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Ⅰ册课堂练习卷: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Ⅰ册课堂练习卷: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来源:百家汽车网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选择题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 A.成土母质 C.生物

B.土壤质地 D.基岩

2.生物与土壤关系密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植物为土壤提供无机质 C.动物不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D.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发育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A对。第2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母质,故A错;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是来自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因此,动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故B、C错;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的发育,D对。

答案:1.A 2.D

3.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正确的判断是( )

①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②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 ③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 ④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岩石是土壤的成土条件,但不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故①错;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理化性质,故②对;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肥力性质,故③对;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矿物养分,故④错。故选D。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C.时间

B.地貌 D.气候

5.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①a——低等生物作用 ②b——岩石风化崩解 ③c——土壤分层形成 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C.①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第4题,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第5题,读图,根据图示含义可知,a为岩石风化崩解,b为低等生物作用,c为土壤分层形成,d为成熟土壤形成。

答案:4.C 5.D

6.关于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土壤是一个的生态系统 ②土壤的形成与地形和人类活动无关 ③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④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壤类型的重要条件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①④

解析:选C。土壤受其他自然因素影响,不是的生态系统;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类型、坡度影响,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土壤肥力的高低受有机质含量大小的影响,而有机质的来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气候的光热水影响土壤的形成,影响其土壤类型。故选C。

7.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的实验结果。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解析:选A。读图可知,与处理措施①比较,②和③两种处理措施均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酸性减弱,加强了坡地的植被覆盖率,利于保持水土。相对比来说,措施②比措施③减轻土壤酸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更明显。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回答8~9 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砂粒 土壤质地(%) 粉粒 黏粒 水土流失量(g/m) 8.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C.黏土

B.壤土 D.粉土

2甲 40 25 35 47.3 乙 45 25 30 201.2 丙 78 14 8 15.7 丁 14 19 67 76.9 9.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解析:第8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第9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答案:8.B 9.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C.③④

11.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10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11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10.C 11.A 二、综合题

12.下图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②③ D.④⑤

(1)土壤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空气组成。野外一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

(2)土壤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

____________的系统,是联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关键环节。

(3)土壤不仅是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的____________。

解析:(1)土壤是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2)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位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3)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构造 (2)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开放 有机界 无机界 (3)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示意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1)据图说明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2)针对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特点,提出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1)读图,将坡度分为缓坡和陡坡,分别观察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2)可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护坡工程;生物措施,如保护森林,改善居民的能源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对土地的破坏。

答案:(1)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

(2)修建梯田、护坡、排水等工程;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利用新能源,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