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5页 二、 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四课。通过对前面的“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学生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但这些平均分的活动都是在没有学习过除法的基础上,只从活动操作和生活经验出发的,从这节课开始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让学生认识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从而理解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从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对除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由于学生年龄小开始接触除法要有一定困难,所以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香蕉图片12张,小棒1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天,小猴子吉吉在香蕉园摘了许多香蕉带回家,同学们快帮它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香蕉?(课件出示)
一共有12根香蕉,吉吉准备把它们分给小伙伴,可以怎样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和吉吉一起分香蕉。(板书课题) (二)知识探究。
1、说一说为了让伙伴们开心又觉得公平,猴子吉吉应该怎样分才合理呢?(平均分)
2、要把12根香蕉平均分,使每份分的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同学们两人一组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两人一组说一说。 3、学生汇报你是怎样分的,教师做好记录。 生汇报: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找学生演示)(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把12根香蕉,,每份4根。平均分成3份(找学生演示)(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把12根香蕉,每份3根,平均分成4份。(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把12根香蕉,每份2根,平均分成6份。(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分法,但是无论怎样分,我们都做到了每份的数量是一样多,也就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板书在左上角)那么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表示,你知道是什么样的算式吗? 4、探索除法算式。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或者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等等这种平均分的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记录,那就是除法算式。
课件出示平均分成两份的图片引导学生写出除法算式12÷2=6(根) 指导学生读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等于6。 5、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样,都有自己各部分的名称,12叫被除数、2叫除数、6叫商。 6、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给两只猴子,6表示每只猴子分到6根香蕉。那么整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6根。 7、介绍除法算式的另一种意义。
现在猴子吉吉想把这12根香蕉每4根一份摆好,能分成多少份呢?谁上来帮忙分一分?
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指名汇报。
这个分的过程是平均分吗?还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刚才分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算式12÷4=3(份)(课件演示) 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4表示一份有4根香蕉,3表示分成了3份。
8、教师小结:我们刚才不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根。还是把12根香蕉,每几根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他们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并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完成,汇报订正) (1)8÷2=4(根) (2)、16÷4=4(份) 2、看图回答问题
学生完成填空,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再组织讨论,体会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香蕉的活动,找到了多种不同的分法,无论怎样分,都是平均分,都可以除法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学我们还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在今后的学习中,除法也会与加、减、乘法一起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