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述百练: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论述百练: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论述百练: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材料一:

新闻传播伦理是指新闻传播主体和客体在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接收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与修养。

自媒体是指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信息的传播方式。自媒体革新了新闻的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都可以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各自媒体平台及自媒体人不断涌现,利用自媒体自主发布与传播了大量的新闻消息。但是,自媒体又常常成为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发生的重灾区。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不可逾越的底线。然而,近几年,通过自媒体传播的虚假新闻屡见不鲜,公众号“咪蒙”就是其典型代表。以纪实或新闻特稿方式的面目编造故事的做法,正是一度成为自媒体爆款文标杆的“咪蒙”的惯用手法。2019年初,咪蒙公众号被,团队被解散。然而,风波降温后,“咪蒙式”传播方式继续反弹。

传播内容低俗化也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突出问题。许多自媒体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而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罔顾自身内容生产的质量,发布的推文内容低俗化,并借助媚俗的标题、恶俗的语言以及情绪性的宣泄来追求点击量。

另外,许多自媒体作者常常在未经原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就以复制粘贴或整合的方式来搬运别人的内容,并且在文章中未标明是转载还是原创。近两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对自媒体抄袭、剽窃行为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自媒体人就开始“另辟蹊径”,采取更加隐蔽的侵权手段进行“变相抄袭”,将他人的原创稿子经过修改、整合、重新编辑变成自己的文章,这样“高级”的抄袭手法,有时候会将抄袭的痕迹隐藏得让人难以分辨。

(摘编自石棣溪《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 材料二:

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没有任何准入门槛,是一种大众对大众

的新兴传播媒介,在自媒体的环境下,普通民众不用经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就可以广泛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他们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制作与发布信息。

传统媒介的从业者常常具有相对较高的职业素养,他们往往有能力甄别信息的真伪。而许多自媒体的从业者不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新闻的采写能力以及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遵循能力。

传统媒介的行业内部存在双层“把关人”机制,传统媒介内部审稿人的把关以及有关部门的把关使虚假信息极难出现在传统媒介上。而自媒体行业缺乏“把关人”制度,也就导致其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网络世界的匿踪性使得自媒体能以虚拟身份发布任何信息,不易受法律以及道德的约束。

另外,由于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自媒体人出于盈利、流量以及资本等原因,为了攫取自身利益,不惜传播低俗内容以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创造新的话题。

(摘编自李奇《自媒体传播的伦理失范与规避研究》) 材料三: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我国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美国媒介素养先驱学者蕾妮·霍布斯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了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网民对信息的批判质疑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态度和行为,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的批判能力,而缺乏批判能力的网民,更可能产生对事实的错误认知,影响这些网民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推动“事实”的发酵。

(摘编自陈方《我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能看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媒体革新了新闻传播的方式,降低了新闻传播的门槛,使职业素养较低的从业者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B. 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度,以低俗,媚俗,恶俗的内容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突出问题之一。

C. 与自媒体虚假消息频出相比,传统媒介的双层“把关人”机制杜绝了虚假信息出现在传统媒介上的可能性。

D. 许多网民的媒介素养不足,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质疑能力,容易被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影响自己对事实的判断。

2. 以下现象不能佐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网络名人张民弢在“圣童自学”公号上发表网帖《北大学霸弑母求婚的“妓女”爆料》,虚构了吴谢宇谈婚论嫁的经历和作案动机。

B. 某些地方电视台的造秀节目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借助媚俗的标题、恶俗的环节、偏激的语言来追求收视率,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

C. 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不少自媒体对案件新闻进行过分的场景化描述,并常常用露骨、夸张的词语使负面情绪充斥整篇文章,强化人们的感官刺激。

D. 一些自媒体未经授权就搬运他人新闻内容,或者使用技术手段,对别人的原创新闻进行篡改、删减,使其看似面目全非,但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没有改变。

3. 以下各项素材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三的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 A. 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B. 很多新媒体尤其是新兴的网络自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提高自身的曝光度,追求名利,往往不断突破底线,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张邦柱《自媒体传播中的道德失范问题与对策分析》

C. 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也让受众对事实的把控变得越来越困难,瞬

时、片面的信息使事件的难以被挖掘、传播,多个平台媒介的多种观点和多条线索让未受过专业媒介知识培训的受众难以核准事实。——韩子煜等《自媒体及危机应对策略》

D. 刻板印象很少不会出错,它也很少能保证公平。……刻板印象之所以会挡住批判性思维的道,是因为它们总是想绕开客观评价的艰难过程。——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

4. 针对自媒体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5. 针对三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请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参】 1. C 2. B 3. D

4. 材料一侧重于阐述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 材料二侧重于分析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侧重于分析自媒体失范现象中的受众特点——媒介素养不足。

5. ①提高自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恪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理念,加强自我约束。

②完善自媒体平台监管机制。自媒体平台应当严格把关,建立“把关人”制度,积极监督,积极预防和清理平台内的新闻传播乱象。

③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对新闻的批判质疑能力。

④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逐步强化与完善对自媒体的监管与约束机制,提高自媒体的违法成本。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杜绝了虚假信息出现在传统媒介上的可能性”错误,原文说“传统媒介内部审稿人的把关以及有关部门的把关使虚假信息极难出现在传统媒介上”,“极难出现”不等于“杜绝……可能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是针对“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对策探析”进行阐述。

B.电视台不是自媒体,不能佐证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重点在于群体对个体理性的负面影响。 B.重点在于自媒体的负面表现。

C.重点在于信息碎片化的客观现实对受众的影响。

D.解释了刻板印象阻碍了人们的批判质疑能力,影响了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属于理论论据。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说“自媒体又常常成为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发生的重灾区”,紧接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事例阐述其表现,由此可知,材料一侧重于阐述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的表现。

材料二一共五个段落,每段话里都分别阐明一个原因:“在自媒体的环境下,普通民众不用经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就可以广泛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他们自主选择信息,自主制作与发布信息”“许多自媒体的从业者不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新闻的采写能力以及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遵循能力”“自媒体行业缺乏'把关人’制度,也就导致其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网络世界的匿踪性使得自媒体能以虚拟身份发布任何信息,不易受法律以及道德的约束”“由于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少自媒体人出于盈利、流量以及资本等原因,为了攫取自身利益,不惜传播低俗内容以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创造新的话题”,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分析自媒体新闻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说“'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的批判能力,……”,由此可知,材料三侧重于分析自媒体失范现象中的受众特点——媒介素养不足。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许多自媒体的从业者不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新闻的采写能力

以及对自身职业道德的遵循能力”,由此可知,要提高自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恪守新闻人的职业道德理念,加强自我约束。

“传统媒介的行业内部存在双层'把关人’机制,传统媒介内部审稿人的把关以及有关部门的把关使虚假信息极难出现在传统媒介上。而自媒体行业缺乏'把关人’制度,也就导致其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由此可知,完善自媒体平台监管机制。自媒体平台应当严格把关,建立“把关人”制度,积极监督,积极预防和清理平台内的新闻传播乱象。

“网络世界的匿踪性使得自媒体能以虚拟身份发布任何信息,不易受法律以及道德的约束”,由此可知,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管作用,逐步强化与完善对自媒体的监管与约束机制,提高自媒体的违法成本。

“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的批判能力,而缺乏批判能力的网民,更可能产生对事实的错误认知,影响这些网民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由此可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对新闻的批判质疑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