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

浅谈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06月(下旬)第10卷第18期总第251期浅谈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陈劲达1崔泰琰1姚腾飞2(1.黑龙江省大庆市电业局,黑龙江大庆163458;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管道分公司,河北廊坊065000)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力措施,并针对供电企业可靠性管理评估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做好可靠性管理工作的具体解决方案。关键词: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1.18.030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themainfactorswhichaffectedthereliabilityofpowersupply,andputforwardmeasurestoimprovepowersupplyreliability.Keywords:Powersystem;PowerSupplyReliability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能产生直接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必须在电网投资成本和电网可靠性两个方面之间寻找到最优平衡点,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并保证用户的生产、生活需求。供电可靠性指电力系统遵照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和额度,不间断地为电力用户提供电能的能力度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国家对电力的需求逐日剧增。配电线路承担着为城乡供电的重要责任,也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1影响因素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常见因素主要为以下三个:用户密的安装情况成反比。电气设备长期处于高电压和强电场作用下,电气绝缘是一项重大问题,这也是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旦绝缘问题出现隐患,不仅影响正常的供电用电,更易引发重大事故。(1)绝缘故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变压器绝缘故障;电压、电流互感器绝缘故障;电力电缆绝缘故障。这其中引发绝缘故障的主要因素是设备老化,密封不严,容易受外界异物侵蚀,使设备丧失绝缘能力,其中以高压电流互感器最为关键。因为电压电流互感器属于电气设备的核心部位,承受负荷最大,老化速度快,而高压电流互感器的绝缘为电容均压结构,高压引出部件,特别是60kV及以上的高压套管均采用绝缘材料为油浸材料和胶纸材料电容型结构,密封效果不是很好,运行时进水受潮这种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百分之三十。(2)由于电气设备进行的是能量的转换和传递程序,发热因素。对电气设备的破坏性极大,热故障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中起到关键性作用。(3)设备机械故障主要有电气设备的振动、磨损、疲劳等,特别是电机的故障。2采取措施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处理。度和分布,非故障停电以及线路故障率和故障修复时间。用户密度为每单位长度所接用户的数量。由于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的用户负荷不同,因此各回线路上的用户密度通常各不相同。为了估计接线方式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可以采取平均密度。对于同一接线方式,按照现行供电可靠性指标,用户分布情况为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配电质量服务指标。根据用户分布模式分析,大部分用户分布在线路前端,则线路的中、后段故障可通过分段断路器来隔离,因此前端线路可保证恢复运行。造成非故障停电的因素包括35kV及以上的输变电线路或变电站检修、改造、预试和配电网改造检修。当35kV及以上的输变电线路架设跨越时,要求配电网配合停电。变电所发生主变过载、设备改造检修时,也都会导致配电网停电。绝大多数配电网都长期在露天下运行,极易发生线路故障。线路故障通常是因为绝缘损坏、自然劣化、雷害等因素造成。绝缘损坏是指高空落物和树木等与线路的安全距离不足而造成的故障,与线路的沿途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绝缘损坏率通常与线路长度成正比。自然劣化引起的故障与线路材料、设备有关,对于同一类材料和设备,自然老化率与线路长度为正比。雷害所造成的故障与避雷器的安装有关,雷害故障率通常与避雷器自身故障率成正比,而与避雷器收稿日期:2011-04-19修回日期:2011-05-14作者简介:陈劲达(1983-),助理工程师。首先,建立完备的供电可靠性管理制度。供电企业应成立供电可靠性管理小组,编制科学的供电可靠性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供电可靠性的目标管理。每个季度对运行数据做可靠性分析,并撰写报告,以指导下季度的工作;合理安排停电开关,做好预停电计划,尽量采取综合停电模式,以最大限度减少非故障停电次数。针对配电线路中容易发热的部位进行编号建档并落实责任管理;建立详细的巡视记录,按轻重缓急的原则为查处的缺陷安排检修计划;做好防雷措施,尽量普及对防爆脱离型成氧化锌避雷器的应用;经常针对防雷装置引下线和接地体的锈蚀情况进行检查,检测密封开关、变压器、接地电阻、计量箱接线柱。缩小停电范围,进一步完善配电网网架。其次,根据经济优质、安全可靠等原则考虑配电网的优化,调整陈旧的配电模式,改善配电网结构,逐(下转第61页)62科学管理研院所长期处于象牙塔中,进行的科学研究多是为了学术发展的需要,而较少考虑与现实的结合。因此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展开技术合作,需要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同时合作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否则进行的研究可能又回到老路上去了。至于合作的模式,由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有自己的行为模式,选择一种适合各方的,特别是符合高校、科研院所自身发展规律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益。激励机制主要就过去高校、科研院所对应用研究的重视不够,对搞应用研究的人员支持不够而言的,希望通过这个指标体系的设置检查高校、科研院所对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重视和决心。4.3.2合作科研合作科研部分设计了“横向课题数”、“横向课题经费占总科研经费比重”、“参与合作科研的人员素质”和“合作科研成果数”四个评价因子。其中,前两个评价因子主要考察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投入程度。第三个评价因子主要考察科研人员的素质水平对合作绩效的影响程度;第四个评价因子考察高校、科研院所对省部产学研重视程度及投入产出的关系。4.3.3合作绩效合作绩效包含两个评价因子“成果转让率”和“技术创新收入”。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如果不能转化为商品,不能产业化,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用“成果转让率”来考察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亲密程度。“技术创新收入”包括技术转让和专利出售的所得,是开展省部产学研合作是否成功有效的重要依据。4.4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双向管理考虑到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运行有赖于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因此将此部分作为一个因素考察。综合考虑理论研究与现实情况,特从“组织保证”、“规章制度”、“协调与监督”、“基地建设”四个方面考察合作组织的健全程度、合作运行的顺畅程度,制度的完善程度以及基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省部产学研合作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合作评价机制能否有效地进行评价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为使我国的省部产学研合作沿着健康的道路深化发展,需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从省部产学研合作相关规章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做起,不断完善省部产学研合作评价机制,使省部产学研合作评价机制真正起到促进合作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以诚相待,最终实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参考文献:[1]雷雨.省部产学研合作展五年创新成果[N].南方日报,2010-7-27.[2]陈劲.新形势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21.[3]毕世宏,王健.先发地区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2(4):81~84.[4]黄泽霞.重点大学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7:27~28.[5]赵晨光.产学研知识网络构建于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44.(上接第62页)步实现“手拉手”环网配电,为重要用户采取“双电源”或“三电源”配电模式,保持线路配电半径适中。合理的网架结构能有效对停电线路进行转供电。最后,采用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配电系统中采取计算机监控和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提高供电可靠性,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配电系统的各领域都在发展不同程度的自动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是其总趋势。在东部发达地区所采用的配电管理系统是基于能量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具备数据采集与监视、自动绘图与设备管理、负荷管理控制、工作顺序管理以及网络分析等功能。3发展趋势(1)综合性:信息化对各种产业最大的影响就是进行产业整合,采取综合管理。未来电气设备诊断纳入信息化体系,诊断技术必定走向综合化,即将各种电气设备运行情况参数整合到一个数据中心,通过一个远程终端进行监控,无论发热故障、绝缘故障或者机械故障均能同时进行监测,在电气设备中安装数据终端,并且将各个设备终端数据整合到一个个状态数据服务器,再将各个服务器与监控终端进行链接,就可以方便快捷,随时随地进行监测、诊断,就好比为电气设备建设一个远程诊断医院,使电气设备诊断走向人工智能化。(2)针对性:电气设备诊断的信息化,与传统的诊断方法比起来,针对性更强,而且更加快捷。发电机组、变压器、输电线路,各处的状态数据除与总控室的数据终端相连,还有各自数据服务器,能快速针对各自不同的故障形态进行针对性地诊断,形成及整合有的完备的诊断体系。(3)快捷性:信息化之后的电气设备诊断一般只需监控终端数据就行,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力,形成人工智能体系。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即是快捷,各种数据终端第一时间上传到总数据库,同时可以与相关专家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随时咨询个别复杂故障处理问题,方便快捷进行电气设备的诊断。参考文献:[1]陈文高.配电系统可靠性实用基础[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2]陈化钢,张开贤.电力设备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9.[3]俞振华,李伟成.电力设备故障诊断[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4]徐大可,李言明.人工神经网络在电力设备故障诊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9,6.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