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舍才有得
舍弃了娇媚的花朵,我们才会拥有广阔的树林;舍弃了白天的喧嚣,我们才能拥有夜晚的宁静;舍弃了春天的浪漫,我们才能拥有秋天的成熟。
人生不是事事随愿,很难鱼与熊掌兼得,有时懂得舍弃,才能收获人生的累累硕果,反之,一味的要求得到,失去的也许会越多。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是多养一头牛。如果所有的牧民都这样做,那么草地将因过度放牧而枯竭,他们的牛都将被饿死。这些牧民在放牛方面都专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愿放弃眼前草地对牧民完全开放的利益,但他们却没有想过后果,最后却适得其反。牧民的不舍使他们最后也毫无所获,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像牧民那样只是一味的要求得到,而应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有时适当的舍弃,才会有得。
懂得暂时的舍弃,不局限于眼前的“所得”,思虑日后的保障,这才能得到日后的丰收。丹麦人钓鱼会拿把尺子量量钓到的鱼,将尺寸不够的鱼放归河中。这种做法与牧民的做法截然相反,有人或许会对这一做法生疑,辛苦钓到的鱼为何还要放回去,多可惜。但其实,这却是丹麦人智慧的做法,让小鱼继续生长,日后才钓得到更多的大鱼。 就像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一味去捕捉小鱼往后就无鱼可求。唯有暂释眼前的小利方能成就日后的满载。
眼前的利益固然吸引人心,但是有勇气放弃小利,收获的或许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陶渊明从小受到家教和儒家经典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
居五首》、《桃花源记》等等。陶渊明放弃了“这片广阔的牧场”--------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仕途生活,但换来的却是“桃李罗堂前”的闲适惬意。
放弃,对一般人而言是一种怯懦可悲的行为,然而假如我们稍加注意、思考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其实放弃恰是一种气度,一种达观,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个懂得取舍的人,才会抓住生活中的主流。
有舍才有得。古人云:“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当我们错过太阳时,不要流泪,因为我们还会拥有繁星。
数(cu,四声)罟(gu ,三声)不入洿(wu,一声)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