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四,.1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Sept.,2005V01.21No.5第21卷第5期论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从译者主体思维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曾利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提要:通过实证分析就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讨论,指出翻译艺术的本质特征典型性地体现于译者主体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过程中的操作理据和心理表征一一主体的思维形态、思维形式和思维特征。此外,还就翻译活动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区别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关键词: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艺术再现;艺术表现;主体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5一0114—05OntheEssenceofArtisticCreationofLiteraryTranslating:TypicalityAbstract:ThepaperaimsessentialfeaturesatofArtisticReproductionandRepresentationZENGLi.shadiscussingtheessentialfeaturesofartisticcreationinliterarytranslatinganditarguesthatthearetypicallyembodiedinthetranslator’SmanipulativemotivationsandmentalrepresentationsshownintheprocessesofartisticreproductionandrepresentationincarnatedinthinkingpaRerns.formsandcharacteristicsofthetranslator.Inaddition,thepapermakes0faeontrastiveanalysisofthedistinctivefeaturesbetweenartistryandscienfificalitytra矗hting.Keywords:literarytranslating;artisticcreation;artisticreproduction;artisticrepresentation;subjectivity一、引言我们只要将那些所谓标准化了的语言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罗列出来就完成了对翻译“科学性”的鉴关于文学翻译,国内外学者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其共识在于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创造:罗新璋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是在两种语言文化的有限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吉里・列维认为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其目的是使读者感到美的享受,受到与原作相应的艺术感染;加切奇拉泽则指出“文艺翻译属于艺术创作范畴,它要服从艺术创作的规律”。定,剩下的统统归人“艺术”类。这种脱离行为主体、抹去个性差异.不仅忽视对事物内在运动形式(规律)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方式,模糊了翻译活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内在规定和本质区别,也削弱了其理论价值。黄振定提出“翻译实践的艺术性与科学其分歧有二:一是文学翻译有无规律性。劳陇和张经浩等认为,文学翻译不存在什么规律;二是对文学翻译艺术性的界定:刘宓庆认为,翻译是艺术,因为翻译须臾不能离开选择词语、调整句式、修饰行文等艺术加工;纽马克则指出:“从性质上来说,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只允许一种泽法”,“说翻译是艺术,因为语言中有些远非标准化,允许有各种选择,各种译法。”这种外延式界定不能揭示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因为该定义实际上等于说:允许有各种选择和译法材gt的翻译是艺术性的体现。若照这种简单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二分法,114性的统一”,问题是二者在微观层次如何体现统一?本文拟从考察译者主体在翻译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形态、思维形式、思维特征入手,结合对艺术与科学的概念内涵分析,探讨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的表现形式——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体现。二、翻译艺术与科学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探讨翻译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本质特征应从内涵分析人手。从哲学观看,任何事物的属性都有其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从艺术观看,表现对象有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之分,而对翻译艺术与科学的典型性认识则应从译者主体的操作理据和心理表征去把握。也就是说,不同译者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不同词语和方式所反映出的思维形态、思维形式与万方数据 四)limb语学院学报思维特征才能典型地反映出艺术性或科学性的本质特征。1.翻译艺术与科学的概念内涵及其区别性特征要正确认识“翻译是艺术”或“翻译是科学”的命题,首先必须明确被定义项“艺术”与“科学”的概念内涵及其定义中的相关概念。对“艺术”的界定与说明:a)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b)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c)形状独特而美观(《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外研社);d)艺术是形象具体地反映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辞海》);e)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苏珊・朗格)。对“科学”的界定与说明:f)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g)每一门科学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种运动形式(《辞海》)。根据上述定义和说明,笔者认为,翻译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区别性特征并不简单地体现于“创造性”和“客观规律性”,还应体现于译者主体的思维形态、思维形式和思维特征等。将其区别性特征比较如下:翻译活动艺术性特征翻译活动科学性特征形象性客体内在规律反映性情感性主体思维规律反映性概念内涵意识形态性客体运动形式反映性创造性知识体系性美学性学科交叉性典型性本质性形象思维概念思维理性思维思维形态情感思维经验常识思维知性逻辑思维审美体验认知结构经验判断分析、判断、抽象、思维形式模拟、重构概括、综合、时一空性归纳、演绎等直觉性理据性思维特征灵感性推导性联想性规律性片面性全面性本质区别艺术创造性自由度知性自由度以上是对翻译艺术性和科学性区别性特征的比较,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特征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如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相互作用等(将另文讨论)。可将艺术性特征简化如下:形象思维与情感思维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经验常识导引下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造性灵活度。所谓“自由度”是指主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是纯粹主观的、随心万 方数据2005年第5期所欲的,应有一个“度”,即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事实(态)以及主体对相关事实(态)的感知或经验常识;“艺术创造性”则是指主体通过语境化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等,在自身经验感知和美学思想导引下的不囿于原作概念语义和形式所作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发挥。同样,可将翻译科学性特征简化为:概念化运作过程中的理性思维+认知结构导引下的可推导性操作程序=知性自由度。“知性自由度”是指主体的操作过程是在相关知识概念化导引下进行的,同样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自由度,这个“度”体现于主体受制于操作过程中的理据性和对客体内在结构规律的认识。此外,无论是艺术创造性自由度或科学性的知性自由度,都应考虑译者的“主体差异度”。这是因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个体的行为,而任何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素养与知性结构以及对客体把握的个性特征。组成每个主体的认知环境结构具有程度差异,不同主体在自身不同程度的知识结构运作下的结果必然相异,“即使是在同一语言活动类型中,人的一些主观因素对话语意义的推理过程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目的性、信仰体系等”。关于翻译科学性的知性运作,可参见曾利沙(2001,2002,2004)中的讨论。2.翻译艺术创造性的典型体现——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在对翻译艺术特征的认识中,我们将主体思维形态中的形象性与情感性视为主导性内涵特征。因为脱离了对形象和情感(相对于语言节奏、结构与韵律表现形式等)的把握就无从谈起翻译艺术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本质特征。故我们将“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的命题扩充为“文学翻译是一种需要艺术创造性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的语际转换操作活动”。理据在于:艺术创造性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是对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质特征的反映,因为语言符号所激活的情景意象、人物形象、情感、关系以及人物与社会或自然之问的冲突等是文学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离开了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的连缀,文学欣赏或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所谓“操作”是指译者熟练地掌握或运用语言技巧处理的艺术创造性行为过程,是表现形象和情感形态等的必要手段。由于翻译艺术创造性与形象和情感思维有着紧密联系,故我们认为,翻译艺术创造性典型地体现于译者主体对客体的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艺术再现不是对现实完全如实的复制或模仿”,翻译的艺术再现也不是译者对语言操作单位表象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表现则是“以人心中各种难以言传的情感为对象的”。据此,我们将文学翻译艺115四)Jl夕b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术创造性的表现形态进而概括为“艺术再现”和“艺静的内心变得有点不平静起来一此种内心情感形术表现”,界定如下:态想必是“心意慌乱”(此为V1主体对人物内心情翻译的艺术再现是指译者主体对原作中那些感形态的把握,属于艺术表现)一能刺激男性审美外在的可以直观感知的各种事物的形象描绘,不同感官并能使其有点“心慌意乱”的女性脚踝一定是译者的艺术创造性思维具有个性特征;翻译的艺术轮廓清晰的(形象思维+经验感知)一女性轮廓清表现是指译者主体对原作人物内心情感活动或寓晰的脚踝不构成男性对其作孤立的审美体验,因为情于景的主观表达,不同译者主体对翻译表达对象任何男性都不会单单喜欢女性的脚踝(共性经验思的情感体验有着经验常识感知基础之上的主观自维)一轮廓清晰的脚踝使男人联想到女性优美的腿由的一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部曲线(相近关联性形象思维)一有着优美腿部曲三、文学翻译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的实证分析线的女性必然有着苗条的身段(整体关联性形象思维+经验感知)一女教师的脚踝作为能使马丁“心1.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的典型体现意慌乱”的感官刺激要素之一,那么在西方文化里,弄清楚翻译的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这对概念,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脚踝应是审美触发部位之一有助于了解翻译艺术创造性的典型体现和典型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思维)一具有审义。概念是理论表述之要素,而概念的形成是人们美感的女性脚踝一定是“漂亮的”(常识判断)一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提升。下面我性脚踝是西方男性对女性的审美部位,但在中国文们通过实例分析来说明译者主体艺术创造性形象化里,男性对女性的审美部位是“脚”,译文应考虑思维和情感思维及相应的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在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文化差异思维)一故ankles文学翻译操作过程中的典型体现。应译为“脚”(主观性)。例(1)“…He'wasslightlydisturbedbythecash—以上是生成V1的形象与情感心理运作过程。ier,ayoungandgigglingWisconsinschool-teacher对照V1,我们经历一个情景思维+形象思维+审美wi出ankles…”经验感知+情境逻辑验证的过程:若将ankles译为VI:那个年轻的出纳员、威斯康星州的女教师“脚”,那么马丁看到的是穿着鞋的脚,还是赤裸的的咯咯笑声和一双漯亮的脚弄得马丁有点心慌意足?若为脚,应以她当时赤足为前提一若穿着鞋,乱。(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如何对脚审美?一马丁听到她的咯略笑声,看到她社,1993年,第81页)。漂亮的脚踝就有点心慌意乱,一定是个在女性面前原作中withankles(长着脚踝的)的陌生化语言羞怯、不自然的毛小伙子,这是典型的西方男性吗?叙述方式无疑中断了译者对人物的情感体验:一个一disturb的语境基本义是指“原本平静的心理在听女性的脚踝和她的咯咯笑声怎么会disturb马丁?觉和视觉上受到外物刺激(来自异性)而变得不平这种被中断的情感体验召唤译者发挥创造性形象静起来”,不平静的心理不一定是心慌意乱(对人物思维和情感思维,否则就只能依原文概念语义进行内心情感形态的体验与把握的主体差异性)一尽可转换:马丁被这位年轻的出纳,一个年轻的、咯咯发能表现原作特定形象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具有价笑的、长着脚踝的威斯康星州的女教师弄得有点不值规约性,故产生V2。安。这显然会使读者感到困惑,难以感受原文所表达的人物内心情感活动和生动形象。译者必须创V2:望着眼前的这位年轻出纳,来自威斯康星造性地通过形象思维、情感思维及经验感知才能表州的女教师,马丁被她的咯咯笑声和轮廓清晰的漂现出disturbed和ankles两个典型语言单位的情景亮脚踝弄得有点心旌荡漾。化语义,我们将这种典型语言单位称为“操作焦点”看到面前年轻女性轮廓清晰的脚踝就想到她(manipulative£ocuses),其他语言单位则为非典型性的美腿,她的苗条身段,加上她略咯的笑声,马丁情语言单位。我们根据柯平所作的解释,将Vl的译不自禁地感到内心荡漾。“心慌意乱”和“心旌荡者主体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运作下的审美经验感漾”虽表现的是人物不同的情感形态及人物形象,知化为一连串情景化的思维运作程序,表述如下:但都属于艺术表现;而“轮廓清晰的漂亮脚踝”则是语符ankles被主体激活后在当下情境中获得主体通过创造性形象思维、审美体验和经验感知的了特定的具有质感的形象意义和情感体验:来自威典型艺术再现的产物。此例旨在说明艺术创造性斯康星州的年轻女教师的“脚踝”一女教师的脚踝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下的审美体验等在文学翻译呈现于男主人公马丁的注视之下成为感官刺激源,的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过程中起着典型性和主导再加上giggling产生的听觉刺激,使得马丁原本平性作用,而经验感知思维起辅助连缀功能,但有时116万 方数据四JIl夕l,语学院学报也对形象和情感思维的运作方向具有牵引作用。就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特征而言,具体形象化的“轮廓清晰的漂亮脚踝”是主体对原作ankles的创造性艺术再现,但并非是对原作语言单位表象简单如实的复制或模仿;而“心慌意乱”与“心中荡漾”则是不同主体对原文操作焦点单位disturb的艺术表现.反映出不同译者主体对人物心中那种难以言传的情感体验的主观把握的差异度。值得指出的是,文学翻译创造性的艺术再现和艺术表现由于带有主体个人的主观经验、目的、信念等,故有时会具有片面性。再看下面艺术再现的典型例子:2.文学翻译的艺术再现——模拟重构文学翻译创造性艺术再现可以在单个语言操作单位上体现出来,也可以在以频率出现的具有原作者个性特征的语言风格层次上体现出来,这种风格层次的审美对象可以通过模拟重构予以艺术再现。例(2)PatriciaPotts,thegirlwiththesmashingsilhouettewhowasScunthorpe’SDishoftheMonthinOctober---thedishiestdishinthearea——。wasdishedupwithadishoftroubleonherwayhomefrombingolastnight.(GeoffreyLand:What’8inthenews?)原译:帕特里夏・伯茨是位体形优美的姑娘,侧影更加娇美。她是(东英格兰)斯塔浦城本月(10月)选出的美女,即该地区最漂亮的姑娘。昨夜从赌场回家路上有人找了她的麻烦。(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页)作者指出:“原文那种新闻报道耐咀的独特措辞与记者俏皮的风格效果仅为译者所独享,而在译文中去无可奈何地走(样)失(真)了。”那么,我们是否可通过模拟重构来艺术再现原作语言文字运用的独特风格而产生美学效果呢?解析如下:I)确定操作焦点的艺术特征:原作语言运用个性特征在于其俏皮的新闻报道语言风格,即对dish一词的活用及变体的重复运用而产生的音一形一义相统一的美学效果。汉语中没有与dish一词的音一形相吻合的字眼,但可以等效地艺术再现原文俏皮的美学效果。2)操作理据:文学翻译侧重性目的之一就是审美需求,即对原作具有审美价值特征的操作单位给予艺术再现或表现。由于受语言文字差异的制约,英语dish的音形两个审美要素不能在汉语中直接对应,故我们转而求汉语中某个相近似的语言单位在音一形一义上能产生统一的审美效果。3)思维运作程序:将语言符号使用频率的美学特征及其内在规律形式排列出来:Dish—dishiest—万 方数据2005年第5期dish--dishedup~adishof(5次)一分析操作焦点单位所激活的形象或情境:Dish(n):anattractivegid——索浦城年轻的帕特里夏・波茨姑娘整体形象_+t11edishiest(dish):prettiest——波茨姑娘与该城其他参加选美姑娘的比较(形象+情境思维)一todishup:adishbroughtuponaplateforservice——在基本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建立起关联(联想性思维)_toawardsb.thecrownofbeautyofthetowIl——选美大赛结果揭晓:给夺冠姑娘颁奖(形象+情境思维)_adishof(trouble):agreatdealoftrou—ble——意外出事(经验常识推论)。4)转换操作方法:a.力求从dish相对应的汉语语义概念“美”字上衍生出一系列相应的语符变体,如“貌美、娇美、甜美、美妞……”,从而获得该系列词组中“美”在音一形一义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以便在频率上等效再现dish及其变体所产生的审美效果;b.模拟原作者活用词语的技巧,即名转动,将形容词“美”作动词用(加双引号)。5)整体风格再现:保留原文一气呵成的句法特征:将若干事件压缩在一个语句内,重现原作新闻报道那种简洁紧凑的语言风格,最后等效地艺术再现原文俏皮的美学效果:改译:帕特里夏・波茨姑娘体美貌美,侧影更美,是斯坎索浦城本月(10月)当选的折桂美眉,她一举成为本地美妞中的美妞,于昨夜从赌场回家路上不幸“美”出了大麻烦。将原文典型操作单位在译文中生成过程的内在规律形式作一对照:咖SmashingslihouctteDish/dishedupIII体美貌美(侧影)更美(折桂)美眉dishiestdishadishofI}美妞(中的)美妞“美”出了翻译的创造性艺术再现不是简单地对原作的机械模仿,基于两种语言差异之上的等效性是一种审美功能上的近似性等效,一种形式存异、效果求同的动态操作过程。就上例而言,我们在音一形一义功能层次上进行了模拟重构,虽然“美”及其变体的量不相等(增译了“体美貌美”,“美”出现7次),并将dishedup与Dish合译为“折桂美眉”,但在“美”字的音一形一义近似频率上获得了美学统一,贴切地传达了原文俏皮的新闻报道语言风格。此例说明语言风格层次上的典型性艺术再现集中体现在特定的操作焦点之上,而且是译者经历过一连串形象思维、情境思维及经验常识推论的产物,而117其他词语选择或结构调整却是非典型性的。四J{l#b语学院学报四、结语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语言形式的选择、调整与力n-,-等只是表象的,是艺术创造性思维的物化形式,不直接反映翻译艺术性的典型性。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考察译者主体的思维形态、思维形式与思维特征等才能深刻把握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运作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经验模块和理论表征,进而拓展翻译学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其次,文学翻译艺术的典型体现并不贯彻于文本翻译的始终,即使对局部的操作处理也只是典型地体现于原作某些焦点化了的操作单位(取决于反映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的个性化语言形式),只有典型性语言单位才召唤译者主体的艺术创造性形象思维、情感思维及其相关的经验性审美体验或意识形态。所以,当人们说“翻译是艺术创造”时,是将文学翻译典型性的一面加以强调,是对其本质特征的凸显。参考文献:[1]罗新璋.释“译作”[J].中国翻译,1995,(2):7—9.[2]谢天振.建立中国译学研究的文艺学派[A].耿龙明.翻译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63.[3]加切奇拉泽.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18.[4]劳陇.翻译活动是艺术还是科学?[J].中国翻译,2000,(4):56—57.[5]张经浩.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44—48.[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台林出版社,1995.[7]刘重德.浑金璞玉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118万 方数据2005年第5期司.1994.121.[8]曾利沙.论翻译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46—50.[9]黄振定.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2.[10]曲卫国.也谈关联理论[A].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78—452.[11]曾利沙.论“语结”在语际转换程序中的表征——兼论翻译科学性的典型体现[J].现代外语,2001,(1):67—77.[12]曾利沙.论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兼论翻译学理论一范畴“文本特征论”的研究[J].现代外语,2002,(2):153—164.[13]曾利沙.论文本的缺省性、增生性与阐释性——兼论描写翻译学研究方[J].外语学刊,2004,(1):77—81.[14]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318.344.[15]曾利沙.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知识——翻译专业研究生学科理论教学谈[J]。中国翻译,2002(1):35—39.收稿日期:2004一09—22基金项目:200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文学翻译主体性理论与实证研究”部分成果。作者简介:曾利沙,男,湖南新化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翻译批评及应用翻译研究。责任编校:赵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