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P的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周 翔
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2期
文/周 翔
【摘要】ESP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是在通用英语基础上的教学改革。基于ESP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英语教学革新的新起点、新趋势,也是调动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理论能力的重要措施。本文探究了艺术类高校ESP课程的特性,并摸索出艺术类高校ESP课程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方式,为艺术类高校进一步开展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艺术类高校;ESP;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周翔,云南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2019年度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背景下的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一、引言
国内高校英语教育通过3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系统,大部分高校已将其定位成通识教育科目,教学措施较多地融入了通用英语的思想,教学内容侧重于比较浅显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运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测试评估。教育部2016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ESP是高校英语教学课程中的三种主要课程之一,且清晰地规定了高校英语课程应符合大学生开展专业学习、世界性交流、进一步深造及工作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升中国教育世界化水平,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需求,有必要培育大量具有世界性意识、熟悉世界性规则、可以参加世界性事务与世界性竞争的世界性人才。所以,愈来愈多的专家认识到,ESP是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出路与发展趋势,可能成为21世纪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潮流。
二、艺术类高校ESP的定义及其特殊性
1.艺术类高校ESP的定义。ESP是专门用途英语,是和某项专业、课程或目标有关系的英语。艺术类高校ESP是和艺术专业相关的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既要符合个人的需要,也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效地将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技能训练进行较好的融合,且通过英语技能来促进专业理论的学习,让专业自主学习符合国际标准。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类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素养普遍较差,采取一般英语教学方式成效不显著,可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ESP课程可以将英语所学专业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2.艺术类高校ESP的特殊性。首先是学习主体的基础不同。学习主体基础不同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艺术类学生和非艺术类学生不同,这反映在英语能力、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现在,国内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大多英语根基薄弱,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多采用感性思维,缺乏理性思维,老师在开展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这种差异。二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需求不同。例如广告专业,国际上三个最重要的广告节都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举办,比较科学的商业广告、最有能力的广告制作公司以
及广告创意最新颖的团体均在西方国家,而且这些地区使用的英语发音有英式的、有美式的,老师在ESP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考虑到这种差异,应按照各自需求,设计对应的教学计划。
其次是所涉及的专业覆盖范围广。艺术类高校分不同的学院,各个学院开设多个专业,这自然对ESP课程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ESP课程的开发一定要考虑专业自身所涵盖的范围,在专业完整性和专业特色间探究平衡之道,要考虑它们的统一性和专业性,假若单给艺术专业开发整体艺术英语,则ESP课程将不能发挥其真正功能,ESP课程将变为原来的通用英语。
最后是负责课程开发的老师要有较高的素养。艺术类高校ESP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由具有双师素养的研发队伍来完成,它要求老师不但具备扎实的英语理底,还需掌握一定的艺术类专业理论。然而,英语老师和专业老师一般都有知识面狭窄的问题,难以将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来开发ESP课程。
三、基于ESP的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1.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即围绕老师进行教学,老师通过媒体设施和其他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该教育方式下,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人,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然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并没有违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定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地开展教学。艺术类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假若盲目让学生自学,效果将不是很好。此时,老师还需给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理论,在此前提下,学生才可以有效地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然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老师的功能,老师只能单方面给学生灌输理论,不会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维空间,特别是对艺术类高校学生来说,这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ESP课程不适宜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该模式仅能在特殊情况下用作过渡教学方式,比如老师知识能力较差等情况。然而,现在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低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ESP课程开发成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所以大部分高校只好被动地采取传统模式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媒体设施等均是服务于学生的。此时,学生变成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建构理论知识的助手,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建构他们目前正在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自主对老师提供的或互联网上的资料信息进行处理。媒体设施不再是老师灌输知识的道具,还可用来创建教学情境、开展互动学习,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结合情境进行充分发挥,或者采取交互式学习来开发智力,这对艺术类高校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以学生为主体增进了学生自主权,学生可以主动与老师合作。高校艺术专业本身需要让学生自主发挥,通过自主发挥才可以触动他们的灵感,然而高校艺术生往往缺少这样的自由发挥空间,因此,应探讨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二者间的平衡局面。
3.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均具有自身的优缺点,以教师为主体有助于管理教学进展状况,可它将会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不能进行创新思维,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则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然而针对部分自身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将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所以,需要充分运用优势互补来创设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特别适用于艺术类高校的教学。艺术类高校应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创新是艺术领域的最高目标,如果缺少了原创艺术,它的艺术价值也就不存在了。所以,ESP课程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理论,在认识到最新的世界性思想与创造的基础上开展自由想象,在此前提下开展自主创新,这才是ESP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可是,因为艺术类高校学生整体缺乏自主管理能力,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与管理,他们就不可能进行学习。以老师为中心的学生主体教学方式是一种双主体教学方式,老师只会在学生偏离学习大方向时才进行干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该模式下,老
师一定要饰演好四种身份:称职的英语老师、称职的课程设计师、称职的专业知识学习合作者和称职的教育科研者。
四、基于ESP的艺术类高校英语教学实施保障措施
1.研发配套教材。教材研发应关注内容的实用性、专业性与扩展性,在设计之前,要切实了解艺术类高校学生关于ESP课程的实际需求,以及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并确保与时代同步。另外,由于大部分艺术专业学生基础薄弱,个性洒脱,有强烈的参与感,且沟通能力强,在开发和编制教科书时,需要注重选择具有情境性与有趣性的内容来适应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2.完善评价机制。在EGP(通用英语)评估为主的前提下,老师应不断整合ESP的考核内容,以健全和ESP对应的考核体系。在以EGP评价为主体开展教学考核时,老师往往根据考试成绩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开展评估,评估面狭窄,没有注重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培养。在ESP教学思想下,老师应切实发挥教学评估导向与激励作用,改变与扩大教学评估的方向与范围,运用多样性和多角度的考核方法,以便调动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参与日常的学习与活动。
五、结语
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步伐,ESP课程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高校英语教学革新中,应注意EGP和ESP间的整合,健全以ESP为基础的高校英语课程系统、教学模式系统与教师人才系统,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方式的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徐艳红.“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57-58.
[2]闫先凤.基于ESP转型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中合作教学的应用策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8):145-146.
[3]钱慧娟.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院校ESP英语教学新模式研究——以旅游英语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 031(00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