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1期 2009年1月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JournalofPLA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
Vol.28 No.1Jan.2009
军体院刺杀教学训练历程回顾与启示
杨晓斌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特种技能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00)
摘 要 通过对军体院院刺杀教学训练的历程回顾,总结军体院刺杀教学训练的特点与优势,以期在今
后的教学训练改革发展中,传承好刺杀教学训练传统,为刺杀训练在全军的进一步恢复与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刺杀;教学训练;历程回顾;启示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1300(2009)01Ο0098Ο03
TheReviewoftheMilitaryBayonet-FencingTeaching
inPLA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
YANGXiaoΟbin
(PLA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Guangzhou510500,China)
Abstract:Throughthereviewofthehistoryofthebayonet-fencingclassinourinstitute,thewritersummariesthecharacteristicandtheadvantagesofthiscourse.Furthermore,thewriterhopesinthereformanddevelopmentofteachingandtrainingthiscoursecangoonandsparkustoresumeandprogressinthewholePLA.Keywords:bayonet;teachingandtraining;review;inspiration
刺杀在我军有着光辉的历史,它是我军传统军事技术训练内容之一,是近战歼敌的重要技能。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发展,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与敌面对面近距离拼杀、刺刀见红的场景相对减少,传统刺杀的作战功能相应弱化,但勇往直前敢打敢拼的精神,仍然是一支敢打必胜的所必须具备的。刺杀在培育官兵英勇顽强战斗精神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现装备使用的81式、95式和03式步都带有“装卸式”刺刀。这为刺杀训练提出了要求。总参谋部将于2009年1月1日实行我军最新的《陆军军事训练大纲》中明确规定,刺杀是陆军单兵体能训练的内容。作为全军体能训练的研究指导机构,军体院要对全军推广刺杀训练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对军体院刺杀教学训练的历程进行回顾,为刺杀在全军的进一步恢复开展进行理论思索。
111 规化建军时期,构建刺杀教学训练体系及竞
赛体系
军事体育学校1953年创建时,在体育系成立了8个教学组,刺杀组为其中之一。当时陆续从各大军区抽调了一批擅长刺杀的干部,经短期培训后选拔充实到教员和管理干伍中,成为学校早期展开刺杀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并为军体校后来刺杀训练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1952年的全军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中,来自汉口高级步校翟三民同志夺得第一届全军运动会对刺冠军,比赛后他被调入军体校当刺杀教员。到1954年6月刺杀组已有14人,主要负责学校刺杀技术的教学任务。同年,学校训练部副、全国教育功臣苏呈祥率领刺杀教员集体攻关,在参照1948年苏呈祥在东北军政大学编写的《刺》
收稿日期:2008Ο12Ο09
作者简介:杨晓斌(1972Ο),男,湖南郴州人,军事体育进修学院特种技能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军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研究。
1 军体院刺杀教学发展历程
·98·
第28卷杨晓斌:军体院刺杀教学训练历程回顾与启示第1期
的基础上,在参考苏联、日本、的刺杀技术的不同特点和长处的基础上,结合我军的实际作战经验和人员特点,研究总结出了具有我军特色的“刺”,应用于教学,并在全军推广。
1958年10月,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的召开,在苏呈祥的组织下,举行了全军对刺比赛,挑选了4名同志,由张景阳当教练组成。在第一届运动会上,对刺项目的比赛中,张景阳教员以运动员身份参加比赛,夺得对刺项目冠军,朱培保夺得第2名。
19年,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了空前规模的群众性练兵和大比武活动。“大比武”活动的开展,检阅了成绩,交流了经验,涌现了典型,树立了标兵,军体院为培养了大批刺杀骨干,给群众性练兵增添了动力,激发了全军指战员的训练积极性,也把我杀训练、刺杀团体表演、对刺竞赛运动推向了高潮。
112 “文化大”时期,刺杀教学训练遭受严重
的挫折
在“文化大”中,我军的建设和发展遭受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军事训练受到严重冲击,院校建设遭受严重破坏,教学活动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在这一时期内,我军的刺杀训练也同样遭受了挫折。1974年9月1日,体育学院恢复,刺杀教学训练才得以重新启动。同年,军事技术教研室成立,包括格斗、刺杀、射击、战术四个组,由张景阳任主任,朱培保为刺杀组组长。从各大军区选调了50名具有一定体育基础的骨干进行集训,结业后留下了12名同志充实到刺杀教员队伍。
1975年5月全军第3届运动会召开,张景阳
在此次运动会上,担任刺杀比赛的总裁判长,朱培保、梁永森等刺杀教员担任裁判工作。钱炳祥在这次刺杀比赛中代表广州军区夺取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1975-1978年,为了尽快帮助培养体育骨干,全军体育教员和军体骨干在军体院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刺杀是主要授课内容,为推动全军的刺杀训练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军体院试行“开门办学”,派出了梁永森、钱炳祥等多名同志多次赴、成都、济南等地,为培养了大批的刺杀和格斗骨干。
113 改革开放时期,刺杀教学训练进入曲折发展
的新阶段
“文化大”结束后,全面恢复了正规化训练的新局面。1979年,总参军训部组织各大军区的代表,编写刺杀、投弹、爆破等军事技术训练教范,并在1980年颁发全军,全军全面恢复了正规化训练秩序。1977~1987年间,刺杀组多次选派教员到国外援教,并创编了《械格斗教材》,汇编在总参谋部《体育训练教材》中印发全军。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新军事的展开,我军战略指导思想进行了革新,编制作出重大变化,建军重点放在精兵合成,突出高技术军兵种建设。刺杀作为陆军传统的技术,受到大幅度调整,武器装备也有别于经典的刺杀械,不少削减甚至取消了刺杀训练,这一传统项目在训练中遭遇到低潮,呈现曲析发展的状态。
2 军体院刺杀教学的特点
211 注重传承,重点发展,保持了刺杀教学训练
的优势
我军向来以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敢顽强精神著称于世,刺杀训练在我军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战争年代我军将士对刺刀有深厚的感情,人人会拼刺刀,敢于刺刀见红。在过去,拼刺刀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拼刺刀也可以培养我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作风。军体院50年的刺杀教学训练历程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光荣传统。212 博采众长,自主创新,造就了军体院刺杀训
练体系
我军的刺杀技术,从最初的武术长效仿动作与的刺杀技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日刺,又到初期的完全学习苏联刺杀技术,再到苏呈祥等军体院刺杀教学前辈们,汲取了我国传统武术动作的特点,融合了华刺()、日刺(日本)、苏刺(苏联)的技术特点,结合我军的经验和特长,从实际和战争需要出发,创编了刺”推动了我杀技术动作的改进和发展。刺”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快、准、猛、狠、稳、活六个字。“快”是指动作迅速,反应快,眼疾手快;“准”是指动作准确,路线清晰,法灵活,刺得准;“猛”是指勇猛顽强,不怕死,敢于拼刺刀见红;“狠”是指对敌人怀有刻骨仇恨,动作凶狠;“稳”是指步法灵活,身体重心变换及时,姿势稳;“活”是指机智灵活,随机应变,趋利避
·99·
““ 第28卷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第1期
害,迅速歼敌,这些都符合我军的实际作战经验和人员特点。军体院刺杀组的教员们,将我国传统武术的法与外杀技术的有机结合,创编了“刺”,使军体院成为现行刺杀技术的发源地,并向全军推广,取得了良好训练效果,受到广大官兵欢迎,在军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213 编写教范,培养人才,推动全杀训练的
发展
学院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到全军各军事院校中任教,由于军体院教员和毕业学员的辛勤努力,几十年来为全军培养了大批刺杀训练的骨干,有力地促进了的刺杀训练,也为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了人力支撑。
3 启示
311 改变刺杀训练低潮状态,需要各级主官更新
视角
随着信息浪潮的到来,许多人对刺杀训练提出疑问。然而纵观全球,世界多数国家装备的步仍然保留着刺刀,美军、俄军、日军、英军等都还在开展刺杀训练。尽管刺杀在战场上的功能虽已大为减弱,但在训练上的功能却不能小看,对单兵进行严格的刺杀训练,是一种很好的体能训练方法,战士们经常通过刺杀这种近身实战的强化训练,能练就足以在战场上经受住各种严酷考验的坚强体魄;而且对于提高战士的反应能力、制敌技巧、战术意识等等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效用;对于信息化战争时代来说,对刺杀训练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原有的传统军事技术功能上。
312 刺杀是汇聚体能、技能、战术、意志的军事
基础训练科目
刺杀是用刺、托、弹仓(匣)等部位,采取刺、防、打、撞、劈等手段与敌人近身拼刺的技能,是我军传统军事技术训练重要内容,它是掌握近战歼敌技能的重要手段,曾被列为步兵“五大技术”之一。刺杀需要强壮的体能,高超的技能,灵活的战术和不怕牺牲的勇气。训练刺杀并不是仅仅为了在近战中有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训练战士们
·100·
的勇气,培养战士们不怕死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战斗作风。刺杀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汇聚体能、技能、战术、意志的单兵军事基础训练科目。
313 刺杀训练是在人与武器有机结合中培育战斗
精神的重要载体,值得大力推广
当年,罗瑞卿大将在《应当大大提高我军政治工作的顽强性》中讲到:“战斗力顽强性的具体标准,就是要能够同敌人进行白刃的拚搏,……同敌人进行坚决的刺刀的厮杀。”战场上拼刺刀不仅需要士兵有熟练的技巧,更需要士兵有坚强的意志。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今天,虽然强调高科技武器装备技术,但军事基础课目的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环节。刺杀训练除具有一定的实战用途外,还能提兵的自信心,培养现代化条件下士兵最重要的勇敢战斗精神。它是培养官兵英勇顽强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314 优化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实战训练,是
刺杀发展的基础
教学训练资源的储备和刺杀教学骨干的保留使军体院在全军的刺杀项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在全军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是学院创“品牌”的拳头内容。我们自己应把握优势,不断创新,从弘扬“刺刀见红”的战斗精神视角,为总部机关提供决策建议:把刺杀训练作为训练必修的共同基础课程之一,将刺杀项目列入年度考核内容,通过新兵入伍训练、年度训练和日常训练等一系列刺杀相关训练体系的建立,逐步完善其与军人战斗精神培育体系、军人体能训练体系等有机结合,并在全军恢复开展刺杀比赛,全面地提高军人的体能素质,培育军人的战斗精神。参考文献
[1]杨晓斌1刺杀训练对军人心理素质作用的探讨[J]1体
育学院学报,1999,(3)
[2]雷凤石1可贵的创业精神———忆创建初期的军事体育学校[J]1
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杨晓斌1擒拿格斗扬军威刺刀见红现精神[J]1体育学
院学报,2003,3
[4]曹新成1战斗精神教育辅导读本[M]1黄河出版社,2006,8