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
李先玉:高品质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品质影响关键因素的研究现状
高品质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品质影响关键因素的研究现状
李先玉
(福建省粮油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 )
摘要:文章对高品质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茶坯选择、鲜花处理、花茶窨 制、窨坯干燥、匀堆装箱到成品贮藏等环节展开研究论述,分析认为原料选择、花茶窨制等是主要影响茉莉花茶 的品质关键因素。文章认为高品质茉莉花茶的生产不仅需要优质原料和先进的加工技术,而且也需依靠先进的工 艺设备。茉莉花茶加工设备升级改造和花茶行业加工水平的提高,对提升茉莉花茶品质、加强规范化生产和推动 茉莉花茶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品质
doi: 10.3969/j.issn.l007-550X.2019.03.001
中图分类号:TS27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0X( 2019 ) 03-0030-05
茉莉花茶(Jasmine Tea),又叫茉莉香片,以其花 香芬芳浓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茉莉花茶工艺 独特,是一种再加工茶,用茶叶与茉莉花混合窨制 而成,其外形匀整洁净、香气鲜灵清幽、滋味鲜爽 甘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肥嫩匀亮[1]。茉莉花茶加 工工序繁杂,从原料选择、花茶窨制、窨坯复火干 燥、匀堆装箱到成品贮存等,品质影响因素较多。 本文拟通过综述和分析有关学者对茉莉花茶加工技 术及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以进一步综合全面地研 究加工技术,为生产高品质茉莉花茶提供有力的理 论基础,文章对提升茉莉花茶品质、推动茉莉花茶
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1茉莉花茶原料
1.1茶坯选择和处理
茉莉花茶一般以绿茶为茶坯,也有用红茶或其 他茶为茶坯,再用茉莉鲜花窨制而成。茶坯的选择 是决定花茶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刘晓港等对茉莉 红茶(二窨)窨制过程中主要风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茉莉红茶香气品质较好,茉莉红茶的JTF指数 与茉莉绿茶相似。梁锍平等M以红茶为素坯制作茉莉 红茶汤色橙红亮澈,香气浓郁持久。陈梅春等t5岍究 了大白毫茶坯、银针茶坯、银毫茶坯对茉莉花茶香
收稿日期:2018-11-26
作者简介:李先玉(1981—),女,河南南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科研开发。
30《福建轻纺》福建轻纺2019年3月第3期
气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大白毫茶坯、银毫茶坯制 成的茉莉花茶品质较好。乌龙茉莉花茶,滋味醇和、 香气清高,也减低了茶汤的苦涩味,因而提高了成 品茶档次[6]。李觅路等[7]为了提高绿碎茶的利用率, 对不同颗粒大小的绿碎茶制成茉莉花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绿碎茶制成的茉莉花茶在香气、汤色等方 面感官审评综合评分较高。
茶坯通常经过不同的干燥工艺加工而成,干燥 方式不同导致茶坯表面和微观结构发生改变,进而 影响茉莉花茶成品的品质。茶叶干燥技术有单一干 燥技术(热风干燥、锅炒干燥、微波干燥、远红外 干燥)和联合干燥技术(微波热风联合干燥、微波 真空联合干燥、真空冷冻联合干燥、低温真空联合 干燥)。刘飞等[8]提出茶叶干燥将由单一技术向联合 应用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提出要完善新型联合干燥 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干燥制品含水量在线检测技术。 郭春雨[9]对5种干燥方式的茶坯窨制茉莉花茶进行品 质研究,发现了低温真空一热风联合干燥绿茶窨制 的茉莉花茶品质优于其他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花茶。
传统认为烘青茶坯外表粗糙、孔径疏松,吸香 能力强。杨伟丽等[w]研究发现制作茉莉花茶应选择 半烘炒青茶。徐超富等[11]研究表明,炒青茶坯卷曲 空隙层数多、比表面积比烘青、半炒青的大。陈梅 春等[5]研究了烘青、炒青、蒸青和晒青4种干燥方式 的茶坯,结果表明炒青绿茶吸香力大,制成的茉莉 花茶成品香气品质较好。
茶坯在窨花前需进行预处理,主要是为了使茶 坯含水量和温度达适宜水平以增强窨制效果。方世 辉等[12]研究了烘青茶坯含水量对茉莉花茶窨制品质 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含水量8%^25%之间茶叶香气吸附 量与含水量呈正相关,当含水量25%左右时吸附量最 大;当含水量小于8%和大于25%时,茶叶香气吸附量 并未与之呈正相关。茶坯干燥适宜温度为100-110 °C, 待茶叶堆温不高于室温3 °C时才可付窨[13]。
1.2鲜花处理
茉莉鲜花刚摘下时,其花蕾呼吸作用仍在继续, 生理机能没有丧失,需要通过处理才能使花蕾达到 开放吐香的最佳条件。应使环境温度达30-33 C,相 对湿度75%-80%,堆温35-38 C,鲜花开放呈虎爪形 时拼和窨制[14—15]。为使鲜花开放均匀,通常采用人 工翻动散热和复堆升温,促使花蕾吐香均匀。当开 放率达60%左右,开放度达50-60。时即可筛花[13]。 筛分后的净花开放率达80%、开放度达90。左右即可
。1.3配花量
茉莉鲜花达到技术标准后,就可与茶坯按比例 配花。一般高端茶配花量多,且用优质鲜花;中低 端茶配花量少;头窨配花量多,后窨减量[16]。以下 配花量仅供参考(以每100 kg茶计算)。
高端茉莉花茶(四窨一提)(茶:花= 100 : 128 ): —窨40+二窨35+三窨25+四窨20+提花8;
中高端茉莉花茶(三窨一提)(茶:花=100 : 108 ): —窨40+二窨35+三窨25+提花8;
中高端茉莉花茶(连窨法即一、二连窨+三窨+ 提花)(茶:花=100 : 103 ): —窨35+二窨25+三 窨35+提花8;
茉莉花茶(二窨一提)(茶:花=100 :78): — 窨40+二窨30+提花8;
茉莉花茶(一窨一提)(茶:花=100 : 43): — 窨35+提花8。
2窨制工艺
窨制工艺主要有传统窨制、增湿连窨、隔离窨 制等。传统窨制工艺依据不同级别的茉莉花茶采用 四窨一提、三窨一提、半压半窨全提、全压全提等。 以四窨一提法为例:茶坯复火、冷却后,进行第一 窨,按照适当配花量进行茶花拌和,并在每堆插上 两根温度计,进入静置窨制。窨堆大小应适中,50 kg 左右,高约30-35 cm。窨堆过小,不利于提高窨制温
《福建轻纺》31】
李先玉:高品质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品质影响关键因素的研究现状
Km度;窨堆过高,导致堆内透气不足,升温过快,茉莉 鲜花很快失去吐香能力。窨制时间一般l〇~12h[13],时 间过短,花香未充分被茶吸收;时间过长,香气变 浊,花茶鲜灵不足。窨制过程中应关注窨堆温度, 一般经过窨制4h后,中心温度达40〜45 °C时进行通花 散热直至温度降低10 °C左右,收堆静置续窨[17]。经 过10〜12 h窨制后起花,将湿坯干燥冷却至水分在5% 左右时进行第二窨,后续窨制与第一窨工艺类似。
增湿连窨,第一、二窨后茶坯不进行烘干冷却 直接进行第三窨。连窨工艺减少了茶坯再干燥、再 冷却工序,有利于保持茉莉花茶的香气和外形[18]。 唐雅乔等[19]研究了传统工艺与连窨工艺对茉莉花茶 常规成分与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窨次条 件下传统工艺的汤色与叶底的品质优于连窨工艺, 夕卜形接近,而香气与滋味品质则以连窨工艺较好,连 窨工艺的茉莉花茶品质略优于传统工艺。陈启英[20] 研究了传统工艺和连窨工艺生产茉莉花茶,结果表 明传统窨制工艺的茉莉花茶感官评分较高,成品贮 藏时香气更持久;连窨工艺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等。 为了提高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可将两种不同工艺 的花茶按比例进行拼和。
隔离窨制,主要是用塑料勒> 网将茶、花隔离开, 铺一层茶叶再铺一层鲜花,减少了起花工序,常用 于易彳公散变形的茉莉花茶[21]。
3通花
花茶窨制一段时间后,堆温升高必须将茶叶翻 动摊开,这一工序被称为通花。通花有利于散发热 量,同时透换新鲜空气,去除二氧化碳、增加氧气; 而且茶、花翻动使得茶坯充分均匀吸香。通花时机 可由温度来决定,一般头窨温度达48-50C时立即通 花,随窨次增加温度下降。通花也可遵循三先三后 原则,即高端茶先通、多窨次的先通、先窨的先通; 中低端茶后通、少窨次的后通、后窨的后通[16]。
32《福建轻纺》4起花
茶花窨制后,花已呈萎凋状,色泽由白转微黄, 鲜花香气微弱即可起花[13]。起花时机影响到成茶的 香气和品质。若头窨起花太早,花香吸收不充分,贝喊茶香气浮而不浓;若起过晚,鲜花已萎缩变质, 成茶产生闷浊味。起花速度一般控制在3h内,应适 时、快速、筛净。
5窨坯复火干燥
窨坯复火干燥工序对成茶的品质影响很大,易 致茉莉花香挥发损失。它在烘干水分的同时促进花 茶生化品质变化[21],因此要掌握适宜的温度、时间 等。温度应根据等级、窨次、茶坯含水量等不同要 求而定。干燥适宜温度90〜110 C,结合薄摊有助于 改善香气品质。干燥应快速,以减少花香损失,一 般为10 mm左右,然后经输送散落和多次翻转,使茶 叶温度降至室温方可转窨或提花。
6J
!花
末次窨制时,用少量朵大洁白、饱满成熟的茉 莉鲜花与茶叶拌和窨制6〜8 h,不经通花,起花后直 接匀堆装箱。提花前的茶叶含水量约7%,提花后小 幅增加,最终成品含水量矣8.5%[22]。
7匀堆装箱
成箱前应先抽样拼配,对水分、粉末、感官品 质等质量进行全面检验,符合茉莉花茶产品标准[22] 时方可匀堆装箱。匀堆要求均匀,上下品质一致。
8贮藏
茶叶中含有茶多般、氨基酸、稀萜类、咖啡碱、 糖类、维生素c等成分,在贮藏中因为温度、湿度、 氧气、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各种化学成分易发生氧 化劣变,且茶叶组织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感官 品质随贮存时间延长会逐渐下降。因而茉莉花茶贮 藏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花茶含水量和贮藏环境[23]。 茶叶加工干燥的过程中控制干茶在单分子状态时的
福建轻纺2019年3月第3期
这M^
含水量,且在阴凉、干燥处隔氧贮藏可以延缓绿茶 品质劣变[24]。有研究表明,温度降低,茶叶多酚类 物质、维生素C氧化速度减缓,色泽和香气轻微变 化[25]。贮藏温度升高,绿茶汤色和干茶色泽的褐变 速度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茉莉花茶宜低温贮藏, 在0〜5 °C环境下可较长时间保持茉莉花茶原有的香气 和色泽。郭桂仪等[26]研究表明光照催化其中脂类物 质氧化,从而对干茶色泽和茶汤滋味产生不好的影 响;汪毅等[27研究也证实光照对茶叶中多酚类物质、 氨基酸以及咖啡碱含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茶叶 宜避光贮藏。在茶叶贮藏中,氧气可以引起茶多酚 类、维生素类等物质的氧化,导致品质下降,保质 期缩短[28]。因此密闭贮藏是为了隔绝氧气,有效抑 制茶叶氧化变质。蔡知凌等[29]对茉莉花茶进行了贮
存实验研究,发现茉莉花茶采用铝箔复合材料包装 效果较好,并建议在标签中注明密闭、避光、低温 等贮藏注意事项。
9结论
本文综述了茉莉花茶从茶坯选择、鲜花处理、 花茶窨制、匀堆装箱到成品贮存等各环节对茉莉花 茶成品品质的影响,综合分析得知关键因素为原料 选择、花茶窨制等,直接影响到茉莉花茶品质的优 劣。高品质茉莉花茶产业化技术不仅需要优质原料, 而且也依靠先进的工艺设备。因此推动茉莉花茶加 工设备升级改造,提高整个花茶行业加工水平,对 提升茉利花茶品质、加强规犯化生产和推动茉利花 茶产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江闽.福州茉莉花茶见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7(11):80-84.
[2] 刘晓港,陈梅春,朱育菁,等.茉莉红茶特征风味成分研究U].福建农业学报,2017(03):294-298.
[3] JieLin,YingChen,PanZhang,et al.A novel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and strategies to identify scenting quality of jasmine
tea based on headspace volatiles analysisQ].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13(22):331—340.
[4] 梁毓平,李宁,章朝晖,等.一种茉莉花红茶的窨制[]].大众科技,2016(ll):69-72.
[5] 陈梅春,朱育菁刘波,等.窨制原料对茉莉花茶香气品质的影响U].热带作物学报,2017(10):1947-1955.[6] 陈学道.福建“乌龙茉莉花茶”的试制U].茶业通报,19(03):13-15.
[7] 李觅路,肖文军,龚志华,等.绿碎茉莉花茶窨制技术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5):411-413,420.[8] 刘飞,王云,李春华,等.茶叶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15(06):210-215.[9] 郭春雨.不同干燥方式茶坯窨制茉莉花茶的研究现代农业科技,2013(24):279-280.
《福建轻纺》33这M^
李先玉:高品质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品质影响关键因素的研究现状
[10] 杨伟丽,何文斌,张杰.花茶素坯物理特性的研究U].中国茶叶加工,1995(02): 15-18,43.
[11] 徐超富,熊格生,沈程文,等.花茶素坯微观特性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〇4):321_323.[12] 方世辉,徐国谦,夏涛,等.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Q].茶叶科学,2003(01):21-26.
[13]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9).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4779-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
社,2017:11.
[14] 林安丹.福州茉莉花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U].福建茶叶,2005(04):25-26.[15] 舒爱民.茉莉花茶加工湿窨技术和工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16] 吴文渔.茉莉花茶的窨制技术福建茶叶,2014(04):32-34.
[17] 余莲.高品质茉莉花茶的加工工艺技术中国茶叶,2017(03):28-29.
[18] 卢健.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挥发性物质变化及工艺改进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19] 唐雅乔,刘俊,王云.茉莉花茶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分析西南农业学报,2018(04):711-716.[20] 陈启英.浅谈天山银毫茉莉花茶传统窨制技术规程□,福建茶叶,2017(05):14.
[21] 卩十秋萍,金心怡,李鑫磊,等.茉莉花茶窨制过程理化指标及花茶品质变化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12):99-
103,108.
[22] 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39).茉莉花茶:GB/T22292-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11.[23] 朱丹实,刘贺,张慜.不同温度、湿度和包装条件对茶叶干品贮藏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2009(04):300-303.[24] 刘跃云,陈叙生,曾旭,等.茶叶贮藏技术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227-8228,8232.[25] 增泽武雄,林寿恩.茶的品质保存问题福建茶叶,1980(03):41-49.
[26] 郭桂仪,罗娜,王荣献,等.名优绿茶综合贮藏保鲜技术[]].湖北农业科学,2002(03):70-72.
[27] 汪毅,龚正礼,骆耀平.茶叶保鲜技术及质变成因的比较研究[]].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05): 19-22,.[28] 吴小崇.绿茶保鲜技术成效分析□.食品科学,1993(08):66-68.
[29] 蔡知凌,危赛明,周琦,等.茉莉花茶保质期与保存期研究[J].福建茶叶,2007(02): 19-22.
34《福建轻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