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
教学大纲
能源动力系
2015.1
目 录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传热学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泵与风机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技术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外语阅读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材料腐蚀与防护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空气调节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供热工程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流体机械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锅炉原理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轮机原理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力发电厂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能源动力装置拆装实训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课程设计I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课程设计Ⅱ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专业课程设计Ⅲ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 英文名称:3D CAD Practice 学 时:24 学 分:1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甘树坤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高等数学等
编写日期:2013年5月
修订日期:2013年10月、2015年1月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机械、能源动力装备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机械、能源动力装备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机械、能源动力装备的生产特点,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基础,以计算机设计操作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机械装备生产中设计制造过程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机械装备产品的开发、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机械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一门研究机械装备制造及设计等工程问题的科学。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运用计算机、数学等知识,结合计算机实践操作,进行机械产品的空间解析设计开发、进行机械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研究机械产品的特性,结合机械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实现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过程分析,从而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机械设计制造是能源动力装备制造生产的核心过程,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所以,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课程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高等数学空间解析几何空间曲面解析机械设备、零件的空间立体表达与工程图生成工程制图几何要素空间表达空间立体工程制图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
图1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流体分析材与公料热分析图及差国工家程标制准础基计设械机力学分析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流体机械动制力造机技械术流体机械设计分析动设力机计分械析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汽轮机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动力装备机械设计分析构机械机设计图2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3.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4.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CAD技术理论
了解CAD技术及产品设计技术前沿; 理解CAD技术及产品设计技术的基本方法;
械机备析装分构力计及动设工理热原炉炉业锅工、造
掌握CAD技术及产品设计基本概念。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 3D CAD(UG NX)软件概述
了解UG NX各模块功能;
理解UG NX各模块功能的作用和操作模式; 掌握软件的界面设置与常用交互操作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UG NX软件的认知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三章 草图的创建
了解实体构建的基本方法,草图的基本概念;
理解草图的作用、草图操作中的各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
掌握草图的创建及访问、草图曲线、草图约束、草图操作及首选项等内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实体构建的思维方式和平面草图绘制的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四章 实体建模
了解实体建模的基本思想; 理解实体建模的基本方法;
掌握参考特征及扫描特征的基本操作及应用技巧、设计特征的基本操作及应用技巧、各特征操作的操作方法及应用技巧。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实体构建的思维方式和通过作三维实体建模的综合训练,掌握常见产品零件的模型创建方法及技巧的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五章 曲线设计与曲面建模
了解曲线曲面的概念; 理解解曲面表面分析的方法;
掌握曲线的各操作命令、曲面的各操作命令。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应用曲线曲面的命令进行产品开发的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六章 装配功能
了解机械零件装配基础知识; 理解机械零件装配的基本操作方法;
掌握自底向上及自顶向下的装配设计,掌握组件阵列、镜像装配、装配爆炸视图、装配布置、装配次序、装配克隆、可变形的组件、部件家族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装配产品开发的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第七章 工程制图
了解工程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理解NX制图的主模型方法;
掌握制图模块图纸的设置、零件图的创建、编辑及国标化的设定、装配图的创建、编辑及国标化的设定。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装配产品开发的工程图编辑与创建能力。
采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实践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该部分能力考核。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主要为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上机操作。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三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2。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CAD技术理论 第二章 3D CAD(UG NX)软件 第三章 草图的创建 第四章 实体建模 第五章 曲线设计与曲面建模 第六章 装配功能 第七章 工程制图 合计 四、考核方式 授课学时 1 1 4 6 4 4 4 24 课内外学时比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实践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考核为考查。通过对学生平时出勤、操作实践、作业等相结合综合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为
五级分制,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作业(50%)、出勤(20%)、测验(15%)、平时表现(10%)和课后作业(5%)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CAD技术基础与UG NX 6.0实践》,甘树坤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UG NX 工程设计 新手上路》,吴立军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学 时:24 学 分:1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 戚胜、甘树坤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
编写日期:2013年5月
修订日期:2013年10月、2015年1月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概括的了解,能够分析和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本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的生产特点,以专业概况和专业前沿知识介绍为基础,以系统的介绍与分析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生产中涉及的相关专业领域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开发、分析与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是一门专业概论性课程。通过课程讲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就业方向,以便使学生建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所以,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课程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文献资料阅读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大学英语
图1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制冷原理与设备内燃机原理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热力发电厂锅炉原理
图2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5.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 专业概况
了解本专业发展历史、技术前沿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理解本专业的专业内涵,建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掌握本专业的相关基本概念。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历史、内涵、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2章 专业领域前沿研究状况(结合锅炉、汽轮机、换热器、泵与风机等设备)
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的前沿研究状况;
理解本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侧重与知识体系,本专业的前沿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包括新能源、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方法;
掌握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的相关基本概念及技术前沿。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及技术的前沿研究状况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培养对感兴趣问题进行知识的收集和学习的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3章 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之间的关系
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必须具备的知识构架和脉络。 理解本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的前后承接关系; 掌握本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的相关重要知识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学习过程中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状况的认识。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4章 本科阶段学习注意的问题及其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了解本专业内涵、涉及领域、发展概况、前景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地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内容、课程设置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增加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和专业思想的稳定性,并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方法;
理解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的性质及前后承接关系,使学生更加明确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
掌握本专业学习的特点,通过对大学学习方法的讲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建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认识,提高学习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大作业或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课程是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讲座形式。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四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1章 专业概况 第2章 专业领域前沿研究状况 讲课学时 课内外学时比 2 1:1 18 1:1 第3章 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4章 本科阶段学习注意的问题及其与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合计 四、考核方式 2 2 24 1:1 1:1 1:1 专业概论与学科技术前沿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考查为主。通过对学生平时出勤、操作实践、大作业或小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综合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为五级分制,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20%)、平时表现(10%)和课后大作业或小论文(70%)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本课程无教材,自编讲义。 2. 参考资料
能源动力工程的专业规划、专业培养方案等。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邢万坤
先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
编写日期: 2005年5月
修订日期: 2012年4月、2015年3月
《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能量转换规律的学科。是从工程观点出发,探讨能量有效利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牢固掌握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并能推广于热能与其它能量的转换问题。掌握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深刻了解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熟练地运用常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热力计算。注意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在专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本科专业课。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节能)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专业课的基础之一。《工程热力学》运用热力学和数学等知识,在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常用工质理想气体、实际气体、蒸气和湿空气等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并对工程热力过程、热力循环、装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后续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传热学、流体力学、流体机械、锅炉原理及设计、制冷与检空调等课程奠定了热工基础与热力学原理。特别是为动力装备的热力学原理,热、物量衡算等提供了必备的热工基础及提高经济性、可靠性的方法、手段。《工程热力学》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所以,《工程热力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图1 《工程热力学》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工程热力学》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三、课程结构
图3 课程总体结构图
四、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工程热力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动力装备相关的工程热力学方面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3、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装备中工程热力学方面的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工程热力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装备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毕业要求6中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工程热力学信息的基本方法;;
5、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过程工业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能源的利用与生产力的发展。热能与机械能及其它能的转换。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工程热力学的发展史。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单位制。要求对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研究及学习方法。 ⒈ 基本概念
热力系、工质、状态及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及其特性。温度、压力和比容。热力参数坐标图 热力过程及准静态过程。热力循环。
要求掌握基本概念,重点掌握平衡状态及准静态过程,状态参数及其特性等概念,明确热力参数仅决定于状态,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⒉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迁移能与储存能。通过热力系边界的能量交换;功和热量。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表达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开口热力系。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焓。技术功。确定流动能量方程应用举例。
本章是该课程的重点之一,要求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熟练掌握能量方程及其应用,并且能够区别迁移能与储存能,容积功与推动功,技术功。 ⒊ 气体和蒸汽的性质
理想气体的概念。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通用气体常数。理想气体的比热。理想气体的内能、焓和熵及其计算。
水蒸汽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饱和状态、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水蒸汽的饱和状态,水蒸汽的发生过程,水蒸汽图表。 ⒋ 气体和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分析气体的热力过程的目的与方法。定容、定压、定温和绝热过程。多变过程及分析。
要求学生从基本定律、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出发,结合具体过程分析和导出所需公式,并熟悉各过程在压容图和温熵图上表示,要善于利用图表进行热力计算。
水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⒌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任务。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叙述。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熵。
*熵方程。孤立系熵增原理。
本章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及基本叙述,卡诺循环与定理及提高热效率的一般原则。
主要难点是熵的概念及过程方向性。*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计算作功能力损失。
⒍ 实际气体性质及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实际气体偏差。范德瓦尔方程及分析。对应态原理和通用压缩因子图。 ⒎ 气体和蒸汽流动
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气体与蒸汽在喷管和扩压管中流动的基本特性。流速和流量。临界压力比,临界流速和最大流速。喷管的计算。
本章是该课程难点之一。重点应放在喷管内的流动上,要求熟练掌握稳定流动基本方程,管内流动基本特性及喷管的计算。
*压缩机的型式及工作原理。定温、绝热和多变压缩时压缩机耗功的计算。压缩机效率。活塞式压缩机余隙容积的影响。多级压缩机的级间冷却。
要求掌握应用热力学原理来分析气体在压缩机中压缩过程,以及如何压缩最有利。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参数及耗功。 ⒏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压缩机的型式及工作原理。定温、绝热和多变压缩时压缩机耗功的计算。压缩机效率。活塞式压缩机余隙容积的影响。多级压缩机的级间冷却。
要求掌握应用热力学原理来分析气体在压缩机中压缩过程,以及如何压缩最有利。能够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参数及耗功。 ⒐ 气体动力循环
分析循环的目的及一般方法。
活塞式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及热力学分析的方法。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燃气轮机装置循环及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要求学生熟悉各动力装置循环过程及实际循环简化为理想循环的方法。牢固掌握分析循环的热效率的途径。 ⒑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基本的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 蒸汽参数对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再热循环 回热循环 热电合供 ⒒ 制冷循环
逆向卡喏循环。制冷系数。制冷能力。
*空气压缩制冷循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制冷剂及其热力性质。 本章重点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要求掌握蒸汽压缩制冷循环过程及提高其经济性的途径,制冷量及制冷系数的计算。
六、教学安排及方式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四学期,课内讲授48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基本概念 热力第一定律 气体和蒸汽的性质 气体和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 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气体动力循环 讲课学时 2 4 4 5 5 7 6 2 5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制冷循环 5 3 1∶1 1∶1 七、考核方式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技术基础理论课,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核心课之一。理论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并结合平时考核及测验。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70分为考试成绩,30分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及测验(10分)、出勤和平时表现(10分)、课堂提问、讨论(10分)组成。
八、推荐教材
《工程热力学》,沈维道 等编(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九、参考资料
(1)《工程热力学》,严家禄 等编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工程热力学》,华自强 等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工程流体力学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甘树坤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1月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能源动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能源动力装置的理论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能源动力装置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流体流动等能源动力装置的生产特点,以工程流体力学为基础,以理论与工程实际过程分析进行学习,使学生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流体传动过程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开发、能源动力过程中流体流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动力类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研究流体流动及流动装置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工程流体力用高等数学及物理等知识,结合工程实际等操作,进行工程实际问题解析流体流动装置的开发、流动过程的分析与设计,研究流体流动特性,结合流动过程的控制,实现流体流动过程,从而提高能源动力转换过程中传质过程的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流体流动是能源动力装置传质的核心过程,流体流动装置是能源动力转换的核心设备,所以,工程流体力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工程流体力学线性代数
图1 工程流体力学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制冷原理与设备内燃机原理工程流体力学换热器原理与设计锅炉原理
图2 工程流体力学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4.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了解流体力学研究对象及其应用; 理解流体的定义;
掌握流体的物性如动力粘性系数、运动粘性系数等,要求量纲或单位要统一。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的任务及发展史、流体的主要力学性质、流体的三个力学模型、作用在流体上的力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了解流体压强分布规律;
理解压强分布规律及其计算,强调压力梯度和表面力的关系,静压强的液柱测量原理和方法;
掌握包括静水压强及其特性、液体的平衡微分方程、重力场的液体平衡、静水压强的计算与测量、液体的相对平衡、作用在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作用在曲面上的静水总压力、液体的相对平衡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中静力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三章 一元流体动力学基础
了解欧拉法,拉格朗日方法的特点,以及流线、迹线等图示的实验方法; 理解流场的描述方法;
掌握包括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及质点加速度的意义、一元流动模型、一元总流连续性方程、恒定元流能量方程、过流断面上的压强分布规律、恒定总流能量方程、能量方程的应用、水头线的绘制、恒定气体总流能量方程、恒定总流动量方程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工程流体力学的基本方法的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章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了解雷诺定理,流体流动的流态,以及沿程管道损失,流体流速测量方法等; 理解运用雷诺定理对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三大定律进行推导,以及它们的应用流场的描述方法;
掌握包括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的两种型式、实际液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均匀流动的基本方程、圆管中的层流运动、 紊流的特征及紊流切应力、 圆管中的紊流、圆管中沿程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局部损失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工程流体力学的动力学的基本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五章 孔口管嘴管路流动
了解孔口管嘴管路流动的基本研究方法,流体流速测量方法; 理解孔口管嘴管路能量损失;
掌握包括孔口出流、管嘴出流、简单管路及串并联管路计算、有压管路中的水击现象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工程流体力学的能量损失计算的基本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六章 气体射流
了解气体射流基本知识; 理解气体射流的相关知识;
掌握包括无限空间淹没紊流射流的特征、圆断面及平面射流的运动分析、温差(浓差)射流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工程流体力学的气体射流计算的基本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七章 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基础
了解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基础知识;
理解掌握微元分析方法,并推导三大定律的微分形式,提出合适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构成封闭解的形式的相关知识;
掌握包括流体微团运动的分析与亥母霍兹速度分解定理、有旋运动、一般形式的连续性微分方程、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及其积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S方程)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工程流体力学的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八章 绕流流动
了解边界层理论基础知识;
理解层流边界层微分方程及布拉修似斯解的推导,应用边界层理论解决绕流物体的阻力等相关知识;
掌握包括无旋流动与势函数平面无旋流动与流函数、绕流运动与附面层的概念、曲面附面层的分离现象与卡门涡街、绕流阻力的一般规律与悬浮速度的概念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工程流体力学的绕流流动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九章 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
了解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知识;
理解超音速气流的绕流与激波的形成机理等相关知识;
掌握包括理想气体一元恒定流动的运动方程、音速、滞止参数、马赫数、气体一元恒定流动有连续性方程、等温管路中的流动、绝热管路中的流动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工程流体力学的一元气体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十章 相似性原理与因次分析
了解相似性原理与因次分析的基础知识;
理解运用量纲分析方法和相似原理对流体流动规律进行定性分析的相关知识;
掌握包括力学相似性原理、相似准数与模型率、因次分析法与π定理等知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工程流体力学的相似性原理与因次分析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四学期,课内讲授48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讲课学时 4 8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第三章 一元流体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第五章 孔口管嘴管路流动 第六章 气体射流 第七章 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基础 第八章 绕流流动 第九章 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 第十章 相似性原理与因次分析 合计 四、考核方式 8 8 4 2 4 4 4 2 48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考核为平时考核及理论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5分)、测验(10分)、出勤(10分)、课堂提问和平时表现(5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
1. 推荐教材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蔡增基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流体力学》,吴望一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工程流体力学》,盛敬超 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流体力学》,张也影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传热学 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潘凤红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等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传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也为学生以后从事热能综合利用、热工设备与热能系统的设计及优化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解决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计算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技能。
2. 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传热学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它是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应专业课程而设置的。传热学是研究在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能传递过程,是研究热能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是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桥梁。所以,传热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学科基础课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为一些换热现象学模型建立、公式推导和求解提供支持。 为传热学体系的建立和一些热物理量的理解提供支持。 传 热学 专业基础课 工程流体力学 工程热力学 与对流换热部分紧密联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传热理论中的应用。
图1 《传热学》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锅炉原理 供热工程为有关设备的热工计算、性能分析和改进等提供理论基础。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图2 《传热学》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 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了解传热学的发展史、现状及发展动态;
理解热能传递三种基本方式的产生机理,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传热现象; 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的概念、特点及基本定律;传热过程、传热系数及热阻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热能传递基本规律理解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稳态热传导
了解变导热系数的处理方法;肋片的一维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及其导热计算;
理解导热微分方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掌握导热基本定律、温度场、温度梯度、导热系数、热扩散率的基本概念;通过单层及多层平壁、圆筒壁以及球壳的一维导热计算;肋片以及肋片效率的概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
念。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典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计算的能力。 用课后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非稳态热传导
了解诺谟图的使用或近似计算公式进行工程计算;半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基本概念;
理解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的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非稳态导热的正规状况阶段的概念;
掌握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零维问题的分析法——集中参数法的使用条件及其计算;热电偶时间常数的计算及其物理意义。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零维非稳态导热问题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四章 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
了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离散方程的建立;用迭代法获得数值解的途径; 理解泰勒级数法列内部节点离散方程的方法;
掌握用热平衡法列出二维稳定态导热问题的节点离散方程。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建立二维稳态导热离散方程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五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了解常物性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及定解条件;沿平板的层流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建立及其分析求解;
理解用数量级分析来简化层流边界层对流热微分方程的方法;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方法;
掌握牛顿冷却公式;边界层的基本概念,以及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流传热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六章 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了解有限空间自然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理解相似理论基础及其在对流换热中的应用;
掌握几个常用的相似准则;管内强制对流换热的特征及其对流换热计算;外
掠单管、管束对流换热的特征及计算;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的特征及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实验关联式进行对流传热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七章 相变对流传热
了解大容器沸腾实验关联式;
理解竖壁层流膜状凝结换热解析解的推导;
掌握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现象的特点;竖壁及竖圆柱管外层流凝结换热的计算;大空间饱和沸腾曲线,及临界热流密度的工程意义。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凝结传热和沸腾传热的理解以及竖壁层流凝结换热的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八章 热辐射基本定律和辐射特性
了解漫灰表面概念对简化辐射换热计算的意义; 理解基于三个层次的基尔霍夫定律;
掌握热辐射的本质与特征;黑体热辐射的基本定律及黑体辐射函数的应用;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热辐射的基本定律的理解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九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了解气体辐射传热的计算;
理解复合换热与辐射换热系数;传热的增强与削弱;
掌握角系数的定义与性质;灰体及有效辐射;两表面和三个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辐射换热的网络求解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三个以下表面间辐射换热的计算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十章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的热计算
了解热量传递过程的控制;
理解换热器计算方法:平均温差法和传热单元数法;
掌握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传热方程式以及热平衡方程式的应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简单换热器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传热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五学期,课内讲授48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 非稳态导热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对流换热 凝结与沸腾换热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 辐射换热的计算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合计 四、考核方式 讲课学时 2 7 5 5 7 4 6 7 5 48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传热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考核为平时考核及理论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5分)、出勤(10分)、课堂提问(5分)、讨论(5分)和平时表现(5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传热学》,翁中杰、程惠尔 主编,上海交大出版社; (2)《传热学》,戴锅生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
英文名称:Combustion Theory and Pollution Control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吕雪飞
先修课程: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
编写日期:2013年5月
修订日期:2013年10月、2015年1月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能源动力装备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能源动力装备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能源动力装备的生产特点,以燃烧理论为基础,以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能源动力装备生产中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能源动力装备的开发、能源动力装备结构分析与设计、能源动力装备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是一门研究能源动力装备设计与制造工程问题的科学。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运用燃烧学、污染控制等知识,结合锅炉、内燃机和燃气涡等操作,进行污染物生成原理解析环保型热动力装置开发、锅炉、内燃机和燃气涡等热动力装置的分析与设计,研究环保型热动力装置特性,结合污染物的控制,实现高效低污染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是锅炉、内燃机和燃气涡等热动力装置核心过程,热动力装置是能源动力装备的核心设备,所以,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热力学分析燃料流动分析燃烧传热计算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传热学
图1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内燃机原理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热力发电厂锅炉原理
图2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 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3.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5.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 论
了解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的基本内容; 理解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 掌握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 燃料概论
了解固体、液体及气体燃料的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前景;
理解固体、液体及气体燃料成分换算及发热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掌握固体、液体及气体燃料的种类、化学组成、物化性质及使用性能;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燃料的表示方法及成分换算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 燃烧反应计算
了解不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及热损失量的计算; 理解燃料的燃烧温度、烟气的检测与分析计算;
掌握各种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量计算、完全燃烧时的烟气量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燃烧计算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三章 燃烧基本原理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燃料燃烧反应机理; 理解燃烧火焰传播的理论基础、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掌握静止气体中自由射流的运动规律,燃料的着火机理、着火过程及异相燃烧的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燃烧的基本原理正确的组织炉内的燃烧过程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章 气体燃料的燃烧
了解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及方法;
理解气体燃料的有焰燃烧与无焰燃烧过程及特点; 掌握气体燃料燃烧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性能;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气体燃烧方法的知识合理组织燃烧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五章 液体燃料的燃烧
了解液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及方法;
理解液体燃料油的雾化过程及影响油雾化的因素; 掌握液体燃料燃烧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性能;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液体燃烧方法的知识合理选择燃油烧嘴、合理
组组燃烧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六章 固体燃料的燃烧及煤的气化
了解固体燃料的燃烧特点及分类;
理解煤的气化过程及气化方法及气化剂的种类; 掌握固体燃料燃烧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性能;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固体燃烧方法合理组织燃烧及如何进行煤的气化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七章 空气污染
了解空气污染的定义、分类; 理解空气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及危害; 掌握光化学烟雾的特性及污染物的测定;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空气污染的知识分析污染物对环境危害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八章 燃烧时污染物的产生和分解
了解氮氧化物的生成原因; 理解有机污染物的形成与危害;
掌握NOX、CO及SOx的形成过程及控制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污染物的形成与分解的知识如何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九章 锅炉及工业用炉的排气污染与控制
了解燃料燃烧与大气污染;
理解煤粉燃烧时NOX、CO、SOx及烟尘的生成过程; 掌握降低NOX、CO及SOx的控制方法及燃烧技术;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NOX、CO、SOx及烟尘的生成过程的知识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十章 内燃机的排放与控制
了解内燃机排放控制的试验规范;
理解汽油机污染物及压缩式内燃机污染物的排放; 掌握汽油机污染物及压缩式内燃机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汽油机污染物及压缩式内燃机污染物排放的知识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十一章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排气污染与控制
了解涡轮发动机的排放标准;
理解燃气轮机燃烧室排气污染物的形成;
掌握燃气轮机燃烧室排气污染物的控制方法及先进低污染燃烧技术;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燃气轮机燃烧室排气污染物的形成的知识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十二章 噪声污染及防治
了解环境噪声与防治的基本方法; 理解燃烧噪声的机理和预测;
掌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振荡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及内燃机噪声的控制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燃烧噪声的理论及控制方法;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五学期,课内讲授48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燃料特性概论 第二章 燃料燃烧计算 第三章 燃烧反应基本理论 讲课学时 课内外学时比 1 3 6 6 1:1 1:1 1:1 1:1 第四章 气体燃料的燃烧 第五章 液体燃料的燃烧 第六章 固体燃料的燃烧及煤的气化 第七章 空气污染 第八章 燃烧时污染物的产生和分解 第九章 锅炉及工业用炉的排气污染与控制 第十章 内燃机的排放与控制 第十一章 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排气污染与控制 第十二章 噪声污染及防治 合计 四、考核方式 4 4 6 2 4 4 4 2 2 48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考核为平时考核及理论考试,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5分)、测验(5分)、出勤(5分)、课堂提问(5分)、讨论(5分)和平时表现(5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
1. 推荐教材
(1)《燃料及燃烧》,韩昭沧 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2)《热动力装置的排气污染与噪声》,赵坚行等编蓍,科学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 《燃气燃烧与应用》,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大学 等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燃料及燃烧(第二版)》,韩昭沧 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3)《冶金炉燃料及其燃烧》,东北工学院,北京钢铁学院 合编,中国工业出版社。
(4)《燃料与燃烧》,常弘哲,张永廉 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燃烧理论与燃烧设备》,徐旭常 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6)《锅炉燃烧设备》,徐通模 等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7)《工业炉及其节能》,吴德荣 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8)《燃气燃烧原理》,钱申贤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高等燃烧学》,岑可法等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10)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岑可法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
(11)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及工程实例》,钟秦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12) 《除尘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陈明朝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煤的清洁燃烧》,毛健雄等 主编,科学出版社。
泵与风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泵与风机 英文名称:Pump and Blower 学 时:24 学 分:1.5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李想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1年11月、2013年10月、 2015年 3月
《泵与风机》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泵与风机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泵与风机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泵与风机的生产特点,以讲述叶片式泵与风机为基础,对泵与风机工作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泵与风机生产中基本原理、设备性能和运行调解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泵与风机的开发、分析与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泵与风机课程是能源与动力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化工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泵与风机是一门研究流体机械工程问题的科学。泵与风机运用流体机械运行原理等知识,结合实验操作,进行流体能量转化解析高效设备的开发、叶片形式的分析与设计,研究泵与风机的特性,结合叶片形式的控制,实现流体能量的转换,从而提高泵与风机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泵与风机是流体能量转换的核心过程,泵与风机又是工业生产及电站运行的核心设备,所以,泵与风机在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为空气及液体的一些热物理量及参数的理解提供支持。 为泵与风机流体的能量转化提供计算标准。 泵与风机 图1 泵与风机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选择风机对锅炉生产的影响 锅炉 原理 叶轮理论的应用汽轮机原理 泵与 风机 热力发电厂 主要设备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3. 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 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5. 毕业要求9中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泵与风机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成就;
图2 泵与风机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理解泵与风机主要的性能参数; 掌握泵与风机的分类及其工作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流体在泵与风机内转换形式的能力,并能够对设备进行分类。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一章 泵与风机的叶轮理论
了解有限叶片叶轮中流体的运动,轴流式泵与风机的叶轮理论; 理解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叶轮理论;
掌握离心式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流体在叶轮内的运动及速度三角形叶轮内流体运动分析。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速度三角形分析及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课堂测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泵与风机的性能
了解泵与风机的性能曲线;
理解泵与风机的功率、损失与效率概念及计算方法; 掌握泵与风机的功率、损失与效率的计算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泵与风机的功率、损失与效率分析及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课堂测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相似理论在泵与风机中的应用
了解泵与风机的相似条件
理解泵与风机的相似定律、相似定律的特例、比转速;
掌握泵与风机的相似定律、相似定律的特例和比转速的计算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泵与风机的相似条件进行分析并拥有能够对泵与风机相似定律、比转速进行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课堂测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四章 泵的汽蚀
了解汽蚀现象及其对泵工作的影响、提高泵抗汽蚀性能的措施; 理解吸上真空高度、汽蚀余量、安装高度的概念以及汽蚀相似定律; 掌握汽蚀余量、几何安装高度及汽蚀比转速计算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泵与风机的汽蚀现象进行分析并拥有泵与风机的汽蚀余量及安装高度进行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课堂测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五章 泵与风机的运行
了解管路特性曲线及工作点
理解泵与风机的联合工作及运行工况的调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泵与风机的联合工作及运行工况调节进行分析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泵与风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五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泵与风机的叶轮理论 第二章泵与风机的性能 第三章相似理论在泵与风机中的应用 第四章泵的汽蚀 第五章泵与风机的运行 习题课 四、考核方式 泵与风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考核为考查。课程成绩为等级制, 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30%)、测验(30%)、出勤(20%)、课堂提问(10%)、平时表现(10%)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泵与风机》,郭立君 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 《泵与风机—原理及应用》,徐士鸣 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 《离心通风机》,沈阳通风机研究所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授课学时 4 6 4 3 5 1 1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3) 《离心式和轴流式水泵》,离心式和轴流式水泵编写组 主编,电力工业出版社。
制冷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制冷技术 英文名称: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学 时:24 学 分:1.5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甘树坤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制冷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制冷系统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冷源的生产特点,以热力学为基础,以热力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生活生产中制冷的手段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制冷循环的开发、制冷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低温设备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制冷技术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制冷技术是一门研究制冷工程问题的科学。制冷技术运用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等知识,结合计算机操作,进行热力循环解析制冷方式开发、制冷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工质热力特性,结合自动控制原理的控制,实现智能化,从而提高制冷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循环方式是制冷循环核心过程,制冷设备是制冷系统的核心设备,所以,制冷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图1 制冷技术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制冷技术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2. 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3. 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 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了解制冷和低温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理解制冷和低温技术的应用; 掌握制冷的定义。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制冷方法
了解不同制冷方式所使用设备及其区别与联系;
理解不同制冷方法所进行的热力循环方式和相应的制冷部分的有关计算; 掌握制冷的不同制冷方式的制冷机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蒸气压缩式制冷
了解制冷剂的性质及分类; 理解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应用;
掌握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实际循环;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构成。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制冷技术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五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制冷方法 第三章 蒸汽压缩式制冷 习题课 讲课学时 2 10 10 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四、考核方式
制冷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限选考查课,其考核为平时成绩及作业。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出勤50分,平时成绩5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10分)、测验(10分)、课堂提问(10分)、讨论(10分)和平时表现(10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吴正业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 《制冷压缩机》,张华俊 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旋转压缩机》,马国远、李红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3) 《空调用制冷技术》,李树林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Automatic Control 学 时:24 学 分:1.5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 选 执 笔 人:高 艳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学、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基础等
编写日期:2008年5月
修改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1月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及系统时域、复域、频域分析和校正方法;熟悉非线性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分析、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相关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中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本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较宽,既有较深入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有较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它在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将起到加强理论深度和拓展知识广度的积极作用。
图1 《自动控制基础》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自动控制原理》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技术要求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 理解自动控制、反馈等概念;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系统的组成、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的绘制。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4学时)
了解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理解微分方程模型、拉普拉斯变换
掌握简单过程机理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框图的等效简化、梅森增益公式难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4学时)
了解理解动态特性、稳定性、稳态误差等概念; 理解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基本控制规律的分析;
掌握劳斯判据、稳态误差计算方法、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计算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时域法分析系统特性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四章 频率法(4学时)
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波特图和系统结构参数的关系;
理解用频率特性的方法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相对稳定性; 掌握开环频率特性与控制系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利用频率法分析系统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五章 PID控制设计方案(4学时)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理解PID控制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PID控制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PID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PID控制设计方法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六章 离散控制系统理论(2学时) 了解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理解采样过程,采样定理,掌握采样脉冲传递函数概念; 掌握判断采样系统的稳定性,求取稳态误差的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离散控制系统概念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七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2学时)
了解运用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理解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
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和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区别;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概念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限选课,课程开设的时间为第五学期,总学时为24学时,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具体安排如下: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第四章 频率法 第五章 PID控制设计方案 第六章 离散系统控制理论 第七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形式,成绩主要由学生完成的大作业或者闭卷测
讲课学时 2 4 4 4 4 2 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试以及平时成绩构成。课程成绩为等级形式,其中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20分)、大作业或者开卷测验(40分)、出勤(20分)、课堂提问(10分)、讨论(5分)和平时表现(5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8 2.参考资料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5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 (2)李友善.自动控制原理.第3 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专业外语阅读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专业外语阅读 英文名称:Specialized English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戚胜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 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1年11月、 2013年10月、 2015年3月
《专业外语阅读》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宋体小四、粗体、两端对齐、1.5倍行距) 专业英语阅读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以后,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必须对国外本专业的发展状态有一个较为深入地了解而学习的,进一步强化对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以及专业课程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专业英语阅读运用所学专业课等知识,结合英文文献,进行热力过程解析,从而提高学生拓展工程知识面和工艺水平。因为专业英语阅读是学生接触国外最新信息的手段之一,也是开阔新视野的工具,所以,专业英语阅读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图1 专业外语阅读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专业外语阅读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 毕业要求6中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能源转换过程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 毕业要求8中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4. 毕业要求10中的掌握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热科学基础
了解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所研究的范畴;
理解工程热力学(热力系统、控制体;平衡、过程和循环;纯物质的气液相平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循环、朗肯循环、再热循环;拉格朗日运动描述和欧拉运动描述;工程流体力学中迹线和流线;一维、二维和三维流动;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粘性和非粘性流动;层流和紊流;不可压缩和可压缩流动),传热学(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换热器的类型)相关概念及定义;
掌握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基础知识的应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锅炉
了解锅炉的发展历史;
理解锅炉相关的燃料与燃烧、制粉系统、锅炉系统布置及主要部件、锅炉清灰的相关概念;
掌握锅炉相关辅助设备的作用及锅炉热平衡计算的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能力。
用课堂作业、测验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蒸汽轮机
了解汽轮机的发展简史、超临界汽轮机技术; 理解汽轮机的分类方法;
掌握汽轮机的主要部件(汽缸结构;汽轮机转子和联轴器;汽轮机叶片;冷凝系统)及其作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能力。
用课堂作业、测验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专业英语阅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六学期,课内讲授32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热科学基础 第二章 锅炉 第三章 蒸汽轮机 练习 讲课学时 6 12 12 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四、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必选考查课,其考核为平时成绩及作业。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出勤50分,平时成绩5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10分)、测验(10分)、课堂提问(10分)、讨论(10分)和平时表现(10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阎维平等 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 《汽轮机专业英语》,李扬 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 《锅炉英语阅读》,郑殿旺 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3)《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英语》,扬 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腐蚀与防护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材料腐蚀与防护
英文名称:Chemical Corrision & Protection 学 时:24 学 分:1.5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吕雪飞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传热学、工程材料与公差等
编写日期:2013年7月 修改日期:2015年1月
《材料腐蚀与防护》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对材料防腐蚀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在热动力装置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热动力装置的生产特点,以电化学腐蚀理论为基础,以腐蚀防护方法的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热动力装置生产中具体的防腐蚀措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热动力装置新型材料的开发、材料防腐蚀的分析与设计、热动力装置在腐蚀环境中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选修课。它是为培养满足化工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材料腐蚀与防护是一门研究热动力装置防腐蚀工程问题的科学。防腐蚀运用了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等知识,进行材料腐蚀的解析以及新型防腐蚀材料的开发、金属材料防腐蚀的分析与设计,研究非金属材料的特性,结合电化学保护的控制,实现对不同材料防腐,从而提高热动力装置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材料腐蚀与防护是热动力装置材料选择的核心过程,所以,材料腐蚀与防护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公差力学分析材料与温度的关系材料与温度的关系
图1 材料腐蚀与防护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材料腐蚀与防护传热学锅炉原理材料腐蚀与防护流体机械工业炉热工及构造
图2 材料腐蚀与防护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2.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3.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腐蚀的危害性与控制腐蚀的重要意义; 理解设计者掌握腐蚀基本知识的必要性; 掌握腐蚀的定义与分类;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腐蚀与防护整体认识的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理论
了解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特性,电极电位,腐蚀电池,腐蚀速度等; 理解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 掌握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历程;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化学腐蚀基本理论理解的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了解结构腐蚀的力学因素; 理解材料表面状态与几何因素;
掌握异种金属组合因素以及焊接因素对腐蚀的影响;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局部因素对金属腐蚀影响的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三章 金属在某些环境中的腐蚀
了解高温腐蚀的机理、金属氧化的动力学规律;
理解高温合金的抗氧化性能,材料的氢腐蚀及硫化腐蚀; 掌握大气腐蚀、土壤腐蚀以及海水腐蚀的特性及预防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在不同环境里腐蚀特点及方式方法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章 金属结构材料的耐腐蚀性
了解金属耐蚀合金化原理; 理解常用结构材料的耐蚀性;
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选择的基本要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不同结构的耐蚀特性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五章 非金属结构材料
了解高分子材料腐蚀特性及影响因素; 理解耐腐蚀高分子材料特性及耐蚀条件;
掌握耐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及结构设计特点、玻璃钢的耐蚀特性及设计特点等;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非金属材料耐蚀特性及结构设计特点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六章 防腐蚀方法
了解防护方法的分类;
理解衬里、涂料覆盖层、金属镀层等腐蚀方法; 掌握电化学保护方法及防腐蚀结构设计等;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防腐蚀方法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材料腐蚀与防护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加深对材料腐蚀与防护的深入了解。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六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金属电化学腐蚀基本原理 影响腐蚀的结构因素 金属在某些环境中的腐蚀 金属结构材料的耐腐蚀性 讲课学时 2 4 6 2 2 课内外比例 1:1 1:1 1:1 1:1 1:1 非金属结构材料 防腐蚀方法 讨论 四、考核方式 4 2 2 1:1 1:1 1:1 材料腐蚀与防护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考核为考查,以平时成绩为主,通过对学生平时出勤、作业、表现及结课考试等相结合综合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为五级分制,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10%)、出勤(30%)、平时表现(20%)、课后作业(10%)及结课考试(30%)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过程装备腐蚀与防护》,闫康平、陈匡民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赵麦群,雷阿丽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2)《材料腐蚀与防护》,王宝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3)《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曾荣昌,韩恩厚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空气调节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空气调节 英文名称:Air Conditioning 学 时:24 学 分:1.5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潘凤红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空气调节》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空气调节系统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空调系统的特点,以流体力学及传热学为基础,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空气调节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拓宽专业方向,增加知识面,适应人才市场就业的需要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空气调节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限选课。它是为学生拓宽专业方向,增加知识面,适应人才市场就业的需要而设置的。空气调节是一门研究室内空气调节系统工程问题的科学。空气调节运用流体力学、传热学等知识,结合空气调节系统操作,进行室内空调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室内空气温湿度等的特性,结合对空调系统的控制,实现室内空气条件的改善。空气调节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拓宽学生就业方向的重要地位。
为空调负荷、空气热湿处理等的计算提供支持。 为空气及冷冻水的一些热物理量及参数的理解提供支持。 为空调房间空气的分布设计提供支持。 为空调系统中所需的制冷原理提供支持。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制冷技术 空气调节
图1 空气调节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表冷器等空气处理设备的应用 换热器原理与设 计 空调系统中热工仪表的应用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 空 气 调 节 供热工程 系统异同的比较 材料腐蚀与防护空气及冷冻水输送管道的防腐 图2 空气调节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理论所需的相关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及其焓湿图
了解空气状态参数的计算方法及另一种焓湿图; 理解焓湿图的应用;
掌握湿空气的定义及湿空气的主要参数;湿球温度与露点温度的定义及其在焓湿图上的确定方法;湿空气状态变化在焓湿图上的表示;不同状态空气的混合态在焓湿图上的确定。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及焓湿图的理解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
了解太阳辐射热对建筑物的影响; 理解室内外空气参数的确定原则;
掌握得热量和冷负荷概念及其区别;房间冷负荷的组成和冷负荷计算方法;室内热源、湿源的散热散湿形成的冷负荷与湿负荷计算方法;房间送风量的计算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空调负荷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空气的热湿处理
了解喷水室热工计算过程;了解表面式换热器热工计算过程;空气的其他加热、加湿、减湿方法。
理解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的热湿交换原理、状态变化过程及热、湿交换的相互原理; 掌握空气热湿处理途径及使用设备类型;喷水室构造、特点、类型和其效率影响因素;表面式换热器的构造与安装、热湿交换过程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空气处理设备特点理解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四章 空气调节系统
了解风机盘管系统的设计计算;
理解新风量的确定原则和空气平衡;一次和二次回风系统的计算;
掌握几种不同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一次和二次回风系统的过程;风机盘管系统的工作方式及其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空气调节系统的掌握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五章 空调房间的空气分布
了解回风口气流流动规律;
理解自由射流和受限射流的流动规律;
掌握送风射流的流动规律;空气分布器型式及四种房间气流分布形式。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合理选择房间气流分布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六章 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了解集中式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理解室内热湿负荷变化、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运行调节在焓湿图上的表示; 掌握室内热湿负荷变化、室外空气状态变化时的运行调节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七章 空气的净化与质量控制
了解过滤器性能的主要指标; 理解空气过滤器类型及其特点;
掌握内部空间空气净化的要求;空气悬浮微粒的特性及其捕集机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空气净化方法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八章 空调系统的消声、防振与空调建筑的防火排烟
了解空调系统防振方法,空调建筑排风和防火排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理解空调系统噪声及其物理量度;
掌握噪声的主观评价,消声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空调系统消声方法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空气调节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限选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六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及其焓湿图 第二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 第三章 空气热湿处理 第四章 空气调节系统 第五章 空调房间的空气分布 第六章 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 第七章 空气的净化与质量控制 第八章 空调系统的消声、防振与空调建筑的防火排烟 课时合计 四、考核方式 空气调节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考查课,其考核为平时成绩及结课论文。课程成绩为等级制,其中平时成绩占50%,结课论文占50%。平时成绩由课堂作业(10%)、出勤(10%)、课堂提问(10%)、讨论(10%)和平时表现(10%)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4 24 授课学时 4 4 4 2 2 2 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 推荐教材
《空气调节》(第四版),赵荣义、范存养、薛殿华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空气调节》,赵荣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空气调节》,薛殿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供热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供热工程
英文名称:Heat Supply Engineering 学 时:24 学 分:1.5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潘凤红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供热工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供热系统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供热系统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供热系统的特点,以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等为基础,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供热工程技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拓宽专业方向,增加知识面,适应人才市场就业的需要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供热工程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限选课。它是为学生拓宽专业方向,增加知识面,适应人才市场就业的需要而设置的。供热工程是一门研究中、低品位热能生产输送系统工程问题的科学。供热工程运用流体力学、传热学等知识,结合供热工程系统操作,进行热能输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系统热媒、热网、热用户等的特性,结合对供热系统的控制,实现中、低品位热能的生产与输送。供热工程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拓宽学生就业方向的重要地位。
为供暖、通风等热用户的热负荷计算提供支持。 为空气及热媒的一些热物理量及参数的理解提供支持。 为供热管网的水力工况计算提供支持。 为供热系统热媒制备原理的理解提供支持。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锅炉原理 供热工程
图1 供热工程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供热系统中热媒间的热量交换 换热器原理与设 计 空调系统中热工仪表的应用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 供 热 工 程 空气调节 系统异同的比较 热力发电厂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热电厂 图2 供热工程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理论所需的相关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室内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
了解围护结构最小热阻与经济热阻的确定; 理解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计算的基本原理;
掌握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的组成以及计算方法;高层建筑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供暖系统设计热负荷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室内供暖系统的末端装置
了解低温辐射采暖系统的计算;
理解散热器的构造与性能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散热器在高层和多层建筑物中的使用;
掌握散热器的热工、卫生和技术经济要求;散热器的类型;散热器面积的确定,散热
器的布置。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散热器布置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
了解室内热水供暖系统主要附件的特点及应用选型;
理解自然循环和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高层建筑热水供暖系统的特点、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管路布置的特点;
掌握自然循环和机械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的分类和适用场合;垂直式和水平式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基本原理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五章 室内蒸汽供热系统
了解室内蒸汽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 理解高压蒸汽室内供暖系统的特点;
掌握蒸汽作为热媒的特点;蒸汽和热水作为热媒的比较;疏水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室内蒸汽供热系统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六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
了解利用数学公式绘制供暖热负荷延续时间图曲线的方法; 理解年耗热量计算方法;
掌握集中供热系统热负荷概算、全日热负荷图及年热负荷图的绘制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集中供热系统热负荷概算和热负荷图绘制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七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
了解燃油、燃气锅炉及其锅炉房的种类与特点;
理解工业余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作为热源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掌握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的主要形式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热量的生产及输送方式。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的理解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八章 集中供热系统
了解热网系统形式与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的选择应用;
理解闭式与开式热水供热系统的优缺点;蒸汽供热系统凝结水回收的方式及其原理特点;
掌握集中供热系统的分类,热水供热系统和蒸汽供热系统的连接形式。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集中供热系统形式掌握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十一章 热水供热系统的集中运行调节
了解直接和间接连接热水供暖的集中供热调节公式的推导; 理解供暖热负荷供热调节的基本原理;
掌握供暖热负荷供热调节的基本计算方法,直接和间接连接热水供暖的集中供热调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热水供热系统集中运行调节方法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供热工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限选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七学期,课内讲授24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室内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 第二章 室内供暖系统的末端装置 第三章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 第五章 室内蒸汽供热系统 第六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 第七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 第八章 集中供热系统 第十一章 热水供热系统的集中运行调节 课时合计 四、考核方式 供热工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考查课,其考核为平时成绩及结课论文。课程成绩为等级制,其中平时成绩占50%,结课论文占50%。平时成绩由课堂作业(10%)、出勤(10%)、课堂提问(10%)、讨论(10%)和平时表现(10%)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授课学时 4 2 4 2 2 6 2 2 24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供热工程》(第四版),贺平、孙刚、吴华新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采暖工程》,温强为、贺平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热电联产》,武学素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英文名称:Heat Exchanges Principle and Design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 吕雪飞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
编写日期:2013年5月
修改日期:2013年10月、2015年1月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能源动力装备换热器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换热器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换热器的工作特点,以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换热器等为主要对象进行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常用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以满足流动、传热为条件的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对换热器的试验研究方法、强化技术和性能评价,为将来从事换热器的开发、换热器结构分析与设计、换热器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是一门研究能源动力装备设计与制造工程问题的科学。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运用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特点等知识,结合换热器的实际生产操作,进行新型换热器的开发、分析与设计,实现高效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换热器是热动力装置核心过程,热动力装置是能源动力装备的核心设备,所以,换热器原理与设计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力学结构分析流体流动阻力分析传热计算换热器原理与设计传热学
图1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制冷原理与设备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热力发电厂流体机械
图2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 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4.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研究换热器的重要性; 理解换热器设计计算的内容; 掌握换热器的分类及主要换热器类型;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了解流体的温度分布、顺流和逆流情况下的平均温差; 理解错流、混合流等其他流动方式时的传热有效度;
掌握传热方程式、热平衡方程式的应用、流体比热或传热系数变化时的平均温差的计算方法、传热有效度的定义、顺流和逆流时的传热有效度、传热有效度的定义、顺流和逆流时的传热有效度计算、米勒提出的<1-2>型θ-P图、热交换器流体流动方式的选择;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了解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类型、标准、管壳式结构的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热补偿问题、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振动与噪声、管壳式冷凝器的工作特点、管壳式蒸发器的工作特点、
理解高温高压管壳式热交换器、工业炉用高温热交换器、低温热交换器的工作特点; 掌握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与排列的注意点和原则、管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壳体直径的确定、壳程流通截面积的计算、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传热系数的确定方法、管内
外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定性温度的取法、定型尺寸的取法、放热侧壁的计算方法、管程阻力计算方法、壳程阻力计算方法、流体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空间的选择、流体温度和终温的确定、管子直径的选择、流体流动速度的选择、管壳式热交换器的设计程序;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管壳式换热器热计算基本原理与设计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章 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
了解螺旋板式热交换器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板式热交换器构造和工作原理、板翅式热交换器构造和工作原理、翅片管热交换器构造和工作原理、翅片管的类型和选择、热管的组成与工作特性、蒸发冷却(冷凝)器的结构;
理解空冷器的设计、热管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公式、热管热交换器的流动阻力计算公式、热管热交换器的热管工作安全性校验方法、热管热交换器的热力设计步骤、蒸发冷却(冷凝)器中的温度分布和对流换热系数和传质分系数确定、蒸发冷却器传热面积的计算;
掌握螺旋板式热交换器的设计计算/板式热交换器流程组合及传热、压降计算、板式热交换器的热力计算程序设计、板翅式热交换器的设计计算、板翅式热交换器单元尺寸的决定和设计步骤、翅片管热交换器的传热计算与阻力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热计算基本原理与设计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章 混合式热交换器
了解混合式热交换器的分类、冷水塔的类型和构造、冷水塔的工作原理、喷射式热交换器的分类;
理解汽-水喷射式热交换器的分类、水-水喷射式热交换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混合式冷凝器的作用、混合式冷凝器的分类;
掌握冷水塔的热力计算、冷水塔的通风阻力计算、冷水塔的设计计算、汽-水喷射式热交换器的相关计算、水-水喷射式热交换器的相关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混合式热交换器热计算基本原理与设计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五章 蓄热式热交换器
了解回转型蓄热式热交换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阀门切换型蓄热式热交换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理解蓄热式热交换器与间壁式热交换器中气流及材料的温度变化比较;
掌握传热系数计算、对流换流系数计算、传热面积计算、逆流时的蓄热式热交换器与
间壁式热交换器的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蓄热式热交换器热计算基本原理与设计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六章 热交换的试验与研究
了解热交换器的结垢类型与腐蚀方法、热交换器的优化设计; 理解热交换器的性能评价方法;
掌握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阻力特性试验的测定方法、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增强传热的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热交换的试验与研究的学习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六学期,课程教学总学时为32学时, 2学分。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教 学 内 容 绪论 第一章 热交换器热计算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 第三章 高效间壁式热交换器 第四章 混合式热交换器 第五章 蓄热式热交换器 第六章 热交换的试验与研究 合计 四、考核方式 讲课学时 2 4 8 8 4 4 2 32 课内外学时比例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考核为平时考核及理论考试,理论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5分)、测验(5分)、出勤(5分)、课堂提问(5分)、讨论(5分)和平时表现(5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史美中等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2.参考资料
《热交换器设计手册》,钱颂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工业炉热工及构造
英文名称:The Heat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 of Industrial Furnace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潘凤红
先修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等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工业炉结构的设计和工艺参数的选择,并能分析和解决轧钢及锻压车间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钢加热的生产特点,以流体力学和传热学为基础,对工业炉中金属加热过程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轧钢生产中工业炉型和加热工艺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金属加热技术的开发、工业炉的分析与设计、工业炉的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动力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工业炉热工及构造是一门研究金属加热工程问题的科学。运用燃料燃烧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知识,结合轧钢及锻压车间各类加热炉的操作,进行工业炉热工及结构分析与设计,判断金属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金属加热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工业炉是能源动力系统中的核心设备,所以,工业炉热工及构造课程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为金属加热时间及加热温度等的计算提供支持。 为金属、炉气等的一些热物理量及参数的理解提供支持。 为炉气等气体在炉内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支持。 为炉内燃料燃烧的计算提供支持。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 图1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不同用途炉型之间的比较 工业炉中热工仪表的应用锅炉原理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 供热工程 工业炉中余热利用 材料腐蚀与防护图2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理论所需的相关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燃料及燃烧
了解燃烧对传热过程的影响方式;
理解燃料燃烧计算的目的和方法;气体、液体、固体燃料燃烧的组织方法; 掌握加热炉常用气体、液体、固体燃料的一般性质;加热炉常用燃料的燃烧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加热炉常用燃料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气体力学
了解射流规律;烟囱设计选型;
理解气体出流流量计算方法;组织炉气循环的方法;调节炉膛压力制度的方法; 掌握气体静力学方程;气体动力学方程;气体压头损失计算方法。
金属加热缺陷的控制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炉内气体特性理解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传热原理
了解加热炉炉膛形状与传热的关系; 理解影响传热的因素;
掌握稳态传导传热原理;对流换热原理;辐射换热原理;非稳态导热方程。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炉内传热过程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四章 金属加热工艺
了解金属加热速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确定原则;
理解金属机械物理性能;金属加热时间及加热速度的确定; 掌握金属加热温度的确定;金属的加热缺陷及减少加热缺陷的措施。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控制金属加热缺陷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五章 加热炉的生产率和热效率
了解炉膛辐射热交换的分析计算; 理解炉子热平衡计算的方法;
掌握加热炉生产率、热效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炉子热平衡的内容;提高炉子热效率的方法。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从生产率、热效率的角度研究加热炉设计质量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六章 耐火材料
了解耐火材料工作性能的测定方法; 理解加热炉常用的耐火材料及其特点;
掌握加热炉常用耐火材料的种类及特点,以及各种耐火材料在加热炉上的应用部位。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热炉常用的耐火材料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七章 加热炉的基本结构
了解余热锅炉结构;
理解加热炉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燃烧、炉气循环、传热的要求的;
掌握加热炉炉膛结构;加热炉冷却系统结构;余热利用设备种类。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加热炉结构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八章 均热炉
了解均热炉热工操作制度; 理解均热炉的发展及结构的变化; 掌握均热炉工作过程特点及构造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理解均热炉结构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九章 连续加热炉
了解蓄热式加热炉的工作原理;
理解推送式连续加热炉和机械化炉底加热炉的特点比较、各种机械化炉底加热炉的适用情形;
掌握推送式连续加热炉和机械化炉底加热炉的各自特点和构造。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了解连续加热炉结构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十章 锻造室状炉
了解各种锻造炉的具体结构;
理解锻造炉加热过程的特殊要求以及锻造炉的构造是如何满足这些特殊要求的; 掌握锻造室状炉的特点与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锻造室状炉结构特点了解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十一章 热处理炉
了解各种热处理炉的具体结构;
理解热处理炉加热过程的特殊要求以及热处理炉的构造是如何满足这些特殊要求的; 掌握热处理炉的特点与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了解热处理炉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十二章 电加热炉
了解浴炉的特点及种类; 理解电加热炉的结构特点;
掌握电阻加热炉和感应加热炉的工作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了解电加热炉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堂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六学期,课内讲授32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7章 加热炉的基本结构 第1章 燃料及燃烧 第2章 气体力学 第3章 传热原理 第4章 金属加热工艺 第5章 加热炉的生产率和热效率 第6章 耐火材料 第8章 均热炉 第9章 连续加热炉 第10章 锻造室状炉 第11章 热处理炉 第12章 电加热炉 课时合计 四、考核方式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课程是一门理论及实践性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考核为平时考核及理论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5分)、出勤(10分)、课堂提问(5分)、讨论(5分)和平时表现(5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加热炉》(第3版),蔡乔方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冶金炉热工及构造》,陈鸿复,冶金工业出版社 (2)《工业炉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授课学时 4 2 2 2 4 4 2 2 4 2 2 2 3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3)《火焰炉》,陆钟武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流体机械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流体机械 英文名称:Fluid Machinery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邢万坤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材料学、机械设计等
编写日期:2008年5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流体机械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过程流体机械的作用原理。掌握主要流体机械的结构型式、应用范围、性能特点和运行调节方法,以及必要的热力学、流体力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培养学生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正确选择机器型式和规格,维护机器正常运转,初步分析和判断机器的异常现象,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改造能力。 二、课程在专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流体机械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现代工程师而设置的。《流体机械》是一门研究过程工业中的动设备的原理、结构等问题的学科。《流体机械》运用工程热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等知识,分析了压缩机、泵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并结合工程力学、机械设计、金属材料等知识对结构、强度、材质特点进行了分析。为过程工业中流体机械的初步设计和正确选型奠定基础。流体机械在过程工业中应用广泛,起着心脏、动力和关键设备的作用。选好这些流体机械,对工厂的设备投资、产品的质量、成本和效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流体机械是过程工业的核心设备,所以,《流体机械》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
图1 《流体机械》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流体机械》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三、课程结构
图3 课程总体结构图
四、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动专业相关的流体机械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流体机械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动专业相关的流体机械的前沿、发展现状和
趋势;
2、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初步设计和实施能源与动力工程中流体机械的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3、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中流体机械的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动专业中流体机械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流体机械的初步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毕业要求6中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流体机械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过程工业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简述流体机械、流体机械的分类、用途、发展趋势。 2、容积式压缩机 2.1往复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①了解往复压缩机的组成部分、结构及典型零部件作用、原理。 ②掌握级的压缩过程与压缩功,熟悉P—V图上表示、分析。
③掌握多级压缩原理及有关性能参数计算(缸径、气量、功率),了解辅助设备。 2.2热力性能、动力性能、调节与控制 ①掌握主要热力性能指标与结构参数。
②掌握动力性能。能正确分析作用力,分析、计算惯性力及惯性力平衡。对惯性力的平衡方法清楚。了解飞轮矩的计算过程, 会分析能量变化图。
③调节方式及控制。了解气量常用的几种调节方法。 2.3容积式压缩机的可靠性 简介 2.4回转式压缩机 简介 2.5选型
①了解压缩机分类及型号编制方法。 ②选型实例介绍。 3、离心式压缩机
3.1离心式压缩机的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 ①了解离心压缩机的典型结构与特点
重点熟悉级的结构、组成、叶轮结构型式和速度三角形。 ②离心压缩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连续方程、欧拉方程、能量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压缩过程和压缩功。 ③级内各种能量损失
能理解级内的五种流动损失及漏气损失、轮阻损失。 ④多级压缩
理解采用多级压缩和中间冷却的必要性,清楚段和级的概念。掌握分段与中间冷却可减少耗功,了解省功比的概念。
着重理解级数与叶轮圆周速度的关系;级数与气体分子量的关系。 ⑤功率与效率
掌握单级、多级总耗功、总功率、轴功率的计算。
理解多变效率、多变能量头系数、内效率、等温效率、机械效率等。 *⑥实际气体 简介 *⑦三元叶轮的应用简介 3.2性能、调节与控制 ①离心压缩机性能
掌握性能曲线、最佳工况点与稳定工作范围。
理解压缩机喘振与堵塞。对喘振发生机理及过程清楚,对喘振发生的危害及防喘振措施能够了解。
掌握管性曲线,会分析压缩机与管网联合工作的各种情况,能理解和分析平衡工况的稳定性。
掌握离心压缩机的串联与并联。重点掌握压缩机并联工作与管网相互匹配中的协调情况。
②相似理论在离心压缩机中的应用 理解离心压缩机流动相似应具备的条件。 掌握符合相似条件的性能换算和通用性能曲线。 ③压缩机的各种调节方法及其特点 了解常用的压缩机调节方法。 3.3安全可靠性 简介
3.4选型 简介 4、泵
4.1泵的分类及用途
4.2离心泵的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
①了解离心泵的基本结构、分类及命名方式。 ②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方程。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方程 4.3离心泵的工作特点
①重点理解离心泵汽蚀机理及严重后果。
掌握有效汽蚀余量,必需汽蚀余量、汽蚀判别式及提高抗汽蚀性能力的措施。 ②离心泵的性能及调节
掌握泵的特性曲线,泵在不稳定工况下工作及工况点稳定与不稳定的判别式。 掌握离心泵运行工况调节的三种途径及各种调节方法。 ③离心泵的启动与运行 简介 ④相似理论在泵中的应用
理解泵的流动相似条件,掌握相似定律和比例定律。 理解比转数的概念并会应用。
掌握叶轮切割定律、泵的高效工作范围。 了解泵的系列型谱。 *4.4其它泵概述 4.5泵的选用 简介 六、教学安排及方式
流体机械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七学期,课内讲授32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容积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 泵 合计 七、考核方式 讲课学时 2 14 10 6 3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流体机械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理论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并结合平时考核及测验。课程成绩为百分制,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70分为考试成绩,30分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及测验(10分)、出勤和平时表现(10分)、课堂提问、讨论(10分)组成。
八、推荐教材
《流体机械》,姜培正 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九、参考资料
(1) 《流体机械原理》,张克危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 《流体机械基础》,陈次昌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3) 《流体机械及工程》,吴玉林 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 《流体机械基础教程》,陆肇达 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5) 《流体机械基础》,王正伟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6)《化工机器》,高慎琴 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
英文名称:Thermodynamic Instrumentation Detection and Control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甘树坤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理论等
编写日期:2008年5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1月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能源动力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能源动力装置的自动控制与热工检测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生产特点,以理论与工程实际为基础,以生产过程应用为目标进行学习,使学生对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生产中自动控制与热工检测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自动控制系统与热工检测分析与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动力类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课程是一门研究能源动力转换过程中自动控制与热工检测工程问题的科学。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课程运用自动控制理论与检测技术等知识,结合工程实际操作,进行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解析自动控制系统开发、自动控制系统与热工检测分析与设计、研究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特性,结合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控制,实现自动控制与检测,从而提高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是能源动力转换过程的核心过程,自动控制系统是能源动力转换生产过程的核心设备,所以,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课程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传热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自动控制理论
图1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制冷原理与设备内燃机原理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换热器原理与设计锅炉原理
图2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 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3.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5.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述
了解控制系统的概述及组成,控制系统的分类; 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掌握控制系统的方框图、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其性能指标。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章 过程装备控制基础
了解被控对象的特性; 理解不同控制系统的作用;
掌握单回路控制系统、复杂回路控制系统,其中包括串级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选择性控制系统、均匀控制系统的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过程装备控制基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三章 过程检测技术
了解误差及测量的基本知识;
理解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
掌握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的测量的原理及仪器,传感器机构及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过程检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章 过程控制装置
了解过程控制装置的基本知识; 理解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原理; 掌握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应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过程控制装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五章 计算机的控制系统
了解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
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DDC的应用实例;
掌握A/D与D/A转换器原理及应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步骤;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控制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第六章 典型过程控制系统应用
了解典型过程控制系统应用;
理解典型过程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的设计;
掌握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应用、炉温控制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液体输送设备控制;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典型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采用课后作业、提问、测验、考试等方式考核学生对该部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必修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为第七学期,总学时为32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述 第二章 过程装备控制基础 第三章 过程检测技术 讲课学时 4 4 1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第四章 过程控制装置 第五章 计算机的控制系统 第六章 典型过程控制系统应用 合计
4 4 4 32 1:1 1:1 1:1 四、考核方式
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其考核为平时考核及理论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5分)、测验(10分)、出勤(10分)、课堂提问和平时表现(5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
1. 推荐教材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王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 《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张子慧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2) 《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杜维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 《化工测量及仪表》,范玉久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4) 《工业过程检测技术》,王魁汉 主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5)《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控制系统 第5版》,张宝芬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专业实验
英文名称:TEPE Experiment of Specialized Course 学 时:36 学 分:1.5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
先修课程: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过程流体机械等 执 笔 人:甘树坤
编写日期:2006 年 5月
修订日期:2012 年 5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丰富的理论基础,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后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以加深对专业课和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能源转化、热能利用、燃料应用、供热等工程及工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能源工程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要求学生在能源转化、热能利用、燃料应用、供热等工程及工艺、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1 能动专业实验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能动专业实验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1中的掌握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 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 毕业要求4中的掌握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4. 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实验包括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燃料与燃烧学、流体机械、热工仪表检测及控制、空调制冷等十余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具体分为十四个实验,达到以下目的:
1、验证和加深理解喷管中气体流动的基本理论; 2、掌握强制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3、了解流体流过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 4、测定单级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的特性曲线;
5、通过实验加深对制冷、制热循环工作过程的理解,熟悉变频空调制冷、制热演示系统的工作原理;
6、实验验证自然循环锅炉工作原理。
7、掌握CO2 的 P-V-T关系的测定方法 , 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8、通过实验掌握准稳态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的方法; 9、掌握煤的发热量测定原理和方法
10、掌握利用实验装置测定风机特性的实验方法; 11、了解单闭环液位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12、熟悉液位-流量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13、测定活塞式压缩机的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压缩机效率、气阀功率相对损失和容积系数;
14、掌握换热器性能测试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气体在喷管中流动性能的测定
观察气流在喷管中各截面的流速,流量,压力变化规律及掌握有关测试方法。熟悉不
同形式喷管的机理,加深对流动的临界状态基本概念的理解。
2、传热综合实验
通过实验掌握确定表面传热系数实验关联式中待定系数A和指数m、n的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对表面传热系数实验关联式的理解,并分析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
3、流动过程综合试验
了解流体流过管路系统的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测定流体流过圆形直管的阻力,确定摩擦系数λ与流体Re的关系;测定流体流过管件的阻力,局部阻力系数ξ;学会压差计和流量计的使用方法;识别管路中各个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4、离心泵性能测试试验
熟悉离心泵的构造和操作;测定单级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的特性曲线。 5、变频空调制冷制热综合实验
通过实验加深对制冷、制热循环工作过程的理解,熟悉变频空调制冷、制热演示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变频空调制冷、制热演示系统的操作、调节方法。
6、工业锅炉演示实验
认识和验证双锅筒工业锅炉工作原理;实验验证自然循环锅炉工作原理;试验验证停滞、倒流、下降管带汽等故障中的一种。
7、二氧化碳P-V-T关系实验
利用二氧化碳的超临界定压过程模拟直流锅炉中水蒸气的定压过程,观测过程中工质的变化特别是汽液整体相变现象。通过本实验将工程热力学的工质及其热力过程知识与专业课程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超临界锅炉内工质的感性认识。
8、准稳态法测定导热系数实验
通过实验,掌握准稳态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的方法;掌握使用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加深对准稳态导热过程基本理论的理解。
9、氧弹式热量计发热量测定实验
通过对煤的发热量的实验测定,对煤的高位发热量、弹筒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掌握煤的发热量测定原理和方法。
10、风机特性实验
熟悉风机性能测定装置的结构与基本原理;掌握利用实验装置测定风机特性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得出被测风机的气动性能(P-Q,Pst-Q,ηstin-Q,ηstn-Q,N-Q线);通过计算,将测得的风机特性换算成无因次参数特性曲线;将试验结果换算成指定条件下的风机参数。
11、过程控制实验I
了解单闭环液位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掌握单闭环液位控制系统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研究调节器相关参数的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12、过程控制实验II
熟悉液位-流量串级控制系统的结构与组成;掌握液位-流量串级控制系统的投运与参数的整定方法;研究阶跃扰动分别作用于副对象和主对象时对系统主控制量的影响;主、副调节器参数的改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3、压缩机性能实验
测定活塞式压缩机的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压缩机效率、气阀功率相对损失和容积系数;掌握闭式电子示功仪和求积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和分析压缩机气缸内压力的实际变化过程。
14、换热器综合性能实验
了解螺旋板换热器、光滑管管壳式换热器、波纹管管壳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以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掌握换热器性能测试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测试装置中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
(三)、基本要求
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写好实验报告。
1、复习相关原理,认真写好预习报告,设计实验方法。
2、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性能,并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
3、测试有关数据。
4、通过设计实验项目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及关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编写实验报告,分析相应的问题。
5、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设计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是在前期理论教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专业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七学期,36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授课学时 课内外学时比 气体在喷管中流动性能的测定 传热综合实验 流动过程综合试验 离心泵性能测试试验 变频空调制冷制热综合实验 工业锅炉演示实验 二氧化碳P-V-T关系实验 准稳态法测定导热系数实验 氧弹式热量计发热量测定实验 风机特性实验 过程控制实验I 过程控制实验II 压缩机性能实验 换热器综合性能实验 四、考核方式 3 3 3 3 2 2 2 3 3 2 2 2 3 3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考核方式为考查。课程成绩为等级制,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0—59分)。成绩由预习报告(10分)、实验表现(40分)、实验报告(50分)等组成。
其它要求
1、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计算、整理、行文、绘图,载入实验报告,并进行分析、写出总结,须符合实验教学的要求并得到指导教师的肯定。
2、指导教师对每份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指导书》,自编 2. 参考资料
(1)《化工原理实验》,张卫华等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化工原理实验》,杨祖荣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锅炉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锅炉原理 英文名称:Boiler Principle 学 时:40 学 分:2.5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李想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等
编写日期:2010年8月
修订日期:2011年11月、2013年10月、2015年 3月
《锅炉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电站锅炉和工业锅炉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锅炉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对锅炉的工作原理以及炉内和锅内过程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使学生对锅炉生产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锅炉的开发、锅炉机组分析与设计、锅炉本体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锅炉原理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锅炉原理是一门研究能源转换工程问题的科学。锅炉原理运用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等知识,结合计算机操作,进行锅炉工作过程解析、锅炉本体的设计、炉内能量转换过程分析与计算,研究锅炉运行特性,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或者提高电站生产的整体效率。因为锅炉本体是锅炉能量转换核心过程,工业生产中工业锅炉设备起着重要的作用,电站锅炉又是火力发电厂的核心设备,所以,锅炉原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主要地位。
为锅炉受热面热量转换的计算提供支持。 为空气及水的一些热物理量及参数的理解提供支持。 为锅炉内工质水及空气和烟气的分布设计及计算提供支持。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锅炉原理 图1 锅炉原理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锅炉原理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4. 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 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毕业要求9中的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的基本知识
了解锅炉的系统构成;
理解锅炉设备的整个工作过程及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掌握锅炉的基本参数及型号的组成。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锅炉工作过程及解释锅炉型号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课堂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锅炉的热平衡
了解利用热平衡方法对锅炉经济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理解影响锅炉热效率的各种因素;
掌握输入热量的计算,热平衡方法计算锅炉效率及燃料消耗量。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锅炉工作时产生热量损失因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课堂讨论、课堂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四章 燃烧设备
了解一些主要燃烧设备的作用及工作特性,电站锅炉的工作特点及电站锅炉的辅机设备。
理解锅炉燃料燃烧过程的基本特性;
熟练掌握层燃炉、流化床炉、室燃炉的燃烧工作特点。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锅炉不同炉排工作时产生热量方式及特点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五章 供热锅炉
了解蒸发受热面的水循环安全性指标;锅炉锅炉附件; 理解不同炉型主要受热面的结构、工作特性、运行方式; 掌握锅炉蒸发受热面的水循环原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锅炉不同炉型烟、水工作原理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六章 锅炉水循环及汽水分离
了解不同汽水分离装置不同的工作过程; 理解水循环基本概念、蒸汽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锅炉的水循环方式及水循环故障产生的原因。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锅炉自然水循环原理及产生水循环故障原因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七章 锅炉本体的热力计算
了解锅炉的传热方式对锅炉工作的影响;
理解炉膛水冷壁的辐射换热及炉膛出口后对流受热面的对流换热的方式; 掌握锅炉各个受热面的热力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计算锅炉受热面热力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八章 锅炉设备的通风计算
了解通风的方式和作用;
理解风道及烟道的阻力计算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掌握锅炉设备的通风计算、如何计算烟囱的尺寸、如何根据通风计算选择锅炉风机型号。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锅炉通风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九章 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
了解锅炉受压元件计算的规定; 理解锅炉未减弱圆筒形元件的强度计算;
掌握锅炉受压元件减弱后的强度计算、椭球形封头及平端盖的强度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的能力,并学会如何选择锅炉使用受压元件的厚度。
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十章 供热锅炉水处理
了解锅炉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了解锅炉给水除氧。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锅炉水处理方式理解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十一章 运煤、除灰渣及烟气净化
了解如何合理安全的储存燃料、如何有效安全的运送燃料、锅炉的各种除灰渣的方法、锅炉的主要储存设备和清渣设备。
理解不同除尘器工作原理; 掌握国标烟气与烟尘的排放标准。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锅炉环保标准的能力,并学会如何选择锅炉尾部除尘
器。
用课堂提问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工业锅炉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六学期,课内讲授40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锅炉的热平衡 第四章燃烧设备 第五章供热锅炉 第六章锅炉水循环及汽水分离 第七章锅炉本体的热力计算 第八章锅炉设备的通风计算 第九章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 第十章供热锅炉水处理 第十一章运煤、除灰渣及烟气净化 四、考核方式 授课学时 4 7 7 4 3 4 5 5 0.5 0.5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锅炉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考核为理论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堂作业(5分)、测验(5分)、出勤(10分)、课堂提问(3分)、讨论(3分)和平时表现(4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锅炉及锅炉房设备》 吴味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 《锅炉原理》 范从振 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2) 《锅炉原理》 陈学俊、陈听宽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汽轮机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汽轮机原理英文名称:学 时:学 分: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课程性质:限选执 笔 人:戚胜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等
编写日期:修订日期: Principle of Turbine
40 2.5
2008年5月
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汽轮机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汽轮机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火力电厂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特点,以汽轮发电机组为基础,以工质热力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火力发电厂生产中汽轮机部分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汽轮机的开发、汽轮发电机组分析与设计、汽轮机本体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汽轮机原理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能源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汽轮机原理是一门研究能源转换工程问题的科学。汽轮机原理运用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等知识,结合计算机操作,进行汽轮机级热力过程解析、调节系统开发、本体能量转换过程分析与设计,研究汽轮机运行特性,结合自动控制原理的控制,实现智能化,从而提高电力生产的工程和工艺水平。因为汽轮机本体是汽轮机能量转换核心过程,汽轮机是火力发电厂的核心设备,所以,汽轮机原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图1 汽轮机原理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汽轮机原理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2. 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4. 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 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绍汽轮机的发展史; 理解汽轮机的分类及型号; 掌握汽轮机的工作原理和热力特性。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树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一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了解级内损失、级的热力设计的有关内容;
理解汽轮机级的工作过程、扭叶片级的参数变化规律、级通流部分主要尺寸的确定、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汽轮机级的热力计算示例、长叶片级;
掌握汽轮机级的轮周效率与最佳转速比、反动度、速比、轮周效率及相对内效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影响轮周效率的因素(如速比、速度系数、反动度、余速利用系数等)及轮周效率与速比的关系;准确、熟练掌握各种级的最佳速比及其与反动度的关系;熟练掌握轮周效率、相对内效率的计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测验和考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多级汽轮机
了解多级汽轮机的优点(如余速利用的条件、重热现象等);
理解轴封系统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多级汽轮机的特点与损失;多级汽轮机及其装置的评价指标;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经济性评价指标,并会计算;
掌握汽轮机轴向推力的组成及其平衡措施;多级汽轮机的轴向推力及平衡、轴封及其系统。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测验、考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 汽轮机的变工况
了解热电联产汽轮机,滑压运行与定压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理解变工况运行,汽轮机工况图;
掌握级组变工况规律;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级的流量变化时,级的参数(压力、焓降、速比、反动度、相对内效率、内功率、轴向推力等)变化规律。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和测验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四章 汽轮机的调节
了解汽轮机调节的任务与组成; 理解典型国产调速系统;
掌握直接调速系统和间接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考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六章 汽轮机主要零部件结构与振动
了解汽轮机的基本组成部分; 理解汽轮机各部件的工作位置和分类;
掌握汽缸、隔板、隔板套、静叶环、静叶持环、轴承、转子、动叶片、联轴器、盘车装置的作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和课堂作业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汽轮机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6学期,课内讲授40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 多级汽轮机 第三章 汽轮机的变工况 第四章 汽轮机的调节 第六章 汽轮机主要零部件结构与振动 习题课 四、考核方式 汽轮机原理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考试课,其考核为平时成绩、作业及考试情
讲课学时 2 10 8 10 2 6 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1:1 况。
汽轮机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考核为理论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5分)、测验(5分)、出勤(10分)、课堂提问(3分)、讨论(3分)和平时表现(4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电厂汽轮机原理及系统》,靳志平 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蒸汽轮原理》,沈士一 等编,水利电力出版社; (2)《汽轮机原理》,曹祖英 等编,中国工业出版社; (3)《工业汽轮机》,侯西曼 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热力发电厂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热力系统与设备
英文名称:Thermal System and Equipment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限选 执 笔 人:李想
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
编写日期:2007年4月
修订日期:2012年4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热力发电厂》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热力发电厂的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电厂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本课程根据电厂的生产特点,以锅炉、汽轮机、加热器为基础,对热电厂能量转换过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对热电厂生产中能量转换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为将来从事电厂设备的开发、热电厂运行数据的分析与设计、热电厂运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热力发电厂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专业课。它是为培养满足化工高等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热力发电厂是一门研究能源转换工程问题的科学。热力发电厂运用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等知识,结合锅炉、汽轮机原理知识,进行电厂热经济性的分析与设计,研究热电厂生产特性,结合能源的控制,从而提高电厂热经济性和设备的工艺水平。因为热力发电厂是能源转换的核心过程,所以,热力发电厂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
力学
汽轮机原理
锅炉原理
为热力系统能量转换的计算提供支持。 为热力系统中所需的汽轮机设备能量转换提供支持。 为热力系统中所需的锅炉设备能量转换提供支持。 热力发电厂
图1 热力发电厂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热力发电厂》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2.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4. 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 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6.毕业要求9中的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电能生产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费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我国的电力生产的现场和技术发展动向;
理解本课程的任务和作用。 掌握热力发电厂的类型。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能源分配及现状的能力,掌握区别热力发电厂的类别。 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一章 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及其热经济性
了解热力发电厂的热经济性的两种评价方法热量法和熵方法;了解蒸汽中间再热的目的、经济性;蒸汽中间再热的参数;蒸汽中间再热的方法;再热对回热经济性影响;
理解蒸汽的初始参数对热经济性的具体影响;降低蒸汽终参数对电厂热经济性的影响;降低蒸汽终参数的极限;
掌握热效率的计算方法计算锅炉的热损失与热效率;管道的热损失与热效率;汽轮机的冷源损失与内效率;汽轮机的机械损失及机械效率;发电机的能量损失及发电机效率;全厂总能量损失及总效率;掌握凝气式发电厂的主要热经济性指标,汽轮发电机组的汽耗量和汽耗率、热耗量和热耗率的具体计算。发电厂的热耗量和热耗率、煤耗量和煤耗率及标准煤耗率、全厂供电标准煤耗率的计算公式及物理意义;掌握发电厂的电力循环:朗肯循环热力系统;朗肯循环的热效率;凝汽器的最佳真空。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热电厂热经济性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具体计算。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考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二章 发电厂的回热加热系统
了解回热加热器的型式混合加热器和表面式加热器;
理解给水回热加热的意义;给水回热加热的热经济性;影响热经济性的因素及具体分析;
掌握表面式加热器及系统的热经济性;给水除氧的必要性及除氧器原理、类型及构造;除氧器的运行方式、除氧器汽源的连接方式、除氧器的滑压运行。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热电厂回热加热系统形式的分析能力并能够进行具体计算。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考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三章热电厂的经济性及其供热系统
了解热电联产循环的概念、经济性、优点、国内外现状;
理解热电冷三联产的形式;热电厂的热化系数与供热式机组的选型;热电厂的供热系统;
掌握热电厂的主要热经济性指标与热电联产节约燃料的条件。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比较热电联产和热电分产的分析能力并能够分析热负荷的状况对热电组的设计、运行具有的影响。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考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第四章发电厂的热力系统
了解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的组成和应用;
理解原则性热力系统的拟定和计算编制程序和主要步骤典型热力系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掌握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热经济计算的目的、方法、步骤、公式修正和计算结果的评价。
本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热经济性分析的方法和热经济性指标对实际生产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的热经济计算的能力。
用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考试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该项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热力发电厂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其教学主要为课内讲授。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七学期,课内讲授32学时。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1。
课程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 热力发电厂动力循环及其热经济性 第二章 发电厂的回热加热系统 第三章 热电厂的经济性及其供热系统 第四章 发电厂的热力系统 习题课 四、考核方式 热力发电厂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考核为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课程成绩为百分制,其中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30分。平时成绩由课题作业(5分)、
授课学时 4 8 6 6 6 2 课内外学时比 1:1 1:1 1:1 1:1 1:1 1:1 测验(5分)、出勤(10分)、课堂提问(3分)、讨论(3分)和平时表现(4分)组成。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热力发电厂》,叶涛 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 《制冷原理及设备》,吴业正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 《电厂汽轮机原理及系统》,靳志平 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3) 《锅炉原理》 范从振 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 (4) 《空调用制冷技术》,李树林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认识实习 英文名称:Perceptual Practice 学 时:1周 学 分:1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甘树坤、吕雪飞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材料与公差、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等
编写日期:2006年5月
修订日期:2012年5月、2013年10月、2015年1月
《认识实习》教学大纲
一、生产实习的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完成了金工实习,学完全部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之后,第一次到化工厂进行的实习,它作为实习教学的重要一环。认识实习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认识实习的目标如下:
(1)熟悉化工厂生产的特点,了解化工单元操作的种类,基本原理和保证起工业化生产的有关能源转换机器与设备。
(2)学习和了解化工厂的生产实际知识,借以印证和巩固已学课程,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基本掌握有关车间的生产工艺流程,能源转换机器和设备的构造及操作方法,获取必要的能源转换生产及设备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本专业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热爱专业,立志为专业的发展献身的思想。
(5)学习工厂技术人员、操作工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增长生产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通过实习,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学生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图1 认识实习与各阶段课程的关系
图2 认识实习课程总体结构图
3.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
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3.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5.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6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7.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基本要求
1、内容
组织学生分批到吉化公司的生产厂及车间实习,实习内容如下:
(1)授课 请工厂有关技术人员授课,授课内容包括:①安全教育;②工厂概貌;③生产工艺及设备制造加工过程。
(2)参观 实习以参观为主,主要参观各个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及装备等。 2、要求
(1)认真学习生产工艺流程,掌握产品制造工艺过程。
(2)了解所在岗位主要能源转换机器与设备的结构、作用、材料、操作条件和操作方法,搞清机器、设备是如何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 画出由指导教师指定的机器或设备的结构简图。
(3)了解产品的质量监控及技术经济指标。
(4)虚心向工人、技术人员学习,增长生产实践知识,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入厂后,应服从工厂、车间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及学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严格遵守学生实习条例及厂方的各种规章制度。
(6)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按要求交一份书面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考核情况,评定学生实习成绩。考核内容包括:每日实习情况、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情况及实习报告水平。 三、实习安排及方式
1、实习时间
实习安排在学完全部基础理论课、部分技术基础课之后进行。根据教学计划,在第四
学期进行,实习时间安排1周,具体时间分配如下表:
计 划 内 容 入厂教育与参观 产品生产工艺加工程序实习参观 专题报告 总结、考查 实习作息时间,由厂、校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安排。 2、实习地点 吉林石化公司 3、实习方式 (1)听取报告
在实习开始时,由实习单位指派人员向学生介绍本单位情况及进行安全保密教育。介绍一般的设计程序:① 制定计划;② 市场;③ 分析问题;④ 设计构思;⑤ 设计展开,优化方案;⑥设计制图,综合评价;
(2)组织参观
在实习开始时,组织对实习单位的参观,以了解其概况;实习期间,组织学生到相关车间进行感性认识的参观,以了解更广泛的生产实践知识。
(3)车间实习
学生在车间实习是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学生按照实习计划在指定的车间对典型产品进行实习,通过观察分析以及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
(4)阅读实习教材
为了深入进行车间实习和完成实习作业,在实习中,学生应结合实习内容及要求,预习和复习实习教材以及有关资料。
(5)实习日记
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和图表认真填写,教师应随时检查批改实习日记。
(6)实习报告
在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提交书面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主要有:①实习的目的及意义;②工厂概况;③生产工艺流程概述及工艺流程示意图;④材料、生产加工工艺、制造过程,技术经济指标; ⑤主要能源动力装备介绍;⑥实习的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 0.5天 3.5天 0.5天 0.5天 四、考核方式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以口试和笔试的形式进行。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态度(20%)、实习日记(40%)和实习报告(40%)的质量,确定考查成绩(按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五、参考资料
在主要完成好实习业务内容的同时,利用机会,开展向社会、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活动。
推荐参考书:
(1)《工程制图基础教程》,刘苏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2)《工程材料教程》,曹茂盛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3)《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教程》,王立,童莉葛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能源动力装置拆装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能源动力装置拆装实训
英文名称:Energy power Equipments Disassembly/Assembly Training 学 时:1周 学 分:1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执 笔 人:甘树坤
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工程材料、换热器原理等
编写日期:2006年5月
修订日期:2012年5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能源动力装置拆装实训》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它是继《机械制图》课程后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许多技能都是通过绘制一些图样得到的,通过不断的动手,从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制图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测绘方法,进行工程图纸绘制的方法和技巧,具备绘制零件图的能力,了解几何量测量的基本工具和使用方法,初步具备使用和调整测量器具的能力,并巩固有关公差标准的理论与概念,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严格遵守纪律、踏实工作、善于分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在热能装备拆装与设计实训实践中,要求以项目实践组织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互换性与测量课程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完成四类典型热能装备零件(轴套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轴类零件)的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的测量及其零件图的绘制(要求绘制手工图)。
通过实践课的强化,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的能力,同时培养其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实践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1 能源动力装置拆装实训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能源动力装置拆装实训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 毕业要求4中的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 毕业要求8中的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根据设计工作的进程,教师要讲解必要的热能装备原理,帮助学生明确任务、掌握热能转换装备的相关知识。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拆装、选择测绘方案,进行测绘。
3.拆装、测绘完成后,学生要根据拆装、测绘的全过程做出系统总结报告,按照一定格式写出拆装、测绘说明书,手工绘制出相关零件的工程图纸。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能源动力装置拆装实训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七学期,学时1周,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3。 四、考核方式
学生成绩具体根据测绘态度,测绘能力、测绘质量、工作量等几个环节进行评定,最终的评分成绩转化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优(≥90分)、良(≥80分)、
中(≥70分)、及格(≥60分)和不及格(< 60分),其中优秀成绩的比例不超过20%,良好以上成绩比例不超过60%。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由于每位学生的选题不同,将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由各位指导教师推荐相应的参考资料。
专业课程设计I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专业课程设计I
英文名称:Desig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I 学 时:2周 学 分:2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甘树坤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材料、锅炉原理等
编写日期:2006年5月
修订日期:2012年5月、2013年10月、 2015年3月
《专业课程设计I》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专业课程设计I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进行能源转换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工作流程,初步锻炼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实施方法,实现对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启蒙训练。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专业课程设计I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是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阶段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课程设计I的任务是让学生针对能源转换设备进行设计工作,综合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基础知识,并围绕能源转换设备设计来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能源转换设备的设计计算、图纸绘制工作。
为锅炉中流体的传热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为锅炉中流体的一些热物理量及参数的理解提供支持。 为锅炉流体流动计算提供支持。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锅炉原理原理 锅 炉课程设计 对锅炉设计的整个过程有总体指导的作用。
图1 专业课程设计I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专业课程设计I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毕业要求6中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能源转换过程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4.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题目 锅炉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内容
(1)课程设计任务书的主要内容有: 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 ①设计题目;
②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③给定的技术条件和相关设备资料; ④完成的工作量。
(2)课程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有: ①设计题目;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②工艺计算、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 ③强度校核。
④制造、安装、检验和维修; ⑤参考文献等。 3、课程设计要求
(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通过思考,深入专研有关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工程技术规范,能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编写设计说明书,正确绘制技术图纸等。
(4)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专业课程设计I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七学期,学时2周,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3。
课程主要内容 准备工作:确定选题和计划 查找资料 确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对初步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定,并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熟悉并掌握相关的机械特性;进行计算,绘制草图。 绘制CAD图;出图,整理说明书。 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整理,完成各授课学时 1天 1天 5天 3天 2天 课内外学时比 1:3 1:3 1:3 1:3 1:3 部分内容。 四、考核方式 评分标准应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实物的质量以及答辩情况。最终的评分成绩转化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优(≥90分)、良(≥80分)、中(≥70分)、及格(≥60分)和不及格(< 60分),其中优秀成绩的比例不超过20%,良好以上成绩比例不超过60%。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由于每位学生的选题不同,将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由各位指导教师推荐相应的参考资料。
专业课程设计Ⅱ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学 时:学 分:适用专业:课程性质:执 笔 人:先修课程:
编写日期:修订日期:专业课程设计Ⅱ
Curriculum Design of professional courseⅡ 2周 2
能源与动力工程 必修 潘凤红
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换热器原理与设计等 2006年5月
2012年5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专业课程设计Ⅱ》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本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换热器的传热设计,并能分析和解决换热器生产中的有关问题,适应科研、设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的需要。初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实施方法,实现对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启蒙训练,也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换热器课程设计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本科实践课程。它是综合运用《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等所学知识,完成以换热器传热与流动过程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换热器设备的设计计算、说明书编撰、图纸绘制等工作。换热器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所以,换热器课程设计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为换热器中流体的传热计算、换热面积的确定等提供支持。 为换热器中流体的一些热物理量及参数的理解提供支持。 为换热器选型及流体流动阻力计算提供支持。 对换热器设计的整个过程有总体指导的作用。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专业课程设计Ⅱ
图1 《专业课程设计Ⅱ》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换热器图纸的绘制 换热器管材及壳工程材料与公差 体等材料的选择工程制图专业课程设计Ⅱ 专业课程设计Ⅰ 材料腐蚀与防护不同能源转换设备设计的比较 图2 《专业课程设计Ⅱ》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3中的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
2. 毕业要求5中的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 换热器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内容
(1)课程设计任务书的主要内容有: 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 ①设计题目;
②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③给定的技术条件和相关设备资料; ④完成的工作量。
(2)课程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有:
换热器设计中的防腐选择
①设计题目;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②换热器选型、流动布置、材料选择; ③传热面积计算、结构总体设计; ④流动阻力计算; ⑤参考文献等。 3、课程设计要求
(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通过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工程技术规范,能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编写设计说明书,正确绘制技术图纸等。
(4)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专业课程设计II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七学期,学时2周,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3。
课程主要内容 准备工作:确定选题和计划 查找资料 确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对初步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定,并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熟悉并掌握相关的机械特性;进行计算,绘制草图。 绘制CAD图;出图,整理说明书。 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整理,完成各部分内容。 四、考核方式 授课学时 1天 1天 5天 3天 2天 课内外学时比 1:3 1:3 1:3 1:3 1:3 成绩考核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具体根据设计态度,设计能力、设计质量、工作量,答辩等几个环节进行评定。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推荐教材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史美中等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2. 参考资料
(1)《换热器设计》,毛希澜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压力容器设计手册》,董大勤,袁凤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专业课程设计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专业课程设计Ⅲ
英文名称:Desig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Ⅲ 学 时:2周 学 分:2
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课程性质:必修 执 笔 人:甘树坤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汽轮机原理等
编写日期:2006年5月
修订日期:2012年5月、 2013年10月、2015年3月
《专业课程设计Ⅲ》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进行能源转换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工作流程,初步锻炼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实施方法,实现对学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启蒙训练。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专业课程设计Ⅲ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是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阶段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课程设计Ⅲ的任务是让学生针对能源转换设备进行设计工作,综合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基础知识,并围绕能源转换设备设计来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能源转换设备的设计计算、图纸绘制工作。
为汽轮机中流体的传热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为汽轮机中流体的一些热物理量及参数的理解提供支持。 为汽轮机流体流动计算提供支持。 对汽轮机设计的整个过程有总体指导的作用。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工程流体力学 汽轮机原理 汽 轮机课程设计图1 专业课程设计Ⅲ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专业课程设计Ⅲ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毕业要求6中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能源转换过程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4.毕业要求7中的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题目 汽轮机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内容
(1)课程设计任务书的主要内容有: 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 ①设计题目;
②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③给定的技术条件和相关设备资料; ④完成的工作量。
(2)课程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有: ①设计题目;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②热力计算 ③参考文献等。 3、课程设计要求
(1)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通过思考,深入专研有关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工程技术规范,能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编写设计说明书,正确绘制技术图纸等。
(4)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专业课程设计Ⅲ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七学期,学时2周,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3。
课程主要内容 准备工作:确定选题和计划 查找资料 确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对初步的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定,并最终确定设计方案;熟悉并掌握相关的机械特性;进行计算,绘制草图。 绘制CAD图;出图,整理说明书。 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整理,完成各部分内容。 四、考核方式 授课学时 1天 1天 5天 3天 2天 课内外学时比 1:3 1:3 1:3 1:3 1:3 评分标准应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实物的质量以及答辩情况。最终的评分成绩转化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优(≥90分)、良(≥80分)、中(≥70分)、及格(≥60分)和不及格(< 60分),其中优秀成绩的比例不超过20%,良好以上成绩比例不超过60%。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由于每位学生的选题不同,将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由各位指导教师推荐相应的参考资料。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生产实习 英文名称:Produce Practice 学 时:学 分: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课程性质:必修执 笔 人:甘树坤、吕雪飞先修课程: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等
编写日期:修订日期:2周 2
2006年5月
2012年5月、2013年10月、2015年月
《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一、生产实习的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生产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对于同学们接触工人、了解工厂、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未来工作、扩大视野、并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感性认识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生产实习的目标是:
(1) 通过观察和分析能源动力设备各生产过程,学到本专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了解能源动力设备制造和应用的感性认识,利于对后续课程的理解。
(2) 理论联系实际,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习场所看到的实际生产技术,使用理论知识得到充实、印证、巩固、深化,既体会学到学习书本知识的必要性,又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 得到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通过实习,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积累经验,并为学生能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
图1 生产实习与各阶段课程的关系
图2 生产实习课程总体结构图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 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
3. 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4. 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5.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6 对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7.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基本要求
了解工厂发展概况,主要生产任务,生产方法及过程,进行全厂或主要参观。深入一个车间,固定在1—2个固定岗位实习、实习内容为:
(1)学习和了解本岗位所生产的能源转换设备及其主要类型、工作原理、基本构造以及主要零部件的结构与作用。
(2)深入了解所生产的能源转换机器的生产过程。对于机器,特别是要熟悉其中典型零件、材质、加工工艺,加工所需的装配工艺等,对于设备,要熟悉其主要零件的材质、主要制造工序,加工所要装备,设备的组对与装配,设备的焊接技术及设备的制造质量检验等。
(3)学习所在岗位工人师傅既技术人员的生产技术及操作技能。 (4)车间的安全技术、劳保措施、管理制度等。
(5)实习期间每个学生应完成一项个人作业。作业题目可以是:
机器的机械验算、典型零件的受力分析、局部改进设计,专题的调查研究等,题目由指导教师确定。
(6)实习期间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内容阅读图纸资料,使用说明书等;根据工厂的条件和教学要求,邀请工厂技术人员或教师做专题技术报告或进行现场教学。 (7)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按要求交一份书面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考核情况,评定学生实习成绩。考核内容包括:每日实习情况、遵守纪律和规章制度情况及实习报告水平。
三、实习安排及方式
1. 实习时间
实习安排在学完全部基础理论课、技术基础课和学习完部分专业课程之后进行。根据教学计划,在第七学期进行,实习时间安排2周,具体时间分配如下表:
计 划 内 容 入厂教育与参观 能源动力设备生产实习参观 能源动力(如电厂)生产过程实习参观 专题报告 总结、考查 实习作息时间,由厂、校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安排。 2. 实习地点
时间安排 1天 3天 4天 1天 1天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化机械厂、动力厂、国电江北热电厂等。 3. 实习方式 (1)听取报告
在实习开始时,由实习单位指派人员向学生介绍本单位情况及进行安全保密教育。 (2)组织参观
在实习开始时,组织对实习单位的参观,以了解其概况;实习期间,组织学生到相关车间进行感性认识的参观,以了解更广泛的生产实践知识。
(3)车间实习
学生在车间实习是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学生按照实习计划在指定的车间对典型产品进行实习,通过观察分析以及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
(4)阅读相关技术资料
为了深入了解能源动力设备的结构、设计、制造等,能源动力企业的生产过程,阅读大量的相关技术资料。
(5)实习日记
在实习中,学生应将每天的工作、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和图表认真填写,教师应随时检查批改实习日记。
(6)实习报告
在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提交书面的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的内容主要有:①实习的目的及意义;②工厂概况;③由设备技术员讲解典型能源转换设备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能源转换装备的功能和特性;④参观各工段工艺流程,并了解典型设备。查阅有关设备图纸,了解本专业的典型设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⑤实习的收获与体会。 四、考核方式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考查以口试和笔试的形式进行。
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态度(20%)、实习日记(40%)和实习报告(40%)的质量,确定考查成绩(按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 五、参考资料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习教程》,王立,童莉葛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学 时:学 分:适用专业:课程性质:执 笔 人:先修课程:
编写日期:修订日期:
毕业设计(论文)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16周 16
能源与动力工程 必修 甘树坤
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换热器原理、流体机械等2006年5月
2012年5月、2013年10月、2015年3月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1. 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结束阶段的一个综合学习训练培养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一个的教学环节,它既不同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又不同于实际工程设计工作。它与一般教学相同之处首先在于它也是为系统教学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不同之处则是在这个环节中,在系统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技术三方面综合特点的设计科学实践。通过设计(论文)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得到系统巩固和综合运用,并使之拓宽和深化;学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设计、计算和绘图技能及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提高查阅文献资料和总结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国家有关技术经济和相应的规范条例,为从事实际工程设计打下常规设计基础。
毕业设计(论文)一方面是一项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又是一项的创造的工作,因此,学生必须力求预见工程技术发展前景,最大限度地采用新的技术成就,最新的设计规范与标准,反映现代技术之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大胆地、创造性地工作。在设计(论文)中要在理论知识和设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而且要培养理论联系,尊重科学,勇于实践的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一丝不苟认真工作态度,对设计(论文)的全部技术结论和计算的正确性全面负责的科学态度和负责精神。
2. 在课程体系中地位、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是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
图1 毕业设计(论文)与已学相关课程的关系
图2 毕业设计(论文)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他课程中的关系
3. 对专业培养要求支撑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毕业要求中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 毕业要求1中的掌握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 毕业要求2中的掌握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所需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的相关数学、物理以及设备运行和管理知识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 毕业要求3中的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能源与动力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能源转换过程的实践学习经历,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4. 毕业要求4中的掌握具备设计和实施能源转换过程相关的工程实验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5. 毕业要求5中的掌握能源转换过程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能源转换过程综合设计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6. 毕业要求6中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能源转换过程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7. 毕业要求7中的掌握了解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毕业设计的内容
毕业设计由设计图纸、外文翻译、专题论文及说明书等几部分组成。 2、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设计图纸及要求
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设计一样,它们的区别只限于要求毕业设计只作实际设计的技术设计阶段,并绘制设备(机器)总体及部分零部件的工程图。但所绘制的设计图纸与实际工程设计图一样,必须贯彻方针、、遵守具体法规、规定、规范条例、标准,并充分利用先进经验和技术革新成果,设计者对图纸的正确性负完全技术责任。一般完成图纸数量折合零号图不低于四张。由于有的设计题目,情况特殊,图纸达不到这一数量要求,可从设计内容中其它部分增加其它工作量。其中图纸分配要求是:设计总图用总装配图代、图幅不得小于1号图。部件图所表示的部件应是从总装配图中拆出的一级部件,图幅不得大于1号图。零件图所表示的零件应是必须是从绘制的部件图中拆出的零件。零件图一般采用4号图幅幅面,最大不得超过3号图幅面。总装图、部件图、零件图,都应布满1号图幅面,不得空缺。 (2)外文翻译及要求
为做到外语不断线,不断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外语阅读能力,要求针对本设
计题目检索、翻译外文资料,在数量上翻译成中文不低于一万字。 (3)专题及要求
围绕本设计题目,按正式论文的发表要求,提交一篇专题论文。 (4)说明书及要求
毕业设计说明书是设计技术文件的一部分,相当于工程技术文件中说明书和计算书的组合。毕业设计说明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综合评述部分:概述生产过程特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设备(机器)
型式选择,结构特点及发展动态评述和专题论证部分。
②
设计计算部分:它包括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动力计算和设备机械设计计
算。借此为设备总体结构尺寸,生产能力,动力消耗,物料消耗和设备(机械0运转可靠性,耐久性提供设计理论依据。
③
设备制造检验、安装、试车、维护和安全技术说明部分:它主要包括必须
说明的设备(机械)制造、安装运转、检验维护等有关说明和需要单独编写的设备技术条件等内容。
④ ⑤
专题论述部分。
说明书目录及文献索引部分。
设计说明书应按技术文件编写规定及格式进行编写。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性质为必修课,课程开设的时间在第八学期,学时16周,学生课内与课外所用时间之比为1:3。
1、选题
毕业设计题目可根据毕业设计目的的要求和生产实际需要由指导教师提出,选择生产实际课题或模拟型课题,经教研室讨论通过,并报系审定批准后确定。选择实际课题密切结合教学,生产和科研需要,根据实际课题的特点,有时在全面训练方面可能不足,但应注意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设计之可行性。如属模拟型课题,则应力求题目有典型性,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满足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
2、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向学生下达的学习和设计任务,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按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填写,并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实习前发给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书是按教学计划要求,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学习和设计指示性文件,不经教研室同意,任何人不得改动。毕业设计任务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设计题目名称
(2) 设备(机器)生产能力及规格 (3) 设计原理依据
(4) 设计内容及图纸数量、内容要求 (5) 外文翻译、专题论文内容及要求 (6) 规定的完成设计的起、止日期及指导人
3、设计时间的分配
设计时间的分配,应根据设计题目而定,一般约为:
课程主要内容 设计及计算部分 外文翻译、专题论文 制图 编写设计说明书、答辩准备、答辩 四、考核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以《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为依据。评分标准应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设计报告(论文)和图纸、实物的质量以及答辩情况。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应由指导教师、评阅人和答辩成绩(百分制)综合构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阅人评定成绩*10%+指导教师评定成绩*40%+答辩小组评定成绩*50%,最终的评分成绩转化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优(≥90分)、良(≥80分)、中(≥70分)、及格(≥60分)和不及格(< 60分),其中优秀成绩的比例不超过20%,良好以上成绩比例不超过60%。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由于每位学生的选题不同,将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由各位指导教师推荐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参考资料。选题原则:毕业设计题目可根据毕业设计目的、要求和生产实际需要由指导教师提出选择生产实际题目或模拟题目,经教研室讨论通过,并报系审定批准后确定。选择实际题目应密切结合教学、生产和科研需要,根据实际课题的特点,有时在全面训练方面可能不足,但应注意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设计的可行性。如是模拟型课题,则应力求题目有典型性,有利与培养学生,满足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授课学时 5周 2周 6周 3周 课内外学时比 1:3 1:3 1:3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