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对上节课膝跳反射活动的分析,来学习反射弧的结构,并通过对活动中讨论题的分析,知道大脑对脊髓的活动能够进行调节和控制。最后,运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排尿反射等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反射弧的结构。
2、知道反射弧必须完整才有可能发生非条件反射。 3、知道大脑对脊髓的活动能够调节和控制。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排尿反射等其他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对人和动物的意义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反射弧的结构
教学难点:大脑对脊髓的活动能够调节和控制。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引入 教师的指导活动 提问:列举你所知道的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反射,而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在这些非条件反射中,刺激是如何转化成人体的反应的?这节课我们以膝跳反射为例来进行分析。 一、 反射弧的组成 1、 分析膝跳反射的神经通路 播放动画:膝跳反射的神经通路 根据学生讲解情况,教师补充: 木锤的叩击牵拉了伸肌肌腱,使位于伸肌内的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进入脊髓,经过中枢的整合作用,指令沿从而产生了伸小腿的动作。 (1)读图,阅读P41膝跳反射过程 (2)学生尝试讲解膝跳反射过程 (3)听讲 通过学生先自我尝试讲解膝跳反射过程,让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状态有个初步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读图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 思考后列举 设计意图 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引出新课 传出神经抵达效应器,使伸肌收缩,屈肌舒张, 第1页 共4页
2、 反射弧的组成 3、 大脑对脊髓活动的调节和控制 出示膝跳反射的神经通路图片 归纳:完成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叫做反射弧。 提问: (2)什么是感受器和效应器? 教师进一步归纳: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 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如皮肤内有触觉感受器、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等等。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的末梢和相应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如眨眼反射中,眼部肌肉就是效应器。 反射中枢:通常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这里的中枢神经就是指脑和脊髓。 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播放:脊蛙反射视频 质疑:1)脊蛙的缩腿过程是?反射中枢在? 2)为什么剪去左后肢最长趾皮肤后,左后肢缩腿反射消失? 3)为什么将脊蛙的脊髓破坏后,两后肢均不出现缩腿反射? 读图后回答:反射弧包知道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 (1)请读图回答,反射弧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 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阅读课文、并进行重点圈划。 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 理解感受器和效应器以及神经中枢 知道反射弧必须完整才能发生反射。 (3)脊髓灰质炎的患者有膝跳反射吗?(背景:思考、回答: 脊髓灰质炎患者的脊髓被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没有。因为反射弧不完为什么? 思考:在膝跳反射呈阳性的实验中,你认为被测试者先感觉到膝盖被扣击还是先伸小腿?并说明理由。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阐述理由。 进一步分析:如果在进行膝跳反射以前,测试者事先提醒被测试者注意,试验结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问:以上两个问题说明什么? 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是能够控制的,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吗? 整。 思考后回答:先伸小腿。 思考后回答:试验结果可能呈阴性。 说明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是能够控制的。 举例说明 思考后回答:膀胱内感传出神经、尿道括约肌上的效应器。 婴儿的大脑没有发育渐全,对脊髓的控制不强。 此时大脑对脊髓失去第2页 共4页
知道大脑对脊髓的活动能够调节和控制。 参照图片,说明理由。 二、分析排尿反射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尿液是连续不断产生的,但尿的排出是间歇的。 感受尿液充盈程度的感受器在膀胱内,控制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则在脊髓内。 提问: (1)排尿反射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2)婴儿的排尿时随意的,而成年人的排尿可以控制,为什么? (3)有时人在极度惊恐时会大小便失禁,为什么? 学会类比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受器、传入神经、脊髓、 (4)有时人在极度惊恐时会大小便失禁,胸段完全横断的患者也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两种情况一样吗? 三、反射的意义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对人和动物有什么意义? 吸吮反射能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存、缩手反射具有保护作用。 条件反射使动物和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 小结 控制。 分析比较 思考 回答 通过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对人和动物的意义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师生共同小结
第3页 共4页
教学反思:教案中的红色字体是我对原先教案上完之后的补充和修订。在第一次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播放完膝跳反射的视频后,给学生一两分钟自学书本P41页上的膝跳反射示意图及相关文字说明,而后请学生上台据图讲解膝跳反射的过程,这一活动可让老师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有很好的了解,教师就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认知上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解释,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这一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以及读图能力,此后教师对上台讲解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因此这一方法是我在课堂中应用比较多的,我自认为效果也很好的。
但是在第一次上课时,学生描述排尿反射过程有难度,说明学生对反射的基本过程还不是最熟悉,所以在后面的班级上课时我增加了脊蛙发射的视频,貌似增加内容,时间会紧,但实际上课堂更为顺畅,学生对感受器、中枢分布在哪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因此描述反射的过程就更容易了,对“反射弧必须完整才有可能发生非条件反射”这一知识点也体会更为充分,教学效果更好!
“脑对脊髓有控制作用”,学生在生活中的相关例子能碰到很多,如:拿到烫的东西不一定就马上松手等,但这些实际情况学生碰到以后不一定会联系到“脑对脊髓有控制作用”这一知识点,所以这时候教师提出请学生举“脑对脊髓有控制作用”的例子,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对新知识加以强化。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