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京大学创新三大典礼,提升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

北京大学创新三大典礼,提升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

来源:百家汽车网


成果标题:创新三大典礼呼应时代主题,提升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

报送单位:北京大学

摘要: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其中的大型典礼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但传统典礼却相对时代而言存在一定不足,具体为:在工作目标方面,延续多年的传统典礼过于偏重维持校园秩序的政治性目标,越来越滞后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下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方面,传统典礼的开展主要依靠狭义的学工系统,越来越滞后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理念的客观要求;在贯彻途径方面,传统典礼内容单一、过于形式化,越来越滞后于当代学生群体青春阳光的身心特点。同时,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和育人对象也发生了显著变化,“80后”、“90后”的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拒绝单纯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偏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色彩的活动。为此,北大以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教育主题,发掘开学典礼、奖学金典礼和毕业典礼三项大规模典礼的育人资源,将呼应时代主题和传承大学精神相结合,有效升华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目标与思路

• 一、科学研判、准确定位,工作理念清晰,思路明确

• 自2004年16号文件出台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但许多传统

的典礼活动却在工作目标、组织管理和贯彻途径等诸多方面未能体现出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主要体现为:在工作目标方面,延续多年的传统典礼过多偏重保持校园形象

1

和维持校园秩序的政治性目标,越来越滞后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下对受教育者自身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方面,传统典礼的开展主要依靠狭义的学生工作系统(通常包括学生处和共青团及其相应院系层面组织),越来越滞后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理念的客观要求;在贯彻途径方面,传统典礼内容单一、形式化特点突出,越来越滞后于当代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 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和育人对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也发生了显

著变化,主要体现在“80后”一代成为校园学生的绝对主体,“90后”一代也逐渐进入校园,这一代大学生的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他们自然地拒绝和排斥单纯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更偏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

• 基于上述判断,北京大学自2004年全面启动“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

以来,深入贯彻落实16号文件的精神要求,高度重视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和毕业典礼三项大规模典礼在塑造校园文化、开展思政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积极探索典礼创新的新途径,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着力发挥大型典礼活动营造气氛、引导学生情感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北京大学成才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 在具体工作中,北京大学紧密结合的教育方针、国家的人才需求和教育主体特点

的变化,明确了以下工作思路:克服传统典礼说教性强、影响力弱、教育性差的缺陷,以富于时代性和教育性的内容感化人、影响人;调整传统组织方式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工作模式,以系统整合、统筹协调的原则搭建工作框架;改变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的表达方式,以融合多种元素、交融多种形式为依托创新典礼活动。

• 实施方法与过程

2

• 二、创新传统、整合资源,工作方式新颖,形式多样

• 在基于对大学基本精神和时代育人主题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积极整合工作资

源,创新教育方式,为三大传统典礼注入了新活力,为创新校园文化工程积累了新经验。

• 1、开学典礼创新

• 以爱校荣校教育为主线,强调北京大学矢志于国家发展的精神传统,着力培养学生的

整体身份认同,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为学生开启全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 共同唱《燕园情》,传承爱国传统。在开学典礼上,北京大学合唱团教新生集体学唱

《燕园情》。这首作于1952年的著名校园歌曲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北大人,让新生的爱校情感在合唱中得到升华。

• 集体佩戴校徽,定格北大烙印。与以往开学典礼不同,北京大学不再只把校徽单发给

新生,而是通过一场仪式让全体学生共同戴上校徽:台上的校领导为学生代表亲自佩戴校徽,台下的全体同学们则自己同时佩戴校徽。这一设计增加了典礼的仪式性和庄严感,加强对“北大人”的身份认同感。

• 播放入学视频,感受母校关怀。在开学典礼上,学校专门为新生制作的DV短片让大

家共同回顾了初入燕园、新生报到、住进宿舍、认识同学、组建班级等新生生活的点点滴滴,真实感人的镜头、多媒体的表达手段,有助于增强典礼现场的互动效果,调动了全场的情感共鸣,形成了和谐友善、集体上进的文化氛围。

3

• 嘉奖在校学生,鼓励新生争优。开学典礼革新以来,北京大学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力度。在开学典礼上,北大通过隆重表彰“大学生士兵”高明、为国家和学校争得荣誉的数学建模团队等一批优秀个人和团体,为广大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深刻认识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鼓励他们挑战自我、争创佳绩、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 2、奖学金颁奖典礼创新

• 以励志成才教育为主线,强调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时代要求,通过大规模、集中性

的庆典活动,着力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意识,树立发奋图强、追求卓越、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系统整合工作资源。北京大学改变以各奖项为单位分散举行典礼的传统模式,重新整

合学生工作资源和社会资源,邀请所有设立奖学金的社会名流、知名企业与获奖学生共聚一堂,召开规模盛大的全校奖学金颁奖典礼,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 齐呼获奖荣誉口号。在革新后的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北京大学增加了获奖学生集体呼

喊口号的环节。当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上台领奖时,在观众席上该项奖学金的所有获奖学生全体起立,高声呼喊荣誉口号,持续渲染获奖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励广大学生努力进取。

• 激发感恩奉献意识。北京大学着重通过大规模的奖学金颁奖典礼激发学生的成长感

恩、奉献社会的意识。设立奖学金的个人以及单位代表济济一堂,应邀出席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典礼。北京大学通过介绍各项奖学金的设立者和设立过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成功人士和著名企业的成功之道和奉献精神,加强获奖的优秀学生成才报国、奉献社会的意识和信念。

4

• 3、毕业典礼创新

• 以感恩奉献教育为主线,强调北大学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着力激发学

生眷念母校、感恩师长、爱岗敬业、报效祖国的精神状态和志向追求,为学生步入全新的人生道路、投身时代发展的大潮奠定基础。

• 身着学位服,穿过学位门。传统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本科生是不穿学位服的。在创

新后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以院系为单位分别走上典礼舞台,身着学位服,依次穿过精心装点的学位门,校领导和导师代表为每一名毕业生拨穗,祝贺他们顺利毕业。这项安排增强了毕业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台上与台下的互动效果。拨穗的那一刻,与师长合影的瞬间,让毕业生深深感受到对母校的眷念之情、对师长的感恩之心。

• 师长家长现身,抒发感恩情怀。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家庭和学校合力作用的结果。让

学生懂得老师和父母的关怀和牵挂,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能够从深层次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也从根本上树立起了毕业生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为此,北大创新的毕业典礼选择了教师代表和父母代表,在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之际说出对他们的嘱托和祝福,图书馆管理员、教务员、楼长等普通的职工代表也走到台前,将美好的祝愿献给所有的毕业生。每到此时,许多毕业生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 播放专题短片,回顾成长历程。在革新后的毕业典礼上,北京大学播放为每一届毕业

生精心制作的专题短片。初到燕园的喜悦、军训场上的磨练、图书馆中的刻苦、运动场里的矫健,点点滴滴描绘出了同学们成长的经历。非典时期大家共渡难关,申奥成功全校群情激越,王选辞世师生同寄哀思,专题短片中一幕幕感动的场景让毕业生们重新回味成长的时光,怀念母校,感恩师长。

5

• 呼喊毕业口号,表达爱国豪情。学校安排同一院系的毕业生集中落座在一个区域,由

校长宣读对他们的授予学位决定。每当校长宣读完对某院系毕业生的授予学位决定后,该院系同学都会集体起立,一起喊出精心设计的院系毕业口号,或表达走向社会的豪迈之情,或表达对院系的依恋之情,或彰显自身的某种特别气质。其他院系的毕业生则会为他们送上热烈的掌声。在这样的时刻,北大毕业生爱校荣校、凝聚团结、志向高远、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得到激发。

• 播放原创电影,回味校园生活。毕业典礼革新后,毕业生自己创作的毕业电影成为全

校师生关注的焦点。北大学生每年自己拍摄、剪辑、制作毕业影片,充分调动了毕业生参与毕业典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毕业原创电影是毕业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是丰富校园文化的精彩一笔,也体现了北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支持和鼓励。毕业生自己创作的毕业电影,内容贴近生活,情感真实诚挚,最能够把毕业典礼感恩、回味、留念的气氛推向高潮。

• 工作成效与经验总结

• 三、持续推进、讲求长效,工作成效显著,认同度高

• 自首次创新三大典礼以来,北大以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工作,经过实践验证的创新作法

已经上升为全校性、制度化的工作安排,获取了持续开展的制度保障,逐步构建了工作的长效育人机制,赢得了在校学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和一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创新工作成效和育人实效。

• 1、构筑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6

• 在典礼创新中,北京大学构筑了各工作系统统筹联动、各司其职、各善其事的新机制,

使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部、基金会、基层院系组织等部门、团体的工作资源和工作力量得到有机整合,减轻了在条块分割状况下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创造了部门联动、全面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 2、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 在典礼创新中,北京大学整合了多种教育形式,挖掘了多种教育资源。不仅增添了爱

校荣校、励志成才、感恩成长的庄重仪式,还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和表达方式,整合校内外的有效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不但使典礼现场洋溢着青春活泼的良好氛围,而且形成了校内校外、学校社会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

• 3、取得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效

• 在典礼创新中,北京大学着力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感恩师长、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报效祖国的精神状态和志向追求,取得了传统典礼活动所无法实现的教育效果,参与典礼的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朋友对创新举措倍加肯定。很多同学为开学典礼上同带校徽、齐唱校歌的那一刻倍感自豪,为奖学金颁奖典礼上众多捐赠人的助学之举感佩不已,为毕业电影同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汗水与成功流下感动的泪水。在规模盛大的典礼中,学生不仅自己深受感动和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积极的参与主动发挥了教育的功能,扩大了典礼活动教育作用的影响范围,取得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效。

• 四、以人为本、贴近实际,有效整合资源,持续创新

• 北京大学在三大传统典礼创新方面所作的努力,一方面巧妙地落实了精神和时代

7

要求,另一方面则同时赢得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其中更贯穿了对大学精神的把握和传承,育人效果斐然,其中有若干经验可以总结提炼。

• 1、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

• 典礼创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据“80后”学生的成长状况和思想状态,坚持以学

生为本,以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实际的工作形式,丰富三大典礼的内容和表现手段,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充满青春活力的庆典。创新后的三大典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目标追求,有效引导学生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增添了校园文化中青春跃动的时代旋律。

• 2、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 在创新三大典礼的过程中,北京大学有效整合学生工作系统、宣传系统、教务系统等

工作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典礼环节中的教育作用,统筹安排,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凝成教育合力,给予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启迪和鼓励,形成了爱校荣校、励志成才、成长感恩的校园文化积极氛围。

• 3、坚持与时俱进,工作持续创新

• 北京大学近三年持续进行典礼创新探索,积极开创了全新的工作局面。这其中包括,

增添新的活动内容,加强和参与学生的互动,活跃典礼气氛;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创新典礼的活动形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三大典礼分别在学期初、中和末期举行,形成滚动式、持续性的教育模式,彰显了教育效果的“叠加”效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力度。这再一次证明了北京大学“常为新”的历史传统,再一次表现出北大学生

8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创新的鲜明特点。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