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4-2015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同步检测 新
人教版必修4 \"
一、双基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羝乳(dī) .檠弓弩(qínɡ) .
B.缑王(hóu) .棫阳宫(yù) .
C.喟然(kuì) .天雨雪(yù) .D.啮雪(niè) .浞野侯(zhuó) .
煴火(wēn) .
劾大不敬(hái) .斧钺(yuè) .给其衣食(jǐ) .
纺缴(jiǎo) .绝不饮食(yìnsì) ..厩监(jiù) .
左伊秩訾(zī) .
【答案】 D(A.煴yūn、劾hé;B.缑ɡōu;C.缴zhuó。)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畔主背亲
B.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C.信义安所见乎 D.并旃毛共咽之
【答案】 B(A.“畔”通“叛”;C.“见”通“现”;D.“旃”通“毡”)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因.A.此时降武欲因.若知我不降明.B.无罪而就死地若.
犯乃死,重负国见.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神匈奴以为..D.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答案】 C(两个“见”都当“被”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
B.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C.为降虏于蛮夷 .D.何以女为见 .
【答案】 D(A、B、C三项都是动词,D项是语气助词。)
5.与“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中“因”的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B.欲因此时降武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D.蒙故业,因遗策
【答案】 C(都是“通过、经、由”之意。A.趁着;B.凭借、借;D.沿袭、遵循) 6.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D.其一人夜亡 .
【答案】 A(例句中的“膏”本是肥沃的意思,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A中的“降”是使动用法,使……投降。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C项的“壁”是动词,驻扎的意思;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语)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信义安所见乎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何久自苦如此 D.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 B(定语后置,A、C、D均为宾语前置) 8.下面是对本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因此赢得了敌国的敬意。 D.卫律使尽威吓、利诱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答案】 B(欲其母弟在汉朝得到赏赐)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1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9.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C.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
阴:暗地里 幸:幸运地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假:临时的 .【答案】 C(C项“幸”应为“希望”的意思)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C.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答案】 B(A项丈人:古义是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岳父;C项“亲近”是指“亲近的人”,今义亲密,关系密切;D项成就:古义是“栽培、提拔”的意思,今义是事业上的成绩。)
1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劝降苏武,着重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B.李陵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苏武,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个妹妹与一个弟弟“存亡不可知”,来断绝苏武对汉朝的想念。
C.苏武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词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
D.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难当,无法再谈。
【答案】 B(应为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存亡不可知”)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答苏武书(节选)
李陵
子卿足下:
陵自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袅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负国恩,为世所悲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C.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答案】 A(A项“身”,自己。)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组是( )
身:身体。 当:抵御。 任:使用。 图:料想。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C.①③⑥
B.③⑤⑥ D.②④⑥
【答案】 C(此题可用排除法,②⑤皆是李陵振奋士气,士兵愿以死战。排除这两句即可。)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沫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
【答案】 B(由“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误;“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情断义绝,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15.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总是苟活在世上。
(2)匈奴失败之后,在全国发动,又挑选精锐士兵,超过十万。 (3)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
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白自己,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因此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敝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的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感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四、高考热点
16.把下面五个句子改写为一个长的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
文学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
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
17.唐明宗时期开始才有的靠背椅子,被魏文帝曹丕垂足而坐;西汉武帝时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葡萄,被战国初年的年轻女性以托盘盛放……日前,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刘朴兵研究发现,人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各册语文课本里,都存在配图史实细节错误。其中,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错误出现10处,四年级下册有9处错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也玩“穿越”。
请你就“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玩‘穿越’”谈谈看法。①观点明确;条理清晰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学教材玩“穿越”,考验出编撰者的责任心缺失,检验出教材管理制度落后。
②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必须准确严谨,确保“零错误”,教材出错绝不是小事。 ③准确严谨的教材,才能熏染学子科学精神,培养出严谨求实的态度。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北京市民戴着口罩燃放烟花时说:“很难想象,一个戴着口罩燃放烟花者说自己有高度的环保意识。而遗憾的是,现实之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其实渴望一个有清新空气的环境,也在关注PM2.5,可是,却不认为减少污染,自己也有责任。”
材料2 富裕的瑞士人把“我们没有资源,只有一双手”作为口头禅。废水要集中处理后才能排放;饭店不用一次性餐具,不管招待谁,不超过三道菜;洗涤用品买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家庭垃圾按玻璃瓶、塑料品、旧报纸和无用废品分类装入扎口的塑料袋中。
某报拟开办一个专题栏目,你认为这两则材料可归入哪个专题?请你以报纸编者的身份针对上述材料写一段编后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7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环保 环境保护不应仅是一句口头禅,而应是切实的具体行动。我们不少人虽知道环保的重大意义,却不愿付诸行动,对照瑞士人的做法,真该好好反思。愿大家不要成为迷失在雾霾里的鸟儿。
五、读写创新
19.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命是一条船,它有基本固定的承载量,如果装载的东西过多,特别是装载的物欲和虚荣过多,就无法容纳真善美,更可能中途。这句话很有道理,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以“让生命之舟轻载前行”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佳作赏读】
仅仅是猴子的悲哀吗?
印度南部的马哈尔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工具捕捉猴子:一个固定安装的盒子里,装有猴子最爱吃的核桃,盒子上开了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但是抓住核桃后猴子的前爪就出不来了,猴子常常中计,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先列出类体,以映照下文的多个“人”的事实。)
有人笑猴子太愚蠢:为什么不放下核桃逃命呢?不过,不只是猴子,比猴子聪明不止百倍的人,也会犯同样低级的错误……(过渡到人,同时也是类体与本体“一致点”的衔接:猴子放不下核桃,人呢?)
一个朋友,早年在科学研究上很有成就,后来当了领导,整天忙于各种杂事,研究工作彻底荒废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回去搞研究呢?但他说:上台容易下台难啊!到手的级别和待遇,怎么能放弃呢?……(事实一,在“放不下权力”这一点上,与猴子无异。)
邻居一对夫妻,开了间小餐馆,生意红红火火,但是两口子忙得昏天黑地,披星戴月,都不停地喊累。有人劝他们放一放,早点关门,晚点开门,他们说,放不下呀!正是来钱的时候。后来,男的住了医院,女的只好去照料……(事实二,在“放不下钱”这一点上,与猴子相同。)
因为到手的级别待遇放不下,结果误了该做的正事;因为钱财放不下,结果损害了健康,这些人不正是那抓住核桃不放的猴子吗?……(总说以上两个事实,整体上与猴子例子相叠合。)
猴子头脑简单,除了食物之外,能让它抓住不放手的东西不会很多;人是思维发达的高级动物,因抓住某样东西而贻误大事甚至酿成悲剧的简直举不胜举……(“人”“猴”对比,突出“放不下”的“人”还不如头脑简单的猴子。)
君不见,法官放不下亲戚朋友的私情而徇私枉法,“公仆”放不下红包而锒铛入狱……(再次延伸事实,增加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同时紧扣猴子的特点。)
人生如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让我们……(总说,点题,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