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中职教育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加之中职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中职学生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新时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运用积极心理学强化中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本文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有关内容探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积极心理学 0.引言
当前,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但许多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中职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中职生就业压力大,同时中职生升学压力也较大。在较大的就业压力与升学压力下,中职生很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中职需要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尝试利用积极心理学内容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提高教育效果,使学生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以及各种压力。
1.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中较为消极的部分,其中就包括了群体角度下消极、负面的组织系统对人类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对中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就需要教师以及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营造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应该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并且完善校园管理制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坚持育人为本、贴近职业、贴
[1]
近学生的原则,强化校风校纪建设,鼓励班集体、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国庆日等重大节日开展庆祝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例如在端午节开展“端午节”民俗民风知识讲座,鼓励学生制作端午节主题的板报,经各班级整理后在学校文化长廊张贴展示,在下午还可以组织纪念屈原以及经典诗文朗诵会、抬轿子等优秀,区域活动包括包粽子比赛、编制“长命缕”比赛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与。此外,中职学校也应该重视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张贴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以及劳动模范画像、语录等,同时加大逃课、损坏公物等对校园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科任教师也应该积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在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采用柔性管理的思想管理学生,在班级当中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用积极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客观的心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2.分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职生一年级学生SCL-90总平均分≥3分人数百分比为9.9%,二年级学生SCL-90总平均分≥3分人数百分比为23.3%,三年级学生SCL-90总平均分≥3分人数百分比为29.2%,从这一项数据来看,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年龄的中职生面临着不同的困扰,这就意味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要严格分阶段、持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保证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该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注重通过多种活动与方式帮助学生达成积极的心理体验,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3]。例如,中职一年级新生对于新的校园生活与新的学习内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同时也会有不适应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例如强烈的好奇心、快乐等情绪,注重对新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的疏导上,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压力,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注意将学生的积极人格地养成贯穿始终,健康人格是中职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乐观、向上等积极的人格特性在所有人格特性中起着最关键地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积极的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针对中职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幸福、快乐等积极属性的词语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
3.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符合中职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与内容都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开展的。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心理小游戏、心理情景剧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或透过情景剧了解自身心理状况,提高中职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心态与品质。例如,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改善人际关系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在这一环节可以先让班级内同学之间相互进行自我介绍,在学生熟悉同伴后,通过大风吹、滚雪球等方式帮助学生适应集体活动氛围,再通过优势大转盘的活动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可以让学生将与自己符合或可以培养的积极品质写下来。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与学习建立自信需要具备的社交技巧,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经验,逐步引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同伴的性格、兴趣、积极品质等,可以设计“戴高帽”、同伴画像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同伴认知,引导学生学习同伴身上宽容、乐观等积极的品质,提高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相应的积极心理暗示,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结语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尝试新理念、新方法, 将积极心理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为中职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分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多样地课堂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琴琴. 刍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 新作文:教研, 2019, 000(012):1.
[2]尹玉辉.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 000(022):27-34.
[3]谢璐, 苏利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 新课程研究(中旬-单), 2019, 000(003):36-37.
参考文献较少,内容过于空洞,缺乏具体实例和数据,望写手在以上几方面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