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清收
作者:吕智宇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4年第13期
吕智宇
(胜利石理局供水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日趋精细化、规范化,应收账款的管理也被企业逐渐重视,它关系到企业流动资金能否畅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分析了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经验提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和清收的建议。
关键词: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清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5-0076-03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促销手段,被企业广泛采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信用逐渐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清收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企业一旦管理不善,清收不及时,就会影响资金周转,降低企业实际效益,甚至可能引发财务危机。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它的周转,可以说,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仅可以加快资金回笼,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及背景
1.企业竞争加剧,赊销活动增多
企业生产经营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收益,但收益的实现要建立在销售收入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收入就成为每一个企业的头等大事。为此,企业除发动“价格战”外,还采取现金折扣、赊销进行销售,因此赊销方式应运而生。对于销售方来说,赊销实际上是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对于购货方而言,赊销不仅可以购买到所需物品,还可以延迟付款,一方面解决了自身生产所需的材料,另一方面延续了自身使用应付账款的权利,扩大了自己的资金链,使企业资金充裕。
2.企业采用较宽松的信用机制
赊销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基础就是企业的信用,现有许多企业还没有形成诚信经营的价值理念,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生存,往往会采用较宽松的信用机制,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在事先未对付款人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对应收账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从而成为应收账款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
3.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压力,为调动销售部门的积极性,往往将销售人员的工资与销售业绩挂钩。这样销售人员为追求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往往采用赊销手段,提高个人销售业绩,使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加。同时,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认识不足,缺乏有效、完善的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员负责追款,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淀下来,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4.企业财务监督乏力
在企业中,财务部门从属于业务经营的状况制约了其管理职能的发挥,对客户是否采用赊销方式,提供何种信用,往往由销售部门决定,财务部门一般不参与发表意见。同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缺乏交流,双方未能及时核对,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致使一些企业应收账款长期居高不下。
二、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如果信用标准定得过高,很多客户因为达不到信用标准的最低要求而被拒之门外,这样虽然有利于企业降低坏账的比率和减少企业承担的风险,但却不利于企业扩大销售收入和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制定适当的信用条件,对信用条件好的客户单位,延长信用期限,对待新客户或者信用状况差的客户单位,适当降低信用期限。笔者所在企业制定具体信用条件为:凡与企业交易次数在两次以上,且单次交易额达到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客户均为资料收集的范围,企业收集客户信息后,建立客户信息档案。
2.建立应收账款核对与回收提示制度
企业财务部门会同业务部门(包括销售和供应采购、生产等部门),每月底核对当月计划收回或所发生业务形成的往来账目变动情况,确认已达到收款条件的及时通知催收货款或工程、服务项目款。对超过结算期或合同付款期1个月的应收款项,要及时向企业领导汇报,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呆、坏账风险。
3.建立应收账款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部门逐笔建立应收账款档案管理台帐,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应收账款回收进度,根据款项的重要性落实责任,定期与往来企业对账确认,确保法律诉讼时效的延续。在笔者所在企业,通过会计交易平台系统对集团企业内部单位间的往来对账签认,有效地提高了集团内部企业间应收账款回收率,极大地避免了企业单方挂账情况发生。
4.运用财务管理手段分析管理
如企业通过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查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将该指标与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通过考察应收账款坏帐损失率,来决定企业信用是否应改变。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据此了解有多少欠款尚在信用期内,应及时监督,有多少欠款已超过信用期,会造成坏账。
5.应收账款交接管理
在企业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中,如某笔款项责任人岗位调换、离职,需对其分管或经手的应收款项进行交接,交接后,责任由接替者负责。责任人未办理交接手续而自行离开并由此给企
业造成损失的,企业可追究责任人相关责任。交接前,核对全部账目报表,签收交接清单,日后若发现账目不符时由接收人负责。
三、应收账款的清收
应收款项的实质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占用,其占用规模和构成状况,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这类款项能否及时有效清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企业近几年应收账款的清收,笔者认为应按应收账款的不同性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清收措施,具体如下:
1.对一年以内正常应收账款的清收
大部分一年以内应收账款都是企业在正常经营业务中形成的款项,对这部分应收账款的清收,更多的是遵循日常运行管理模式,加强催收责任的落实和预警机制的运用。
建立责任催收制度。企业对新发生的销售业务或开工项目,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或协议书的同时,签订回收责任书,责任书中明确责任领导、清收责任人、责任部门、回收时间和回收金额等信息。清收责任人负责其所经手应收账款的催收和联络,定期对客户进行电话或上门访问、催收,及时登记催收台账。催收时,如发现客户有经营困难、涉及诉讼和停业等异常现象,应及时上报,并建议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不得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再次向该客户发货或继续提供劳务,否则相关损失由清收和责任人负责赔偿。对于每笔逾期应收账款,责令各清收责任人将未按期回收的原因,详细陈述于帐龄分析表的备注栏上以供参考,并提出清收建议。
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各级预警机制。应收账款管理部门对各下属企业各级责任人下达责任书,逐级落实清收责任,对清收责任人实施预警管理。按照外部应收账款超过规定结算期限规定时间期限,设定不同级别预警,一旦责任人负责款项超过规定结算时间,将启动相应级别预警,并根据预警级别追究相应的清收责任。
2.集团企业内部单位间应收账款的清收
对于集团企业来说,一般会涉及多家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易往来,对这种集团企业内部关联交易款项,要在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及时清收,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企业内部关联交易结算平台,充分利用交易系统及时签认和清收。同时制定关联交易结算管理有关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区分不同的应收账款类型并区别对待:存在三角债关系的,由集团企业相关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内部单位签订抵账协议清收;对上年度超计划未结算项目,在本年度及时与相关企业沟通,提早清理;逾期各种原因未能清收的,相关部门要向企业高层领导汇报解决。
3.两年及两年以上重点应收账款的清收
企业中存在的两年及两年以上重点应收账款一般都为清收中的难点和重点,这些款项大部分已经属于难以清理的“呆坏账”,需要在清收中予以重点关注。主要有以下一些具体做法可借鉴:
(1)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成立清收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二年以上重点应收账款的清收工作。通过建立清收办事机构,使企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拟定清收目标,制定清收计划,明确清收责任,制定奖惩措施。
(2)根据责任管理规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办、谁催办的原则,层层分解指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每笔款项清收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应收账款清收例会制度,逐月汇总分析清
收进展情况,跟踪清收工作进度。也可对责任单位收取清收费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收任务,全额返还管理费,否则予以沉没。
(3)根据重点款项情况不同采用多种手段清收。对具备还款能力且有意愿还款的企业,主动与对方协商,签订还款协议;对有能力但拒不偿还欠款的企业,要落实企业现存资产状况,视具体情况采用法律诉讼手段追讨欠款;对涉及胜诉未执行款项,由企业相关法律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对落实后确实无法收回款项,聘请企业法律顾问,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账务核销工作。
(4)在现实中,一些由原国有企业剥离出来的改制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对该企业应收账款,清收比较困难。一方面,企业本身尚存在“一家人”的思想,需要国有企业给予其市场进行扶持;另一方面,这部分企业由于经营需要,还款意愿不强,而国有企业本身也存在多种顾虑,通过诉讼等手段解决该类应收账款的问题比较困难。对这类款项,需要国有企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主动与改制企业沟通,本着双方共赢的原则协商清收方案,对具备抵账条件的,积极通过抵账方式清收。
总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保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对应收账款加强管理、及时清收,加快企业资金流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将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万昊.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问题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冯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俞海芳.基于财务信息化的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案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杜娟.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马翠香.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评价[D].无锡: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赵晓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徐开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张连萍.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会计之友,2003,(2).
(责任编辑:巴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