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期
2014年3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ot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HigherEducationStudyEdition)
Vol35No1
Mar.20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
张祖曦廖友国
(闽江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极具活力的实践领域之一,许多高校已建立了相对健
全完善的长效机制,构建起治疗一预防一发展三位一体的有效模式,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特色道路,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的良好氛围。面临教育内容变化、新媒体技术发展、专业化水平不足和功能定位认识偏差的现实挑战,高校亟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和改进教育方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者简介]育研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逐步被认识、逐步受重视、逐步得到加强的过程oD3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驶入快车道,成为当前高校极具活力的实践领域之一。总结既有工作经验,认清现状及挑战,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是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体现,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教材及学生读本出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发展评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2]
各高校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人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体系,积极从服务学生成长、维护校园安定稳定和构建和谐校园目标出发,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纷纷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学生工作部(处)、宣传部、团委、教务处、保卫处、校医院及相关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学校、院系、班级和寝室四级工作网络体系。高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配套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
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有力,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配套措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轨道。
201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实践和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指导。近年来,全国及各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相继成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落成并启动骨干教师培训,一批国
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由偏向医学治疗的模式逐步过渡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治疗一预防一发展三级目标协同的模式。
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两大职能。通过开展个体和团体咨询辅导,帮助少部分学生化解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开展生命教育、精神问题学生的辅助咨询、与精神专科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制度,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场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切实保障。
(二)构建起治疗一预防一发展三位一体的有效
张祖曦(1975一),男,闽江学院学生工作处副,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一)建立了相对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一128—
院建立快速转诊通道等途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以往这两大职能所实现的主要是治疗层次目标。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和需求渐旺、心理学科发展尤其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IEI益扩大,发展性咨询辅导的理念与实践逐渐普及。
教学体系和宣传教育活动体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系统,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辅以相关选修课,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二是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宣传栏、创办专门刊物以及搭建专门教育网站等宣传阵地,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是开展贴近学生实际、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切身感悟和体验。这些教育途径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目标。
I三)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特色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通过不断磨合,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生动局面。
从机构设置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都隶属于学生工作部(处)。2013年10月,笔者从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2132所高校名单中等距抽样100所高校,通过登陆各学校网站查询以及电话咨询等方式,可以确定73所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隶属于学生工作部(处),比例达73%,其余27所设置或挂靠团委、思政部等部门。对黑龙江、浙江、江苏和宁夏等省份的调查也得出相似结论,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设于学生工作部(处)的学校比例在73—90%之间。[3][4][5][6]
专职人员、政工干部、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医务工作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政工干部人数最多,是主体力量。实际工作中,高校越来越重视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发挥学生工作系统的力量和优势,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适应、学习、交往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避免和化解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建立以“奖、贷、助、勤、减”为主要内容的帮扶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高校越来越重视对政工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政工干部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法把握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能
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四)营造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的良好氛围
高校El益重视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同时,蓬勃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心理健康成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高校愈发重视挖掘校园文化固有的心理健康育人资源。努力转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观念,重视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营造。注重将心理健康理念、知识和技能融人各类校园学术、体育、艺术、公益和娱乐活动,大力开展珍爱生命、感恩奉献、励志奋斗等主题教育,通过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方式,给大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情感熏陶和真善美的精神引领,促进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生活情趣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心理健康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富有活力的成分。当前,学生心理社团是学校社团体系的一支新兴力量,以其独特魅力受到不少学生青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机构和学生社团依托“321”睡眠IEI、“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预防自杀El、“10
10”精神卫生日等时间点主办系列宣
传教育活动,一些活动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的品牌和亮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阳光大学生评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和心理沙龙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活动中体现的阳光心态、积极乐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等精神特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教育内容的变化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高校学生主体实现了从“80后”到“90后”的转变,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在心理状况上也有一些新变化,新一代大学生在思想意识、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特点。教育对象的新特点要求教育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新。并且,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直接来源于西方,缺乏本土根基,在实践中,某些不适应国情生情的问题逐渐暴露。准确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把握,建立适应我国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
题。
(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困境
互联网虚拟世界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阵地,QQ、博客、微博和微信等电子媒介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模式。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深刻影响。鱼龙混杂的信息让人难辨真假,造成认知混乱,易诱发“三观”的扭曲,网络中充斥着的暴力和色情内容易引起行为偏差,虚拟的网络交流方式往往造成个体情感异化,产生现实生活中人际冷漠和社会适应困难,大学生网络成瘾也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新媒体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效果产生很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逐渐改变着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以及信息零散化的环境下,传统教育方式集中性、系统化和面对面的优势遭到消解。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一步抢占新媒体的制高点,这对实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工作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新突破
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严重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配备还达不到师生比1:5000的标准。在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在,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7][8]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例。据刘海燕、宁淑芬对5省市14所高校2651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更喜欢情境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轻松教学氛围创设、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方法。[9]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需求实际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师资的主体并非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和具备学科背景的教师。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同样制约着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加快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
(四)教育功能和定位需要新认识
高校越来越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助心理教育力量,这是可喜的现象。但相对于过去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实践中开始出现另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那就是夸大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倾向。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
不能因此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局限性。比如,一些政工干部和专业教师一遇到棘手的原本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教育范畴的问题,就认定是学生心理出了问题,不是思考改进教育方法,而是采取强制学生求助心理咨询的处理方式,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11厘清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者在性质、目标、内容和手段方面的差异,在分清三者界限的基础上,相互协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
【一)提升内涵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真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育方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终极目标。发展性是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坚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坚持课内与课外、咨询与自助、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建立以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重在挖掘和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二)联系实际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相结合,坚持本土化和现代化的原则,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有效结合。当代大学生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产生了价值观混乱,当前社会转型发展引发了剧烈就业压力问题,“90后”、独生子女、留守家庭子女等特定群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要加强集成创新,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舶来品”与国情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及心理健康内涵,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精华,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文化底蕴,对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体系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必然要求。这要求全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三)专业引领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已经成为深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标准,实施全员育人,努力提升工作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新形势下尤其要充分发挥专任教师与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功能。大力组织全体专任教
专业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手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三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行政管理一线人员在关注特殊学生、谈心、走访宿舍等实际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和心理状态;四是改变学校“单兵作战”模式,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密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发挥新媒体技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最富时代特征的教育平台,如网络心理课堂、网络心理测评、网络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论坛、心理健康手机报和微博心理短知识等,可以大大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有效地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教育资源,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自觉内化的主动性。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其成为大学生倾诉个人情绪的重要空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大大增强了心理预警功能。高校要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新媒体应用意识,提高新媒体素养,实现传统与现代教育方式的优势互补。
师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弥补现有专职人
员的缺口。朋辈辅导具有实施方便、易推广、见效快等优势,有力延伸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手臂,是对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和丰富。高校要积极选拔和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朋辈辅导员,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他助一互助一自助”的良性互动机制。
大力加强业务培训和专业指导。将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培训常态化,确保全体人员具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人员,按照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兼职人员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方法,能配合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组织专门培训班等形式,面向全体教师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提升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四)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式.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要实现粗犷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以精细化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渗透在教学科研、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全过程。一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实施精细化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对学生心理动态监测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以及健全心理状态月报告、学生心理档案动态管理和定期重点排查等制度;二是专业教师要主动挖掘
参考文献:
[1]衰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C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
[2]沈德立.粱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
心理科学,2006,(6).
C3]张信,高铰春,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与模式的创建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4]王晓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调查与分析——以浙江省高
校为倒C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6).
Is]邱再洁,等.江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基本情况
研究口].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
[6]哈磊娜,等.宁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现状调查
与对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li,(6).
[7]张福珍,纪晓明.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比较[J].江苏高教,
2011。(1).
[8]王啸天.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9]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
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一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