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赵全备 肖红雨 高健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1984年鲁健骥先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自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大幕开启。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戴曼纯(2000)指出词汇的习得是一个终生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一种语言(如英语、汉语等)的全部词汇,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
目前,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认知过程研究、理解性词汇知识与产出性词汇知识以及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引入与介绍等方面。我们考察了2000年至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的32篇相关文献,其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各3篇,比例均为 9.37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认知过程研究16篇,比例为50%,理解性词汇知识与产出性词汇知识6篇,比例为18.75%,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引入与介绍4篇,比例为12.5%。
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关注不同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如房艳霞(2018)认为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口语词汇产出的流利度、准确度,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过词汇的再认和产出。洪炜(2013)认为发现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和保持近义词的习得。此类研究多考虑学习者自身因素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随着语料库技术的逐步发展,语言资源逐渐发展,统计手段逐渐完善,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量化研究愈来愈得到关注,如郑丽娜(2015)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考察英语背景学习者对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的习得情况。杨素英(2016)使用语料库对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体标记“了”和“着”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此类研究以中介语语料库为依托,通过对相关要素或特征的统计探讨词汇习得的偏误和发展过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认知过程研究多采用心理学研究范式,赵杨(2011)利用多项选择测试手段,考察韩国学生汉语词习得情况,认为韩汉词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分度是影响习得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多角度的解释。赵静(2015)采用看图写句子和限时合乎语法性判断的方
式调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对汉语心理动词的中介语表征和加工效率。侯晓明(2018)运用元分析方法对汉语二语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进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实验验证词汇习得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詞汇的理解与产出属于词汇加工的不同过程:词汇的理解是信息输入和接受的过程,加工的结果是通达语义;词汇的产出由词义开始,加工的结果是语言输出。第二语言词汇的理解与产出的研究集中在理解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上,张江丽(2018)在自建笔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进行了考察,并与《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词汇对比,分析产出性词汇量与语料覆盖率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引入与介绍。包括对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在词汇量测量、词汇发展模式、词汇学习策略、词汇知识等方面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对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发展过程、词汇习得研究过程的介绍。这些理论知识的介绍与讨论为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早期的主要以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为主,较少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随着研究重点转移到学习者的认知过程,采用实验研究方法进行的因果关系研究逐渐增多,逐渐出现了实验研究代替偏误分析的研究趋势。 (二)研究视角从汉语语言系统到学习者认知过程
早期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较多地以来语言学阵地,研究视角往往是汉语语言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等,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注重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2]房艳霞.提高语块意识的教学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18.
[3]洪炜.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近义词教学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3. [4]侯晓明.俄语二语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元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8.
[5]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 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高等学校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体系的逻辑建构与理论补充”,项目编号:201710231022。
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现代汉语折中认知构式动态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6YYC08。
作者简介:赵全备、肖红雨,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在读。 高健,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