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结构之二引议联结
一、[训练目标]
能写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议论文。结构完整要求文章布局合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即段落安排合理。这也是文章观点表达更清晰明了的需要。
二、[写作指导]
立好议论文总体结构框架是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因时间匆促,不可能反复琢磨,必须以基本结构模式为拐棍,迅速立好框架,做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才能步步到位,写出与试题要求切合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今天介绍其中一种----------引议联结。
三、【具体分析】
引,即引论,提出问题,即从材料中引出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
议,即本论,分析问题,“议”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作论据。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等。
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事。或集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比如证明论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可以联想到“嫦娥一号”:“正是许许多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从无到有,开拓创新,踏踏实实,才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扬了军威,长了民族志气。”
1
结,即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比如论点是“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结构,犹如一座大厦之框架,是文章的主体。好的结构,一目了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下子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引起好感,所以,好结构好分数。
四、【例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2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
珍贵名画被人损坏,习惯阴谋的心灵会因索要赔偿而产生对簿公堂的结局。我们本可拥有另一种思维,主办方的体谅与宽恕,驱散我们习以为常的暴躁与冷漠。他们像一缕阳光,温暖了所有曾习惯阴冷的眼睛。
我愿将它刊登于《暖闻》专栏,因为我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引材料,明观点)
最温暖的目光是宽恕的目光。“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早在千年以前,孔子便阐明了宽恕的重要。我们都会犯错,所以原谅他人就是原谅可能犯错的自己。社会生活充满摩擦,收起下意识的指责,便会温暖一颗局促的心。于是,主办方不予追究的宽恕让人格外温暖。他们是受损方,他们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但面对畏缩、惶恐的少年,他们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谅解。这不仅省去了针锋相对时双方共受的折磨,更重要的是,小小少年的心头将不会有阴翳。不难想象,当他长大后,当他面临同样的抉择,他也会选择宽恕,选择温暖另一颗心灵。(原因一议,扣材料分析)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灵,一颗用来流血,另一颗用来宽恕。”纪伯伦如是说。宽恕,它是如此温暖,既拔除了自己心中的荆棘,也让他人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愿它温暖你的眼睛,让你的眼角捕捉到一幅受损的画时,流露出温暖的宽恕。
最温暖的视角,是带有善意的视角。主办方对少年行为的谅解,没有沾上一丝恶意。是心灵,决定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善意或恶意的视角,将让你看到的世界必不同。主办方认为男孩是因认真看画而不慎损坏珍贵的名画,那么所有游客都一样善良;若他们恶意度衡,那么所有游客便都是潜在的危险分子。主办方也许要加上厚厚的防滑罩,再不敢办画展,逢人便说世风日下,人心险恶?这些熟悉的视角与话语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所以,我愿这束 阳光温暖你的眼睛,让你开始懂得用带有温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原因二议,扣材料分析)
3
如今,我们常叹息世事艰辛。有人不恕:车主被交警开罚单后而痛骂交警全家,不依不饶,路上一点碰擦便怒火冲天,硬要拼个你死我活。有人怀疑:他们用最大的恶意看待世界,孝子是装的,好人是为搏出名。他们甚至赞颂恶人,因为他们至少“真实”。我们的社会,急速发展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习惯了冷漠与暴躁?我看见许多人对其他人满是防备,我看见许多人对身处的世界满是怀疑,我看见许多人的眼角挂满冰霜?(联--议)
所以,我想让这幅破损的画登于《暖闻》,尽管它不曲折、不刺激,我想用这样的宽容与善良温暖许多冰冻的心灵。我想让暖流在人心之间流淌,我更想让这样的事不再成为新闻。 愿阳光温暖你的眼睛,让一幅破损的画绽放美丽。(结)
结构模式:引--议--联--结
没有一点疯狂,生活就不值得过。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地煎呢!——米兰 昆德拉《不朽》
疯狂的人生值得一过
(引)
“疯狂”,似乎一直是个贬义词,它常常给我们带来风险与不确定性,所以往往被当作应该剔除掉的危险品质。于是,人们拿“理智”来权衡利弊,如此,就经常忘记了生活的真正价值所在。殊不知,很多时候,听凭内心的呼声的“疯狂”举动,往往能够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希冀,人生的价值才算得上真正实现。
(议)
4
“疯狂”,意味着追求心之所向,不在乎其是否异乎常人或者超越世俗价值观,从而为此产生极端的热忱以致不计得失利害的行为。这种“疯狂”,它是陶渊明的菊篱结庐,是李白的抱月醉酒,是唐吉诃德的风车大战,是老人圣地亚哥在大海上的孤注一掷……这种“疯狂”,所追求的往往是精神上的富足与快慰,所以超脱物质的它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甚至得不偿失。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爱疯狂而爱理智——显然,后者按照世俗标准、前人经验与利弊分析精确地做好了规划,不会有物质上的损失。可同时相应的,也罕见了精神上的回报,丧失了未知的美好啊。嗟乎!人生的价值岂能被外在利益的得失左右?要知道,值得一过的人生往往在于心灵的希冀得到充分的满足。
——那便疯狂吧!我们看到,马云听从内心的呼声踏上了网络商业未知的征程,启程时的他被无数人称作“疯子”,可马云不在乎前路的风险和得失,最终“疯”出了阿里巴巴的一片天地,与内心征服未知的幸福;我们还看到,王利芬在央视如日中天的时候“疯狂”地出走,王利芬“宁可在一条未知的路上暴死,也不愿意在那条已知的特别清清楚楚的路上去安逸”的疯狂决定,最后也“疯”出了她的优米网的成功……
当然,平凡如我们,也许一次“疯狂”过后什么也得不到,最后,也许像陶渊明过着箪瓢屡空的日子,像李白丢官弃爵散尽千金,像圣地亚哥只拖回一架白森森的鱼骨,但是,我们在失去的同时,也会收获因不辜负本心而得来的无悔与快慰。也许,世界也正是因为多了一些敢于“疯狂”一次的“疯子”,而多了创新的惊喜和人性的本真之美啊!
(联)
反观当下,多少人把人生活过成了一张用“理智”规划好的日程表——麻木、僵化、世故、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多少年轻人把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次的“疯狂”念头也扼杀在了摇篮里,他们在本该可以“疯狂”一次的年龄就准备好了二十岁工作,三十岁结婚生子,然后一眼望穿到退休,最后,坐在墙根抱着肚皮晒太阳……人生的“理智”选择定制了无害也不痛不痒人生。试问,这样的人生,真的值得一过吗?
5
所幸,我们还常能体会到那些蠢蠢欲动的本真念头,它们因不甘被理智束缚,而带来有如油煎的细密痛痒。朋友,趁我们还年轻,那便把它们出来,随心而行吧!做一个潇洒无拘的“疯子”,追求内心的充实快慰。
(结)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这样的人生,不正是“疯狂”而值得的吗?
议论文结构之起承转合见素材魔方第7期P3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