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课文,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后的收获。 2.读背古诗,积累古诗。 3.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4.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5.让学生养成互相交流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对比在描写事物时的作用。 难点
1.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物表达情感或说明道理的。
2.理解多义词,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对本单元课文进行系统的小结。 学生: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什么的?(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有没有其他内涵?(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深深的思考。)
二、学习“交流平台”。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这些事物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二、三位同学说的话,并按照这一规律回顾《白鹭》和《珍珠鸟》这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信赖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引出了作者“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叹,给人启迪。)
3.思考: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妈妈对孩子的爱。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常比喻那些无私奉献的人。)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写作手法。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三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1)三组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对比。)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3)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写作手法中叫作什么?(对比) (4)请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句子。 2.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1)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2)理解词义。
①读第一、二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第一个“开辟”是“开拓扩展”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创,创立”的意思。) ②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第一个“姿态”的意思是“姿势,样儿”,第二个“姿态”的意思是“态度”。) (3)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叫作“多义词”,即一词多义。 (4)下面我们用教科书中的“温和”来写两个句子,注意使用不同的词义。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5)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遇到过哪些多义词呢?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这个女孩眉目清秀。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意识:我意识到这件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算账、骄傲、舒展、究竟等都是多义词。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播放《蝉》的朗读音频,课件出示古诗内容。
蝉 [唐]虞世南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介绍作者。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 3.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1)第一、二句: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纟委(ruí)”指古人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蝉腹部下的针喙形状与其有些相似,代指蝉喙。
“清露”指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指开阔、稀疏。
第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 (2)第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 “藉”指凭借,依赖。
第三、四句分别用“自”“非”二字,正反相对,充满张力,借蝉居高声远表达出对高洁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3)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4.了解诗意。
蝉用帽带一样的喙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之所以能远传,是因为蝉高居在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板书设计
词句段运用 对比的作用 多义词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