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PJ’CCPVD February 2012。Vol。20 No.2 ・短篇论著・ 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吴瑞 【摘要】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给予持续强心、噻嗪类利尿剂及其他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卡 托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 效率66.7%,观察组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对 照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 反应发生。结论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使用方便 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缬沙坦;卡托普利;心力衰竭;治疗 【中图分类号】R 541.6【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5971(2012)02—0246—02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搏出与静脉回流及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给予持续强心、噻嗪类利尿剂及其 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导致心肌 收缩能力减弱,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无法满足机体的需 要,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其发生可能与缺血 他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 12.5mg,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40mg, 1次/d。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卡托普利和缬沙坦 用量,加至靶剂量时问为1~2周,增加卡托普利至25mg,3 次/d,增加缬沙坦至80mg,1次/d。连续治疗4—6周后超声 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出院后继续规律服药4—6个月,复查超 声心动图,观察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 1.4疗效标准参考陈志娟的相关标准进行 ,略有改动。 即:治疗6周后,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达1级或改善2级 以上为显效;心功能改善I级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 性心肌损害、心肌炎及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等原发性 心肌损害及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等心脏负荷过重有 关。临床以利尿剂、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阻滞剂、B一受体阻滞 剂、强心药等药物治疗为主。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5月一 2010年8月收治的6O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缬沙坦联合卡托 普利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I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5月 010年8月收治的 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方法计学意义。 2结果 60例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1~84岁,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 平均57.5岁;其中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5例,扩张 型心肌病l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纳入标准:(1)患 者为扩张型心肌病、原发性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 采用x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 脏病。(2)经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病史在半年及以上,均 未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治疗。(3)纽 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Ⅱ一Ⅳ级。 (4)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低于40%。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不稳定 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4个月以内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 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 66.7%,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 9o%。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前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 缩末期容积(LVESV)、LVEF分别为(185±28)ml、(128± 察者,每组各3O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情况 具有均衡性。 26)ml、(31±9)%,治疗后分别为(161±24)ml、(99± 25)ml、(40±lo)%;观察组治疗前LVEDV、LVESV、LVEF 1.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有疲劳、乏力症状,部分可见呼吸 困难、急性肺水肿。部分患者可有长期胃肠道淤血,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查体可见心脏扩大,颈静脉充 盈及搏动,肝脏肿大及压痛等。肝浊音界增大,:Y.-F肢呈可凹 性水肿。胸部x线片提示肺野有密度不均,边缘不清的阴影 分别为(182±30)ml、(127士30)rnl、(32±8)%,治疗后 分别为(161±25)ml、(101±27)ml、(38±11)%。观察组 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LVEDV、LVESV、LVEF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O.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发生。 3讨论 及广泛间质纤维索条状改变。 作者单位:726300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医院 心力衰竭为常见的严重临床综合征,目前已达成采用阻滞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l2年2月第20卷第2期 ・247・ ・短篇论著・ 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患者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马静雯 【摘要】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老年患者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 CC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O例),治疗组用丹红注射液40ml/d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 注射液20ml/d治疗,观察住院期间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结果丹红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 射液均对CCCI患者具有改善作用,为治疗CCCI的有效药物,丹红注射液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症状积分的有 明显的改善。丹红注射液组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 老年患者CCCI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丹红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 74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5971(2012)02—0247—02 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位居前三 CCCI等 。丹红注射液能够明显缓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改善 位,目前在我困城市居民中已位居死因首位。脑血管病具有发 脑缺血情况,且在临床应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和毒副 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 作用 ,为治疗CCCI的高效、安全的理想药物。 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困内外医学家经大量研究发现, 1资料与方法 在“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病前期都曾长期有慢性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CCCI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 脑供血不足(CCCI)的存在,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那么很 34例,年龄6O一76岁,平均73.2岁。诊断标准:(1)临床 可能引起“老年痴呆症”和“脑梗死”的发生。 此,CCCI 表现为头重、头晕、头痛、耳鸣等自觉症状波动性消长;(2) 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杀手”。如何能改善CC— 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眼底动脉硬化改变;(3)颅脑CT未见 cI病人的症状,延缓其发生、发展,已成为临床医生所关心 血管性器质性改变;(4)TCD或DSA提示脑灌流动脉有闭塞 的一个问题。丹红注射液是把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 或狭窄;(5)年龄>60岁;(6)脑循环测定仪提示血流降 的复方制剂。功效为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临床用于淤血闭阻 低;(7)排除引起上述自觉症状的其他疾病 。将患者随机 所致的胸痹及中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o例,两组年龄、性别具有均衡性。 1.2方法两组都给予常规维持水电解质平稳、营养支持等 作者单位:223800江苏省宿迁市,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 治疗。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医院 40IIl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 中静脉滴注,1 BC/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fIll加入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的治疗侧率共识。有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ACEI、血管紧张素(Ang)II受体阻滞剂或拮抗剂、醛固酮受 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体拈抗剂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减轻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 J。 1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缬沙坦为非杂环类Ang I受体拈抗剂,可高效特异性地与 579. AT1结合,阻滞Ang I受体亚型,拈抗Ang I导致的血管损 2陈志娟.缬沙坦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8例[J]. 害,改善心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平衡,可有效预防靶器官 广西医学,2010,32(8):949—950. 受损害。卡托普利为ACEI类药物,可抑制Ang I而发挥对肺 3 刚丽.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观察[J]. 心病的治疗作用。但存在Ang I逃逸现象及Ang I形成旁路问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4):393—394. 题而无法完全阻断Ang I的作用,不能阻止肺心病患者心力衰 4张强世,胡嫦娥.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慢性结核源性肺心病心 竭的进行性发展。两药合用可有效减少卡托普利缓激肽降解作 力衰竭的疗效比较[J].世界感染杂志,2004,4(4):396— 398. 用,克服卡托普利的Ang I逃逸现象及无法阻断旁路系统形成 (收稿日期:2011—09—03) 的不足,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