1)分层结构。在分 层结构中,网络的基本单位为簇。簇的组成包括一个簇头和多 个簇成员。高一层的网络由这些簇头组成。同时,对于高一层的 网络而言,又可以进行分簇,从而形成更高一层的网络,逐渐达 到最高层。分层结构的优点是功能简单,网络中需要控制信息 的路由数量少。缺点是维护这种结构需要用到较复杂的簇头选 择算法,对簇头的负担有时候会比较大。(2)平面结构。平面结 构又称为对等式结构。其优点是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结构方 面的维护。由于所有节点的地位都是对等的,所以系统会更加 稳定。不过,平面结构也存在其缺点,就是会使得网络的规模 受到。 1.2集中式网络体系结构 此种结构的特点是通常都会有一个专门节点来协调和控制 其相应范围内的数据传输。集中式网络体系结构的优点在于能 量高效、设计简单紧凑。缺点是展开比较困难,需要精确的位置 和系统配置。 2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安全路由机制及策略 2.1作为整个网络中重要既基础,对于路由方面的攻击主要 有两种形式 (1)主动型攻击。主动攻击分为资源消耗攻击和路由破坏攻 击两种,一般是指攻击者通过各种操作,例如:删除、复制,粘 贴等,从而达到其攻击的目的。通常会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的运 行故障。 (2)被动型攻击。被动攻击不需要改变正常的路由协议,只 需要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来窃取信息。这一过程大部分通过 无线信息通道实现的,一般是很难被发现的,因此,不能及时 的排出攻击,可能会对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被动攻击包括以 下两种类型:a流量分析。攻击者一般会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 缺乏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之一缺陷,通过一些相关的恶意节点 获取信息。利用这些恶意节点的、进行攻击的原理是因为其自身 在整个体系中的作用和位置,收集周围各节点中的有用信息,然 后经过一定的分析,得到各种机密信息。甚至,当出现多个节点 相互协作的情况时,就极有可能会对整个系统安全运行造成严 重的影响。b;V合作行为,即指网络中的一些和其他节点不能良 好合作的节点,会使得整个网络的运行受到严重的影响,降低 运行的效率。 2.2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体系在安全方面的目标要求 (1)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2)认证用户身份信息;(3)保障对 信息的真实性;(4)保障完整的接收信息;(5)保障用户能够充分 享受网络所提供的服务。 2.3网络安全运行机制和策略 2.3.1消息鉴别机制 (1)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技术的发展是基于公钥密码算法 的。由于采用的是公钥结构,所以凡是知道发送者公钥的接收 方都可以验证数字签名的有效性,适用于一对多的环境; (2)消息鉴别码。原理是通过在节点之间设置共享密钥,在 运行过程中,通过计算消息散列值来生成消息鉴别码。优点是 设计程序容易、计算简单、控制方便以及便于推广运用,缺点是 需要设置的密钥数目较多,不利于系统的简化。 2.3.2声誉机制 (1)定期的检查节点的运行情况,合理的处理节点运行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2)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系统中各个节点进 行打分;(3)孤立网络中的异常节点,防止其发挥作用。 3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的关键技术分析 3.1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信息技术指的是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其非对 称数据传输能力达到了2Mbs以上。移动通信主要特点包 括:跨度大、覆盖范围广以及精确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 控制等。 3.2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传输速率高、QoS 保障、业务丰富多样等方面。就目前来看,此种技术在全球范围 内都是呈现出向高带宽发展的趋势。其良好的发展对于推动整 个无线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无线局域网技术 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传输能力值在十几兆至几 十兆的范围。其优点包括成本低、吞吐量高、简单易用。缺点主 要为:漫游性、安全性、计费方式等受到了,因此,对其的 投入往往打不到预想的效果,影响其发展。但是,网络技术的 不断发展可能会产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发展会更加深入, 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华奎.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雷春娟,李承恕.移动Ad hoe网络及其关键技术[IT].电信技术,2002. [3]赵志峰,郑少仁.Ad hoc网络体系结构研究[J].网络技术报,2009. [4]英春,史美林.自组网环境下基于OoS的路由协议[J].计算机学报,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