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子宫脱垂是多产、重体力劳动及老年女性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健康及生活质量,中医药在临床治疗子宫脱垂中发挥重要作用,查阅近年来关于子宫脱垂治疗研究的相关文献,现从定义、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子宫脱垂的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治疗该疾病有所帮助。
【关键词】子宫脱垂;中医药;治疗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的疾病。传统中医无子宫脱垂病名,文献记载为“阴挺”、“阴菌”、“产肠不收”等。据调查目前国内子宫脱垂发病率为1%~4%,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临床对子宫脱垂的防治也愈加重视。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阴挺是由于多产、分娩损伤、产后过早操劳、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致中气不足,气陷于下而发病。《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此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门》也有记载“产后阴脱,玉门不闭,因坐产努力,举动房劳所致”。多产、劳累使气血亏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首当其冲,且脾居中焦,调节气机升降,脾气受损则气机失调,气陷于下,致子宫下垂;久则及肾,或分娩损伤、房事不节,肾气受损,带脉失约,提摄无力,致子宫脱出;或生湿化热,致下焦湿热。除脾虚气陷、肾虚不固外,还与肝相关。《简明医彀·阴挺》中有言“盖阴挺之证,因于郁怒伤肝,积久不舒,肝气亢极,致阴中突出长数寸”。肝主疏泻,是脾能升清的重要条件,肝气亢逆则横犯于脾,脾不升清,则气陷于下,脾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无以固摄,致子宫下垂。伍炳彩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脾二脏生理病理均有密切关系,肝病可致
[4]
[3]
[2]
[1]
脾气受损、脾失健运,进而导致子宫脱垂。王渭川教授认为气虚是主要因素,湿热是致病征象,尤子宫外脱部分易受摩擦而发生炎症,化生湿热。
2中医药治疗 2.1中药内服
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阴挺主要病机是以脾虚气陷、肾气不固为本,肝失疏泄、下焦湿热为标。气虚气陷贯穿子宫脱垂始终,临床调查发现222例子宫脱垂病例中气虚占100%,气陷占94.59%。
2.1.1以脾肾为主
对于脾虚气陷、肾气不固、脾肾两虚等证,根据“虚者补之、陷者举之”治则,宜健脾补肾,益气升提,如升陷汤、补中益气汤等以升补元气为主,发挥固摄冲任,提系子宫作用。临床中孙社敏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型、肾虚型子宫脱垂,总有效率Ⅰ度轻型96.67%,Ⅰ度重型88.57%,Ⅱ度轻型75%,Ⅱ度重型60%。张晓帆临床观察发现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临床疗效优于盆底组织支持疗法。
子宫脱垂的中心病机在于“气虚下陷”,临床治疗尤重于益气固脱,但胡小荣认为单纯补虚举陷临床疗效不尽人意时,可在补中气、益肾气同时,加入振奋阳气之药物,尤温通肾阳之物疗效更佳。何焕平指出黄芪枳壳用量2:1其升提作用更优,黄芪主益气,枳壳主行气,两者2:1配伍使补而不滞,气机调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虚下陷诸症可愈。陈珑运用葫芦巴丸加减治疗子宫脱垂,取葫芦巴温肾逐寒,鼓动阳气之用,与巴戟天、吴茱萸、枳实等药合用,共奏升阳举陷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可通过提高模型大鼠子宫骶韧带TGFβ-3表达或通过抑制miR-30d表达增加子宫骶韧带胶原蛋白的合成,其有效成分对脾虚气陷型子宫脱垂具有双向调节细胞凋亡作用,清除损伤细胞同时促进新生细胞再生,有助于恢复盆底肌张力。
2.1.2从肝论治
[13]
[12]
[11]
[10]
[9]
[8]
[7][6]
[5]
阴挺其本在脾肾,与肝关系密切。《金匮要略》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愤郁或肝经湿热可致肝失疏泻,横逆犯脾,阻碍脾气运化,气虚下陷致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患者兼夹湿热,单纯益气升提疗效欠佳,加用清湿热药或可得效。蒋健运用“升陷汤”或与清利下焦湿热方药合用治疗Ⅱ度及以下阴挺。陈少春认为对于子宫脱出阴道,有破溃,黄水淋漓者,在用收敛固涩药基础上,加用滋补肝肾之阴药物以清热。周辉等发现龙胆泻肝汤可改善患者血清TGF-β1、MMP-2及TIMP-2水平,进而缓解临床症状。研究显示
[17,18]
[16]
[15]
[14]
子宫脱垂与细胞外
基质当中的胶原蛋白成分改变相关,MMP-2、TIMP-2失衡可使胶原降解增加,而TGF-β1是MMP-2及TIMP-2的重要因子,参与子宫脱垂的发生发展。
2.2中医药外治法
中医治疗阴挺,除单纯内服中药,常常与外治法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如中药熏洗、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中频离子导入等,均遵循健脾益气、升提固脱总原则。
2.2.1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患处皮肤,直达病灶,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多联合中药口服或针灸治疗,内外兼顾。临床多选用酸收固涩、升提燥湿之品煎汤外洗。如刘团霞等以补中益气汤加用收敛固脱渗湿之品内服,联合蛇床子、乌梅煎汤熏洗托宫解毒;褚春华取子宫、提托等穴,配合蛇床子、花椒、乌梅、升麻等煎汤熏蒸坐浴,益气升提,燥湿敛溃。
2.2.2针刺疗法
针刺多选用诸阳之会的百会穴,取“下病上取”之意,升清降浊;以及任脉的气海、中极穴,补肾壮阳、调理冲任;子宫、提托穴维系胞宫、固摄冲任;配以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气固脱,诸穴共起升阳益气、升提子宫作用。如赵立新
[21]
[20]
[19]
运用益气补中针刺法加减化裁,选用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子宫及肾
俞、次髎等穴位,内外同治获益气升提之效。
2.2.3灸法
赵奉茹临床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制成面圈绕脐1周,放置少量冰片于脐部,其上再放置大艾炷施灸,通过灸法使药力深透肌层,同时促进气血运行,温阳壮气,其疗效优于电刺激生物反馈刺激。王静等选取百会、关元、气海等穴针刺,关元、气海、中极分别用艾柱插在针柄端,得针刺、艾灸双重功效,以温阳行气固脱。
2.2.4推拿疗法
张晓梅等采用倒悬牵引联合掌摩法、按揉法及振腹法等推拿手法,作用于腹部及穴位,刺激盆腔、子宫肌肉的收缩,配合内服补中益气丸,有助于子宫恢复正常位置。
2.2.5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一种直接将中药贴敷于腧穴的疗法,除了药物的直接作用,还具有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作用。赵海艳选用针刺肾俞、百会、提托、次髎等穴,加用中药敷贴(升麻、枳壳、黄芪、柴胡、麝香等)神阙穴治疗60例子宫脱垂,经治后总有效率86.7%。
2.2.6穴位中频离子导入
王乐琴临床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液浸入电极板套,放置于气海、关元,或子宫、提托穴上,利用加热电刺激加速药物渗透,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频率,达到个体化治疗子宫脱垂。
2.3中医药联合西医非手术疗法
对于轻中度或不能手术治疗的重度子宫脱垂患者,在西医非手术疗法基础上,如盆底肌锻炼治疗、子宫托、生物反馈电刺激等,联合中医药治疗,可增强疗效。如华彬、周永明等运用补中益气汤联合盆底康复仪、子宫托等治疗子宫脱垂患者,发现补中益气汤加味有助于提高盆底肌肌力与张力,促进盆底肌功能康复。
2.4中医药术后调理
[27]
[28]
[26]
[25]
[24]
[23]
[22]
对于Ⅲ度子宫脱垂患者,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及阴道膨出、盆腔炎、尿失禁等并发症难以避免,临床观察发现子宫切除术后发生阴道穹窿膨出率为20%~40%,尤子宫脱垂患者行单纯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穹窿膨出发生率更高。辛秀团发现西医术后加用中医疗法,如内服补中益气汤加减,针灸百会、气海、三阴交等穴,中药贴敷神阙穴等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痛苦,降低疾病复发率。
3小结
阴挺的核心病机为“气虚下陷”,治法以“益气升提”为主,中药方剂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等为基础,根据辨证,可偏重于健脾补肾或疏肝清热,外治法亦以益气升提固脱为基本原则。根据文献资料发现中医药在临床治疗Ⅰ~Ⅲ度子宫脱垂中发挥不同程度作用,均可增加疗效,改善症状。对于Ⅲ度子宫脱垂难以耐受手术或术后复发不愿二次手术者,中医药治疗可作为较优选择。可避免子宫托引起的阴道瘘、阴道感染等并发症,更具安全性高、损伤小、价格低等优势。尤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教育的宣传,临床上Ⅲ度子宫脱垂已逐渐少见,中医药在治疗子宫脱垂方面可进一步发挥作用。纵观近年来中医药在子宫脱垂方面的临床运用,内服中药联合外治法疗效更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借鉴现代技术,发展出穴位中频离子导入,中成药穴位注射等手段,丰富了中医外治法,提高了临床疗效。
子宫脱垂的预防极为重要,然中医在预防子宫脱垂方面没有简便高效、推之可行的锻炼方式,相关临床研究也较缺乏,此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参考文献 1.
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79. 2.
罗颂平,刘雁峰.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87. 3.
[30]
[29]
田晓勤,郭英.盆腔脏器脱垂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2018,36(01):136-138.
4.
宋高峰,马淑花,高金鸟.伍炳彩从肝论治子宫脱垂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2007(05):2+14.
5.
王渭川.王渭川60年妇科治疗经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24-227.
6.
李奕祺,王小红,李灿东,等.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1):218-220.
7.
孙社敏.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子宫脱垂150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0,25(01):26.
8.
张晓帆.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5):34-35.
9.
叶正园,胡小荣,熊秀林,等.胡小荣治疗阴挺验案2则[J].江西中医药,2016,47(10):38-39.
10.
何焕平.黄芪枳壳配伍治疗内脏下垂[J].湖南中医杂志,2003(04):11. 11.
陈珑.巧用葫芦巴丸治阴挺[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07):533.
12.
严晓,覃彩芳,李青先,等.补中益气汤对盆腔脏器脱垂模型大鼠子宫骶韧带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3和微小核糖核酸-30d表达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10):1214-1218.
13.
刘群英.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证作用机制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07):799-801+804.
14.
李欣,崔晨,耿琪,等.蒋健教授运用升陷汤治疗阴挺的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5,21(24):80-83.
15.
俞丽君,喻燕雯.陈少春治疗子宫脱垂经验[J].山西中医,2011,27(10):7-8. 16.
周辉,高湘玲,黄同森.针灸联合龙胆泻肝汤对子宫脱垂患者血清TGF-1、MMP-2、TIMP-2表达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01):37-41.
17.
Iyer Shalini et al.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atalytic domai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in complex with the inhibitory domain of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7,282(1):3-71.
18.
张小红,刘志红,洪莉.TGF-β1、MMP-2、TIMP-2与子宫脱垂发生的相关性[J].中国性科学,2016,25(07):35-38.
19.
刘团霞,高永昌.补中益气汤妇科应用举隅[J].河南中医,2008,(09):83-84.
20.
褚春华,万政佐.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中老年子宫脱垂56例[J].福建中医药,2009,40(06):40-40.
21.
郝利芳,赵立新.赵立新运用益气补中针刺法验案3则[J].山西中医,2012,28(05):42-43.
22.
赵奉茹,范涛,秦厚红.隔药蒸脐法治疗子宫脱垂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2):1436-1438.
23.
王静,王轶群.针刺结合排灸治疗子宫脱垂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03):194-195.
24.
张晓梅,皮凌红.倒悬推拿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0):60-61.
25.
赵海艳,张晓东.针刺加穴位敷贴治疗子宫脱垂[J].辽宁中医杂志,2002(08):488.
26.
王乐琴.补中益气汤为主中频离子导入经穴和奇穴治疗子宫脱垂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7,26(04):11-13.
27.
华彬.补中益气汤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6,35(S1):41-42.
28.
周永明.补中益气汤辅助治疗子宫脱垂对盆底肌肌力、张力的影响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03):553-556.
29.
辛秀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处方药,2015,13(12):126-127.
30.
夏桂成.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1.
作者简介:唐礼雯(1996-),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对女性生殖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