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 》序言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时代呼唤宽容。林则徐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正是由于有其宽阔的胸襟,才成就了它的广袤无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房龙的一篇《〈宽容〉序言》,这是他为自己这本题为《宽容》的书所作的一篇序。它运用寓言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序言》一书的精髓。那么让我们走近房龙,来看看他将告诉我们什么?
二、介绍房龙(展示幻灯片) 三、明确教学目的。
分析评价课文的内容,理解寓意
四、展示作者自画的几张画,请同学根据图片复述 五、展示幻灯片,梳理文章的层次。(加深印象) 六、讨论问题。
(一) 分析无知山谷的环境。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对这个山谷的环境描写中,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发源:昔日的荒山(水源不丰沛)
知识的小溪 流经:深邃破败的溪谷(没有其他水源的汇入) 消失:未来的沼泽 溪水浅,流速慢
3.为什么重点描写了这条小溪?
注意前面的修饰是知识的,说明这里的文明程度是人们知识相当贫乏,而且发展相当缓慢
4.那么这样低的文明程度是由什么造成的?(仅仅是由于这里的闭塞?)
守旧老人受到尊敬。
圣书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守旧老人”借“圣书”对村民进行长期的思想统治的必然结果。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守旧老人典型意义:守旧老人是旧思想的维护者,是旧世界的统治者(或者说它是顽固的旧思想旧)
5.作者两次强调了“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宁静和幸福?
需求浅薄——“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只是恐惧生活上的不能满足,而没有其他的任何追求)
明确: 宁静:死水般的停滞或沉寂
幸福:麻木不仁的满足
(二)漫游者明知自己为律法所不容,为何偏要离开山谷去寻找外面的世
界?为什么又偏要回到无知山谷?
(集中体现其志向和精神的是他在刑场上的一番演讲,全体朗读) *对于在无知山谷最受尊敬的东西,他产生了怀疑。“刨根问底” *这种怀疑的精神,促使了他的探索的精神。 联系韩东的《山民》:“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回来是为了带领无知山谷里的人奔向更美好的家园,而且“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更可贵:无私无畏)(与那些已经走出山谷和谋略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们相比;与《过万重山漫想》的那个第一
人相比)
*典型意义:他是新思想的传播者 是新世界的探索者(或者他本身就新思想新事物的象征)
(三)无知山谷里的无知的人们在那场特大干旱前后表现有什么不同?
前:山民:愚昧、盲从,成了守旧老人惩罚新思想的帮凶。 理解:1.他们怎么理解漫游者的归来?
2.“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中的“毕恭毕敬” 3.体会:“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中句式的作用:用单句成段的方法可突出无知人们的无知的可怕和可悲。
后:由于生存危机迫使他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向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他们这才悔悟,先驱者是对的,才懂得尊重智慧。 (注意行文中对那人漫游者的称呼的变化:漫游者—先驱者——一个首先向求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 我们注意那些无知山谷中的民众,在知道先驱者是正确时所说的一句话:“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补上省略号上的话(注意联系无知山谷中那些无知的民众对先驱者的做法,或者是换成我们自己,如果我们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在他与旧制度或旧思想有冲突时,我们应该有的态度:不盲从守旧老人,不紧跟他们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而这样的一种想法,正是房龙想说的《宽容》一书的精髓。(展示幻灯片) 展示:本文的寓意: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反对以愚
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讨论:无知老人怎么办? (五)作业
a) 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求至少从三个角度回答)
b) 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六)结语: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 (七)诵读雨果的名言结束本节课
资料: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1858年,达尔文在伦敦将他的进化之于众。然而,这种150年后仍有科学意义的学说在当时不但没有引起任何的轰动,反而遭到当时科学界的冷嘲热讽,伦敦科学家协会的在当年的年会上说:“今年没有任何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