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护
【中途分类号】r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3-02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其感染质量监测合格与否对降低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减少职业暴露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检验科担负着全院各科室送检标本的检验任务,是各种病原菌聚集的地方,不仅有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污染,而且还有化学毒品、药品包括一些放射性药品。近年来随着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增多和出现,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多。 1 检验科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检验科内部每个工作间的环境:布局不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不明确;通风设备不足,空气不流通;上班前和下班后没有进行彻底的清洁卫生;医务人员和患者自由进出,极易引起交叉感染。
1.2 检验科工作人员感控知识缺乏: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认为医院感染与自己无关,对检查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1.3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每天上班只注重工作数量,只想我的工作尽快完成,而忽略自我防护,操作时不戴口罩、手套;在工作间内进食、饮水、吸烟、聊天;穿工作服在值班室和工作间之间自由穿梭;工作中离心机盖不关,其中标本产生大量气溶胶散发在空气中;工作人员极易发生职业感染。
1.4 医疗废物及检验废弃物不按规范处理:医疗垃圾不分类处
理,感染性废物与损伤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混放,并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同等处理,工作人员极易受;未经消毒处理的检验废弃液体直接排入下水道,如尿液、痰液等患者排泄物;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毒种保存液没有就地消毒灭菌;这些废弃物不按规范处理,病原菌扩散,直接污染环境,导致不同人群的感染。 1.5 工作人员不按规范洗手、报告单污染:有报道,检验科工作人员接触患者或标本的手带菌率为100%;⑴报告单被标本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后,未经消毒处理,直接交给患者或医师,有些检验项目未经打印发原始报告单,检查病例时甚至发现沾有血迹的报告单。
1.6 检验科工作人员缺乏感控知识:医院忽视对检验科工作人员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或培训力度不够,以至于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感染方面的认识,不自觉导致交叉感染。 2 防护措施
2.1 检验科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各工作间通风良好,非检验工作人员和物品不得随意进出检验室,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日常消毒处理工作。
2.2 各工作间必须保持清洁,每天清洁、消毒2次,用500mg/l健之素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 和地面,污染严重加大浓度,工作间每日早晚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每次1h,有记录。每月做空气及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细菌检测1次,超标及时整改。
2.3 废弃物处理: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菌种,必须就地消毒灭菌;液体废弃物必须严格消毒后排放;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损伤性废物装入利器盒、感染性废物装入双层黄袋,废物达包装物的3/4满时封闭入口、统一回收、集中处理。⑵
2.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处必须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报告单实行微机打印,不能打印的或集中紫外线照射1h后专人发放;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及其容器等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等每日监测);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2.5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处理标本时要防止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身体;穿戴防护用品如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防渗围裙;如手部受伤破损时操作时带双层手套;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血离心等操作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试管、玻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载玻片及时放入锐器盒中,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⑶
2.6 发生职业暴露后采取以下措施:①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粘膜②发生后,立即在流动水下挤压损伤处使血液流出,再用肥皂液进行冲洗,伤口冲洗后再用0.5%碘伏消毒,并包扎。③发生职业暴露后,当事人应尽快逐级上报。首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乙肝、丙肝、hiv、梅
毒),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取患者及当事人的血液进行检查④根据暴露情况应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具体预防用药方案,按暴露性质和级别而定。
2.7 每个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定期考核,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抗感染意识、防护意识。减少或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⑷
参考文献:
[1] 郑黎明.检验科人员手微生物监测及消毒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⑼:687—688.
[2] 王菊英,雷静月,陈丽萍.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管理与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⑹:710—711. [3] 朱庆华,金雨琦,范秋萍.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处置与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⑺:852—853.
[4] 梁国明.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⑺: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