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916103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杨丹,王晓红湖南怀化,(怀化学院,418000)然后提出了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策略,包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括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相促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能力评价关键词: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2019)16-0172-02实行教师资格自2011年国家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至2015年教育部颁布证考试试点,《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正式实行全国注册暂行办法》,教师资全面展开,这一举措意味着高校师范统一考试(以下简称为“国考”),毕业生不再能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取证书[1]。公共教育学课程作为教师资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概念性知识较对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教育教学现实问题多,的能力要求较高,成为很多学生教师资过程中的[2]
一个“拦门虎”。据笔者多年从事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经课程内容。学生能动性发挥(二)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不足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由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理论性较强,表逻辑思维能力去学习该课程[4],因此,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殊专业学生现力强、实践能力强、想象力较丰富、而言,让其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大多数教师采取了由教师讲是一件难事。为此,在传统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授为主的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记住知识点,但同时,积极性受到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其他能力的考查(三)课程评价以学生知识记忆为主,较少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性知形成了“一考定终生、识的记忆,评价方式局限于卷面考试,忽视了以知识掌握结果评价学生能力”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既无法满足当今教师资对学生的要求,更无法契合实践能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此,公共教力、育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知识识记与理解能力评价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二、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策略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学校应对公共教育学课程从而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师课堂教学质量。(一)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相促进专业知识扎针对特殊专业学生教育学学科知识薄弱、实的特点,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严格按教育学学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的惯例,实施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的教学内容(美术类、音乐类、验,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特殊专业体育类)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考试过关率低。在当前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形势下,提高特殊专业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本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教师资格证过关率迫在眉睫。文通过剖析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公共教育学课程特尝试对传统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以达点,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一、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现状特殊专业学生有其特殊性,给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现阶段,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专业指向性(一)课程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不足以教育学、心理学学在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考试中,科知识的考查为主,在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方面考查较少[3],因此,在授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偏向于按照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来组织。这种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掌握学科内在的逻辑序列。但对于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特殊专业学生来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现与掌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结合特殊专业学生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以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杨丹(1983—)副研究员。作者简介:,女,汉族,湖南怀化人,
(编号:湘教通〔2018〕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学课程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436号);
2018年怀化学院教学方法改革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项目“教育学课程案例式教学改革”。
2019年8月组织方式[5],实施方法如下。首先,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相应的主题,以明确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重点。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与主题如下。淤基础理论,包括教育概念、教育起源、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研究方法等;于历史发展,包括学科发展、思想发展、改革趋势等;盂专题探讨,包括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职业素养等。其次,依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选择贴近特殊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的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如在“教育概念”主题中,设置相应专业与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实践相联系。最后,在相关主题的案例分析中,选择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在专题探讨中,鼓励学生搜集与相关专业相同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学习。(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结合教师资考查内容从知识转向能力的现状,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为教学原则,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特点,1.教师模拟在教学51法个。教学课针对特时殊中专业学生,可适当实安践排活动能力2~4个课较时强进的行教学实践演练———模拟教学。模拟教学采取自愿报名,以选用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片断教学(10分钟)的方式进行。其过程为教师指定教学内容范围、学生自愿报名、收集资源并撰写教案、教师对学生教案进行指导、邀请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同步指导与评课,同时增设学生评委,培养学生的评课能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上课能力与水平,也使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环节,实现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思维活2.讨论跃的特式教学点,教师法。可根针对特据相殊应的专题专业学生提团出队问题协作(能力问题强可、以直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相关案例,问题最好能紧贴当今时事热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课程即兴讨论为辅,使团队合作与个人发挥相结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流程与步骤如下。第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确定好讲授的专题后,开课前两周,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搜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与其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开课前一周,对学生收集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进行整理与反馈,归纳问题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供课前思考、分析。发放案例与问题提纲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及时跟踪与了解学生在课前案例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第二,课堂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四个阶段。首先,教师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即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资料、视频等方式配合个人教师或学生)叙述引入案例。案例引入完毕,教师请学生发言,简短分析资料里所映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背景资料体现的共同问题。其次,在呈现的案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简明扼要,并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再次,请学生发表对问题的见解,并鼓励其进行交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和课堂表现,并补充疏漏的基本理论。第三,课后总结阶段。教师对案例的质量及案例讨论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整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阶段中相关的案例资料,进而整合总结形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可3.情以境角教学色扮法演。为针主对特要形式殊专业学生的情境教学表现法能力为抓强手的特,以点小,组为依托,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如增设“教育万花筒”教育对对碰”“专家面对面”等栏目,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课后布置学生针对相应的主题撰写心得体会,此举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公共教育学基本知识,同时也展示了其对教育基本原理认知的全过程,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三)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改变传统的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知识掌握与记忆能力评价、轻知识应用能力评价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建立多种评价形式(笔试、技能操作、口试、材料撰写)、多种评价内容(知识掌握、知识应用)、多种评价方法(百分制、五分制)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构成应分为两部分,第一,形成性评价(占60%),包括技能操作占20%)、课堂表现(占40%)、案例教学(占30%)和材料撰写(占10%);第二,总结性评价(占40%)。三、结语在高校教学中,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重要保障。作为教师,应熟悉各专业学生的特性,能够总结出各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选择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学院学李国报强,2016(6):143-145.
,:王丽.对增强音体美专业思修课实效性的探索[J].淮南师范
[2]究[J].李贵高阳云学院学.地方院校报(社会公共科学教育版学课程),2015(4):115-118.设置与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牡[3]丹舒江婷大学学,彭海林报.教师,2017(11):171-173.
资格国考背景下地方师院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2016(9):114-117.
[4]陈惠津.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下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评论,
刊[5],2016(14):114-117.
刘晨光.新课程背景下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学
其他作者简介:王晓红(1967—),女,汉族,湖南洪江人,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