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2017年硕士《民族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民族学/人类学概论》是民族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涵盖了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脉络、主要理论学派、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系统了解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扩展作铺垫,并能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围绕此目的,本科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分值及考试时间本科目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以闭卷笔试答题的方式完成。2.试卷主要内容试卷内容围绕研究培养目标,将考察以下内容:基本概念的解释、研究方法的掌握、学科发展简史的了解、对主要学术代表人物贡献的认知、对主要理论学派的梳理、对主要研究任务的思考,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解读或阐释,等等。3.试卷题型结构试卷内容以三种题型表现,即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概念题一般为5~8个,共40分;简答题一般为4~6个,共60分;论述题2~3个,共50分。三、考查范围第一部分:基本原理考查目标:了解学科的基本属性、掌握基本概念及内涵,并能够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等;了解“文化”概念,并掌握与其相关的内涵;了解民族与族群及其内涵;了解人类学/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部分:学科研究方法考查目标:了解学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视角,认识田野调查的特点及重要意义,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了解资料收集的一般方法,设计调研方案的基础能力。第三部分:学科理论发展轨迹考查目标:掌握学科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理论学派的流变,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并能够对之进行评述比较。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内容考查目标:掌握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分支学科及其主要研究范畴。包括: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物质文化、宗教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心理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影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性别与阶级、社区与区域、旅游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第五部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考查目标:掌握中国民族的基本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的民族工作及其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主要调研活动,主要的研究文本;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阐释并分析中国民族社会内外的民族关系、历史议题、发展变迁以及现实状况等。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