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代位权制度的基本规定
1999年3⽉15⽇通过的《中华⼈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怠于⾏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造成损害的,债权⼈可以向⼈民请求以⾃已的名义代位⾏使债务⼈的债权。”这表明代位权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终于得到了确⽴,使代位权制度从以往学者的理论中⾛进了社会⽣活。过去,我国民法未就债权⼈代位权加以规定,代位权诉讼在⽴法和司法实践中亦未被认可。1992年最⾼⼈民《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三百条规定:“被执⾏⼈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享有到期债权的,⼈民可依申请执⾏⼈的申请,通知第三⼈向申请执⾏⼈履⾏债务。该第三⼈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在通知指定的期限内不履⾏的,⼈民可以强制执⾏。”这种关于“代位执⾏制度”的规定可以说是使债权⼈代位权在强制执⾏实践中率先得以运⽤。此后,随着理论界对代位权研究的逐步深⼊与成熟,以及现实⽣活中为债权⼈提供更加周密⽽细致的保护的迫切需要,1999年3⽉15⽇通过的《中华⼈民共和国合同法》⾸次在⽴法上正式确⽴了债权⼈代位权。该法第73条明确规定:“因债务⼈怠于⾏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造成损害的,债权⼈可以向⼈民请求以⾃已的名义代位⾏使债务⼈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的除外。”。为了将这⼀原则性规定进⼀步细化,《最⾼⼈民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合同法〉若⼲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条⾄⼆⼗⼆条⼜对代位权诉讼的具体运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其第⼆⼗条明确规定,“债权⼈向次债务⼈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民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的,由次债务⼈③向债权⼈履⾏清偿义务,债权⼈与债务⼈、债务⼈与次债务⼈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我国现⾏法律规定债权⼈的代位权,是指当债务⼈不积极⾏使⾃⼰的权利⽽危及债权⼈债权的实现时,债权⼈以⾃⼰的名义代替债务⼈直接向债务⼈的债务⼈(第三⼈)⾏使权利的权利④代位权通常应符合以下条件,始能成⽴。(1)债务⼈须享有对于第三⼈的权利债务⼈享有对于第三⼈的权利是代位权成⽴的基础条件,如果债务⼈不享有对于第三⼈的权利,也就没有什么权利可供债权⼈代位⾏使,也就谈不上代位权。应当注意的是,并⾮所有债务⼈对第三⼈的权利都能成为代位权⾏使的对象,通常能为债权⼈代位⾏使的债务⼈的权利是⾮专属于债务⼈⾃⾝的财产权利。根据《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这种财产权利仅限于到期限债权,及未到期债权都不能包括在内。(2)须债务⼈怠于⾏使其权利。所谓怠于⾏使,是指应当⽽且能够⾏使权利却不⾏使。所谓应当⾏使,是指若不及时⾏使权利,权利就有可能消灭或减少其财产价值。例如债权因长期不⾏使将可能因时效届满⽽消灭。所谓能够⾏使,是指债务⼈不存在任何⾏使的障碍,他完全有能⼒由⾃⼰或通过代理⼈去⾏使权利。怠于⾏使权利的表现主要是根本不主张权利或迟延⾏使权利。如果债务⼈已经向其债务⼈提出了请求,或者已经向提起诉讼,则不能认为其怠于⾏使权利。如果其向起诉主张权利⽽被判决败诉,在此情况下,债务⼈对第三⼈的权利已不存在,因⽽债权⼈不得⾏使代位权。(3)须债务⼈怠于⾏使权利的⾏为有害于债权⼈的债权。代位权主要是在债务⼈怠于⾏使已到期限的债权,债权⼈为保全债权⽽⾏使的权利。因此怠于⾏使权利必须影响到债务⼈的责任履⾏、有害于债权⼈的债权,否则债权⼈不能⾏使代位权。应当指出,在债务⼈与其债务⼈之间的关系中,如果债务尚未到履⾏期,则不发⽣债权⼈的代位权。在这⼀点上,代位权不同于撤销权。撤销权可以在履⾏期到来之前由债权⼈⾏使,因为在履⾏期到来之前债务⼈实施不当处分财产⾏为,减少了债务⼈的债务财产,已经表明债务⼈在履⾏期到来后不能清偿债务。因此,应允许债权⼈在履⾏期到来之前⾏使撤销权。否则,债权根本得不到保障。但是,对于代位权的⾏使来说,在债务⼈与其债务⼈的关系中,债权⼈能否⾏使代位权,要考虑债务⼈与其债务⼈的关系中债务是否到期的问题。如果履⾏期尚未到来,债务⼈不能向他⼈主张权利,债权⼈也不能代债务⼈⾏使权利。如果允许债权⼈⾏使代位权,
店铺温馨提⽰:
《民法典》⾃2021年1⽉1⽇起正式施⾏,《合同法》《担保法》同时废⽌。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债务问题# 点击这⼉#进⾏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店铺债权债务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