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4期2009年7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VoI.Z9SocialNo.42009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ties(HumanitiesandSciences)Jul.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探析——以湖北省通山县闯王镇芭蕉湾为例叶摘云1,叶依子2(1.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要: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的内外空间选择及祠堂具有文化生态功能,自然、人文要素对鄂东南地区民居聚落文化生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与山地生态环境之问存在互动关系。’关键词: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09)04一0037一04民居聚落,就是乡民居住在一起的自然村落。聚落既是空间系统,也是文化、经济系统,更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文化生态系统是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也就是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存在状态,文化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互动促使文化生态的发展演变[1]。从文化哲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的历史是在与自然界不断的实现双向适应,不断完成本质统一的过程。人类是以实践途径、文化的方式而使人与自然发生关系,同时自然通过对文化的选择实现对人类的制约。今后人类势必进入生态文明社会,其对应的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尊重自然的文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2]z。一、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基本概况民族传统住宅基本形态类似。通常一组天井院就是一个居住单元,一个大的宅第往往由许多空间单元纵向或横向延伸、排布、组合而成。这里的一个居住单元通常包括这样一些要素:天井、面向天井的厅堂、厅堂两边的房间(耳房)、天井左右两侧的厢房以及联系这些房舍的廊道;而在厢房的另一侧,常常还辟有小天井,由于要解决厢房和正屋梢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因此一组居住单元通常不止一个天井[3]161。鄂东南典型住宅一般采用“五问制”的形制,即一个居住单元通常为横向“五开间”。也有仅为三开间的,但仅限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平民住宅。所以,这里的居住单元通常可以用“五问三天井”或“三间一天井”来表述其规格。更大的宅第往往不会在单元规格上增加开间数或天井数量,而是“五间三天井”的横向或纵向的组合。在鄂东南地区传统聚落中,祠堂在外观上是很突出的,除了建筑高大外,入口立面、山墙的处理都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那极富动态的气势,如游龙般的高高的云墙,在整个聚落中最为突出,往往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成为当地祠堂建筑共有的标志。作为聚落最重要的建筑,祠堂往往坐落于村落最佳的风水吉地,一般是“枕山”、“面屏”、“环水”,这在鄂东南现存10余座祠堂中均有体现。在朝向上,不一定都遵循通常的“坐北朝南”原则,但背后以高鄂东南从地理概念和行政区划来讲,主要是指湖北咸宁的通山、通城、成安、赤壁、嘉鱼、崇阳、黄石的大冶j阳新以及鄂州等地,这些地方与安徽、江西、湖南接壤。地貌特征是山高路险、交通闭塞。气候夏季闷热,冬季寒冷,气温日差较大,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夏末冬初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鄂东南现存的传统民居聚落建筑类型,包括住宅、祠堂、店铺、廊桥等,其中住宅最多。传统民居建筑格局通常是五问三天井,这与中南地区常见的汉收稿日期:2008—10一12山(或高低)为依托,门前有池塘和开阔的视野,以及作者简介:叶云(1969一),男,湖北省鄂州市人,武汉科技大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景观学和民族传统文化。37万方数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有正对房屋轴线的远处山峦屏障,都是其选址、布局的重要原则。在平面布局上多为纵向延展的格局。在面阔方向上只有很少的家族宗祠能达到五开问,一般祠堂仅有三开间,而许多家祠仅有一开问。纵向延展通常为三至六进房舍,两至五个天井。如大进深就需要不断利用台阶调整各进之间的高差,使每一进院落标高均不相同,越往后越高,体现“步步高升”之寓意‘3]1“。二、民居聚落的自然生态环境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风水文化有其迷信和伪科学的一面,但从人居环境选择的角度看,它蕴涵了人文地理、美学、生态与环境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2]98。地基选址是建宅的首要问题,具有极高的文化生态意义,鄂东南居民称之为“喝形”,“喝形”也指房屋外部的宏观环境。“喝形”的选择即阳宅、阴宅选址的方术,按照“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的程序进行[2]99。风水学说中特别强调“山的运用”、。尽量造势”、避“凶、邪”,因而建筑大多依山麓而建。形成的围山之势既可以节约耕地,又可以兼顾山上旱地、森林资源和山下的垅田。在选址中,另一个环境要素受到同等重视,这就是“水”。因为“山之气运,随水而行”,水能聚“气”,能使家族兴旺发达、事业风顺、财源广进。鄂东南民居聚落“尚水”实际上是为了保障该区域文化兴旺而创造良好生态条件,这种文化追求将水、山与建筑相接,要么依山傍水,要么屋前建造水塘以“聚气”。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讲,这其实是一种舒适和实用体验。水本身很赏心悦目,除了灌溉、洗涤、养殖之用外,还可作为消防用,流动的水能排解污物,池塘的淤泥可以用作肥料肥田,河流兼有运输功能,山上的树木在洪水季节可以顺山势漂流而下,减少人的肩扛背驮,迎南的水体在季风的吹拂之下还可以减少夏季燥热。鄂东南通山县闯王镇芭蕉湾村位于群山之中,焦氏自春秋时为躲避战乱而自河北、山东、江西等地迁入。四周高山环绕,山顶经常烟雾缭绕,村落坐落于山谷之中,后靠石牛栏山,前部较开阔地带被开辟为农田及耕地。从九宫山上蜿蜒而下的小源河,自西南方向从村落的外围经过,而另一条小河自东北向西南与小源河汇合;整个聚落也并未按传统的坐北朝南方向,而是依据山势布局。因为该地山体围绕成马蹄形凹地,东、北山体均较高而险,南部为山体余脉,西南部地势较平坦,故村落选址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呈环行布局。因该地山高林密、耕地特别珍贵,故西南大片临水之地被辟为农田,村后较平缓地带被辟为耕38万 方数据地。该聚落除了建筑地带及必需的交往空间之外,房前屋后可用作种植的地方都栽种了不少辣椒、黄瓜等蔬菜作物。这种人居与自然环境的衔接布局,是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中别具一格的地方:它的区间构建自然随意,是一种水融的共生关系,与现代区间各自为政的构建形式相比较,它显得更天然、更符合自然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相生。芭蕉湾外围溪流、河水从聚落南方绕过,聚落选址也尽量绕开水流的正面冲击。除了外围水体环绕外,村落还有内部小水体——池塘。村前有池塘,便于洗涤、养鱼,而且聚落的生活用水流入池塘,洗涤沉淀后又流入前方的水田,是一个有效的生态平衡系统。“池塘水天生成者,亦储财禄,穴前得之最急”[4]。同时,塘的形状也是外圆内方,取之意。芭蕉湾的村口池塘也是半圆形,一边被房屋包围,一边开阔地带与入村路口相连,池塘的西南部栽种水杉。每天早上、中午及黄昏是人气最旺的场所,男女老幼在此谈收成、拉家常,逢年过节时村口更热闹。而且,从村口进来的任何人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更利于整个村落的安全和防范。鄂东南民居聚落多选择马蹄形的凹地。马蹄形凹地可为聚落建造提供开阔地,茂密的森林积蓄了丰富的水源,山麓前盆地土地肥沃利于耕作。小气候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对于坡度、坡向的选择,北半球朝南的坡向因太阳光在其间的散射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热较多,故温度也大于其他坡,西坡、东坡其次,北坡最差。山风是由地表热力所聚,东南坡为雨坡,西北坡为干坡,也因山谷风和坡风的作用形成降水,故长期居在这里的鄂东南人在宅基的选择上多以南坡、东坡为主。“风水”中的“风”实际上正是自然地理强调的深受地貌影响的气流场,即风场。芭蕉湾村民居大多以东南、西南向为主,其它的如门的朝向等,特别注意与门外山川、河流、道路及临近的建筑等的关系,尽量避凶留吉,因此,“邪门歪道”现象极其普遍,在选择开门时不能直对对面山峰顶尖,最好朝向两峰之间的凹谷处,形成笔架之势和迎风效果,喻示世代书香和迎来较好的日照通风。大门的朝向是绝对不能对着人家两墙相交之处的墙角,这被认为是出门见锋,极其不吉利。也不能和邻家门直接相对,这也被认为相互之间的秘密将一览无余。对于建筑檐口的高度,同一平台上的建筑是绝对一致的。居民认为高低不平将带来家族未来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高压低会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其第29卷叶云,叶依子: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探析实,因为山地缘故,建筑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在同一平台上的相一致而保持整个聚落的变化统一之势。三、民居聚落内外空间的文化生态功能风水林作为聚落外围的林地,其面积从几亩、十几亩到几十亩不等,一般种植耐贫瘠、生命力强的竹类、桂树、枫树、银杏等树干高大、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浓郁蔽日等树种。风水林生态意义主要表现在营造葱郁的自然景观,积蓄水源,涵养水土,减弱寒风、山地崩塌危险,调节微气候,夏遮烈阳。村落制定有乡约民规,绝对不允许随便乱伐、放牧。如芭蕉湾周围除种植桂花之外,还大量种植竹海、松树、樟树等。樟树的芳香可以让蚊虫退避三舍。竹以高洁品质被人推崇,在民间为吉祥物。古人认为:“苍苍翠竹绕屋旁,堪羡其家好画堂,大出官职小出贵,个个儿孙美名扬。”[4]鄂东南传统民居聚落村口通常都有一棵大树,而且常常是枫树、银杏、槐树等。大树除了保持水土,营造优美的天际线外,更是一种心理空间的体现。枫树是南方民间传统的吉祥物。《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深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日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其为枫木。"[妇因而崇枫实质上是英雄崇拜,在村口的枫树,寓能像战神蚩尤守护村宅,以保人丁平安之意。村民广种枫树、银杏、槐树等大树祈望家家好风水。芭蕉湾村口的银杏除了有限定空间的作用之外,它更是一种健康长寿、建功立业的象征。“晒场”一般在每家的门前,主要是收割季节整理庄稼的场所,其基本功能是晒制谷物,包括稻子、玉米、红薯等,也有晒制生活燃料如柴草等,平时多为儿童游戏或集会聊天的场所。可见,其存在及作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映衬了该地农耕文化特质。相对外部空间而言,鄂东南民居内部单元的功能,更多显示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深层意义。“退一步”人口。鄂东南民宅主人口一般在“五开间”中间的“明问”中轴线上,这与北方四合院住宅入口位于住宅东南角,所谓“坎宅巽门”的风水方位有明显区别。从里面看,无论。五间制”还是“三问制”,当心间的外墙必向内退进一段距离,通常推进约1.5米至3米不等,这种入口退一步的做法,使主入口从平直的外墙面上凸现出来,同时,因墙退而檐口不退,自然形成一间高大的入口门廊,成为居民进出家门十分便利的过渡空间。主入口必须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这“退进”的空间形式处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门洞口须用上好的石料镶砌,讲万 方数据究一些的,石过梁和门头转角常常雕刻有装饰纹样甚至狮龙浮雕。而无论宅第规模大小,门头上方必有一处以砖砌叠涩或彩墨线描镶边的牌匾白底方框,上书“高阳名第”、“声震荆南”、“绪衍南州”、“室霭莲香”等字样,以示屋主地位身份,甚至暗示该屋主的职业。此外,入口门廊的檐下部分也是装饰的重点,一般设一道横直的梁枋以承载外挑的屋檐,称“看梁”,而檐下则常以曲面的拱轩做装饰。“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古语让屋主对这种入口处理更加心安理得‘3]162。功能布局。中国传统社会一向以“人丁兴旺”为家庭或家族发展的标志,因此,乡村家庭多以主干家庭为主,并且往往以能够扩张和维持数间同堂的大家族为荣耀。大的宅院常常居住数十口人,分别按辈分等级居住在多重院落的不同房间。以四进天井院落为例,一般说来,第一院落为仆人居住,主人日常起居多在第二进院;而第三进院落一般为妇女日常活动的场所;最后一进院落面向天井,通常设为祖堂,亦有家中老人居于两侧的卧室。中轴线上每个厅堂都直接向天井开敞,形成半室外的家庭公共空间,是家庭生活中心。堂屋后部设木质屏风,可以遮挡后门;屏风前有案台,两侧是通往后院的通道。院落中的厢房多作为晚辈卧室。这表明人们在建造中体现规范的社会秩序、社会等级等。对民居的建造图案的选择也是有助于家族康宁、子孙繁盛,常将男女之合的主题用抽象、隐喻的象征意义和手法表现在住宅的装饰之中,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最接近的一个层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鄂东南传统民居的装饰部位通常在窗楹、门饰、柱头、瓦当、檐口、家具等方面,图案有鱼纹、蛙纹,象征生命力强。以花鸟为主题的,有象征女阴的花,男根的鸟,作为吉祥物组合在一起,以及其他龙、风、狮、鹿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图案,其装饰相对于徽州来说较简洁大方。在祠堂中还常常出现古代各种戏曲故事等题材,起到教化作用,也有象征平安、吉祥的龙鱼图案构件。比如芭焦湾的焦氏宗祠挑檐梁、瓜柱雕刻成鳌鱼、象头就表示祠堂不受火灾,子孙独占鳌头。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天井弥补了庞大的民居的开门等及居室窗口小而少的透光和通风不足,为整个民居的封闭性和空间的私密性提供了生活保障,门小、窗少有防御作用,也较适合当地村民逃避战乱这一特性。同时,因较为独特的山地环境,居民有内敛拘谨的民性,这种建筑形式恰好为这一特点的写39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照。传统民居的格局显示了鄂东南居民的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等文化品性,使当地居住文化融洽于建筑场所中,也增强了当地文化生态系统的特色和地方性。四、家族教化的神圣空间——祠堂祠堂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因受江西、安徽宗法观念影响,鄂东南传统聚落祠堂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一般座落在聚落的重要位置。红白喜事、祖宗祭祀、庙会等都在此举行,举行活动前,人们通常在各支祠集中,然后全村族裔在村口集合队伍围村,最后到达总祠。鼓乐伴奏,鞭炮齐鸣,到达总祠时,活动进行到高潮,依次磕头烧香。通过这种文化活动来接受教育,并形成农村文化根基和思想[5]。焦氏宗祠为晚清建筑,该宗祠选址极佳,坐西朝东,主轴线正对远处的山坳,四面青山环绕,祠前左为一参天古银杏树,右为碧水一潭,前方则是一片开阔的田野,远处是起伏的山峦,景色十分秀美。平面为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瓦铺盖,前院曾有戏台。焦氏宗祠的小戏台毁于期间,现存第二、三进厅堂,占地约400平方米,均完整保存。二进中厅为家族议事厅堂,其后的院落则是主要的祭祀空间——祖堂。二进中厅建筑高大,檩椽之间满铺望参考文献:[1]李文兵.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生态演变机制——以张谷英古村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8(11)。[2]江金波.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3.[3]张发懋,李百浩,李晓峰.湖北传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板,两端青砖山墙皆直接承托檩条;中间排山为抬梁式构架,童柱和梁头均作精美的雕饰,梁头雕为龙首,童柱雕成扑狮,栩栩如生;前后檐廊均作拱轩装饰,明问一对挑梁做成硕大雄壮的龙首鱼尾形象,背抵拱轩,尾承房檐,极有气势,当地人称“鳌鱼挑”;中厅其余梁枋也有精细的浅浮雕,多为花草、人物故事图样;中间排山与脊檩交接处通过类似如意斗拱——燕子步梁承托,额枋(看梁)均为浮雕。中厅八根方形石柱与木柱拼接,为典型的一柱双料做法,石柱础为方形,地面为三合土夯实,天井以青石墁铺。祭台尽端为供奉先族的神龛,两侧为双层廊道,楼上均为木质雕花栏杆口]166。总之,传统民居聚落作为一个历史的个体蕴藏了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技术智慧。鄂东南地区的民居聚落正是体现了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生态的统一,体现了自然、生产、文化的统一。鄂东南民居聚落所体现的一些特点和文化生态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地域特色,并综合、系统地考虑居民的生存环境问题,做到规划、设计、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科学协调,都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柯小杰.鄄东南村落建筑风水探秘[EB/OL].[2006一06—13].httpl//www.wuxue.gov.cn/newsl/newsl/2006613/2006613175900.htm.[5]陈世娟,孙辉.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EB/oL].[2006—10一30].http://www.123ye.net/infoAction.do?nethodIshowinfoid=325104.(责任编辑李吉和)AEco—culturalAnalvsisonLocalResidentsinSouth—eastofHubeiProvincean——TakingBajiaoVillage(Tongshancounty,Hubei)asyEy“,z1.yEyi一272Example(1.CollegeofArtandDesign,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2.schoolofArt,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Wuhan430074,China)insouth—eastnatureAbstract:Theselectionofspaceforthe10calresidentsofHubeiProvinceandtheirexertancestraltemplepossessthefunctionofeco—culture,thefactorsoftheireco—culture.andhumanaregreatimpactonMeanwhile,traditionalculturalecologyandmountainecologyinteractive.Keywords:SoutheastofHubei;localresidents;culturalecology40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