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雅舍小品》概观

《雅舍小品》概观

来源:百家汽车网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09-02。11(1):60—63 《雅舍小品》概观 苗 欣 (大连交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雅舍小品》作为梁实秋的散文代表作,题材丰富,视角独特,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本文 尝试从四个方面——透视人性弱点和生活陋习,嘲讽现实世象和丑行恶德,主张积极的人生态度,抒发深 厚的思乡之情——对其进行概要的论述。 关键词:梁实秋;雅舍小品;散文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441(2009)01-0060-04 梁实秋作为散文大家、杰出的翻译家、富有创 相互让座的情形:“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这场 见的文艺批评家,其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以其 纠纷,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 丰富的题材、独特的视角、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 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本文就此阐释其丰 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而往往是 富、深邃的创作内涵。 显着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前恭后倨,两相 一对比,虚伪的面目昭然若揭,它令人联想起《死魂 、透视人性弱点和生活陋习 梁实秋出身于古都北平的一个富足殷实的商 灵》中玛尼罗夫与乞乞科夫相让不下,最后并肩 人家庭。从1915年起即进入在中国号称“贵族 挤进门去的滑稽场景。 式”的学校清华,接受了8年的新式正规教育。 《送行》本应“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 此后留学美国,在哈佛等世界名牌大学深造。学 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一 成返国后,一直从事大学教育。前夕,移居台 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而“应酬”往往是虚 湾,仍以教职为业。 伪的别名。现实生活中多的正是这种“应酬”的 梁实秋作为学贯中西、知名度很高的知识分 虚伪,《握手》就是其中的一例。在《握手》中,梁 子中的一员,在我们民族从觉醒到呐喊、彷徨、怒 实秋以亲身的经验和体会写出了遭受虚伪的痛 吼、苦斗直至的大波激荡中,他也经受了风雨 苦:“第一是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 的洗礼,饱尝了失国、南迁、望乡的苦痛煎熬。但 好握。”因为“他常常是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 由于出身的优越、际遇的平顺以及对职业的执着、 之掌,两眼望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 对知识的专注和对政治的冷漠,使得他以所受教 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这 育而形成的科学头脑、民主意识和爱国热情去审 “不是握,是摸”。另一种人过犹不及,“他握着你 视和对待人和人生。《雅舍小品》正可作如是观。 的四根手指,恶狠狠的一挤……不过通常握手用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梁实秋那超越于一时一 力最大者,往往交情最浅。”这种冷漠的被握和过 事,无涉阶级和政治,但所及范围深广,且影响历 分去握,的确毫无真诚可言。难怪梁实秋视之为 久弥新的对人性弱点的透视。 痛苦了。放眼现实生活,我们会深切地感到:这种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这是《谦让》开篇的 行劣已决非作者的个人体验,此种痛苦的握手正 第一句话。紧接着作者描述了常见的宴会上人们 随时随地在发生、进行。 收稿日期:2008—09—2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商校科研项目(20060097)。 作者简介: 欣(1978一),女,黧龙江克…人,大连变通大学国际定流与合作处讲师,硕 第1期 苗欣:《雅舍小品》概观 61 虚伪,可以说是人类共有的最普遍、最持久也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 最易掩饰的弱点,而以种种礼仪的面目出现又是 虚伪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只是由于它在每个人的 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 术的趣味。 身上,在每时每地都有发生和表现,因而使人们常 常忽略了对其真实本质的审视。正所谓:天天看, 真正的馋人,为了吃,决不懒。 《馋》 看不见。然而,作为认真对待生活,以“表达亘古 不变的人性”为文学宗旨的梁实秋来说,则能在 其实,脏一点无伤大雅,从来没听说过哪一个 国家因脏而亡。一个个的纵然衣冠齐整,望之岸 人们常见不怪的生活细节中发现藏匿于《谦让》、 《送行》、《握手》等种种“美德”、“礼仪”中的虚 伪,继之,又以通过精确的观察所得到的生动的生 活画面组接表达而出,使读者在了解人生中受益 匪浅。 攀高结贵,附庸风雅,是人性的又一大弱点, 梁实秋撷取生活中的许多片断让我们透视到它的 存在和表现。讲演,本来是高雅之事,但需讲者有 真才实学和充分准备方能有为而讲。听者则应存 求知学习之心认真去听。《讲演》一文向人们展 示的却是另一番情形,许多“越不能讲演的人,偏 偏有人要他上台说话”,因为他是名人。如此,许 多讲者也只好不知所云地瞎讲演一通。结果使并 非真心听讲只为观瞻名人风采的人一饱眼福,而 使诚意学习者大倒胃口。再如“收藏家或鉴赏家 在字画名迹上盖个图章原不是什么坏事”的雅 事,“不过一幅完美的作品若是被别人在空白处 盖上了密密麻麻的大小印章,却是大煞风景。” (《图章》)而生活中多的正是这些自认为高雅实 则大煞风景的“补白者”。考察其人,上至帝王将 相,下至骚人墨客,从中足见此种庸俗积习由来已 久,自上而下。类似的例子还有签字。“有人沾 染西俗,遇到新闻人物辄一拥而上,手持小簿,或 临时撕扯的零张片楮,请求签名留念。其实那签 字之后,下落多半不明,徒滋纷扰而已。”更有“雁 塔题名好象是雅事,其实俗陋可哂”。这又告诉 我们:庸俗并非中国特产,也是人类共有的弱点。 上述攀高结贵、附庸风雅的种种庸俗积习与虚伪 有着因果联系。梁实秋在剥去人性的种种伪装、 暴露出其虚伪的真面目的同时,也就必然要对此 加以曝光,这正是顺理成章的事。 作为人性的弱点,虚伪和庸俗多源于社会的 因素,而《懒》、《馋》、《脏》等品行则更近于生理 欲望的偏执。请看: 人没有不懒的。 懒不是不可医,但须下手早,而目.须从小处着手。 《懒》 然,到处一尘不染,假使内心里不大干净,一肚皮 男盗女娼,我看那也不妙。 《脏》 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和 感受:如果说梁实秋对虚伪、庸俗等人性弱点作到 了精辟入里的剖析和严肃的批评,使读者叹服其 明辨是非的眼力的话,那么他对懒、馋、脏等品行 偏执的展示和阐发,则做到了既入理更近情,并且 时现辩证的光彩。使人在脸红耳热心动的同时, 感受到了一种宽容理解的温暖,由此更加坚定自 励改过的信心。 二、嘲讽现实世象和丑行恶德 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是梁实秋认定并坚持 不移的文学宗旨。但从创作实际出发,我们也就 必须看到《雅舍小品》另一些篇章的存在。它们 虽然着墨不多,却很有份量,这就是对现实世象的 暴露和嘲讽。 父母之心,望子成龙。因为成龙后可以“掌 财政大权,同时兼营投机买卖”(《孩子》)。至于 水平,“只会写个‘行’、‘阅’、‘如拟’、‘照办’,便 可为官”(《写字》)。说到工作,则“喜欢开会,一 开会就不免有人‘致词’,而致词者常常是长篇大 论,直说得口燥舌干,也不管听者是否恹恹欲睡欠 伸连连。”(《废话》)如此工作,必有如下作风:虽 然已到上班时间,而衙门机关的“首长及高级人 员”总是姗姗来迟,他们还有一套理由,“只有到 了十点左右办稿拟稿逐层旅行的公文才能到达他 们手里,早去了没有用。”(《守时》)如此养尊处 优,注定要“大腹便便也并不妨事,脑满肠肥的一 副相说不定还能赢得许多人的尊敬,脸上的肉叠 成褶,也许还能讨若干人的欢喜。”这是梁实秋对 《猪》的画象?不,这正是他对掌权捞钱、不学无 术、无所用心、养尊处优的官僚们的真实写照,令 我们读者倍感真实深刻。 梁实秋仿拟金圣叹的《三十三不亦快哉》,反 其意而作了《不亦快哉》,集列了11种“快事”,实 则以快言快语对现实生活存在的丑行恶德进 62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11卷 行了冷嘲热讽,为的读者了解社会提供 了一幅较为全面的写实缩影。这里既有于晨光熹 微之际牵犬散步任其便溺街头,牌局甫散,驱车回 府,狂按喇叭叫门,代行公鸡司晨之职,使“街坊 四邻矍然惊醒”等缺乏公德意识的行为;也有无 事闲按他人门铃以取闹剧之乐的学子和深夜 人院偷盗葡萄的歹徒;还有不守公约秩序,在交通 要道会车之际,跨栏越线并自以为得意的普通公 民;更有顺手牵羊把信纸等公物据为己有而毫无 愧色的衙门职员……林林种种,花花世界,读后何 谈快哉!所得者正在于减消几分无据的歆羡和赞 叹,增添几分冷静的反省和思考。 当年鲁迅先生不满意有人对陶渊明所作的单 纯的评价,因而阐发了陶渊明于“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之外,也还有“刑天舞干 戚,猛志固常在”的怒目金刚式的一面这一全面 而正确的见解。据此,结合《雅舍小品》的实际, 我们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梁实秋虽然以文学表 现真正不变的人性为宗旨,但在创作中也并未彻 底忘情于现实的社会人生。《雅舍小品》虽然被 视为闲适散文的代表作,但它在书写“永恒主题” 的同时,常常偶及时弊,于闲适幽默的笔调中时时 显露机锋。这才是梁实秋的整体,这也才是《雅 舍小品》的全貌。 三、主张积极的人生态度 孔孟的人世和老庄的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是在中国的知识阶层形成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和传统。考察历史,中国历 代知识分子一生通达者少,先穷而后达或先达而 后穷,再或穷、达反复交替者多。因此,感时伤世、 悲老叹秋、抱病独怜的消极人生观在中国的仕子 学人中绵延不绝。梁实秋既受过传统文化熏陶, 同时又吸取了西方文明营养,他一生对知识孜孜 以求,对仕宦避而远之,从而形成了他特有的、积 极的、充满现代意识的人生态度,即:正视自然规 律,辩证对待际遇,摒弃名利诱惑,刻苦自律向上。 “老不必叹,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荣 有枯。”“叹也无用,乐也无妨,生、老、病、死,原是 一回事。”(《老年》)此等文字一扫前人那种唯心 的伤感情调,表达出的则是一种正视现实的唯物 态度。千万种因素的事象汇集成变幻莫测的生活 海洋,沉浮其中的芸芸众生必然会有千差万别的 际遇。比如《穷》吧,就是非人所愿的一种。然 而,非人所愿并不能取消它的存在和阻止它的降 临。世上许多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多遭此厄,至于 一般百姓就更在所难免,关键就看你如何去认识 和对待。梁实秋告诉我们首先要挣扎:“人的一 生,就是和穷挣扎的历史。”这是一种正视的态 度。同时他又告诉我们要看到“穷也有好处”, “人越穷,越靠他本身的成色,其中毫无夹带藏 掖。”人穷还可落个清闲、爽快,因而“慷慨”。无 疑这是主张辩证的正视“穷”,这也正是对孟子所 倡导的“贫贱不能移”的注解和发挥。“穷”有好 处,“聋子也有因祸得福的时候,凡是不愿或不便 回答的问题一概可以不动声色地置之不理,顾盼 自若”(《聋》)。也更可以因聋免受种种噪音和 “啾啾毁誉声”的干扰。此中,不免有几分调侃的 味道。他冷静思之,这不正是以乐观的态度对待 厄遇的可取人生观吗?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也 正因缺乏此种态度在厄运面前打了败仗,造出了 一幕幕的人生悲剧。相比之下,我们也就不能不 赞同梁实秋的上述态度和做法的合理与可贵了。 仅唯物地承认必然性和辩证地对待厄遇,还 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上,只有在此基础上行动 起来,即进入到“行”的层面,才算真正可贵的积 极人生。所以,梁实秋劝勉人们要经常以《勤》鞭 策自己,积极地“进德修业”。把40岁的《中年》 当作生活的新开端,到了形变体衰的《老年》,不 要“冬行春令”地过分倾心于驻颜术,而要“老年 人该做老年事”;不要贪恋功名利禄该退休不《退 休》,而要“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奈得住门 庭冷落车马稀的寂寞,“最低限度,别自寻烦恼, 别碍人事,别讨人嫌。”(《老年》)进一步则“作自 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 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 (《退休》)只有如此的只争朝夕,不知老之将至, 才能使自己“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 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勤》)认真揣摸、品 味上述分析、劝勉,我们不能不时生隗意、兴奋和 激动,这正是蕴含于《雅舍小品》中的积极人生观 的审美功能和效力的体现。 四、抒发深厚的思乡之情 梁实秋20岁时求学美国,46岁起定居, 直至去世。如此的经历,形成了他情感世界的一个 突出特色是:深厚的思乡之情时时系心入梦,勾魂 动魄。此情此景,愈到晚年愈加强烈突出,由是便 形成了《雅舍小品》的又一荡气回肠的主题内容。 (一)由思乡之情决定的题材 第1期 苗欣:《雅舍小品》概观 63 人之常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久别家乡的 人来说,思亲与思乡是同时并重的。“过年须要 想起致美斋的牙签,尤其想起当初在致美斋作堂 倌后来作了大掌柜的初仁义先生(他常常送一大 包牙签给我),不胜惆怅!”显然,这是睹物、怀人、 思乡的惆怅。 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 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 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 晚年,梁实秋多次到美国小住,从西雅图临时 二。”(《北平年景》)本文作于1973年,此时作者 年已70,退休专事写作。文中“羁旅凄凉”一词十 分有份量,它道出了埋藏于心的一个最大秘密, 住所“白屋”窗口,他所见的是《窗外》美国西部的 风光人物,虽令他欢喜,但终不致于陶醉沉迷而留 连忘返。因为“临楮凄怆,吾怀吾土”。《搬家》到 即:梁实秋一直把自己定居视为羁旅为客,正 高层新居,怀恋的仍是北平的四合院;看到朋友送 所谓“客舍似家家似寄”,而始终把、北平视 来的一幅贺迁图,撩起的还是故国之思;走到天涯 为故乡家园。正因有如此的心怀,才形成了他的 海角,最想吃、最爱吃的莫过于北平风味的《烧饼 思乡之情和凄凉之感。有家难回的伤痛只能靠忆 和油条》……如此点点滴滴,显隐直曲所描绘的 旧来聊加自慰。但这实际上也是难以奏效的。所 是一颗中国心。 以,字里行间充溢着激动和执着,一扫平日他为人 在情意绵绵的《槐园梦忆》中,当写到抗战爆 为文的那种平和与超然,由此也更见出此份思乡 发时,梁实秋说:“我对政治并无野心,但是对于 怀旧之情的深沉与强烈。 国事不能不问。所以我办了周刊,以鼓舞爱国提 《唐人自何处来》写的是自己当年留学初到 倡民主为原则”。80余年的人生实践证明,梁实 美国,与一位小饭馆的华侨老板的一段短暂接触。 秋是一位言行一致、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爱国主 当小老板得知“我们”是来留学时,便竖起大拇指 义者。念国思乡之情完全内化成了他的血脉和生 表示由衷的称赞。继之免费供应“我们”一餐和 命,由此成就了他人格的高尚,更增添了他文笔的 一大把雪茄烟。因为“统统是唐人呀!”因为“我 精华,令人仰慕敬佩。 们的出现点燃了他的同胞之爱”。时隔60年,梁 《雅舍小品》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爱国者、学 实秋以深情的笔墨忆写此事,正反映了当年他被 者、作家半个世纪的心血结晶,他的思想品格、他 老华侨的举动所激发出的爱国思乡之情于今更加 的才学经历于题材的丰富性和视角的独特性及表 醇厚、执着了。 达的艺术性中得到了充分而形象的反映。借此, (二)因见闻勾起的思乡之情 梁实秋自会在读者心目中树起他应有的形象,进 和梁实秋有着类似经历的林语堂曾说过: 而重新对他加以审视和评价,这也正是浅薄的笔 “凡人幼年所闻歌调,所见景色,所嗅花香,皆泌 者侧重在思想内容方面写出如上概观的真实用意 人心脾,在血肪中循环,每每触景生情,不能自 之所在。 已。”梁实秋正是如此。 牙签,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小物件,梁实秋见得 参考文献: 多了,用得多了。可他认为“最理想的莫过于从 [1]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前北平致美斋路西雅座所预备的那种牙签。” 1993. (《牙签》)它长而韧,“有刚柔兼济之妙”。“如今 A Review on Yashe Essays MIAO Xin (Department of Foreign Exchanges,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 1 6023,China) Abstract:As a magnum opus of Liang Shiqiu.the work Yashe Essays has a very saong fascinating power and its artistry is out of the ordinary,according to its rich materials and a unique field of vision.This paper intends to give a brief summary of Yashe Essays from such four aspects as disclosing human weakness and the life of the bad habits,ridiculing the ugly reality and people in despicable immoral characters.insisting on a positive atti— tude on life,and expressing an intense homesickness feeling of the author. Key words:Liang Shiqiu;Yashe Essays;Review Oil Essay (责任编辑:刘士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